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之光
——记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闫迎辉、马艳玲

2022-05-13左秀芳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盲生拍球特教

本刊记者 左秀芳

在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对教师夫妻,先后培养了近200名残疾人运动员,3名世界冠军。他们带领的盲人门球队、聋人篮球队多次获得河北省残疾人运动会冠军。他们就是该校体育教师闫迎辉和马艳玲。自2002年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后,他们共同来到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至今已有20个年头。

在石家庄市特教学校体育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闫老师和马老师。3个小时的采访,让我领略到两位老师朴实无华的教育情怀和无私付出的坚韧执着。

陪伴你,成为你眼中的光,脚下的路

石家庄市特教学校是一所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马艳玲老师教的是盲生班,负责一至六年级和初一、初三等几个年级的体育课,每周上16节课。闫迎辉老师教聋生班,负责职业高中高一至高三,以及初二年级的全部体育课,每周上12节课。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盲生,马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训练学生的听力,帮助学生定向行走,听声辨位。首先是认识场地。马老师带领着盲生慢慢走到运动场地,一个个拉着他们的小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地方,哪里有拐弯儿,帮助学生熟悉每一种体育器械。这样的训练,通常要持续好几节课。

对特教教师来说,平时的教学很难看到有形的成绩,但是背后的付出却是惊人的。体育课上,普通人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学生训练起来也非常困难。一年级学生都是零基础,最难教。前平举、侧平举这样的动作也要手把手地反复训练,持续学习几个月。“左—右—左,左手拍大腿,右手拍小腿……”这些简单的指令,马老师用不加修饰的语言不断重复,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并记住。

练习拍球时,因为盲生看不到示范动作,马老师就一个个拉着学生的手拍球,球弹起后,再拉着学生的手去感知球的高度。十几名学生一起练习时,球总是滚得到处都是,马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个个捡回来,在几百次反复训练中,帮助他们形成空间记忆,直至能根据球落地的声音来辨别方向和高度。

除了盲生,还有的学生有多重残疾。每节课马老师都要考虑每个孩子的特殊性,根据个体差异分组教学:有的学拍球,有的做身体素质训练,四肢不太协调的学生,就做一些趣味性游戏,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进步。

一年级刚入学时,学生的空间感、距离感、方位感都很差,他们不敢走出教室,不敢到操场玩耍。经过一两年的训练,学生进步非常快,三年级学生在学校宿舍、教室、操场、体育馆已经能够自由活动,还能一前一后手搭着肩在操场上跑步。有不少盲生喜欢上拍球、跳绳运动,有的还学会了花样拍球、花样跳绳。

暑假的一天,四年级盲生小末(化名)的妈妈给马老师发来一段视频。马老师点开一看,居然是小末骑着自行车在家门口的胡同里玩耍。小末的妈妈激动地哽咽着说:“老师你看,小末能骑自行车了!”这段视频,马老师含着泪看了又看。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她最大的快乐。

你在低谷中等待闪耀,我愿用耐心给予你力量

对学生付出的耐心,闫老师并不比马老师少。闫迎辉执教的高一聋生班,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基础参差不齐,即便是原地踏步走、左右转、齐步走这样的基础动作,也需要经过半年时间的训练。为了让日常训练课更为生动有趣,闫老师自创了一套动物操,比如青蛙跳、兔子跳、大象走、蜘蛛走、虎扑等,一共三四十种锻炼方法。他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共同编创动物操。学生特别喜欢练习,课余时间也能随时锻炼。

除了教日常体育课,闫迎辉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河北省盲人门球队教练。盲人门球运动是一项球似篮球、球门似足球、掷球动作像保龄球的集体球类项目运动,需要运动员根据触觉确定自己在场上的位置和方向,根据听觉判断球的方向和速度,从而迅速作出反应。在训练的初始阶段,闫老师先做出防守的侧卧动作,让学生来摸他摆出的姿势,感受一下脚是怎么样的,腿是怎么样的,胳膊伸直是怎样的,绷脚尖儿时踝关节是怎样的。盲生们用触觉来看,才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学生也侧卧防守,闫老师再一一纠正学生每个动作细微之处的不足。

因学生行动不便,在盲人门球队封闭训练期间,闫迎辉和学生同吃同住,边训练边照顾学生。强度较大的训练结束后,他自己仍不能休息,还要利用空闲时间给学生按摩放松。训练十分辛苦,有时学生情绪不太稳定,他就耐心地和学生聊天,给他们解压,或者买来学生喜欢吃的水果一起分享。

