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闲置资产盘活的实践探索及提升策略

2022-05-15贺薇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贺薇(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经济学硕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国有资产及财务管理工作。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及国家对教育事业单位物资技术基础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高校吸收国家教育投入的国有资产及利用自有资金购建的各类资产已颇具规模,由此衍生出的资产闲置情况亦更加普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形势的压力,财政资金收支平衡压力日益突显,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为防范系统风险,着力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财务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闲置资产的定义阐释及政策背景,从制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角度,运用横向分析法研究了我国高校闲置资产的现状及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产生根源,并提出有针对性地盘活途径,以期对高校国有资产规范、高效管理和运转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闲置资产;实践探索;根源探究;盘活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47

1 闲置资产的定义阐释及政策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高校会计制度,国家配套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包括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及原则。2013年,财政部对原有会计制度进行了完善、扩充,形成了囊括财务、成本、资产、预算四大方面的全面管理体系。自此,资产管理作为单独板块,正式纳入高校会计监管工作。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化进程,财政部于2018年对高校原有会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其中涉及资产管理相关条例的修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整、细化了固定资产的分类及价值评估体系;二是规定从2019年起对固定资产的价值采取折旧计提;三是将基建项目纳入高校自行管理范畴,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沿用两账平行登记法。最终形成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理可据。

参照以上相关法律法规的涵义界定,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等院校吸收的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体系,其具有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高校占用、使用的公共产品特性。高校闲置资产是指高校占用却未使用,或者暂且不用(包括技术更新淘汰等)的资产。

2 高校闲置资产的管理实践及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引入了国有资产在线管理体系,凡固定资产的购建、调剂和报废等处置操作均需通过系统提交、审批、执行、备案,保证了新增资产寿命周期的全程动态管理。部分自有房产充裕的高校在此基础上还配套引进了房产管理系统,用于规范公有房产的出租出借业务。少数学科众多、规模较大的综合型大学由于可利用资源丰富,为降低闲置资产占有率,盘活存量资金,率先引进了闲置资产共享信息系统,用于校内资产在个人、部门间的灵活申请调拨,大大提高了现有资产的利用率,同時实现了国有资产转移调剂的痕迹管理。与此相对应,仍有少数高校采用的是传统手工建卡建账的管理方式,在高校各种仪器设备、家具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极易引发随意重复购置、账目混乱不清、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在资产管理制度方面,多数高校完善了资产的登记、验收、建账、使用、调剂和报废等管理制度。但多数高校在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定期清查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当仪器设备出现使用故障时,未能及时评估其后续拆装、维修成本,充分挖掘资产使用潜力,为避免维修建账麻烦,多数单位或部门采取重新购置的做法,而将原资产束之高阁,待其达到报废年限再行处置。对清资核产工作,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约束,仅限于每年年末由单位资产管理员在资产系统中提交清查结果,并未做到全员参与、物账核实,应付了事,使清产核资的摸清家底、界定产权、重估价值的重要意义流于形式。

在资产处置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评估标准和组织方法,以市场价值作为判断资产价值的单一标准,提出仪器设备6年,家具15年报废的统一处置年限,未能实际评估国有资产的不同分类,不同使用周期以及需求部门的业务性质、使用目的不同,盲目采取“一刀切”的报废处置标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

缺乏与财务预算审批部门的沟通机制。在每年的投资预算编制过程中,各单位的更新报废需求通常是根据项目经费决定的,而非客观实际需要。项目预算审批工作在多数高校由财务处牵头完成,由于缺乏与国资管理部门的充分沟通,无法准确获悉该项目负责人名下的资产情况,仅凭科研项目资金结余金额作出审核裁定,无法从源头杜绝重复购置现象的产生。

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则为对产权隶属学校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一系列的行为总和。由于机构设置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国资管理工作根本上的不重视,目前约有半数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由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兼任或者属于二级部门,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位一体,缺少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运行机制,在当前高校资产来源、性质和使用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

3 高校闲置资产产生的根源探究

3.1 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高校的深入,高校资产管理逐步由“靠、等、要”财政拨款向明确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的方向转变。但在实践中,由于处在产权管理的初级阶段,高校产权意识十分薄弱,表现为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高校多数资产为非经营性资产,国家为实体所有者,高校拥有占用、使用权,实行预算管理,加之财政资金对高校基础设施设备投入规模逐年扩大,而资产管理人员基本由行政管理人员或一线教学人员兼任,法治意识欠缺,产权意识淡薄,程序意识缺乏,片面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贵”,造成国有资产购置随意、使用混乱、管理无序、处置不当的结果。而二级单位领导的工作重心向教学、科研倾斜,责任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奖优罚劣的管理约束激励机制的缺位,因此不能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的维护与保全责任。

3.2 缺乏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

高校物资采购通常会忽略招投标前的需求论证环节,由于负责采购的部门未能通实际需求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无法准确掌握其需求信息,从而导致采购前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不足,随意采购、重复采购现象频发。如有些仪器设备为满足一时用途而匆忙购入,后续被束之高阁;或者为了满足个别教师的需要,采购某些专业性强、使用率低的大型仪器设备,后因该教师调离等原因的缺位而被闲置。另外,有些仪器设备在采购前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采购后由于后续配套设备或耗材的缺位,亦或维修保养成本过高而被搁置。与此相对的是,某些高校在采购环节过度考虑成本因素而不注重资产的实用性,导致采购的资产因其时效性较低而过早沦为闲置资产。

