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排螺旋CT及MRI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13洁,胡刚,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梗阻性胆道胆管

张 洁,胡 刚,汪 亮

(睢宁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徐州 221200)

“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指的是胆汁排出路径上任何一段因胆管腔内病变、管壁病变等疾病因素引起的胆汁无法正常、完全排出[1]。常见的胆道梗阻病变包括胆总管结石、胆管囊肿、胆道炎性狭窄、胆总管癌、胆囊癌、壶腹癌等,有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之分。不同的胆道梗阻病变在治疗方案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预后情况不同,因此做好胆道梗阻病变的临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如果疾病未能尽早、准确检出,或者误诊,均会耽误疾病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预后造成严重影响[2]。胆道梗阻性病变的临床检查,主要手段包括胆道镜检查、静脉胆道造影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及临床医疗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提高疾病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3]。多排螺旋CT与MRI检查均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病灶的定位、定性有一定辅助作用,对于疾病确诊和病情评估有很高使用价值。两种检查方式受到设备、技术应用等多种方面的影响,在胆道梗阻病变的诊断中应用各有优点和不足,且目前无法互相替代,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症状表现以及临床检查需求等,进行检查方式的合理选择。本研究对胆道梗阻性病变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I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5~55岁,平均(50.25±3.18)岁。疾病类型:胆总管结石6例、胆管囊肿3例、炎性狭窄5例、胆总管癌4例、胆囊癌2例。对照组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46~54岁,平均(50.21±3.09)岁,疾病类型:胆总管结石5例、胆管囊肿4例、炎性狭窄6例、胆总管癌3例、胆囊癌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且通过手术病理确诊胆道梗阻性病变的类型;②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一般资料完整;④各项临床检查配合良好、依从;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脑血管疾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认知障碍、意识不清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⑤依从性差,对检查不配合者;⑥正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患者采取术前多排螺旋CT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进行胆道梗阻性病变类型确诊。对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前,由影像科检查医生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健康教育,重点介绍多排螺旋CT检查的具体操作、意义、作用、注意事项,并嘱咐患者在检查前禁食6 h以上。多排螺旋CT检查开始前15 min,由影像科护士告知患者饮用500 mL左右的温开水,并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示范并指导患者正确呼吸,以便在多排螺旋CT检查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配合影像科医生,顺利完成多排螺旋CT检查。使用西门子Dsfinition AS128、Sensation 64排CT机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平扫。然后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给予患者肘前静脉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300 mgI/mL),根据患者体重以2 mL/kg标准剂量,以3 mL/s速度匀速推注。注射过程中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吸气后屏气,进行动脉期(25~35 s)、静脉期(60~70 s)和延迟期(180 s)扫描。增强扫描参数指标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 mA;螺距:0.175;矩阵:512×512;扫描间隔:0.625 mm。多排螺旋CT检查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完成,严格按照多排螺旋CT诊断仪操作规范、临床检查操作规范进行,仪器设备运行参数、精度等一致,排除人为操作与仪器设备误差。检查结果由两名高年资医生采取双盲法进行阅片,对胆道梗阻性病变进行定性分析,给出最终的诊断意见。如果诊断结论有分歧,需要邀请第三名医生加入,少数服从多数,确定最终诊断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

1.2.2试验组 对患者进行术前MRI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MRI检查前向患者详细介绍MRI检查设备、具体操作、检查费用、注意事项等,征得患者同意。嘱咐患者进行MRI检查前禁食、禁水12 h,并在检查前将身上的金属饰物去除,并如实告知检查医生有无体内金属植入物等,以便医生确定是否可以进行MRI检查操作,避免出现检查风险。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Optima MR360型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应用相控阵线圈对患者腹部、双侧横膈下侧以及胰腺下部进行MRI检查,扫描序列为T1WI与T2WI横断面。扫描层厚6 m m、扫描视野35~40 cm,成像时间为2~4 min。然后为患者进行3D-MRCP序列扫描,扫描层厚1.8~2.0 m m,扫描视野35~40 c m,矩阵256×192。在对患者进行MRI扫描过程中,使用不屏气膈肌导航技术、快速屏气序列,两种扫描技术交叉使用。患者MRI检查均有同一名影像科MRI医生操作完成,扫描操作完全依照MRI设备使用规范与检查操作流程进行,排除人为操作误差。同时MRI设备运行良好,参数一致,无参数及精度原因造成的检查误差。检查完成后由两名经验丰富医生对MRI检查后获取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双盲法,得出诊断结论。诊断结论不统一时,加入第三名医生,少数服从多数,给出一致诊断意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诊断介绍、说明。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对多排螺旋CT与MRI胆道梗阻性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胆道梗阻性病变检出率比较

