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词之“内卷”浅析

2022-05-16周笑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卷隐喻

摘要:本文对网络流行语“内卷”一词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析,从来源入手,并从语言学以及文化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其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内卷;隐喻;原因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语言出现变化,现如今,网络发达,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传播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因此网络流行语也相应产生。2020年11月8日“内卷”一词入选《青年文摘》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内卷”一词也极大的受到了青年网民的欢迎。

一、“内卷”一词的来源

“内卷”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现在很多高校学生、行业打工人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由此出现了火遍网络的“清华卷王”“边骑车边看电脑”等热门词语。

由于其具有嘲讽含义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泛指在某个领域发生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例如:为了追赶或超过其他同龄孩子,家长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就是一种内卷;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学生之间开始论文字数竞赛,最终的论文字数远高于老师要求的字数也是一种内卷。由此形成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内卷实质就是低水平的复杂化。

二、“内卷”的具体解读

(一)隐喻认知理论解读

“内卷”来源于“内卷化”这一社会学术语,网络新词“内卷”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用法,也就是认知语言学所指的隐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社会术语具体到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法上,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刘丽2004)。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隐喻作为一种新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赵艳芳2000)。隐喻创造了新的现实,隐喻把这种现实限定在语言中,使新的语言易于被人们接受,从“内卷”的本意引申到更大范围的类比(即领域内的无效竞争)。正是由于隐喻认知理论的存在,“内卷”等网络新词才得以广泛传播。

网络新词语的构成通常包括缩略造词法(如“颜表立”、“爷青回”、“店无书砸”)、拼音法(如yyds、zqsg、gkd)以及数字代表法(2333、996、886)、老词新用法(菜鸟、灌水、沙发)等。这些新词往往与人们的生活和认知经历有关。“内卷”就属于这四类中的老词新用,从原来的社会学术语转为代指恶性竞争的网络词语。

(二)“内卷”的语言结构解读

语义的认知性质赋予了语言极强的生命力,新词的产生包含了一定的隐喻思维。隐喻也可以说是认知心理上的相似联想。“内卷”的“内”即“向内”、“卷”即“向里收缩”,属于偏正结构。“内卷”语义上也具有形象色彩,逐渐向内部压缩、挤压,可以从表层含义来理解,如“卷饼”,然后引申到抽象的内部恶性竞争。

“内卷”的构词方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音节,另一方面是词性:

1.从音节方面分析,它从原来的三音节“内卷化”精简为双音节“内卷”使表义更简洁。

2.从词性方面分析,“内卷”为谓词性词语,既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谓语。

(1)内卷会使行业内部的恶性競争越来越严重。(来源于网络)

(2)不要再内卷了。(来源于网络)

(三)“内卷”隐含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国存在的“内卷”现象更为普遍,而西方发达国家更多的是“躺平”。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选择“内卷”是为了给亲人后代提供更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西方向往的是个人自由主义,追求人权,崇尚自由,大多数人把自身放在首位,不愿为了他人而通过无效竞争牺牲自我。“内卷”一词在中国的流行也侧面反映了中国所特有的东方集体主义家庭至上的文化传统。

三、“内卷”一词流行的原因

(一)语言系统的内部原因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认为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在保证完成语言交际任务的前提下,追求高效精简,“内卷”可以精简概括行业间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就反映出了语言的经济机制。“内卷”一词高效地将行业间恶行竞争的含义传递出来,同时带有一定的色彩意义,使该词语更加生动形象的被接受。

(二)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流行词语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网络的普及以及便利性使广大网民成为了网络新词的创造和使用的主体,这就使网络词语的产生速度更快。“内卷”从小范围的高校学生群体快速传播到整个网络,这与网络传播的高效便捷性存在必然联系。

近两年由于疫情原因,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压力,就业、升学问题更加艰巨,这种社会现实使得人们被迫竞争,“内卷”一词也是适应这一现实而出现的。“内卷”被泛化到各个领域,大众以一种理性的语调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一种貌似轻松的宽慰,以此来消解自己所面临的无奈,同时表达了想要摆脱这一尴尬处境的愿望。某种程度上,“内卷”更能直白地表现出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符合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四、结语

“内卷”一词的流行并非偶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来看,它具有幽默的反讽效果,体现出了无效竞争的实质。此外,“内卷”从社会学术语转变为网络流行语并带有贬义色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和人们的认知也存在关联性。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01):29-36.

[2]张丽.网络语言中隐喻现象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07):134-137.

[3]张树筠,王鹏.网络新词语认知语用探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09-112.

[4]王晓娟.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J].海外英语,2010(01):141-142.

作者简介:周笑(1997年10月-),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内卷隐喻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内卷不是便利贴,别在矫情中用过了头
爱的隐喻
身处活力时代,别拿“内卷”泄气(讨论)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