3.3 监管措施滞后,手段弱化

目前,某些高校的资产管理仍停留在传统手工记账方式,这与高校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滞后的监管措施与落后的管理手段使高校无法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资产的需求与市场信息,使用与状态信息,型号与功能信息,属权与变更信息,投入与收益信息,从而无法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既不能科学安排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实现其固有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又不能保证资产在各部门(科系)之间流动转移时登记账目的及时分割,从而导致高校国有资产账物不符、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等存量不清的混乱情况。

3.4 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是从源头上杜绝或最大限度减少闲置资产产生的根本保证,而很多高校对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不够重视,重购轻用,在资产的日常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维护保养制度,对资产清查缺少强制的定期约束规定以及对资产处置无统一执行标准。由于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凭主观感受和经验办事,涉及的人为主观因素多,管理粗放、随意,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4 高校闲置资产盘活的提升策略

4.1 摸清家底,及时掌握资产闲置信息

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摸清家底,是清理、认定闲置资产的首要环节。发现闲置资产,及时分类盘点、登记入册,并按权限分级上报处理。清查工作不应作为年末的例行公事,使其流于形式,而应将其作为一项日常常规管理,需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通力合作,严格依照既定流程,切实执行。及时跟踪、更新资产的新增、变动与处置状态,分析掌握闲置资产产生的原因、分类、使用等信息,对清理认定的闲置资产应采取封存等妥善保管方式,指派专人定期测试、评估与维护,防止其提前折旧,为下一步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提前做好全面准备。

4.2 科学规划,严格执行购置标准

经济学中,投资管理早期理论是以凯恩斯的经济模型为基础,其理论模型主要涉及人员、资金和技术等影响因子,现代投资理论模型倾向于价值增长模型,考虑更多的变量因素,更加有利于长远投资。高校若要从根本上压缩闲置资产存量,应从源头建立起防范闲置资产产生的长效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统筹兼顾,其购建标准应与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匹配。重视购置前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环节,对资产配置方案、购买成本、使用寿命、预期收益等进行充分论证与评估,与需求提出个人或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准确获取需求信息,严格遵循所提供的技术参数,必要时请用户代表参加购置方案论证会,实现审批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购置标准,严格控制采购成本,极力遏制超标准、超预算购置现象的发生,使购入的国有资产更好地为高校持续、稳定、科学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基础。

4.3 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

为切实提升闲置资产扭转盘活率,高校应狠抓资产实物管理,夯实物资管理系统,应与时俱进加大软件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库存资产建档立册,按职责划分分配管理、审批权限,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公开、透明化管理。全员可参与,全员能监督,为各类资产的新增、使用、变动、处理等提供清晰明了的决策方案,对在线资产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

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资产信息库,及时更新闲置资产动态信息,推行网络化管理,构建资产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打破部门、区域、行业界限壁垒,建立起闲置资产自由灵活的流通市场,引导其有序、规范、高效交易,从而达到减少资金占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真正体现国有资产公共产品的属性,进而完成其与社会资源的双向共享。

4.4 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国有资产呈现出体系庞大、构成复杂、形式多样的结构特点,建立新的国有资产宏观监管机构,发挥对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能,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决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机构设置、管理体系、职权结构等实际情况,联动财务、物资管理、招投标等多部门,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全校资产的统一归口管理和日常运行工作的开展。在不违背公开、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可适当下放资产的管理审批权限,采用逐级管理的模式,使下属各级管理部门都有一定的审批权限,同时也担负起监管下级部门的责任,从而形成校内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为全校国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组织保证。

4.5 建章立制,防范道德和操作风险

在经济学范畴,道德风险解释为: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市场,参与一方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为或者监督成本过高时,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会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在管理学领域引申为:当个人或部门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由于涉及个人、各部门的切身利益,各方关注度很高。在实际管理中,应采取经济办法来实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购置、登记、验收、领发、保管、使用及损坏赔偿制度,制定资产处置及闲置资产调剂管理规定,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重视日常管理环节,树立全员节约使用意识,颁布制定资产定期清查和维护保养条例。为避免人为操作风险,在管理工作流程中,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分工负责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及激励制度,督促相关管理人员、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

为防止各管理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监管“真空带”,应形成有效的各级管理部门充分沟通、无障联结的联动机制。例如,开通财务预算审批人员查阅国资管理系统的权限,要求各项目、各经费卡负责人在编制投资预算的同时,提交对应的更新淘汰资产闲置情况预算表,对已闲置或将要进行闲置处理的资产做充分说明,为上级审批部门提供必要的投资论证和清晰的投资方案,按照先调剂后购置的原则,从预算源头抓起,从根本上盘活闲置资产,避免新的闲置资产产生。

国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产权转让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体制改革的历史时期也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闲置。国有资产的闲置不仅会降低资产本身的使用效益,亦会增加单位的维护、管理成本,从而成为阻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短板”。高校的资产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与国家财政工作一样具备对国有资产实行价值管理的特征,实则为财政工作的延伸与加强。高校应在清产核資的基础上,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构筑执行标准,寻求多方联动及社会资源共享,逐步将高校国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使之科学化、经常化、规范化、法治化,以适应深化改革中的管理需要,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正当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丙年.高校“非转经”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电大学报,2003,(1):32-33.

[2]王漫耘.高校闲置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现代管理,2009,(7):210-211.

[3]曲闻宇,尚航标,赵庆娜,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非转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群言堂,2014,(1):54-56.

[4]赵继任,赵继伟.浅谈闲置资产如何盘活增效[J].学术论坛,2017,(6):146-147.

[5]丁海英,夏建娜.高校闲置资产盘活的对策研究——以河北部分高校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9,(4):86-89.

[6]江海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