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

2022-05-22胡宗山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输出内化教学创新

[摘 要] 高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有趣”与“有货”之间的矛盾关系,要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进行综合集成创新。“内化—输出”二次五步教学法以“国际关系理论”课程教学为实践案例,通过教师二次讲授,学生二次展示,完成了解、理解、内化、输出、创新的五步教学过程,力图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全方位创新,努力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的吸引度、参与度、还原度、保真度,在推动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 专业理论课;教学创新;内化;输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内化—输出’二次五步教学法”(2020124)

[作者简介] 胡宗山(1972—),男,安徽庐江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161-04 [收稿日期] 2021-06-23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一对矛盾

专业理论课程是指阐述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主要思想、主要理论、基本方法的高校专业课程。理论是一门学科知识的精华,专业理论课程是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奠定专业特色的学理之本。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专业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如下这样一对矛盾。如果以教师为主,从头讲到尾,甚至满堂灌,除了极少数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高超的老师外,大部分课堂上都是讲者昭昭,听者昏昏,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比比皆是,临考前突击背教材,背笔记,以求过关。如果以学生为主,搞翻转课堂,或者讲课结合名人逸事、历史趣闻,学生可能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回头一看,好像什么“硬核”知识也没学到,根本达不到课程设计的目标。在“有趣”与“有货”之间,存在着不能两全的困境,现有的教学方法难以同时兼顾这两个维度的需求。要追求“有趣”,在教学上难免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学生听完哈哈一笑,但所得的“干货”不多。要追求“有货”,就不得不掰开揉碎,语重心长,但不免失之枯燥反复,快餐时代成长的学生可能兴趣不大,更没有多少耐心将之细嚼慢咽下去,消化吸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衡量专业水平的试金石课程,学生修完专业理论课程后,如果只能了解有限的几个名词、概念,不能融会贯通,真正掌握原理与理论的知识体系,更不能自如地复述学科内在的学理逻辑,则表明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点

如何既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实现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学懂弄通,扎实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之基,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这就需要进行教学实验探索出一套专门适用于专业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从理论上分析,要解决“有趣”与“有货”之间的悖论,就需要探索新型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知识与学生之间解决四个“度”的问题:吸引度、参与度、还原度、保真度,四“度”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创新的关键节点所在。

吸引度,是指专业理论课的课堂空间、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吸引程度,能不能让他们坐得下来,听得进去,而且是真来、真听,而不是心不在焉,人在课堂心在课外。

参与度,是指学生在课堂提问、课堂回答、团队讨论、团队展示、课后作业、课下讨论等各个环节对课程的参与程度,而且是主动积极参与,不是被动被迫参与。

还原度,亦可称输出度,是指学生在完成若干学习步骤,进入既定学习阶段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或图片等形式,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理论及逻辑进行展示和输出,重现知识图谱的程度。还原度是从量的角度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保真度,亦可称理解度,是指在学生重现知识图谱的同时,对现有知识体系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保真度是从质的角度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以上四个度如何实现和提高呢?提高吸引度、参与度的关键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位的“双主”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在学习中建立信心,认识到专业之美、专业之乐。专业理论课不是满堂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故事,讲笑话,通过通俗化、趣味化来吸引学生,而是重建师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生不但学习知识,也学习说课、展示的技巧。因此,吸引度、参与度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造与提高。

提高还原度、保真度的关键是形成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密切互动,将课程的教与学、课上与课下组合成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既做到教学相长,也实现学学互助,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地逼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吸引度、参与度与“有趣”密切相关,还原度、保真度则需要以“有货”为保障。“有趣”与“有货”之间的矛盾关系体现为,如何在增强吸引度、参与度的同时,又能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还原度和保真度。课程如果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参与程度不可能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甚至高度地还原输出,也不可能做到。專业理论的教学可以引进好的方法、好的手段,但在“戏说”、通俗化、娱乐化地教学之后,学生还是要掌握更多的理论“干货”,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二、“内化—输出”二次五步教学法的操作实验

