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诗经》选读为例

2022-05-23蔡雯清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关雎诗经

蔡雯清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北京100042)

0 引言

行动导向教学是当今社会较为主流的职业教育理念,由德国教育改革家高迪希首先提出。德国教育学家希尔伯特·迈尔在《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里给出了完整定义:“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整体性学生主动式的课堂教学,由师生共同协定的行动产物引导组织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均衡。[1]”行动导向教学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通过设计系列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实现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使学习者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服务专业、形成关键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深化“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更好地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素养,强化学生语义理解、交流表达、综合协调等能力。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更好地发挥行动价值,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尤其关键。

1 “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初读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语言表达与写作训练中提升语文应用能力,在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欣赏、理解中提升人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进而夯实以语义理解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审美思辨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为代表的“大学语文”课程核心能力。

1.1 语义理解能力

语义理解,直观理解就是对词语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对字、词、句、段、篇的语义理解。首先是对固定字词语汇的语义理解,如文言文实词、虚词,成语、词组等固定搭配用语;其次是在不同情境下的语义理解,如同一词语的多重含义,对同一词语在不同修辞中的理解,对关键词、句的语义理解,对网络用语和具有鲜明个性、时代性的词语的语义内涵理解;再次是在整体段落篇章中对书面语与口语表达系统的甄别等。

语义理解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在职业岗位中,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新一代技术工人的要求不再是师傅手把手教学,也不是单一技能的运用,而是综合能力的叠加,如理解机器操作的规程、了解客户需求、读懂合同文本、理解设计意图、把握产品功能等任务都需要准确的语义理解能力。郭广军等[2]24提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基本内涵,关键通用能力中的中文外语能力主要包括汉语和外语的口语理解能力、书面语理解能力。

1.2 信息整合能力

当今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互联网使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知识迭代速度的加快,使终身学习成了必然要求。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快。如何将信息实现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是当今时代的新课题。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经验,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极为关键。

信息整合能力在岗位实践中需求广泛,如制作行业发展简报,挖掘市场需求,定制产品功能等。“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学篇目中包含丰富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文学信息,新闻报道、科技文等文章中包含跟踪行业前沿、与时代联系紧密的相关信息,信息量较大,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3 沟通表达能力

沟通表达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关键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相关能力的学生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能有效参与社会实践[2]25,其核心是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培养。“大学语文”课程在对文学作品语言运用的理论研习同时,强化实践运用,提升沟通表达能力。

1.4 审美思辨能力

审美思辨能力是在信息化大潮下能够拥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能力,其核心体现为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在面对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在工作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基本看法。“大学语文”课程在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情感感悟的美感体验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思辨能力。

1.5 文化传承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阵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涵养、道德品质熏陶和思想教育功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3]。“大学语文”课程将“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4]”等核心理念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质,为在工作岗位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2 “大学语文”课程的模块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围绕五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秉持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分为“文学赏析与应用”“职场写作与沟通”两大模块,彼此交互共融,相互促进。

2.1 “文学赏析与应用”模块

“文学赏析与应用”模块以文学为本,以能力为导向,将文学作品以专题的形式,分为文学知识、文学鉴赏、文学反思、文学应用4个子模块,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使核心能力培养更为精准全面。

2.1.1 文学知识

学生主要掌握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如作家生平、著作情况、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现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等。

教师在了解学生对于文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布置行动任务,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义理解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行动任务查找有关文学常识资料,对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资料加以甄别整合;查找字、词、语汇的源头,从词语发生发展的历程深刻理解词义,从不同修辞的目的理解词句篇章的多重含义,从不同的文体格式理解词句篇章的选词用句。

教师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项目教学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整合资料、形成PPT报告,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1.2 文学鉴赏

教师指导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作品特点、写作特点、情感内涵等内容,使学生通过行动任务进行观点分析,掌握文学鉴赏方法,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审美思辨能力。学生搜集整理针对文学作品的评论、赏析文章,研究分析鉴赏观点,总结鉴赏方法,并运用相关鉴赏方法对文学作品中关键字词句、段落进行分析鉴赏,形成自己的观点。

2.1.3 文学反思

教师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观点,结合现实加以思辨,在研讨中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学生针对相关问题,通过查阅、咨询等方式收集有关现实案例,结合自身体验,开展讨论、汇报、演讲、辩论等活动,增强观察生活、反思现实的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审美思辨能力。

2.1.4 文学应用

文学应用是教学中最为综合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学篇目设计对应的综合应用任务,如导游词、人物传记等,综合培养语文核心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到的作品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实现文化创造性传承。

2.2 “职场写作与沟通”模块

“职场写作与沟通”模块立足文学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分为应用文写作和职场沟通2个子模块,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2.1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模式化较强,需要学生掌握常用文书的基本特点、类别、作用、写法和处理程序。教师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结合企业文书写作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不同情境下文书写作的规范,并针对不同文种内容进行判断处理。