试验组胆道梗阻性病变检出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胆道梗阻性病变检出率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胆道梗阻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比较

试验组诊断准确率100.00%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胆道梗阻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胆道梗阻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且疾病类型多,症状类似,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出现误诊或者漏诊,会耽误患者疾病治疗,或者对患者采取了错误的治疗方式,影响治疗效果,可增加患者病死风险,后果严重。胆道梗阻性病变具有良性、恶性病变之分,其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的良性病变,最常见的是胆道结石、炎性狭窄、胆管囊肿等,患者发病后会出现黄疸,伴随上腹隐痛、发冷发热等。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恶性病变以胆总管癌与胆囊癌为主,表现为慢性过程,症状表现为无痛性黄疸,伴随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症状[4]。虽然胆道梗阻性病变的症状体征有所差别,但是由于患者一般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不容易引起重视,加上临床检查时症状轻微,缺乏特异性等,会干扰医生的检查与确诊,造成误诊与漏诊。为此,选择一种高效、准确的检查手段对胆道梗阻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临床意义深刻,对于疾病有效治疗,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目前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胆道梗阻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应用较多的方式包括CT、MRI检查,各有应用优势和应用不足。

李小民[5]研究中指出,胆道疾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螺旋CT具有较高的价值,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胆道梗阻良性疾病诊断准确率方面显著高于螺旋CT。在胆道梗阻恶性疾病诊断准确率方面,磁共振成像技术更优,提示在胆道梗阻性病变的临床检查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及价值高于螺旋CT。何荣兴[6]研究中指出,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管梗阻疾病具有很高的价值,诊断准确率高,提示说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诊断应用效果理想,可行性高,值得使用。既往研究的结果与本研究相近,并且为研究设计和开展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依据参考。

本研究中试验组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接受MRI检查,对照组患者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试验组胆道梗阻性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多排螺旋CT在对患者进行扫描过程中,可以将患者胆管、胆管壁实际情况以及病灶情况清晰显示出来,帮助医生对胆管形态、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解剖形成进行准确观察与评估。但是由于CT检查获得的图像分辨率有限,会干扰医生对病灶的观察,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率低,容易漏诊,同时容易出现误诊[7]。MRI检查图像分辨率更高,可以对患者胆道梗阻病灶进行二维、三维的图像重建与观察,以此了解病灶扩张程度及累及范围,可以为医生对胆道梗阻病灶通过更好的视野,观察角度更多,图像清晰,不容易漏诊和误诊[8]。CT检查在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相比于MRI检查成像速度快,检查整体用时少,可以更快地获得诊断结果,为患者后续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以免耽误治疗[9]。但是CT对患者有较大的电离损伤,部分患者存在检查禁忌,临床应用局限性大[10]。MRI虽然没有电离辐射,但也有应用限制,例如人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等,也会限制其应用[11]。另外MRI检查所用时间比较长,MRI检查的费用高于多排螺旋CT,因此需要结合实际诊疗需求和遵循患者意见,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胆道梗阻性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胆道梗阻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胆道梗阻性病变临床诊断中,MRI应用价值高于多排螺旋CT,可提高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MRI在胆道梗阻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高于多排螺旋CT,是更加理想的诊断手段,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梗阻性胆道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胆管结石术后结石残留再治疗有哪些
胆道癌如何早发现
梗阻性黄疸的鉴别与诊断
莫将小儿胆道闭锁当作黄疸
手术治疗梗阻性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