本科教学偏重于基本知识、概念与原理的传授,致力于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尤其是对于主干课程来说,学生必须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真正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在学理逻辑,做到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概念命题。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授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领悟实现有机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本门课程能够有效地还原,将学习到的概念、知识、理论通过课堂展示、学术辩论、情景剧等各种方式予以有效地输出,输出率至少要达到70%以上,最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知识创新和科研提升[1]。

自2017年开始,笔者在主讲的“国际关系理论”课程中开始实验“内化—输出”二次五步教学法,着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度、参与度、还原度、保真度,力图做到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以图探索破解“有趣”和“有货”这一对专业理论课教学的难题。

在“国际关系理论”课堂上,教师将课程教学分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及其他共五个章节,每个章节按照五个主要步骤进行教学互动,每个步骤环节整合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2]。

第一步:了解。教师课堂讲授后学生分组讨论。该步骤的目的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讲授,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巩固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对所授课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就本门课程而言,学生需要预习国际关系理论各主要学派的发展历史、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听取教师讲授。

“了解”阶段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用翻转课堂和预习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基本讲授后,列出提纲,将30名学生分为五组,每组6人,划分团队或小组,给各团队或小组分配任务,部署团队工作,让各组学生利用云课堂(教师同时指定丰富的参考文献)大量阅读、收集相关参考文献,包括教材、论文等相关资料,然后通過集体讨论,分工整理,形成关于所涉任务部分的汇报提纲,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1.教师课堂授课。教师主要运用幻灯片的方式,系统讲授当堂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相关学习软件抽查预习情况,讲述小故事、小笑话,当堂提问。

2.学生课下收集整理材料。教师在此之前通过云课堂、QQ群等渠道将与课程有关的教材专著、学术论文等电子版发送给学生,指定阅读范围。

3.学生课堂集体讨论整理。学生根据教师分配给各组的任务或主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集体讨论。

第二步:理解。学生展示—教师二次讲授。学生在课堂上以PPT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课堂展现,以锻炼在大众场合的口头表达、演讲演说能力。全体师生对各组的课堂展示进行交叉提问、交叉点评、交叉打分,帮助学生了解深化本部分知识原理。

由于学生的初步展示难以讲清楚理论知识的内在学理,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要点、重点、难点,因此,在学生展示后,教师再次进行授课,针对学生在展示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系统讲解和针对性答疑,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帮助学生理解各门理论的内在学理逻辑,例如,逻辑前提、优势局限、批判反思等方面,拓宽学生视野。

4.课堂展示与点评。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轮流上台进行课堂展示,介绍本组讨论结果以及本人关注的重点内容。

5.教师二次授课。教师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点评中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讲解。二次授课时,教师不再使用幻灯片,而是根据现有的知识体系,当场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边绘图边讲解,重点剖析理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让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种类似于理工科的当堂讲题、做题,对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

第三步:内化。学生二次讨论—师生集体作业。在教师进行二次课堂授课后,为了检验授课成果,教师运用“课堂派”等智能软件程序,布置小作业、小测验,随机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每次授课的知识原理,是否将这些原理内化于自己的头脑之中。为此,继续安排团队作业,进行分组研讨。

分组研讨采取开放空间会议技术,重新打乱次序,继续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6人(与上一轮不重复),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中的咖啡馆会谈技术,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充分的集体讨论,然后通过共同绘制思维导图、鱼骨图、太阳图、等方式,提炼每个章节的知识要点,整理知识理论间的逻辑关联,并通过图表等方式表现出来。

6.咖啡馆会谈讨论(教师参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咖啡馆会谈技术的原则和程序开展讨论,要重点强调参与讨论的各方不要争论,学会分享和尊重,有不同意见,也要有秩序地发言,表达诉求,以充分凝聚共识。教师要随时参与讨论,以把握讨论秩序,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随时释疑解惑,纠正错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梳理知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不仅是一些细节性问题。

