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人保持积极人生观及健康引导的探讨

2022-05-15袁泉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躺平青年

作者简介:袁泉(1994-),男,汉族,四川成都人,佳木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 要:近日,“躺平”一词在网络空间中出现,并迅速成为青年人社交圈中讨论度颇高的网络流行词。在一定程度上,“躺平”是 “佛系青年”“丧文化”等文化现象在网络场域中的进一步演绎,并与当下另一个互联网流行词汇“内卷”有着较强的内在关联。网络流行语代表着社会情绪的晴雨表,从“内卷”到“躺平”现象折射的是社会转型期的群体流变,网络喧哗之下难以掩盖名为“低欲望群体”的无奈与自嘲。青年是人生舞台的初幕;是社会发展的源流;是国家富强的希望。青年人的“躺平”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引导。

关键词:青年;躺平;低欲望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9.072

1 “躺平”的来源与内涵

“躺平”一词起源于互联网贴吧文化,百度贴吧用户“好心的旅行家”在“中国人口吧”所发的一个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主题帖。帖中,这位楼主以一种虚无主义哲学的视角,简短地描述了两年以来,自身不工作的生活历程以及感悟。文中诸如“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等字句体现出“好心的旅行家”基于一种哲学范畴的人生感悟。主题帖发布后,引起网上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同 “好心的旅行家”的选择并产生共情,反对者则视其行为是一种为逃避现实所作的辩护,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网络高讨论度的加持下,“躺平”一词迅速蹿红,进而,由其衍生的“躺平学”、从“内卷”到“平躺”“躺平”心态等与“躺平”相关的话题在互联网场域中广泛传播并流行。

“躺平”形容个体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躺平”相关的话题并非凭空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躺平”继承了“佛系青年”“丧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涵表現为在现实层面放弃激烈的竞争,主动低欲望地生活,并在精神层面上追求一种虚无主义或是自我认同。同时,“躺平”又与另一个当下互联网流行词汇“内卷”有着较强的内在关联。

“内卷”又称“内卷化”,最初衍生于英语中的“involute”,本义为内卷的、纷乱的、错综复杂的、边缘卷曲的,可理解为“无实质意义的内耗”。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并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意义的“内卷”指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陷入停滞或无法转化或一个更高级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资源的增加被限制,人们只有通过竞争来获得更多资源。在网络场域中,“内卷”则泛指为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内卷”导致了个人努力收益的“通货膨胀”。

当下,诸多的青年在“内卷”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使得他们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放弃激烈的竞争,主动投身于低欲望生活的“躺平”则成为这些 “失败”青年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对于他们来说,选择“躺平”是对于“内卷”现象的一种消极反抗和另类嘲讽。

2 “躺平”现象背后的“低欲望群体”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根据日本社会现状所提出了低欲望社会以及所对应的低欲望群体等概念。“躺平”的青年群体呈现出那种放弃激烈的竞争,主动低欲望地生活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大前研一所提出的“低欲望群体”的特质。接下来,我们从“低欲望群体”的产生缘由出发,进而讨论“低欲望群体”的相关影响。

2.1 “低欲望群体”的产生缘由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成为“低欲望群体”的生成的物质前提。退化至农业时代的田园牧歌并非是“低欲望群体”的主张,他们更认同在有限的欲望下基于当下生产力水平而生活。对于中国的“低欲望群体”而言,网络社交、文娱体验、网络购物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依然主导他们的日常。大前研一所指的“低欲望群体”本身也只能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前提下才能产生,能够进行最低限度的消费与文娱体验是“低欲望群体”的核心诉求。对于生产力普遍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低欲望群体”的 “欲望”诉求的物质前提是不充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整体的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文娱产业的繁荣,加之移动互联网时代使得网络社交、文娱体验、网络购物便捷化的同时,又使得其使用成本相对低廉化,这为中国的“低欲望群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问题是“低欲望群体”产生的现实基础。这种结构性问题体现为教育资源失衡、城乡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阶层相对固化现象。该现象具体表现为阶层垂直流动渐趋式微,阶层横向固化日益加重。阶层固化最先起于经济层面,在经济上占据强势的群体,凭借自身的优势质量,使得其后代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进而在继承父辈资源的基础上强化自身优势,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贫富差异,形成了“马太效应”。社会阶层相对固化在客观上造成了在经济上所处弱势的年轻群体的上升通道变窄并逐渐呈现闭合势态,这种势态又加剧了年轻群体的“内卷”现象,形成了“收益努力比”下降的趋势。其结果,导致部分青年倍感绝望,丧失了奋斗的动力,选择“躺平”演变为“低欲望群体”。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为引发“低欲望群体”产生的思想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社会充满活力,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但另一方面,外来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也传入国内,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工具理性至上主义等,加之互联网时代下各自思潮和价值观念具有更易普遍传播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社会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对于青年人而言,面对五花八门的思潮和价值观念,或多或少地被其影响。一般而言,“低欲望群体”诞生的思想基础是一种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属于哲学范畴,其内涵是复杂且深邃的。通过一种哲学视角来搭建一个符号学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低欲望群体”的虚无主义哲学内涵。在这个符号学模型中,将现实的人抽象地划分为三种人格,分别为理想主义人格、现实主义人格和虚无主义人格。以在现实竞争中失意为前提,理想主义人格或许能保持主体性,因为崇高的理想目标的价值远胜于个体竞争的得失,但要以现实的痛苦为伴;现实主义人格能够继续坚持,因为其依据现实的原则,但其代价是逐渐失去主体性;虚无主义人格则专注于人的主体性,以最低限度与现实产生联系,但代价是丧失崇高的价值目标以及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普遍联系。很显然,“低欲望群体”在这个符号学模型中,所映射的就是虚无主义人格。

