APP下载

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思政元素探究

2022-05-24余光辉周雪妹覃永华谭艳平

高教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思政元素

余光辉 周雪妹 覃永华 谭艳平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教育中,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塑造的良好素材。理论体系中涉及的下列理念是应该贯彻的。人作为自然演化的最高等形式,在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中应贯彻生命至上的理念;同时生物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应尊重生命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同时又需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现存生物个体的多样性,从而做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个体是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统一;科学思维的阶段性和螺旋式上升体现人类认识生命规律的创新性和批判性。生命科学理论体系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为生命科学领域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着力点和目标方向。新时代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能力提升,是实现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立德树人;思政元素;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082-04

Abstract: During the value guidanc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life sciences is a good material for shaping students' life values. The following philosophies embodied in the knowledge of life scienc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s the highest form of natural evolution, human beings should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life first above all; Meanwhile, life is the product of natural evolution, so we should hold the view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bout life, respect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and cherish the diversity of existing biological individuals. As far as life itself is concerned, it is the unity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the periodic and spiral rise of scientific thinking reflects the innovation and criticism of human understanding to the law of lif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mbodied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life sciences provide the focus and direction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s. In the new era, the teachers' enthusiasm, initiative, creativity and their ability improvement are the key to realize the value guidance of students during the practice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Keywords: life sciences; knowledge system;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立德樹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1]。只有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才能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思政教育。而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才能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3]。“课程思政”的“思政”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通识课)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功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二者共同服务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远景目标。因此,习总书记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思政课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组合拳,才是教育之道[1]。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又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注重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服务和应用研究[5]。生命体或生物体是高度动态的耗散性的结构体系,它强调了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通过内部的作用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时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观有序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生命体具有新陈代谢、生长、遗传、刺激反应等特征,也是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主渠道”。生命科学本身发展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诸多人生哲理,如何发掘和运用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在此我们抛转引玉石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并对其运用稍加分析,作为同行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参考。

一、课程思政需贯彻生命和人民至上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6]。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生命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珍爱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7]。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所引发的公共健康事件对全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危害。在生命科学体系中,在病毒部分的知识讲解中解释说明病毒是非细胞形体的生命体,其本身不表现任何生命特征[8]。病毒必须在细胞内繁殖才表现其生命特征[9],告诫学生个人卫生防护在预防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在对病毒结构、感染细胞的过程等知识的讲解后,需要结合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并结合国内外疫情防控的总体形势,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阐述中国共产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人民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0]。让学生明白: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位危重病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行为准则,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人民爱戴和支持的价值源泉[11]。

二、课程思政需贯彻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生命的诞生[12]。地球存在的历史已有46亿年。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细胞一直扮演中重要角色。30~35亿年前原核细胞的出现,到30亿年前蓝藻细胞的出现,能够合成氧气来改善大气环境,从而为真核生物和后生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创造了条件。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奥陶纪末物种大灭绝,从植物登陆到开花植物绽放,从鱼类登陆到恐龙称霸地球,从泛大陆的解体到哺乳动物的出现,从恐龙灭绝到哺乳动物崛起,从古猿到人类的出现。每一物种的出现和演变,都是地质年代长期进化的结果[13]。从生命演进的过程要使得学生树立生命演化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俄裔美籍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遗传学家、综合进化论创立者之一)于1973年在《美国生物学教师》(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35(3):125-129) 期刊上,以“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为题发表了纪念进化论的文章。杜布赞斯基对进化论进行了高度评价:如果不从进化论思考问题,一切生物学现象都毫无意义[除了按照进化(论)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生物学]。杜布赞斯基应用思想家泰亚尔·德·夏尔丹(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的话说,进化论是一道照耀了所有事实的光,一个所有的思路都必须遵循的轨道——这就是进化论。细胞的起源、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假说、核酶和RNA世界的演化都需要运用进化知识体系才能解释得通。因此,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注重生物演化和进化思想的教育。

三、课程思政需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哲学的环境观

人作为一个物种,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14]。4 000万年前,古猿才登上生命的舞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也只有700万年的历史,而我们智人的历史更短,30万年前我们才开始在非洲大陆的丛林中繁衍生息。通过这些事例,要使学生明白,无数偶然事件造成了今天地球上五彩缤纷的生物物种。人类只是多样性物种中的一种(智人,Homesapiens),各物种具有平等享有地球环境的权利。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不过几千年。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1天24小时,那么我们的星球恰恰是在午夜之后的一刹那间诞生。而“寒武纪大爆发”也是复杂动物开始到处爬行的时间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发生,恐龙在晚上11点以后才出现,然后又在午夜之前的20分钟内遭到扼杀,而现代人类是在一天当中的最后两秒内到场。大约有6 000年人类文明史的帝国、艺术、宗教和政治,是在最后十分之一秒內挤进来的《时光之箭,时光之环》。通过这些形象化的比喻,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而存在,而人类不可以没有地球而苟活。敬畏自然是我们的不二选择[15]。

