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湾区高校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及其启示

2022-05-15李绵崔京玉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旧金山湾湾区大湾

李绵 崔京玉

摘要: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本文以三大湾区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及相关经验,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服务湾区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提供借鉴。

一、研究背景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若干个相连的海湾、港湾、临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自然地理资源条件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特点。[1]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被称为世界第四大湾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首次提出。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责,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2]。通观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高校在其发展尤其是区域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总结三大湾区高校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措施,提炼湾区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主要策略与建议,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二、三大湾区高校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湾区经济一般呈现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演进过程,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均已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在这一过程中,湾区内的高校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功能,与湾区其他创新主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促关系,为湾区构建了创新发展生态系统,成为了湾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

1.高校资源丰富,集群优势显著

“高等教育集群是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的特殊表现形式,众多大学集聚在一起就会形成区域性大学群落,它既表现为一定量的规定性,也表现为一定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集群具有相对完整的地域性特征,能够集聚大学资源、融合教育要素、共享教育设施、推进互动合作、实现大学规模效应。”[3]综观世界三大湾区,其高等教育都呈现出集群发展的特性。

纽约湾区:纽约湾区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世界湾区,被誉为“金融湾区”。湾区内各层次、各类型大学互相补充,集聚发展。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有7所来自纽约湾区,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在25所“新常春藤”盟校中,位于纽约湾区的共8所,包括纽约大学、罗彻斯特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同时,纽约州还拥有美国规模最大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该系统分为纽约州立大学(SUNY)和纽约市州立大学(CUNY),纽约州立大学共有64个成员分校,纽约市州立大学下设11个四年制学院、6个两年制社区学院及其他多个类型学院。

旧金山湾区:旧金山以其位于世界领先的创新经济及自主创新能力,被称为“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拥有副学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达454所,四年制大学249所,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高等教育系统”[4]。湾区高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般州立大学、社区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卓越的公立高等教育及顶尖的私立高等教育形成了旧金山湾区的高等教育集群。

东京湾区:东京湾区的别称为“产业湾区”,其是三大湾区中唯一一个人造湾区。东京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密集,仅高校数量就有225所,占整个日本高校总数量的29%。[5]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知名大学均坐落于此。2014年,日本开展“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该计划共列入日本的37所大学。东京湾区占据了17所,其中,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6所被列为A类顶尖型大学,千叶大学等11所被列为国际化牵引型大学。此外,日本政府还列出了“牵引国际化人才大学”的名单,东京湾区占据了22所。

综上所知,不难发现,高水平、多层次的高校集聚是三大湾区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地理位置上,湾区内高校位置临近,能够保持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形成规模效应。在高校层次上,湾区内高校呈现多层次,多特色的特征,各类高校可以通过课程、教师、科研等多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及学校特色。高等教育集聚本身就能够实现创新知识、创新人才的交流与整合,使其最大限度發挥“集聚—溢出”效应,与外部产业、城市发展形成强强联合。

2.发挥人才培养职能,与湾区协同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三大湾区的发展进程中,湾区高校不断根据产业需求、区域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为湾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及智力支持。

从前文可以看出,三大湾区的高校不仅形成了集群,还在集群内部有着不同层级的区分:研究型高校科研实力强劲,自身创新能力突出,极大促进了科教融合;应用型高校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极大推动了产教融合。以纽约湾区为例,纽约湾区的教育系统为湾区输送了大量的科技型人才;社区学院等则为湾区输送了大量的高质量劳动力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湾区内高校的课程体系、类别也因湾区产业的不断发展、升级进行了创新的调整和转化。以筑波大学及筑波科学城为例,为促进高校科研与产业结合,筑波大学废除了单一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学群—学类的教育体系,“学群制”打破学科的壁垒,促进了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这也同时促进了筑波科学城的产业类型的多元化。旧金山湾区内大学专业分类与本土产业分类具有趋同性,高端研发和信息产业相关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这也是旧金山湾区的主要经济产业所需。[6]

3.与产业互动紧密,构建了良好的创新体系B9E61A73-98EF-49C7-A577-E7B571212128

无论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发展的东京湾区,还是市场为主的纽约湾区及旧金山湾区,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都显示了良好的互动互促关系。

