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科学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2022-05-19朱奎保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5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

朱奎保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时代要求教育也要和谐,课堂也要和谐,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序、放松、愉悦、平等、竞争的和谐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前提。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养成,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中和谐而不失威严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风趣、和谐的语言环境,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是营造和谐课堂的几个重要方面。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围绕“浅谈初中科学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一题撰文,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可以抛转引玉。

关键词:初中科学;和谐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氛围”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任何能够给人带来某种主观感受和心理影响的环境性元素都可以被视为“氛围”的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且其思维认知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感知结果的影响。初中科学是一门逻辑性和互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十分需要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状态投入其中,这就意味着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初中科学教学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据此,初中科学教师务必要转换传统的工作思维,对课堂氛围的优化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从而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助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一)依托多媒体技术优化课程内容展现效果

初中生虽然经过了一定阶段的身心发育,但是其思维认知仍然存在着浓重的感性色彩,对于抽象性较强的信息依旧不具备真正成熟的整合、吸收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初中科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所具有的强效感官作用优势,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且要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多元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符合学生主观趣味的内容,以期达到既减少学生处理知识信息时精神资源消耗,又能在更高层面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双重目的。

例如在进行《细胞》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或者直接下载现有的教学视频,让不同种类、形态的细胞以拟人化的角色形象出现在屏幕上,通过这些角色的自我介绍以及彼此之间所发生的“比本领”、“论个头”、“找亲戚”等故事情节来带领学生了解细胞的概念,并对不同的细胞功能形成准确认知。

(二)依托生活化教学拉近课程和学生的认知距离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但却很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存在产生较为深刻的主观印象和感性记忆;与之相对应的,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有着较强的现实反映性,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有非常广泛的生活应用范围。针对这两点,初中科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对生活元素的有机融入,将教学内容融合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情境或事物中,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学习成果处理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以直接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切认识到科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和生活指导意义。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常见的植物》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构造,教师可以选择马铃薯(茎)、苹果(果实)、白菜(叶)等一些学生们平日里常吃的水果或蔬菜作为教学载体,将这些果蔬在植物的“身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一对应地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果蔬来搭建起认识植物结构和不同结构功能的一座座桥梁。

(三)发挥实践教学的复合性作用

实践是知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知识、丰富知识、强化知识的最佳途径。初中科学教师要以实践的眼光看待自身的教学工作,在工作过程当中要结合课程需求和学生情况适时开拓外部学习平台,积极带领学生来到教室之外参加实践活动,既为学生提供更多验证课本知识和巩固既有成果的机会,也通过这些活动引领学生感悟科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挖掘活动本身对促进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情趣价值。

例如在完成《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这一课的理论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乃至校园,来到学校的花圃、绿化带或者周边的近郊地带,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的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并结合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内容对这种差异的存在提出自己的想法。

(四)鼓励学生依托科学实验开展学习

长期以来,初中生习惯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当接受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实验活动方面更是形成了“唯观察论”的思想意识。对此,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大胆鼓励学生针对某些课题自行设计、准备并进行实验,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地思考能力和缜密、灵活的执行逻辑,并对学生间的密切协同创造良好条件和平台。

比如对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这一课,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知识的基本串讲后提出一个问题:“物质在一定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有没有上限?”而后让学生先做思考,再将自己根据这一课题所设计的实验构思做一番介绍,最后从大家的构思中选出最具可执行性和验证性的方案作为实验项目布置给大家,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盐巴、水和容器做实验论证,并将最后的现象、数据和结果统一汇总起来做汇报。

二、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友好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

(一)在教学中引入生本合作模式

学习并非一种单向行为,它需要的是行为双方的共同参与和同向互促——特别是需要学习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能动素质的完全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师要树立起“生本课堂”的正确理念,将教学环节的设置和课堂资源的分配主要交给学生完成,自己则主要以提问者、引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提醒和帮助。教师应以话题式讨论代替答案式告知,以学生的主动思考作为推进课堂环节的主要动力,并对学生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鼓励性纠正,从而帮助学生产生独立的思考精神和自发性的实践诉求。

比如对于《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這一课内容的教学,教师大可以在完成对于“电阻”概念的复述之后为学生准备、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们结成若干个二人或四人小组,鼓励他们每个人都说出一种可能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而后根据本组所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探究,记录下每次测量的数据并形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二)依托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常情况下,科学教学的各项流程和环节设置是严格按照预设内容进行的,初中生很容易产生观察疲倦,且较难被教学过程当中缺乏趣味的元素所吸引,不利于最终效果的取得。因此,初中科学教师不妨依托于初中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形成知识认知、实现技能应用,并同步感受到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竞争氛围下依托于自己表现欲和好胜心的“加持”而产生更强的认知活性,将“寓教于乐”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進行《大气的压强》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拔河”比赛:教师找来两个皮碗,将它们紧紧扣在一起后再用针管抽出其中的空气,而后再两个皮碗外侧分别系上一根麻绳;选择6~8个学生并将他们分成两组,每组各拉住一根麻绳并用力向自己的方向拽,看看要用多大的力气才能将皮碗分开,又看看哪支队伍能够无往而不利。这个游戏实际上还原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感,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营造风趣和谐的语言环境