在备战2017年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时,女队队员小玲突发急性阑尾炎,深夜11点多,闫迎辉开车带着小玲赶往附近医院,陪着她挂号、诊查、验血、输液……等处理完所有的医疗程序已是凌晨,他又匆匆赶回驻地准备训练。他就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悉心照顾小玲一个多星期,直到她痊愈出院。

2021年,为备战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闫迎辉和马艳玲分别带领盲人门球队和聋人篮球队在学校封闭训练,节假日也极少有休息时间。练门球需要保持安静,靠球内的铃声听声辨位,但是篮球着地会咚咚地响,两个队须错开使用体育馆的时间,上午一个队去操场训练,下午回到场馆训练,晚上加班训练。除了备战训练,体育课还要正常上,不能耽误学生一节课。因此,封闭训练的每一天,他们俩都在超负荷工作。

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下午5点放学。为了每天能陪学生多训练一会儿,他们给孩子报了两个兴趣班,晚上7点多再接孩子回家。闫老师的母亲已经76岁高龄,晚上不能一个人在家,他们俩就轮流回去照顾。

马艳玲是一位文静的老师,但是学生参加篮球比赛时,她却比学生还着急。学生在场内跑,她就跟着学生在场外跑,边跑边喊着指挥,一场比赛下来,嗓子经常喊哑了。马老师形容自己带学生比赛时“像疯子一样”。

从2014年开始执教河北省盲人门球队,经过艰苦奋斗,闫迎辉不仅把每一名队员训练成听声辨位的高手,更是把倒地防守动作、进攻动作训练成队员们的看家本领。2021年10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西安拉开帷幕,闫迎辉带领河北省盲人门球队参赛,取得了全国第八名的好成绩。马艳玲带领河北省聋人篮球女队参赛,也取得了全国第八名的好成绩。这是迄今为止河北省聋人篮球女队的最好成绩。

我心甘情愿地付出,只希望你离幸福更近一点

闫迎辉大学学的是篮球专业,马艳玲学的是健美操专业,但是为了学生,他们都学会了按摩和理疗。学生训练疲惫了,他们给学生做深度按摩、烤电;学生训练受伤了,他们给学生擦红花油、扶他林。慢慢地,学生也都学会了简单的按摩手法。因为老师是一家人,所以盲生和聋生相处的关系更为融洽,紧张训练后时常互相按摩放松。

对待聋人篮球队的队员们,马老师就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办公室里靠墙放着一辆小自行车,是他们家孩子的,他们特意拿来,给班里的学生骑着玩儿。训练时,有的学生鞋子破了,马老师就给他买一双新鞋子;有的学生衣服破了,马老师就给他找一套新的训练服。冬天,有些学生因为家在外地,家长没有及时把过冬的衣服送过来,马老师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带来给学生穿上。马老师说,特教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入职后拜师学艺时,每一位老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

在特教学校,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更要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生活能力。马老师在教低年级的时候,每发现一棵体育好苗子,就和闫老师携手着重培养。多年来,不少学生凭借出色的体育成绩被推荐进了省队、国家队,从此改写了命运。

国家现役盲人门球运动员杨明源,是闫老师从小一直带到高中,推荐进入国家队的。在2020年东京残奥会中,杨明源作为主力队员发挥出色,最终盲人门球队夺得了亚军。杨明源感慨地说:“没有闫教练的坚持,我站不到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今年1月20日,闫老师和马老师双双被评为2021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在给他们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从残疾患儿,到运动健将。上天给孩子们关上了一道门,你们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辛勤和汗水,是折翼天使的翅膀,帮助孩子们在蓝天下高高地飞翔。”正是这种朴素的教育情怀,成为支持马艳玲和闫迎辉二十年如一日执着坚守的教育信念。

在闫老师和马老师办公室里,一摞摞证书奖状、一个个闪亮的奖杯,记录着他们从教二十年来的厚重收获。然而在他们心中,再多的奖杯也比不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更有价值。他们的学生,在激烈的赛场上绽放出自信的光芒,把身上的伤疤锻炼成胜利的勋章,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着生命之光,但是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平平淡淡地生活、工作。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他们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突破局限,勇敢地追求梦想。

猜你喜欢

盲生拍球特教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体育课中提高初中盲生身体素质的实践
我们成了好朋友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拍球真好玩
拍球接龙
大班健康活动:快乐拍球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