美国是全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源地,高校与产业界从来不是两大孤立的创新主体,而是一直以来保持着合作共赢的传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高校有着非常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主要模式之一是“科技园”模式。科技园区的高校与企业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研力量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向学校輸送业界导师,并为学生提供大量业界实习和就业机会。另外还有孵化器、技术转让等模式,其共同点都是帮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初创企业或转化为专利成果。

东京湾区的产学研机制虽然是由政府主导,但是高校在其中也起到了主要作用。1998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该法规定,建立大学科技转让机构(TLO)。该机构与美国高校最初建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OTL)类似,负责挖掘具有产业潜能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转让给企业,有效提高高校科技转化率。产业—科研—市场联动的模式,既有利于高校的专业理论发展,也激发了更大的产业活力,对区域创新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还通过其他方式促进高校—企业的合作,企业通过奖学金、实习岗位、竞赛、联合培养等多种途径与高校合作,高校则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创新课程等服务。

三、总结与启示

尽管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在发展体制、路径上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三大湾区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服务湾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有效发挥高校集群优势

高等教育集群是湾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共有168所,且粤港澳三地高校类型多样,涵盖了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以及应用技能型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囊括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人才等各个层次,各校在发展规划上也各有侧重。[7]依此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从数量、层次、质量上都形成了集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该根据其类型、特长等建立联盟及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强化联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建立研发、学科等领域的深度信任的合作机制,形成相互支撑与协作的大学网络。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科技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人才要素。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会加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对人才需求将会更大。湾区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及当地产业导向,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高水平大学应尤其注重高端人才的输送,通过设立研究站、提供研究基金等方式,促进高端科技人才资源集聚,打造本土科研创新团队,实现高端人才和企业更有效的对接。应用型高校应着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切实面向湾区产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人才的课程设计、实习等各个环节都应从湾区长远发展所进行考量,通过让产业界人士在校兼职、共建学院等方式,切实推进产教融合,使企业与学校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普遍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旧金山湾区硅谷众多知名企业如苹果、谷歌、惠普、思科、特斯拉等均是由湾区高校校友创立的,因此,高校应持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如何将科研与产业结合、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是高校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综观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多样化的产学研平台、完善的产学研体系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粤港澳高校应扎根于湾区,强化与企业的联动,及时了解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教授、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同时,积极建立孵化器、技术转让办公室等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让机构,帮助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粤港澳三地长期存在的三地间要素流动不畅,导致区域创新潜力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因此,粤港澳高校应积极在学术交流、科研等方面积极开展跨区域的深度合作。港澳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有多所世界知名院校,优势学科众多,基础研究能力强,可加强与湾区内地院校的合作,联合申请内地科研项目,或设立研发机构;同时,立足其优势领域,加强与内地企业的深度合作,借鉴大疆、商汤等香港高校孵化企业的模式,多措并举,切实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具备集群发展的优势,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优势,促进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多渠道的产学研平台,强化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助力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1]覃艳华,曹细玉.世界三大湾区发展演进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统计与咨询,2018(5):40-42.

[2]周学铁,秦俊华.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7(11):76-79.

[3]许长青,郭孔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国际经验与政策创新[J].高教探索,2019(9):5-13.

[4]陈厚非.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大学出版社,2004:185.

[5]丁建洋.筑波大学协同创新模式的逻辑建构及其运行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2015,(12):48-52.

[6]安琪,沈蕾娜.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21(2):58-62.

[7]卢晓中,卓泽林.湾区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90-98.

[8]陈琼琼,李远.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20(10):18-25.

[9]黄晨榕.湾区建设与高等教育集群联动发展:以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21(2):45-51.

[10]覃晓艳.高等教育集群在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1(2):52-57.

[11]卓泽林,罗萍.日本东京湾区高校联盟建设的动力、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21(4):32-38.

作者简介:

李绵(1989.12)女,汉族,学历:研究生,职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国际教育研究。

崔京玉(1986.7)女,朝鲜族,学历: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珠海市金湾区2020-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校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课题编号:202049,项目负责人:李绵。B9E61A73-98EF-49C7-A577-E7B571212128

猜你喜欢

旧金山湾湾区大湾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湾区争雄
融入大湾区
大湾区提速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Uber内客服通话功能正在旧金山湾区测试
旧金山 金门 金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