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戏曲的传承发展和表演定位

2022-05-16李晓晨

锦绣·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秦腔戏曲舞台

李晓晨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夜明珠,它是人类文明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更有着戏曲的独特魅力。而秦腔更有着地方特色的光芒,地方的乡土气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地方传统戏曲饱含着一种古典而优雅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凝聚在和谐、典雅而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之中。这些典雅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悠美的唱腔、舒缓的节奏和程式化的表演中。与过去老的表演程式及单纯在舞台上或剧场里演出相比,在文化精神层面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迁徒”,所以戏曲需要传承发扬,还要与时俱进,而秦腔是属于西北五省的地方剧种,无论田间地头,公园角落,到处都能听到秦声秦韵,秦腔更是西北人茶于饭后的“点心”娓娓道来人人眉飞色舞。

秦腔是戏曲的鼻祖,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当前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中,面临着生存、振兴与发展,不然,戏曲的出路将会被社会淘汰,只有融入现代化素,聚焦新时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寻找新的表演方式和生存空间,才能有质的飞跃和量变。那么!演员演戏的目地是啥?难道是为了演戏而演出吗?所以,演员必须认清自身所做的事目地及所表达的状态。

表演首先不能与观众、市场脱节,艺术要有观众和市场,才能有长久生命力,因此,演员要有传播意识,也就是市场意识,观众意识,要让更多的观众知道和欣赏你的好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传播。融入现代化元素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不能永远只有那么几个老戏迷,如果不创新光是继承,这是一种悲哀,必须认识现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和现代观众的需求,要与时俱进,学会与媒体联姻,那么就对我们戏曲演员要求提高。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演员,应当要有真功夫,做真演员,表演决不是迎合观众,而是要引领、要建立合理的观众与演员关系,表演不是庸俗的拍手叫好,而是服务于人物,走心于角色,明白了这点,才知道表演该在何出用力。

一个演员要明白自己适合演什么戏,什么角色,根据自身的条件去熟读剧本,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和所发生的故事,本来那个角色不适合你,因为种种因素影响,结果选错戏,选错角色,演几场就刀枪入库,结果得不偿失。演员需要自己的代表剧目,但剧目是因人而异,因人制宜,有些人能驾驭这个角色,有些人驾驭不了,对市场、对剧院、对创业团队是一种资源浪费。演员不光重视实践,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思想、要有理论意识,实践提炼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迭新理论,这就是戏剧所表现的一种手段。

比如,我在秦腔《穆桂英大破洪洲》一戏中饰演穆桂英,这出戏有文戏,有武戏,人物内心和人物性格转换不好把握,我只能查找历史资料,吃透剧情来演这个人物。让观众明白每一场此时此刻穆桂英的内心活动,演武且看不出武旦的痕迹,演青衣看不出青衣的痕迹,不仅能演传统戏,也能演新编现代戏,演啥像啥角色,这就要求演员平时下功夫钻研,繁阅大量古典文学,史记,借接其他地方剧种,观摩学习同行表演,向老师老一辈艺术家请教,学习系统与完整地继承艺术精髓。

戏剧是对生活的再现,表演方法源自对生活的提炼,特别是对戏曲程式,戏曲技巧,戏曲的唱、念、做、打,要高与生活,艺术赋予人生,而人生活化艺术,艺术有着灵魂般的升华,更是老前辈留下的财富。但时代在变迁,生活在变革,老程式而对新生活,有些时候显得是那么的“突兀”甚至是“脱节”了,那怎么办?除了继承传统,还必须要与时俱进,深入当下生活,创造性的发展和丰富表演戏曲人物性格形象和人物个性。

在好几百种的剧种里,秦腔历史悠久,艺术积累丰厚,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是戏曲的祖师爷,而我们甘肃省更将秦腔申报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甘肃建立了秦腔博物馆,而秦腔戏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深受观众的支持和热爱。

戏曲人物亦真亦假,戏曲的灵魂个性鲜活,唱腔铿锵有力,委婉缠绵,那就要求演员一定要找準思路,找准角色位置,善与学习,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戏曲表演艺术创造与传承,绝不仅仅是演员个人的事情,也绝不仅仅是演员本身的事情,它既有懒与个人的道德艺术综合素养,也懒于一个创作团队、好的剧院协作,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戏剧舞台上艺术与人格的魅力并存。

近年来青年优秀演员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他们都登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辉煌舞台,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深刻的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他们深入生活,观察事物,充分的吸取生活中的各种养分,取长补短,借鉴各种戏曲的精华,提高自己的艺术,及文化造诣,所以他们塑造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性格丰满,总之,分析、把握、理解、和定位是一个好演员的必要基本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和剧情的需要,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否则,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猜你喜欢

秦腔戏曲舞台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戏曲从哪里来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