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大学治理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者现代化

2022-05-18刘言

公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现代化高校

刘言

摘要: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方面内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也是人的現代化,是包括教育管理者在内高校各类教育活动参与者的现代化。教育管理者在现代大学治理中的功能应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十二项特征为理论基础,围绕高校教育管理者如何提升现代化水平进行论证,认为应当从变革意识、集体意识、法治意识、科学意识四个方面提升现代化意识;从信息分析能力、计划执行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提升现代化能力。

关键词:教育治理 现代化 高校 教育管理者

一、教育治理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未来较长时期教育发展的思想、理念、目标、任务、路径和措施。在指导思想中,把教育治理与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量齐观,作为教育现代化范畴中的一个独立概念。这体现了教育治理既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又区别于教育本身的独特价值所在。教育治理并非教育教学实践的构成或环节,换言之,教育治理是服务于教育实践而非教育实践本身[ 1 ]。教育治理现代化,广义上指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体系、制度运作方式和行政管理能力的现代化;狭义上指一时一地一校在内部治理中行政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高校而言即现代大学治理。这勾勒出外部和内部、整体和局部两个相互关涉的环境场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而言,他们既是国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运转的一份子,也是学校现代大学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

2.现代大学治理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时代而孤立存在。探讨现代大学治理应紧密联系当前所在国家的发展阶段、时代的使命要求、社会的进步需要。我国现代大学治理应体现“中国特色”这一鲜明的属性,应坚持“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基本的办学方向,应包涵“现代化”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通过高校治理实践把这些概念有机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与政治方向、时代环境、一流标准紧密结合起来。[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章就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行论述,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扩大社会合作”[ 3 ]。据此,可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的本质内涵概括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六个方面。这是对各高校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纲领性约束。

二、人的现代化

1.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等各类社会事务的复杂概念,当然也包括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现代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其关于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论述,充分体现了社会进步与人的进步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动力[ 4 ]。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人的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于教育者自身的现代化。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 ],在六个不同发展中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社会调查,通过与传统人的对比分析,在其著作《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中得出了为学界所公认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特征和标准的经典论述。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究人的现代性缺失及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2.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现代性缺失

高校教育管理者是指不直接从事特定学科专业教学的高校工作人员,包括党政管理人员、思政工作人员、辅导员、教学科研辅助人员、保障服务人员等等。这一人群虽非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但却是承担大学内部治理职能的主要群体,长期以来,他们的作用发挥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一流的管理体系作为引领、支撑和保障。只有让高校教育管理者掌握了现代化意识与现代化能力,才能有力推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进步。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现代性缺失,正越来越成为制约现代大学治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个人主义风险与自我认同缺失。现代性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捍卫个人权利和独立人格,这是其积极性的一面,但同时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倾向。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价值实现具有附属性和辅助性,忽视这一点会导致对手头公权利的不公正分配和公共资源的不正当占有。个人主义的对立面恰是自我虚无。在当前高校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形势下,办学资源更多向从事一线教学科研的专任教师倾斜。相比之下,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以事务性为主、“技术含量”不高、重复劳动居多,在个人工作价值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尊重的情况下,自我认同感不断降低。

其二,主体性的危机与创新精神缺失。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其积极意义在于把人从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依附,成为独立的存在[ 6 ]。然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存在内容单一、模式机械、任务繁重的特征,长此以往滋生职业倦怠。在“做多做少都一样”“做好做坏没区别”的价值导向下,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再,因循守旧、保守求稳成为了首选。教育管理人员本应发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引擎作用,并以此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创新精神的丧失直接制约了现代大学治理的进程推进。

其三,技术理性盲目与人文关怀缺失。技术理性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 7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绝对效率的过分追求、对标准化规范化的过度执着、对量化指标的迷信都是技术理性盲目的具体体现。无论教育还是管理,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教育管理人员自身不应沦为手段和工具,“照章办事”“按规定办事”不应成为敷衍塞责、不担当不作为的挡箭牌。技术理性追求教育的外在指标,丢失了教育内在灵魂,使教育现代化远离了育人的本真[ 8 ]。

通过比较现代性缺失的现实表现与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性的衡量标准,可以从意识和能力两方面,就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探讨。

三、现代化的意识

1.变革意识

现代人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当前高校办学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特求强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以网络慕课为代表的新场景,正在不断重构着高等教育的可能形态。“平台大学”“微学院”“游学大学”“接口大学”等等,[ 9 ]各种新鲜的概念在诞生的同时,教育实践即已同步开启探索。教育变革不仅在技术层面,更是在价值理念层面。面对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教育实践,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主动更新个人知识体系,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拥抱变化、迎接挑战、主动变革。

