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5-19莫涛涛

科学咨询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育人

莫涛涛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河池 547099)

一、研究背景

(一)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要求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现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二)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家校共育是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精湛的技术人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作配合,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成为合格技能型人才。

(三)家校共育研究促进中职学校家校共育实践开展

中职学校的家校共育研究,可以有效的提高中职学校的育人效果。目前家校共育的研究以中小学为主,多数中职学校由于存在生源分散,家长参与意愿不高,家校共育工作难以开展等现实问题。通过开展中职学校家校共育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模式,指导中职学校家校共育实践开展,为提高中职学校的家校共育能力,改善学校管理,提高中职学校育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校共育研究现状

中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万多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 500万人。不少中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等问题,中职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是中职学校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家校共育研究相对薄弱。

(一)国外家校共育实践现状

家校共育在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及实践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家校共育体系和实践代表了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家校共育发展水平和现状,对国内的家校共育研究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美国的家校共育实践

美国家校共育实践主要体现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我国传统家校共育形式一样,邀请家长到学校参与活动;美国的学校还重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很多学校都建立有家长教育资源库;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方面,主要形式就是开展研讨小组,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过程。为做好家校共育实践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颁布或参与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关系的法律和政策法规就有十多部。2002年美国布什总统签署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引起全美对学校改革的关注,该法提出要在学生转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方面给家长更多的选择权,美国的家校共育实践非常重视家校共育的相关立法,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美国推动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障。

2.日本家校共育实践

家长教师联合会 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发源于美国,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参与日本战后教学改革,PTA由此引进日本,在日本经过70年的发展,家长教师联合会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家校共育组织。家长教师联合会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其成长的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加强对青少年校外生活的关注度,以此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日本家校联合会的主要工作:(1)推动家长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如教学活动,亲子活动等,共同培养孩子;(2)为学校综合课程提供支援服务,家长志愿者为课程招募讲师,与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等;(3)家校活动比较丰富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从美国家校共育实践可以看出,完善的家校共育法律法规是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而全国性的家校共育组织是日本家校共育工作得到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家校共育研究实践现状

我国的家校共育实践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近年来,家校共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和学校之间如何协作,相互配合协同育人,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家校共育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研究,从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家校共育方面的研究,寻找家校共育方面的理论指导依据。(2)家校共育的路径和方法上的实践研究,研究适合我国家校共育实践的路径,模式、方法等。目前,我国在家校共育的理论实践工作上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家校共育的定义

家校共育是一种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才能产生协同育人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对家校共育的内涵,主体、路径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提高家校共同育人的质量。目前,对我国学者家校共育已有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黄河清教授(2008)提出,家校共育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家校共育是家长和学校的双向活动,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2)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家校共育工作。(3)育人需要社会教育的参与,家校共育是发挥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

家校共育研究专家马忠虎(1999)认为,家校共育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家校共育的主要内容是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2.家校合作的价值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家校共育研究主要从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研究家校共育的价值。

朱永新(2017)在《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指出,家校合作共育增强了家庭教育的功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幸福完整。

王蒙雅(2018)在《以育代管:互联网环境下的家校共育探索》一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以及家庭教育重管教而不注重育导致家校共育被割裂。家校共育以育代管体现了教育性、实效性,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综上国内外家校共育研究成果,家校共育研究取得了以下共识:家校共育是双向的,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家校共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一、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研究。目前国内家校共育以中小学为主,中职学校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校中职学校具有生源分散,存在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的学生相对较多,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压力较大,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相对偏低,参与家校共育的意愿不高等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探索符合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特色的家校共育模式和策略。(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教育教学领域的各方面。但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职学校家校共育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微信群、QQ群等简单应用上面,对于信息技术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提高家校协同育人能力方面的研究较少。

四、研究思路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思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五、具体做法

(一)调研家校共育现状与问题

(1)查阅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家校共育工作的方向,理论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对教师、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理解和认知情况、参与家校共育的形式、改善家校共育的途径等。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当前中职学校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并做原因分析。

(3)收集和分析相关调研材料,撰写中职学校家校共育现状调研报告,为开展家校共育研究提供依据。

(二)建设家校共育信息平台

建设家校共育信息平台。平台主要功能模块需要理清教师、家长、学生对平台的功能需求,打造一个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的信息平台,使家校共育由指导模式向互联网服务模式的转变。

(1)家校沟通功能。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之间信息的有效流通、交流、反馈。

(2)线上家长学校功能。实现线上家长教育培训。

(3)实时反馈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学生课堂考勤,成绩、出入校门等在校情况实时反馈给家长,便于家长掌握孩子在校情况,监督孩子的学习行为。

(4)评价统计功能。使学校能够通过平台数据掌握家校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家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

图2 信息平台主要功能需求

(三)构建信息平台支撑下的家校共育模式

探索在信息平台支持下的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模式,开发建设家校共育信息平台,通过平台连接家长、学校、学生,使家长能够便捷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不需要开线下家长会也能够通过家校信息平台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学,家校信息平台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时效性,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实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形成家校信息平台为支撑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1)开发一个基于企业微信的家校共育综合信息平台,平台主要包括家校交流、家长教育、家长参与的三大功能模块。

(2)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团队,通过对指导团队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

(3)建立线上家长学校,通过线上直播课、微课等方式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开发家庭教育微课,使家长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建立线上家长委员会,积极邀请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5)建立家校共育工作保障机制,从管理机构、制度、评价等方面保障家校共育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图3 信息平台支持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图

六、研究效果

(一)解决了中职学校家校沟通不畅的问题

传统的家校沟通的方式主要是电话、短信等,家校沟通成本高,沟通效率不高,班主任工作量大。如果采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家校沟通,学校通知等信息也需要所有的班主任转发到相应的班级群,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家长在班级群的反馈信息可能被覆盖等问题,导致家校沟通不畅,通过自主开发家校共育信息平台,实现家校的有效沟通。

(二)解决了家校共育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有一些学生为留守少年,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工作繁忙,不便参加家长会,家校联系困难,且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导致目前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通过家校共育平台,激发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共育工作中来。

(三)解决了信息反馈不及时难以形成家校合力的问题

家长如果能及时地获得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以及行为情况,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校共育工作中来,形成家校合力。传统的家校联系无法把学生在校情况实时反馈给家长,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时提取学生在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等校内信息系统的数据,精确地推送到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及行为表现,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合力。

(四)解决了家庭教育培训难以开展的问题

部分中职学校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欠缺,导致家庭教育效果甚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建立线上家长学校,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推送给家长,家长通过学习培训学习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七、推广价值

(一)创新信息技术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模式

把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家校沟通、家长教育、家长参与等工作。家长能够实时地获知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精准地获得学校的相关信息,创新地解决了传统家校共育难以实现的痛点问题,提高了家校共育层次和水平。加深中职学校对家校共育相关理论的理解,探索适合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为信息时代下中职学校开展家校共育方案和指导,帮助中职学校把握家校共育的特点及规律,指导中职学校改进家校共育思路,提高家校共育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的中职学校家校共育模式。

(二)创新家校线上沟通渠道

在家校共育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职业教育的育人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家校共育深入融合。家长通过线上家长学校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学校、专业和职业教育政策,丰富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规范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促使中职家校共育由低层次的被动参与活动转向高层次的合作活动。通过家校共育信息系统,分析学生学习和行为数据,给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量化分析及相关调整建议,使家校共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提高家校共育的实效性、互补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