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

2022-05-12李包庚高山珊

重庆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李包庚 高山珊

摘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在百年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总结借鉴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建立并深化世界普遍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等基本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中国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与世界意义研究”(20&ZD027)。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4-0071-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4.005

现代化肇始于近代以来的西方科技革命及其工业化。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引起世界经济社会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属于后来者。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炮舰轰开了大清帝国与世隔绝的大门,中华民族开始了百年屈辱的苦难历程。于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撰写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开拓史,就是一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立志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探索史。近代以来我国的遭遇证明,资本逻辑主导的“丛林法则”是无情的,如果不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也就不会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但是此前的现代化,基本上都是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它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殖民和商品、资本的输出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与掠夺,从而实现其本国的现代化。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中国就只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就难以完成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中国共產党自成立伊始,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超越资本逻辑主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但是近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掠夺使我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我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2]655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的理想追求。

从近代以来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对于如何实现现代化,我国进步人士曾提出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是企图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而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以推动中国向近现代社会转型;另一种是试图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在不同程度上都探索实施过这两种方案。第一种以洋务运动为代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是始于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和目的的“练兵制器”活动,重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以“求富”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并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这些举措不仅满足了洋务运动的需要,还开创了近代教育之先河。这场运动历时30余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早期工业化和防卫现代化,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二种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代表,分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突破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局限性,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建立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共和制度。他们的政治主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由“器物”向“制度”转变。

但两种方案均存在着严重缺陷。洋务派企图在不触及封建根基的前提下,将西方科技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试图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现国力的增强和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幻的梦想。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层建筑,落后的、腐朽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然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却奢望通过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带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同样是行不通的。这场行政改革刚刚开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极力阻挠,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也表明晚清政府的“君主立宪”尝试未能实现近(现)代化。正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是先天的,他们终究没有能够巩固和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没有开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3],最终未能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

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军阀混战不休,民不聊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岁月”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变得黯然失色。之后,国民党政府在国难当头抗战不力,一再挑起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在经济方面,国民党甚至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垄断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遏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政治上,国民党政府实行独裁统治,丧失民心,最终陷入危机。事实说明,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所走的道路都不能担负起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经验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无论是照搬西方现代性套路的清朝封建贵族改良运动,还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或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4],都不可能找到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客观上需要有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出谋划策。因此,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努力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擘画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并且始终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突出特点。

第一,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成功地让一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家现代化的成功先例。倘若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势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如果能實现现代化,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是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到了1978年,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仍旧多达7.7亿。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的努力,到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尚有上亿贫困人口。随着新时代开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逐步取得胜利,我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脱贫奇迹。随后,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是对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第二,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以共同富裕为根本指向的现代化,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望。纵观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部署。这一举措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大蛋糕,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分好蛋糕,解决好三大差距(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第三,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创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长期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面,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现状。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却在某些领域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蔓延;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所松懈,滋生了腐败现象;生活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说明,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同步加强。因此,我们党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二者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二者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些指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了这两者相协调的重要性和内在要求,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物质上的富足,也有全国人民精神上的丰盈。

第四,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要义。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时期不仅提出了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同时也提出了我国要在 2035年前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建成这一新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5]。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靠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增长的生态霸凌主义模式不同,我国坚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建设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超越。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从根本上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五,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对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我国根本利益的认识上作出的科学研判,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建设现代化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随着我国不断崛起和发展,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力度也不断加大,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言论。面对这些误解和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6],“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7]。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作出的战略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我国需要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与主要成就

经过百年来的探索实践,中国共产党不断汲取并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并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政权基础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奋斗牺牲,前赴后继,试图让中国也能走上一条像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但无论是清朝封建贵族发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良运动,还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或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从此,无产阶级成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自觉实践主体和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贫困落后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國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呕心沥血,奋战28年,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结束了军阀割据、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同时也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必要的政权基础。

(二)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我们党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为防止国民党特务等残余势力对新生民主政权的破坏,在全中国范围内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使我国的社会秩序有了历史性的根本好转。并深入农村开展了土地革命,变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将没收的官僚资本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确立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1953年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三改”。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到1956年底,在党的带领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成功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基本规律,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早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8]350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9]132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达。后来,毛泽东同志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8]116这样,“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基本形成。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0]439“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战略的第一次重大调整,它不再是单一的工业化目标,而是一个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建设,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11]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2]

(三)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完善。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三步走”发展战略(本世纪走两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启我国的现代化征程。这是一个比“四个现代化”更加具体的现代化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13]。

生产力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这一时期的党中央采取各种措施集中精力搞建设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使改革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他领导的这场改革,其目的和性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破除苏联留下的一整套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机制模式,改善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夯实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在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在落后的中国走新现代性道路,无论是革命还是发展,民族资本都是积极力量,不仅要获取资本创造的一切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而且依然要利用好、发挥好资本逻辑推动现代性进程的积极作用,但是要限制其消极作用。”[4]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中,“两个一百年”目标被首次用来表述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将邓小平同志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再次强调了这个战略目标,并丰富和完善其内容。