7.集体绘图,纸上作业。各组讨论到一定程度后,进行纸上作业,将形成共识的讨论成果以思维导图、鱼骨图等各种图示绘制出来,作为课堂二次展示的依据。

第四步:输出。学生模拟说课。各小组对本章节内容讨论并集体绘图,产出集体讨论成果后,再由该小组在课堂展示所绘图示,并由小组成员分工负责,每个人都要就本人负责的内容进行讲解,形式包括模拟讲课、模拟辩论、情景剧等,达到输出本章节本部分知识原理的目的。

8.成果展示暨模拟说课。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辩论、说课、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展现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发现问题,继续使用思维导图,当堂理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重组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知识体系。

第五步:创新。学生论文写作—师生论文讲评。创新是在前面四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课程学术论文的形式展现。对于文科来说,科研能力体现在能不能写出较为系统的、逻辑自洽的学术论文。前面四步只能算是文献综述,第五步的学术创新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理解相关知识原理后,能够寻找发现有可能的创新点,再予以深入挖掘,并写作有关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学生完成学术小论文后,再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评。

9.学术小论文写作。教师使用自创的4433论文写作法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学术小论文。

10.学术小论文讲评。师生进行论文全员讲评,并结合平时表现,给出最终成绩。

以上教学过程可概括为“2510”规程,即教师两次授课,学生两次展示,5个教学步骤,10个教学环节。

二次五步教学规程秉承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都不能少,人人过关,个个学会弄懂。所有学生都必須参与以上10个步骤的工作,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进行参与团队讨论、课堂展示和论文写作。

三、“内化—输出”二次五步教学法对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专业理论课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吸引度、参与度、还原度、保真度的问题。通过三年的实践,二次五步教学法形成综合集成创新,能够有效地破解“四度”矛盾。

在吸引度方面,二次五步教学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评学上一改过去教师主导的思路,引进师生全员评价,更加公正公平。该教学法综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多种教学形式,构筑学习共同体,把学习方法、展示形式等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性极大增强。

在参与度方面,二次五步教学法强调小班教学,一个都不能少,人人过关,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点对多点的满堂灌,基本上只讲不教的积习,既讲也教,既授课也答疑,还开展点评、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尤其在教材参与团队讨论,二次授课这两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点对点,这样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在还原度和保真度方面,由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全方位的、即时性的,一旦发现问题,马上解决。特别是通过教师的二次授课、学生的二次展示,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做到巩固知识概念,又能提高对知识理论理解和还原的准确性。

由于二次五步教学法是综合集成创新,辩论赛、情景剧、集体绘图、团队作业、在线测验等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乐趣,更有互动性,“有趣”的要求得到了保证。同时,二次授课、二次展示、绘图提炼、教师提点等方式确保学生得到更多理论“干货”,“有货”也得到保证。在“有趣”与“有货”之间,二次五步教学法不是压制任何一方来适应另一方,而是通过系统创新,实现二者共同前进的方式来解决二者之间的固有矛盾。

参考文献

[1]刘紫玉,王赛楠.混合式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1(19):150-151.

[2]刘晓倩,马皑.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以“法律心理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0):109-112.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Two-time and Five-step “Internalization- -Output” Teaching Method as an Example

HU Zong-sh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re exists a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ng interesting” and “being valuabl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ory courses,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is needed. By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nd through the teachers’ two-time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display after teaching, the two-time and five-step “internalization-output” teaching method is condu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knowing, understanding, internaliz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which can improve the degree of attraction, participation, restoration and fidelity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s through all-around innovation in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nd in in-class teaching and after-class activities. It makes a positive attempt in promoting the effect of theory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novation; internalization; output

猜你喜欢

输出内化教学创新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虹桥THALES二次雷达S模式信号输出配置探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丰富输出活动提升语用能力研究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