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幼儿一日生活为载体的幼小衔接策略

2022-05-10李惠娟

家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幼小户外活动幼儿园

李惠娟

大班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可否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已成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关键内容,引起了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且不可取代,其既为小学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基础,又为幼儿终身教育带来必要的基础保障。幼小銜接的过渡不可以过于突兀,缺乏顺畅性,必须要保证自然连接,不仅如此,幼儿可以快速地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之中,不单单只依赖于幼儿大班的保育教育工作,同时也与整个幼儿时期的科学衔接密不可分。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中”。为了让幼儿能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要始终围绕《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继续遵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将幼小衔接工作渗透在幼儿园小、中、大班各年龄段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帮助幼儿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过渡阶段,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一、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就现在来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缺乏健全性、全面性,且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唯有透彻认识所具有的不足,才可以抓住病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而从幼小衔接困境之中脱离出来,让幼小衔接工作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方位成长。

第一,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其他知识的学习。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培养,以识字、写字、算数等为侧重点,认为只有会写字、会算数了才能更好地上小学,导致很多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忽视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不能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第二,只关注集体教学活动,而忽视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幼小衔接工作,更侧重于在集体教学活动进行幼小衔接,不能将其科学地融合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从而导致无法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以幼儿一日生活为载体的幼小衔策略

(一)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关注身心发展,做好健康的身心准备

健康快乐的身心是幼儿成长的保障。户外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丰富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推动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认真规划与安排,开展了多样化的户外活动,使幼儿在各式各样的户外游戏活动中强化身体素质,充分地获取活动的乐趣,并结合幼小衔接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成长。

1.投放丰富的户外活动材料,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丰富的户外活动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材料。如在发展幼儿投掷动作技能时,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投掷的兴趣,为幼儿制作可爱的长颈鹿投掷靶投放到活动区中,引发幼儿活动兴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规范动作的学习和纠正,让幼儿在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同时也增强其自信心。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废旧的材料,如袜子、易拉罐等,进行了户外活动器械的制作。针对中、大班幼儿提供废旧的半成品材料,如纸箱、鞋盒、报纸、轮胎、竹梯等,引导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自主创新不同的玩法。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创新游戏,并提供相应的支持策略,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并能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户外活动材料愉悦地投入到户外游戏之中。

2.创设情景游戏区,增强体质

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材料,还可根据幼儿园的场地优势为幼儿创设了富有生趣的情景游戏区,激发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如“特种兵训练营”的游戏场景,利用幼儿园操场的草地,以特种兵的训练为主线,创设钻、爬、平衡区、跳触区、投掷区、体能训练区;如“解救喜洋洋”的游戏场景,创设“走小桥”“爬山坡”“跨小河”“投掷灰太狼”等障碍,引发幼儿“解救”喜洋洋等,在发展幼儿爬、跑、跳、跨、投等多种动作发展的同时,把体育运动和幼儿喜欢的游戏相结合,增加运动的趣味性,更能激发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其体质。

3.开展主题活动,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向往小学生活,引导幼儿产生上小学的愿望,有成为小学生的意愿,为幼小衔接做好积极的入学心理准备。在大班下学期开展“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参观小学,事先组织幼儿猜想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并拟出与小学生互动的问题,再组织参观小学,参观后组织幼儿绘画“小学”、设计书包、模仿小学生上课等,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愿望。引导幼儿结合该主题进行环境创设, 让幼儿根据自己参观小学的感受,和老师一起创设“小学体验区”,让幼儿与该区积极互动,增强“我上小学”的体验感。

(二)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关注自理能力的培养,做好自主的生活准备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今的家庭模式几乎皆是4位老人及父母围绕1个孩子转,老人对孩子极其疼爱,害怕孩子受委屈、吃不饱穿不暖,每时每刻都为孩子着想,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帮孩子完成,以至于孩子基本不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自主生活的能力。也有一些家长过度关注幼儿的生活,各种生活细节都为他们处理好,导致孩子在幼儿园中往往做事情会极其拖延、缓慢,要在催促下才会完成,缺乏自理能力。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应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关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为幼小衔接做好自主的生活准备。

要重视在一日各环节中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比如,小班幼儿逐步培养幼儿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物品从哪里拿就放回哪里等习惯;中班幼儿逐步培养能根据天气变化自主增加、减衣物等;大班幼儿能自己整理自己的文具盒、书包及自己的书包柜、整理床铺等工作。

