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比较

2022-05-13张新成张逸冰赵新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气滞证型血瘀

张新成,张逸冰,赵新宇

(1泰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江苏 泰州 225400)

(2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3泰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254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脊柱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及腰腿痛,疾病发生在腰椎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功能不断下降,受外力作用,纤维环受到损坏,髓核从破裂的位置显现出,使得周围相邻的神经组织受到压迫,患者腰部出现明显疼痛现象,伴随下肢麻木及疼痛等症状,给其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1]。该种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因此,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防治疾病的重中之重。祖国医学将该种疾病纳入“腰脊痛”范畴,认为疾病为本虚标实,根据其证候类型可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风寒湿滞型及肝肾亏虚型,其代表疾病发展的4个阶段[2]。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客观依据必然影响其可信度。随着CT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影像改变,探寻该种疾病中医证型的病理基础,以了解疾病的中医本质,使得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更加规范化,疾病治疗效果更显著[3]。鉴于此,本次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选取一个突出的椎间盘,共50个椎间盘。本次选取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0~60岁,平均(45.23±3.67)岁;病程1~20年,平均(8.89±2.34) 年。患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诊断要求,根据其显露出的症状及患者主诉,将其分为4个类型,即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风寒湿滞型及肝肾亏虚型。患者腰部有外伤或慢性劳损,伴随腰痛、下肢酸麻口等症状,脊椎侧弯、腰椎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结果显示阳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症状、临床检测结果等,均与国家颁布的相关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内容一致,明确符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特点;②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③积极配合研究及调查;④患者的资料数据信息齐全,包括疾病史、发病时间等均有明确记录;⑤患者家属知晓此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CT检查禁忌;②存在严重认知及精神障碍;③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等。⑤处于妊娠、哺乳期的女性。⑥中途停止接受观察,或转院、出院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CT检查其腰椎间盘,选择PHILIPS公司生产的64排CT扫描仪检测,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其臀部适当垫高,腰椎实施轴位平扫。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40 kV,管电流350 mAs,层厚及层距均为3 mm,从第三腰椎、第一尾椎开始扫描,视窗窗宽设置为250~300 HU,窗位设置为50 HU,获取图像后,进行三维重建,了解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程度、腰椎椎体损坏情况及附件变化情况等,最终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第3位影像学医师参与进来加以诊断,直至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同时,将扫描数据自动传入西门子服务器。将扫描所得的100 kV、140 kV及混合加权数据传入附带的Gount软件,然后调整软组织的CT值,设置为50 HU,并调整比率到1.36来进行观察。此时根据调整的CT值,将计算范围的CT值也相应设置到150~500 HU,在最终生成ⅤR图像,还有扫描部位的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MPR腰椎间盘突出图像,以ⅤR图像为主,结合MPR薄层图像,将检测到的腰椎间盘突出等标记为紫色,普通骨骼为白色。另外,如果存在皮肤斑点等情况,采取点状的绿色进行标记,并针对软组织进行伪影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记录本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统计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等不同证型的具体病例数及占比等,分析CT诊断的价值所在。②对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突出类型进行观察,记录患者属于中央型突出或后侧型突出,并计算占比情况。③检测记录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分析突出程度最高的证型。④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椎体及附件变化情况,包括小关节退变、腰椎间盘变性、侧隐窝狭窄等等类型,记录患者的病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根据扫描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7例为气滞血瘀型、13例为风寒湿滞型、11例为湿热痰滞型、9例为肝肾亏虚型,分别占比34.00%、26.00%、22.00%及18.00%。

2.2 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突出类型

研究可知,气滞血瘀型患者CT结果显示后侧型突出占比88.24%,肝肾亏虚型患者CT结果显示后侧型突出占比77.78%,可见以上两种证型患者以后侧型突出为主,而剩余两种证型(风寒湿滞型及湿热痰滞型)患者中央型突出及后侧型突出均可见,见表1。

表1 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突出类型分析[n(%)]

2.3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情况比较

研究可知,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差异显著,其中气滞血瘀型突出程度大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情况比较(±s,cm)

表2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情况比较(±s,cm)

注:与气滞血瘀型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腰椎间盘突出程度气滞血瘀型 17 0.68±0.05风寒湿滞型 13 0.61±0.04#湿热痰滞型 11 0.58±0.03#肝肾亏虚型 9 0.55±0.02#