2.2 “低欲望群体”生成的正负影响

长期以来对于“低欲望群体”的评价总是呈现负面的观点,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低欲望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方面。“低欲望群体”所持有的一种反思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主张与传统社会强加的理念和规诫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用哲学的视角予以解构。客观上,这种反思模式对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社会层面上,“低欲望群体”所持有的一种反思模式在客观上能缓和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能导致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释放社会整体压力,从而避免问题的极端化,为解决社会结构性矛盾提供足够的缓冲期。

个人层面上,“低欲望群体”的反思模式使得在构筑自身的认同意识的过程中更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构建。这有助于释放个人在快节奏的社会竞争中积攒的压力。在这种反思模式下,个体关注的不再是达成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而是以一种“无为”姿态在精神层面上找寻个体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放弃外在世界尤其是物质利益和地位权势的追求,反而更容易获得心灵上的放松和满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和预防心理疾病。

但不能忽视的是“低欲望群体”本身的局限性和对于社会长期良性发展的影响。首先,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产生的“低欲望群体”进一步强化了价值多元化,在相当程度上冲击着主流价值体系。其次,“低欲望群体”的哲学内核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远离,试图割裂个人与社会的普遍联系,远离宏大叙事,解构崇高理想,导致唯我主义的泛滥,进而引发社会公德崩溃。最后,“低欲望群体”的理念主张使得个人失去奋斗的动力,使得个体在物质层面上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所以,如果忽视“低欲望群体”的负面影响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仅会阻碍个体的健康发展,还会造成社会价值混乱、道德失范、社会失序,更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3 引导“躺平”群体健康发展的应然之举

“躺平”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低欲望群体”反映出的是群体性的社会焦虑和年轻人随处可见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躺平”并不是真正放弃了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是在拒绝随时被动员的生活,更何况“躺平”现象背后具有复杂且深刻的社会原因。应从一种理解的立场出发,以引导“躺平”群体健康发展。

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总体环境。以阶层横向固化加剧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是催生“躺平”现象的客观因素。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推动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构建空间分布合理的教育格局和公平公正的升学机制,为青年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创造相对平等的就业和发展环境,改革城乡户籍制度,解决地域发展失衡问题,打碎利益集团垄断链,尊重各类劳动价值,消解阶层和职业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使青年群体更有“获得感”。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面临失业的风险较高,从而产生一种群体性焦虑。这种群体性焦虑在“躺平”群体中更为明显,通过建立健康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保障个人失业到再就业阶段的生活水平保持稳定的合理区间,使其顺利度过待业阶段。从社会的整体层面上提高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和安全感。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和手段,规避因仅靠社会保障体系而产生的“懒汉”问题。

以理想信念充实“躺平”青年的精神世界。鼓励“躺平”青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注意引导过程避免“说教”式和形式化,通过各种途径引发 “躺平”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当然,对于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而言,不必刻意地外部引导,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个人更能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通过系统地理论学习,“躺平”青年会以唯物史观武装头脑,辩证地反思个体奋斗与人生意义的关系。孤芳自赏的忧郁夜曲始终没有“英特耐雄纳尔”的信仰序曲振奋失落的灵魂。将消极的自嘲升华为积极的奋斗,以理想主义的基石充实空虚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是立场转变,更是哲学维度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廖梦雅,张龙.小镇青年社会认同“内卷化”与角色重构[J].广东青年研究,2021.

[2]冯连军,潘广炜.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低欲望群体”:形成、影响及其引导[J].社会主义研究,2020.

[3]李海燕.“低欲望”心态的形成与影响[J].人民论坛,2020.

[4]李芳英.“佛系青年”背后的社會心态剖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

[5]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

猜你喜欢

躺平青年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