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支乡村红烛
——记黄骅市前滕中心校教师刘亚琴

2022-05-13宋国珍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刘老师学校孩子

本刊记者 宋国珍

一脸慈爱的笑容,一身青春的活力,一颗纯厚的爱心,一腔奉献的热血……这就是校长和同事眼中的刘亚琴。刘亚琴,黄骅市滕庄子镇前滕中心校教师,从教二十年来,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生根、萌芽,绽放了绚丽之花,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爱心+童心,燃教育之光

2001年师范毕业后,刘亚琴就回乡踏上了村小学的讲台。那时候的乡村学校条件非常艰苦,斑驳陈旧的校舍,阴暗狭小的办公室……但刘亚琴没有彷徨,也没因条件简陋心生抱怨。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和那一声声稚嫩的童音,她从心底燃起一团烈火,下定决心投身杏坛,为乡村孩子点燃希望之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压在刘亚琴办公桌玻璃板下的座右铭。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路历程中,刘亚琴深深地懂得师生情谊的价值。“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关爱。”二十年来,刘亚琴用心关爱每一名学生,用爱唤醒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和能量。学生小夕,一直活在“学不好、考不好”的阴影里,甚至经常逃课。一次,刘亚琴发现她在上语文课时不注意听课,只是闷着头在语文课本上抄歌词。虽然课本被涂写得密密麻麻,面目全非,但字迹却工工整整。刘亚琴说:“你的字好漂亮啊!正好咱们学校要开展手抄报比赛了,你就用自己抄写的歌词办一期手抄报,去参加学校的比赛吧。”原以为要挨老师批评的小夕听到刘亚琴的话,将信将疑,内心很是忐忑,但还是按要求参加了比赛。没想到她竟一举夺魁,拿下了全校首届手抄报比赛的一等奖。获奖后,小夕在作文里写道:“从小我就不让人省心,很少有人发现我的优点,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直到遇见刘老师,她硬拉着我去参加手抄报比赛,结果得了一等奖,这真让我喜出望外,我也重新认识了自己。”自此,小夕变了,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开始自信,开始发光。

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更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情绪波动很大,状况百出。面对这些问题,刘亚琴除了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外,课下还承担起了家长的职责。硕是一个性格腼腆内向的男孩,平时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刘亚琴打听到他家的地址后,骑着自行车走了十几里路进行了家访。原来硕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半年甚至是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思念之情,成长之苦,无处诉说。为了帮助孩子走出生活困境和心理阴霾,刘亚琴每隔几天就和硕的父母进行一次电话沟通,让硕通过视频和他父母谈心。她也常把自家的零食和衣服带给硕,尽量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帮助。慢慢地,硕变得活泼开朗了,眼睛里也充满了自信,能主动找小朋友玩儿了。“物质给予只是基础,给孩子们情感上的支撑更为重要。虽然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尽可能地弥补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缺憾。”刘亚琴如是说。

为了能多陪伴学生,让学生的在校生活快乐有趣,性格活泼的刘亚琴常常和学生玩儿在一起,打成一片。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她,说刘老师是个有趣的人。上学期新生入学,刘亚琴就用一个叫“小偷上楼”的简单折纸游戏,轻松俘获了一年级孩子们的心。这个折纸本来叫“小猴上房”,可她就是叫它“小偷上楼”。因为“小偷”这个词对孩子们有足够的吸引力。小偷是坏蛋,搞破坏当然要受到惩罚。当小偷爬上楼顶,“扑通”摔下来时,孩子们会被逗得哈哈大笑。很多人问她“小偷上楼”的目的,是德育?还是和教学有关?她笑着说:“没那么高深,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手工游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轻轻松松地爱上课堂。”

刘亚琴还抓住孩子爱动的特点,每到课余时间她就动脑子、想法子,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文体和趣味活动,为孩子们减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她认为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时间久了,班里有不少学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又爱玩儿、会玩儿的刘老师。为了表达喜爱,孩子们经常会送刘老师一些小礼物:田间采摘的小野花,稚气的图画或者写着“老师,您辛苦了”的小纸条……这些珍贵的礼物,常常让她热泪盈眶。

匠心+精心,燃教学之光

刘亚琴深知“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为此她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她总说:“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就是对我的信任,为了这份信任,就更应该刻苦研究教学,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在工作中刘亚琴认真钻研教材,注重翻阅各种教学刊物,把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构思吸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她努力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有效课堂,一直走在教改的最前沿。正是凭着这种勤于钻研的精神,她的教学水平很快就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形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特点——生动活泼、重点突出、注重积累、培养迁移。教学中她坚决摒弃那种“教师一言堂,学生瞪眼望”的一潭死水的课堂气氛。在教授学生诵读古诗文时,她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她就会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诵,让孩子们感悟阅读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在刘亚琴的课堂上,学生如痴如醉地体验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岀墙来”等美妙意境;领略到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爱国激情;更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人生思考。

“又是一堂作文课,一向和蔼可亲的刘老师,忽然一把拉住李瑞同学拖出门外。学生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哪知刘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熟悉李瑞吗?’‘熟悉!’刘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说李瑞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服装?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刘老师叫李瑞走进教室,我们这才认真打量起他来。刘老师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这就去观察校园的花坛。’这次我们看得可仔细了,对花坛里的每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生长习性及生长规律,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还翻阅了许多相关知识的参考书。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非常好。通过这件事,同学们懂得了:要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这是一名学生的习作。刘亚琴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营造有利于互相探讨、自主学习的氛围,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为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们纷纷反映,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听课再也不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而是成了一种主动参与的享受。

耐心+核心,燃教研之光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如今已是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刘亚琴,始终能够抓住教研重点,抓实主要环节,积累小的经验,汇集大的成果,把学校的语文教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她践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共进理念,“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一群好的教师。”所以在自身提高的过程中,刘亚琴还全力传帮带青年教师,努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她手把手地指导年轻的语文教师学习业务,耐心帮助他们反思课堂,弥补教学方法上的不足,答疑解惑,疏通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青年教师邓景凤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教学基本功还很欠缺,总觉得自己备课抓不到点上,组织教学的能力不够强,上课常常搞成一言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会用多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邓老师心急却又苦于没有章法。当刘亚琴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及时找到她,肯定了她的优点,鼓励她认真钻研教材,着重抓好课堂教学。随后,刘亚琴经常会去听邓老师的课,在听课前先让她说课,课后再和她谈感受,反思不足。在刘亚琴的精心帮助下,不少青年教师很快掌握了得当的教学方法,学校出现了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老师们都会积极主动、奋勇争先。经刘亚琴指导过的邓景凤等青年教师在参加市优质课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这些教师也很快成为了学校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平凡的事业,因执着而不再平凡。刘亚琴多次获得黄骅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2019年荣获黄骅市“三等功”。然而她并未因此而骄傲,依旧朴实勤勉、脚踏实地,她说:“我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能用美妙的音符歌唱我的事业,但我是人民教师,我愿用爱驻守平凡的三尺讲台;我愿用爱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我愿做一支乡村红烛,用爱点燃教书育人的皓月之光!”

猜你喜欢

刘老师学校孩子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