2.4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椎体及附件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椎体及附件变化情况发现,肝肾亏虚型患者腰椎椎体及附件变化比例均高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椎体及附件变化情况比较[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腰5、腰5~骶1等部位发病率最高,占95%以上[5],患者由于腰椎疼痛,活动受限,导致其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并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严重影响,使其生活质量不断下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该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尽早对疾病加以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有着积极意义。

祖国医学将该类疾病纳入“腰腿痛”“痹证”范畴,认为疾病与气血、经络及脏腑功能有着密切关联,血瘀、湿热、寒湿及肾虚是影响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6],并由此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风寒湿滞型及肝肾亏虚型,其为疾病发展的4个阶段。肾精亏虚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寒湿外侵及内外合邪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7]。临床研究发现,气滞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史,进而使得经络血液阻滞,而不通则痛;风寒湿滞型患者劳损严重,大量湿邪在太阳膀胱经周围停滞,影响周围经络正常血运,导致周围筋骨失养;湿热痰滞型患者常伴有脾虚症状,痰湿在体内久滞,化为热气,进而引发疾病,此类患者雨天时症状加重;肝肾亏虚型患者伴有慢性疾病史,常由血瘀引发疾病。

CT作为影像学常用工具,在临床使用范围广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采用此种诊断方式,常根据患者的CT图像确定诊疗方案[8]。CT能够结合计算机技术,快速对患者体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进行识别,因此诊断的敏感性非常高,并且不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此外,CT扫描也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损害,可以多次进行扫描观察,是一种快速、安全、可行的检查手段。有学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CT扫描诊断中,采取3D影像学技术可以更好地对患者的微弱病变进行观察,提升诊断的准确率。还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将CT扫描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断,不仅能尽快排查出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变位置,还能明确大小,动态观察其大小变化,可作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病变方面,CT诊断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准确率,但并不意味着检测完全准确,依然可能存在一定的伪影、叠影等等,影响检测准确性。比如一些患者可能存在皮肤斑点伪影等等,还需要对伪影进行辨别和区分,避免出现假阳性的情况。另外,在检测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方位的检测和重建方式,降低伪影带来的影响,主要是ⅤR结合MPR薄层图像。本组患者中存在的伪影通常是以皮肤伪影为主,诊断时已结合MPR薄层图像去除。X线、普通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病灶并不难以发现,但由于患者病变部位在腰椎,骨承重压力大,且血液循环差,故腰椎间盘突出还需要采取快速、高效、安全的方法来进行诊断。CT作为一种先进的、非侵入性新的检查方法,已经逐渐在临床推广开来。CT扫描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显示良好,诊断准确性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可对多个部位进行同时检查;能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和腰椎活动正常的患者。另外,CT扫描技术还能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并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早期诊断,尽早展开治疗,从而阻止病程发展,降低远期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可见,CT扫描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

近年来,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重视,其主张辩证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对不同中医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CT检查,结果显示,17例为气滞血瘀型、13例为风寒湿滞型、11例为湿热痰滞型、9例为肝肾亏虚型,分别占比34.00%、26.00%、22.00%、18.00%,可见气滞血瘀型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中医证型,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气滞血瘀型患者CT结果显示后侧型突出占比88.24%,肝肾亏虚型患者CT结果显示后侧型突出占比77.78%,可见以上两种证型患者以后侧型突出为主,四种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气滞血瘀型突出程度显著大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且肝肾亏虚型患者腰椎椎体及附件变化比例均高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可见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CT表现也不尽相同,其中气滞血瘀型患者的腰椎突出最为严重,而肝肾亏虚型腰椎椎体及附件改变最严重,可根据不同证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制定适宜的治疗计划,使得疾病的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由此可知,CT扫描能够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症进行清晰的显示,有效避免漏诊及误诊,可以更加细致地对各类腰椎间盘突出证型进行细致的检测。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极高的准确率,还可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评估患者预后,通过CT对等措施来评定患者的腰椎间盘影像学征象、活动功能等,可以结合应用CT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腰椎间盘突出情况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不同,其CT表现也不尽相同,通过CT检查可为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以便临床对症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气滞证型血瘀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