(一)在知识讲解中重视对潮流元素的融入

初中生正是好奇心强烈、对一切都充满向往的人群,每个人都在很大程度上热衷于一些社会中的潮流文化元素。初中科学教师不要将学生们的这种表现放到教学的对立面,而应将之主动融入到自己的讲解语言当中,用学生们所熟悉的“潮言潮语”来完成知识的讲授。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更加有趣的课堂氛围,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潮流思维”而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对科学“一本正经”的刻板印象。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身体的防卫》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介绍白细胞时说:“白细胞可是免疫系统中的‘大拿’,它在平日里的活性虽然不强,但是却能够在发现致病微生物时做出做迅速地反映,颇有股‘人狠话不多,社会你白哥’的味道”;而在讲解骨髓时,则可说到:“骨髓是所有血细胞的来源地,也是为免疫系统补充‘兵员’的中枢,可以说是很多免疫细胞的‘金主大大’”;等等

(二)在课堂评价中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

很多初中科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常常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做得“好不好”,而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以及部分性成果则很容易“置若罔闻”。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不少初中科学教师给予学生的教学评价常常包含过多的负面性内容乃至指责和训斥的成分。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处理阅读题时做得更小心、谨慎,但也难免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严重打击,甚至还会滋生师生之间的矛盾。所以,初中科学教师应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多注意到他们的闪光点和进步,在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的同时也提出真实而具体的肯定,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正向引导,以此来激励学生实现课程素养的自主提升。

例如在进行一项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因为其中某一环节的操作失误而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但是却在实验仪器的使用细节上做得很到位时,不妨这样来指点他:“你对于仪器的使用有着很正确的认识,这是相当难得的;不过仪器的使用为的是让我们进行精准的操作,如果你能在实验环节上表现得更细致一些,一定可以取得更出色的成绩!”

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友好而不威严的师生关系

(一)完善对学生主观趣味的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投其所好”,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教师对学生主观趣味的了解。据此,为了让教学工作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初中科学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教学后,首先要静下心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从中整理出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以学生的爱好作为引导的入手点、心理作为引导的落脚点、习惯作为引导的着眼点,让教学引导行为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学生从认识层面和教师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将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诉求,以此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全面柔化、优化。

比如,教师要多利用课间或活动课等机会和学生们做自然交流,分享一下最近生活中的趣事,谈一谈彼此喜欢的明星或电影,对学校里发生的奇闻轶事互相交流一下看法,也可以询问一下学生最近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麻烦和困惑,让自己掌握更多的进行课程导入的“话头”;此外,还可以通过询问班干部等方式了解一下班里学生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掌握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圈子”,为分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除了这些手段,科学教师还可深入挖掘家校合作资源,多和家长就学生的居家状态和日常生活等话题做深入沟通,从而了解学生们所习惯的学习和活动思路、模式;等等。

(二)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

每个初中生都有着一个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赞许的愿望,希望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初中科学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课程教学中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为一些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委派具体的任务,用责任心和表现欲来引导学生将自己精力用于课程活动的参与和良性师生互动的开展中来,实现对学生个人精力和特长资源的因势利导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良好的关系营造、维护效果。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效果,初中科学教师还可引入“竞争上岗”和“岗位考核”机制,让学生在担任自己的“小助手”时更具有危机感和进取心,使他们能够焕发出更为饱满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

例如,有些学生虽然成绩平平,但是却在同学中很有威望,那么教师就可以委任他担任课代表,帮助自己把控课堂秩序;有些学生的心思非常细腻,做事情一丝不苟,那么教师可以请她做自己的助手,帮助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和教具;还有的学生有着不错的美术功底,那么教师可以在每次需要作图时邀请他代劳,一展其艺术风采;等等。

结束语:

教育绝对不应该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它应当具有温度,应当以柔软而细腻的姿态融入到学生的心头,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成果。初中科学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起教学工作中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与优化工作,为学生提供充满幽默感、代入感、平等感、认知感的学习环境,为他们进一步的科学学习和综合素养的优化提供有力的软性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英.谈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J].教育艺术,2001(01):33.

[2]王世红.课堂氛围研究管窥[J].教育探索,2007(01):21.

[3]刘显国.课堂氛围的性质[J].教学艺术,2007(12):89.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
作业讲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讨
初中科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研究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初中《科学》学案复习整理的有效性
论初中科学课前学案应用对质疑能力的培养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