另外,与地球历史相比,每一物种个体的生命只是地球的过客。但这些过客也决定了地球的面貌[13]。生命在地球四分之三的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作为生命的一个类别,其过客角色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人类对地球的形塑超越了以往地球上的任何物种,在最近300年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破坏。雅安·阿瑟斯·伯特兰执导的纪录片《家园》讲述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以及地球何去何从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描写和讲述,使得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更能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

四、课程思政需体现规律认识论的实践观,树立批判性思维的观点

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犹如盲人摸象,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最终达到接近真理的状态,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实践观。就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细胞学说而言,一般认为,细胞学说是德国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来的。但是,这些科学家在提出所有生物体都是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的论断后,对细胞的来源问题上,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他们认为细胞可以从无到有凭空产生,直到后来德国医生魏尔肖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来源于细胞的论断,才补充完善了细胞学说的内容。因此,对生命科学理论知识应该有批判性思维,有些今日认为正确的观点将来有可能认为是错误的,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

以生命起源的问题而言,就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入和验证的过程。生命的起源问题是科学界的一大未解之迷。科学家提出多种猜想,如洋底热泉、地下湖泊甚或天外星体。但是这些猜想都需要用实验来检验。最新的研究表明,多种有机分子和最早的细胞可能诞生于大陆地壳深处的裂隙中。这里具备热液激烈活动的条件(如水在100℃时仍然保持液体状态,其中溶解了大量的气体和矿物)。这种环境不仅存于现代,也能在数十亿年的地址结构得到检验。对裂隙环境的模拟实验表明,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自发形成多种有机分子,并且进而出现细胞状的囊泡,作者认为,最早的自我复制结构可能就是以这种方式出现,这是通向生命的关键一步[16]。因此,生物科学理论体系的传授,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启迪和训练。要通过假设提出和实验验证过程的训练,而不只是教给学生去识记一些事实,而是更注重事实背后的实验设计和科学史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活力。

五、课程思政需贯彻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和其他生物物种共享地球资源[17]。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对物种的捕杀,最终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最终会危及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观念、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观念,早已蕴含于东西方的哲学观念中了。2020年9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指出,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对人类福祉和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18]。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中,要让学生明白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作为演化的产物,与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形成学生贯彻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的行动自觉。

六、课程思政要体现生命的矛盾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19]。生物本身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合成和分解、信号输入和输出等,都体现了生命过程的矛盾性。但生物现象的精巧之处在于其解决矛盾问题的巧妙性。就以细胞核来说,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存在的场所,其直径为10 ?滋m。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质由DNA和蛋白组成的。高等生物DNA的长度加起来有2.0 m那么长,比人的身高还要长。2.0 m对10 ?滋m的巨大反差,需要DNA经过高度压缩才能容纳在10 ?滋m的微小球中。然而,这种高度压缩的状态,DNA和蛋白相互缠绕,又引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和妨碍。在个体发育中,基因的特异性表达,常常需要DNA的动态变化来实现。而丝状松散的DNA又不利于遗传物质的稳定和遗传。这种矛盾的统一体,相伴随于生命的个体发育始终,共同演绎着生命和谐的奇妙乐章。

解析生命的复杂性正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奥秘之所在。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尚无法真正意义上从无到有制造一个生命哪怕是一个细胞。生命奥秘蕴含的哲理,比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都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人在解析立德树人的“德”时,将德分为大德、公德、私德,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党员干部如何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的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要我们老师在课程教学中,潜心挖掘对学生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元素,并加以引导和利用,就能够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方面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最终就能够培养青年学生在约束私德、铸造公德、培养大德方面起到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队伍是贯彻课程思政的“主力军”[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价值观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才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确保价值观引领的关键所在。在如何解决教师的思维要新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學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毫无疑问,习总书记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生命科学的课程体系也要贯彻和遵循上述原则,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小康,2020(26):10.

[2]陈子季.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C]//大学素质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8:7.

[3]杨利平.高校运用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合力育人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4]陈刚,刘刚,孙淑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30-31.

[5]孟玮,龚妍春,顾兵,等.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3):4-6.

[6]陈飞.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必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9(5):4-9.

[7]曹芳.防灾减灾利国利民[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09(5):19-21.

[8]丁明孝,王喜忠,张传茂,等.细胞生物学(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9]郑永利,赵连三.乙型肝炎病毒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8,23(3):646-647.

[10]陈雄.构建和谐社会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1]课题组.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观本质[J].理论前沿,2004(5):17-19.

[12]华石诚.生命起源四大悖论[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3):40-42.

[13]理查德·福提著(高环宇).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4]杜秋月.从马克思过程思想看森林生态危机[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15]李悦.差异与融通——中美灾难题材电影折射出的自然观[J].电影评介,2013(21):48-49.

[16]Mayer C, Schreiber U, Dávila MJ, et al. Meckelmann SW. Molecular Evolution in a Peptide-Vesicle System[J]. Life,2018,8(2):16.

[17]李孝华,姚艳红.东西方人地关系的差异与反思[J].甘肃农业, 2006(10):213-214.

[18]Editorial.China's researchers have valuable experiences that the world needs to hear about[J]. Nature,2020,585:481-482.

[19]王鹏程.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和矛盾的普遍存在性[J].前沿,2006(3):19-21.

[20]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Z].2020.

猜你喜欢

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思政元素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