2.2.2 职场沟通

职场沟通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职场经历可分为求职和在职2个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求职情境,带领学生掌握求职时自我介绍的方法、回答问题的注意事项,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职场中不同的沟通对象可分为上级、平级和下级,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职场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采用情境创设法,设计职场沟通场景实例,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职场沟通能力,特别是对沟通心理、态势语言、语音语调的处理能力。

3 “大学语文”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核心能力培养与行动导向之间存在内在契合性。教学实施充分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总体思路是遵循“制定-设计-布置-指导-总结-拓展”的教学流程。学生作为主体,在任务实施、行动参与中,自觉探索发现,实践锻炼,实现语文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笔者以“大学语文”课程中“文学赏析与应用”模块的《诗经》选读为例进行教学实施。

3.1 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前设置测试题摸底学情,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

笔者所用《诗经》选读教学篇目中《桃夭》选自温儒敏《高等语文》[5],其余篇目为教师补充材料。学情摸底情况显示,学生对《诗经》作品阅读理解难度大,文言基础不牢,较难理解和把握作品思想主旨,难以对作品进行独立鉴赏和分析,对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入。高中时“一言堂”式、应试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文言文经典作品缺乏兴趣,主观缺乏学习积极性。基于学情分析,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作品地位、作用、写作背景等);

(2)了解作品中的重点字词,把握作品大意。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作品大意,理解作品主旨思想;

(2)能够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并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情感内涵等;

(3)能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

素养目标:

(1)能够理解作品内涵,反思文化现实;

(2)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和向真向善的人文观念;

(3)传承“真善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

3.2 设计行动任务

教师以《诗经》选读为主题举办报告会,围绕“文学赏析与应用”模块中的文学知识、文学鉴赏、文学反思、文学应用4个子模块,从五大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设计行动任务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诗经》选读学习报告会行动任务方案

3.3 布置行动任务

教师布置行动任务时主要包括2个步骤:一是知识铺垫,即教师针对学生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掌握却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讲解,或对实施任务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讲解。如对《诗经》作为先秦文学的背景、学习《诗经》的意义进行介绍,提供朗诵音频等。二是任务安排,即教师进行可操作性、具体化的任务安排。如对举办《诗经》选读报告会的目的、主要话题、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实施方式、时间安排等进行说明。再如细化具体问题,使学生思考更为聚焦,让学生比较《桃夭》的三章选择的意象和内容的异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能否互相替换。

3.4 指导行动过程

教师在行动过程中跟踪指导,以免行动实施偏离设计方向。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在过程中修正任务偏差,调整实施方式、过程等,呈现实施结果。

在《诗经》选读中,教师指导要点如下: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如教材、国学大师网、古诗文网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如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关雎》意象分析、赋比兴运用等;

(3)以现实的案例指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看古人的爱情婚姻观。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过程中,教师对整合的信息结果加以补充归纳,对发表的观点进行点评,强调《诗经》中体现的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3.5 总结评价

教师针对行动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如是否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等。

学生在小组和个人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反思,强化学习效果。

3.6 拓展强化

教师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如要求学生归纳《诗经》选读中的意象类别,并在课外查找同类意象的《诗经》篇目,思考意象类别选择的文化意蕴。教师给出现代歌曲,要求学生课下分析其中使用的赋比兴手法。学生在课后完成拓展任务,反馈实施结果,巩固所学内容,完善能力培养。

4 教学反思

“大学语文”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2个方面。

4.1 细化教师指导

除教师前期设计和后期总结评价外,学生活动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细化指导。在文学知识子模块,教师在学生汇报信息搜集整合结果时,引导学生对提纲挈领进行总结概括。在文学鉴赏子模块,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时抓住鉴赏的脉络线索,掌握鉴赏方法。在文学反思和文学应用子模块,提示学生关注现实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和文创写作案例,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要实现有效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在设计教学时充分准备,提前预计可能存在的问题。

4.2 构建能力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考核由以知识性考核为主,转变为以能力考核为主,需要构建相应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以平时成绩为主,教师设计能力评价点,考查学生是否学会搜集整合文学知识信息的具体方法,是否实现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实现文化内涵的理解、传承与创新,是否发挥学习主动性等。教师分别针对学生个人与学生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相结合,真正实现所学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

5 结语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在“三教”改革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课程基于语义理解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审美思辨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等五大核心能力,分为“文学赏析与应用”“职场写作与沟通”两大模块,探索了“制定-设计-布置-指导-总结-拓展”的行动导向教学流程,并以《诗经》选读为例,展现了教学实施全过程,有设计、有预期、有组织地体现学生主体,使语文知识和能力服务专业和岗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关雎诗经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贤贤易色
论《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