2.集体意识

现代人具有形成意见并持有意见的倾向,能够承认和接受不同意见并给予正面评价,同时懂得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1 0 ]。区别于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以独立开展思维研究工作为主,高校教育管理者则更多以团队协同作战来达成目标。同一部门内部、不同部门之间,需要更多换位思考以体谅他人的工作要求和难处,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析处理问题。同时,现代性视角下,不以片面约束个性来适应集体的需要。相反,以尊重个体为集体进步发展的前提。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认识到自身对于学校内部治理的独特价值,要勇于自我肯定、善于表达观点立场,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岗位责任的履行,提升个人职业胜任力,提升对学校的贡献度。教育管理者的工作价值体现往往存在间接性、辅助性等。为学生服务、为专任教师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这是工作定位上的应然,也是工作习惯上的常态。服务也是生产力,教育管理者要甘于并善于扮演润滑油、万精油的角色,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成就他人、发展学校,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实现。

3.法治意识

现代人信赖他人、组织和社会,相信并接受规则和法律,并愿意承担义务和责任[ 1 0 ]。教育从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文治教化的功能。党委领导和依法治校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法治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校教育管理者不论具体岗位,都应当主动扮演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思想引路人,自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与思想建设、法制建设有机融合,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当作个人的事业追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法治意识还体现为具体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教育管理人员要主动推进现代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并做遵章守纪的模范,推动依法治校的理念在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科学意识

现代人尊重并乐于接受科学教育和技术训练,并以此解决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愿意学习了解生产技术过程,具有学习精神[ 1 0 ]。大学是传授知识、探索科学的神圣殿堂。每一位教育者自身都应具备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实证精神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办学治校、务实育人,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理性精神则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变化的社会现实中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在发展的社会需求中拓展教育的功能,在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这同时也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应当共同遵守的职业操守。科学意识还体现为一种启发智慧、探索未知、关怀人类的奉献精神,对于教育管理人员而言,要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主战场的奉献实践中,正确看待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四、现代化的能力

1.信息分析能力

现代人不仅仅限于持有意见,更积极获取支撑意见的事实与信息[ 1 0 ]。持有意见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追逐,但只有深入对观点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证实观点或经历证伪之后再证实的过程。教育管理人员应自觉提高调查研究能力,首先在于坚持问题导向,不断锤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论,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进步;其次在于到一线去、到实践中去,不能搞盆景式调查和书斋式研究,要更多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实验室,通过与教师、学生打成一片来察实情、解民意,集思广益倾听多方面的声音。只有这样,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提高信息分析能力还要求教育者善于系统思维和逆向思维,跳出问题看问题,反其道而思之。

2.计划执行能力

现代人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面向现在或将来制定长期计划,并有较强的目标性和能力自信控制生活带来的挑战[ 1 0 ]。教育管理工作是繁琐的、碎片化的、千头万绪的,常常感觉什么都没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了一点,一天就过去了。时间管理、计划管理尤为重要,要养成合理分配时间制定计划的习惯。根据时间四象限法则:重要又紧急的工作立即做、重要不紧急的工作列入日程、紧急不重要的工作速战速决、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最后处理。在增强执行力和效率观念的同时,还应始终将自我危机意识保持在合理区间,要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个人工作岗位和职责定位始终有清醒认知,经常性反思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发现潜在的增长点。

3.专业技术能力

现代人重视专业技术和知识,并认为应按专业能力及其投入进行公正分配[ 1 0 ]。专任教师的工作是基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劳动,其劳动对象主要是知识,实践形式主要是知识的加工和传递。与此相对立的,常有人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并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结果是教育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难以跟上高校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形势需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观点。一方面应当对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在岗学习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素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重视具体岗位设置的职业胜任力模型构建,并以此作为选人用人的科学依据。现代大学治理目标下,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管理的最终效能[ 1 1 ]。本领恐慌和获得感降低往往相伴而行,唯有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大学治理对教育管理者的角色期待。

五、结语

当前,在现代大学治理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双重推动下,高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上实现变革,更呼唤大学在内部治理和组织管理上的现代化,高校教育管理者自身的现代化不可忽视。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城市型大学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2356。)

【參?考?文?献】????

[1]孙杰远.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逻辑与基本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01):5-11.

[2]邱水平.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的若干重要问题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01):120-133+191-19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2-04-11].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 content_1666937.htm.

[4]徐斌.深刻把握“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J].国家治理,2021(32):35-38.

[5]风笑天.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4(01):66-77+206.

[6][8]冯建军.超越“现代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9(09):133-138+156.

[7]巨乃岐.试论技术的理性价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321-324+328.

[9]戴维·斯特利.重新构想大学——高等教育创新的十种设计[M].徐宗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10]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1]胡生泳.高校管理专业化的内涵探索与途径再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7):49-51.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现代化高校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教育治理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