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X线、CT和MRI的诊断价值

2022-05-13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软骨

王 琴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1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幼儿及青少年时期较多发的一种慢性侵袭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遗传、环境、饮食及生活行为等密切相关,此病多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会增加其家庭经济负担,干扰其正常生活。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发病症状不突出,随着病情加重出现骶髂关节病变,进而表现为关节疼痛、脊柱酸痛、肌肉痉挛、四肢麻木等,最终可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尽早重视,早期采取有效技术确诊,对改善脊柱功能和消除关节病变具有积极意义[1]。基于此,本研究选择68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展开研究,重点分析X线、CT和MRI的各自诊断效果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9月在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目标,统计出68例入院后均配合接受X线、CT和MRI等检查,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关节疼痛、脊椎酸痛、关节活动障碍、肢体麻木等。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17~61岁,平均(39.22±3.77)岁,患者体质量为19~25 kg/m2,平均(21.25±0.53)kg/m2,病程5个月~6年,平均(2.21±0.50)年。纳入标准:①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的AS诊断标准;②经病理检查确诊;③年龄>18岁;④均伴随腰骶部疼痛和骶髂关节病变;⑤患者知情并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认知、沟通障碍;②影像学检查禁忌证;③精神疾病史;④血液系统疾病;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⑥恶性肿瘤;⑦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1.2 方法

68例患者入院后均依次接受X线、CT和MRI检查,具体操作如下:①X线检查:设备仪器为飞利浦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设置电压为80 kV,电流160 mA,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将X摄影机对准腰椎部位和骨盆部位的正位,腰椎部位的侧位片。②CT检查:使用仪器为飞利浦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型号IEC 60601-1),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先进行常规扫描,主要对骶髂关节、颈椎、腰椎、尾椎、胸椎等平扫,设置电压为120 kV,电流为375 mA,层厚和层距分别是2 mm,矩阵为512×512,扫描患者的骶髂关节组织,观察病灶区域的骨窗、软组织窗成像图,分析骨质是否被破坏、有无肿物等[2]。③MRI检查:使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的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从前先后行斜冠状位扫描,设置层厚为4 mm,层数是12层,矩阵为512×512,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参数设置:序列回波时间(TE):60 ms,重复时间(TR):4 500 ms,TI 120 ms;SE序列T1WI的TE 18 ms,TR 4 300 ms;SE序列T2WI的TE 120 ms,TR 300 ms。增强扫描时需在患者肘静脉位置注射0.1 mmol/kg钆喷酸葡胺对比剂(Gd-DT-PA),对患者进行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检查[3]。

三组影像学扫描图像均由我院2名高级影像科医师共同负责阅片,采用双盲法试验观察关节病变情况,并针对图像特征给出统一的诊断依据。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三组检查的检出准确性,重点对疾病分级进行检查诊断,包括0~Ⅳ级,0级表示正常;I级表示怀疑关节存在侵蚀或强直现象;Ⅱ级表示脊柱轻度异常,有明显侵蚀和硬化现象;Ⅲ级表示关节间隙中度异常,关节侵蚀和硬化现象严重,部分强直;Ⅳ级表示骶髂病变严重异常,关节基本全部强直。②影像学表现:比较三组检查方法对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间隙变宽、关节软骨肿胀、关节面侵蚀以及关节面骨质囊变等情况进行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影像学检查的检出准确率比较

MRI的检出准确率高于CT组和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影像学检查的检出准确率比较[n(%)]

2.2 三组影像学检查对关节病变的影像图特征比较

检查显示,三组检查技术对关节间隙变窄和关节间隙变宽的检出结果无意义(P>0.05),行MRI检查关节面侵蚀、关节软骨肿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和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影像学检查对关节病变的影像图特征比较[n(%)]