可以设置值日生,培养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在中、大班关注班级“值日生”的设置,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配值日生的任务,如大班值日生除了餐前分发碗、筷外还要擦桌子、扫地板、照顾自然区动植及观察记录;在不同的自我服务及为他人服务中形成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格及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还应关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及生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年龄特点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如小班《环保小卫士》、中班《整理衣物小达人》、大班《垃圾分类监督员》等。在一日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劳动教育课程。如中班上学期,发现区域材料不能很好地进行分类合理摆放时,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材料我收拾”的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如何有条理地摆放区域材料,才能让小朋友能更好地取物,并让教室更整洁。根据幼儿的讨论结果组织幼儿设计区域柜标志,并由值日生督促完成区域材料的收拾。又如,发现班级幼儿午睡后,被子折法不统一、摆放凌乱时,生成“我的床铺我整理”的活动,让幼儿讨论、实践被子的折法及摆放的位置。并将整理前、后的照片让幼儿进行比较,在感受成就感的同时帮助幼儿梳理了劳动经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此过程中,幼儿可以自主思考、自主安排,从而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其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持续强化自身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还能逐步提升其自信心。

(三)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关注交往能力的培养,做好向上的社会准备

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将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如果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那将能更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园实际,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培养、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入小学做好向上的社会准备。

1.组织游戏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积极组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让幼儿在自主的游戏中感受快乐的同时发展交往能力。如角色游戏是幼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根据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的角色职责,在游戏中能主动与同伴互动,表现出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通过模仿角色,完成与同伴交往、互动,互相合作等,强化了其交往意识。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能谦让、分享、合作,能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愿意表达。为幼儿的交往能力提供了支持。

2.开展户外混龄运动,提高交往能力

户外混龄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我园充分利用户外活动空间,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械,打破年龄、班级界限,以混龄的形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的幼儿自由、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区自主地参与运动。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和体能的发展,形成大胆自信、 坚强勇敢的良好品质,同时在户外活动中,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或小学大、大带小等混龄的互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学会交流与合作,促进其社會性的发展。

3.开展节日活动,提升交往能力

愉快的交往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反过来自信能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活动,为幼儿创造自主交往的机会,增加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的交往。如结合“庆六一”开展跳蚤市场义卖活动,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能力。活动前,幼儿思考摊位的摆放、价格标签的设置、以及自己要义卖的物品;活动中,幼儿参与购买活动;活动后与班级教师统计班级义卖的钱款后将钱款捐献给农村薄弱园的小朋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得到了爱的教育,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又如,结合“庆元旦”开展亲子运动会、结合“重阳节”组织幼儿制作礼物、准备节目到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等各种节日活动,让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四)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关注多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

1.关注倾听能力的培养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需要,我园在一日生活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如开展“传话游戏”,游戏中幼儿需要认真倾听、记住同伴的话才能赢得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倾听的重要性;如餐前幼儿“阅读分享”“新闻播报”活动,在不同幼儿的分享、讲述活动中不仅评选出最佳播报员,也评选最佳倾听员,并进行奖励,让幼儿在榜样及鼓励中进一步养成倾听习惯;如睡前讲故事活动,将每天的睡前时间作为固定的睡前故事时间,选择较安静、缓和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幼儿在倾听中进入睡眠状态等,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倾听能力。

2.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幼儿学习书面语的语言行为,是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幼儿园应重视班级阅读区的创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绘本,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较深奥的科学故事绘本可进行阅读前的导读活动,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进行自主阅读。针对大班幼儿可以利用餐前活动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已阅读的图书,在提高其自信、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其他幼儿阅读与分享的兴趣。

3.关注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任务意识是指幼儿成人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完成某项任务的愿望。养成一定的任务意识,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摆脱依赖。应在一日活动中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需要家长配合的相关通知不在微信群对家长进行通知,通过通知幼儿传达给家长,并对有完成传达任务的幼儿进行奖励;如利用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完成某种任务,并进行观察,对于不能坚持的幼儿及时暗示,引导幼儿能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如能坚持每天睡前折叠自己的衣物、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并由值日生进行检查。对每天坚持完成的幼儿进行奖励。

4.关注守时意识的培养

守时是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人际交往中极重要的准则,因此应让幼儿树立守时意识。如大班上学期在班级设置“幼儿签到处”,让幼儿在入园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签到;如在集中活动的操作环节,提供一段音乐并告诉幼儿“音乐一停,所有人都回到自己的位置”;如开展游戏活动“十分钟我能做什么”请幼儿在十分钟内完成1~3项任务,时间到后看看谁把完成的任务最多,并请完成效率最高的的幼儿进行介绍,通过多次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守时的同时也学会更好地管理时间。

总的来说,幼儿园要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将入学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有机融合并渗透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鼓励、督促、引导等方法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的阶段,以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幼小户外活动幼儿园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浅谈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实践探究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爱“上”幼儿园
户外活动开始啦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