(四)惊天动地推进强国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好关键准备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以一个“决胜期”、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高屋建瓴地擘画了中国现代化新发展蓝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对“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目标的细化和重构,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同时也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规划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未来可期。

站在“两个一百年”这一个重大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拓展了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内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社会建设方面,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展现制度优势,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精准扶贫工作。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是脱贫难,稳脱贫、防返贫同样也难。当前,大多数刚脱贫的农村,其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还不够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为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确保社会发展成果城乡共享,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随着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平安逐渐成为人民的第一需求。众所周知,黑恶势力是社会的毒瘤,腐败分子是社会的公害,他们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安定生活,侵蚀了党的执政根基,是民生改善的“绊脚石”,人民群众对其深恶痛绝。摧毁黑恶势力的“盔甲”,消除黑恶势力的滋扰,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已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靠人民铁拳反腐,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扫黑除恶与反腐、“拍蝇”相结合,坚持边扫边治边建的基本策略。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主动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这既能有力遏制住外逃蔓延势头,又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仍然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汲取和认真总结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创造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是引导党和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向指南。正是因为我们党深根于中国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力,才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4],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政党。“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中,现代化运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坚定正确价值取向的强有力现代化政党,这是现代化运动的基本逻辑。”[15]我国的现代化之路是曲折漫长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又是极其艰巨复杂的,这就需要建设和坚持一个更加强有力的政党来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近代以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领导核心。历史仍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因此,党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始终坚守着初心和使命,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自我革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上保持革命性的主要内容和根本手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内在原因。”[1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7]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论断。

推进自我革命必须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往往看得很清楚。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18]

综上所述,坚持党的领导和党自身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如果没有这条经验作为指引,就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试图通过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来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况,只能另辟新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全体中华儿女历经千辛万苦、顽强奋斗拼出来的,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发展并完善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历经的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的发展历程中深刻总结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国家发展之路、民族振兴之路、人民幸福之路”[20]。

走自己的路,走出了民富国强,走出了自立自强,赢得了世界尊敬。但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我们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不断创造新成就与新辉煌。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的重要武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要想在这一局势中既做到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又能保持国家稳健前行,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立足更高起点,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勇于变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探索中锻造出的精神成果和力量支撑,也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来看,创新能力和高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21]。“虽然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研发人员投入第一大国、经费投入第二大国,但是以‘工业四基为代表的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存在大量‘卡脖子技术,技术体系中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这种核心技术‘依附性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将直接制约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21]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虽然在电子材料、存储芯片、导航系统等领域上,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关键信息技术和核心产品等方面,对外依存度仍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集成电路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受制于人。2018年,美国商务部实行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令,美国企业在未来7年内被禁止向我国中兴通讯销售以集成电路芯片为主的元器件;2020年,由于美国制裁,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开拓又再一次受到阻碍,芯片面临供应告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隐患,这两次的芯片禁售案例更加凸显了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2]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要进一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推进自主创新精神融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坚守不忘初心、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五)建立并深化世界普遍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168世界普遍交往的开展,加强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形成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建立‘世界市场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来容纳生产力的扩张”[23],为构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了条件。

世界的普遍交往彻底改变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与交往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想要独善其身已经变得不可行也不可能,为了適应国内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与他国的生产关系。就外部环境而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上升,市场低迷需求不佳。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不仅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得到了保障,国内市场失衡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也为我国提供了与沿线各国深化普遍交往、建立更加紧密经济关系的机会。

世界分工体系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逐渐深化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国际合作大平台,带动沿线各国积极参与并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突破了传统分工形成的“贫困陷阱”;也为我国扩大开放,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不断建立深化世界普遍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一带一路”的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核心理念符合中国人民和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新机遇共谋新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与向往。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五、结语

“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24]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向世界证明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5]。这是中国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对世界的重要贡献。现在,全国人民又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姚宏志,杨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溯源与当代征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11(5).

[4]  任平,郭一丁.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的现代性审思[J].江苏社会科学,2019(2):1-12+257.

[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9-02-01(001).

[6]  习近平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  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4-03-30(001).

[7]  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11-08(002).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  李包庚.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25(004).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13]  宋俭.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重要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4-12.

[14]  张博.“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1):17-25+94.

[15]  赵可金.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16-22.

[16]  李包庚,张婉.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历史方位中的革命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6):5-14+159.

[17]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1-06(001).

[18]  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J].共产党员,2019(14):4-5.

[19]  杨胜群.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EB/OL].[2013-8-9]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809/c1003-22498952.html.

[20]  中国道路何以自信(之二)[EB/OL].[2015-6-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9/c_127931288.htm.

[21]  黄群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理论逻辑[N].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21(3):28-31.

[22]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02).

[23]  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20(4):4-26+204.

[24]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J].党史文汇,2021(3):11-18.

[2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modernization

Li Baogeng  Gao Shanshan

(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It has been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people since modern times to achieve national prosperity, rejuvenation and happiness.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bearing in mind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PC has embarked on a historic journe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united and le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drawing on China's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modernization, and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Formed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party's own construction, insist on not to remove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by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mot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nstantly establish and exchanges, deepen the world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other basic experience.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odernization;China road;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簡介:李包庚,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山珊,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