2.3 三种检查技术对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关节间隙明显增宽,边缘模糊不清,关节软骨下的骨质密度上升,内部存在细小密度减弱区,呈串珠状,关节病变累及双侧髂骨面;部分侵入全关节,关节边缘破损,间隙变窄并存在骨性僵直。

CT检查:关节间隙变窄,边缘不清晰,骨面破坏严重,呈锯齿状,可见多发囊变,累及关节中下部以及髂骨侧等。

MRI检查:关节软骨出现炎性水肿,T1呈现低信号,T2呈现高信号;关节积液区域呈现长T1和T2;关节软骨破坏严重处T1呈低信号,T2信号明显增强,信号强度不均;关节下部脂肪沉积处T1WI和T2WI均呈现为带状高信号。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中青年较为多发的一种脊柱关节疾病,临床属于风湿病范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轻者可造成脊柱变形,重者可导致脊柱残疾,下肢活动障碍[4]。AS的病程长,可累及骶髂关节、内脏功能和其他关节,因此对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大。现阶段,有关AS骶髂关节病变的病因尚未明确指出,但有关研究发现,此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故与HLA-B27的等位基因有密切关联,早期发病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腰酸背痛,晨起关节僵硬等,活动后偶尔出现关节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出现明显骶髂关节炎,伴随疼痛加剧,关节僵直、麻木,脊柱部分强直,甚至出现明显驼背、脊柱生理曲线畸形等,严重干扰生活,危害健康,因此早期发现、诊断并积极配合治疗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临床致残率[5-6]。

临床有关AS伴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影像学方法有很多,如常见的X线、CT和MRI等,临床最早使用X线检查,此技术的优点是操作方便、检查速度快,价格实惠,主要通过对腰椎、骨盆等正侧位的拍摄来了解其受累情况和脊柱生理曲线的变化情况,但是其诊断分辨率,图像容易受肠气和肠内容物干扰降低结果准确性[7-8]。CT检查相比X线而言,其图像清晰度高,能清楚地显示关节病变位置、数目和范围等,同时对于微小病灶也能准确识别,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重建,层面检查不受干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CT检查的缺点是关节内沉积脂肪的诊断准确性差,无法准确识别软骨异常,故检查范围受限[9-10]。MRI技术更为先进,其分辨率和准确性高,能清晰地显示病变周围的滑膜增厚和水肿现象,准确检出软组织病变,另外还能获得多方面断层图像,显示病灶的空间分布,进而提高检查准确性,用于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指导意义,但是MRI的缺点是检查费用高,扫描时间长,患者检查时的配合度差[11-12]。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患者均更易接受CT检查为首选,在结合实际情况联合MRI检查,既能够提高病情的诊断效果,还能节省费用开支[13]。本研究结果显示,AS疾病分级检出准确率对比显示,MRI的准确率为97.06%,均高于CT组(86.76%)和X线组(72.06%),CT组的检出率高于X线组,对比差异显著;三组影像技术对关节面侵蚀、关节软骨肿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的检出率比较,MRI的检出结果比CT和X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变窄和关节面变宽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差异存在的原因是由于骶髂关节结构的复杂性,故借助X线检查时无法完全显示病变情况,部分关节面容易被遮挡或重叠,因此识别准确率欠佳;CT检查能克服X线的重叠和干扰缺陷,反而能清晰显示病变关节的形态和密度,但是MRI技术不仅具备X线和CT的各自优势,而且还能更好地显示骨质水肿和关节下部沉积脂肪,进一步提高检出效果[14-15]。三种影像学技术相比,MRI技术在关节病变检查中图像更清晰,能反映关节异常情况和组织受损程度,临床医生可借助检出图像特征获得更多可靠、准确的信息,帮助患者尽快完成治疗,改善其预后效果[16]。

综上所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和MRI均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但整体而言,MRI的诊断准确性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借鉴数据。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软骨
晨僵、腰痛须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髌骨软骨骨折的疗效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核磁共振对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生育吗
强直性脊柱炎氧化应激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5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