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康复与医护协助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影响

2022-05-09张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脑瘫幸福感康复训练

张伟

276023 临沂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残疾预防科,山东临沂

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神经障碍、姿势及反射异常等,部分患儿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饮水障碍、进食障碍等问题,影响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康复训练,控制病情发展,缓解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残疾程度[1-2]。现阶段常用的康复护理方法是医护人员对患儿展开康复护理,忽视了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对患儿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家庭康复护理与医护人员相互协助,可提高整体护理效果,改善患儿残疾程度[3-4]。本研究选取脑瘫患儿60 例,探讨家庭康复护理与医护人员相互协助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选取临沂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2018年1-12月收治的脑瘫患儿60 例,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8 岁,平均(5.16±1.12)岁。对照组男14 例,女16 例;年龄1~9 岁,平均(5.23±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无其他先天性疾病;②无精神类疾病;③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

排除标准:①有重大传染性疾病者;②有其他恶性肿瘤者;③资料不全者。

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展开康复护理,与患儿家属保持沟通,及时告知病情变化。(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家庭康复护理与医护人员相互协助的护理方法。①心理康复:护理人员认真观察患儿的日常行为,了解其性格、爱好、病情实际情况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多关心、鼓励患儿,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给患儿一个适应康复训练的时间。护理人员要注意自身态度,多抚触患儿,让其感受到温暖,与患儿沟通时,注意语言技巧,保持耐心、温柔的态度。②语言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讲述调整呼吸频率的方法,由患儿家属指导患儿调整自身呼吸频率,在保证呼吸顺畅的情况下,进行舌头、咽喉部位的肌肉拉伸训练,锻炼发声系统。③智力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认真观察患儿,判断其智力是否存在障碍,若存在障碍,告知患儿家属训练方法,让家属指导患儿进行训练,训练方法:让患儿通过熟悉的玩具进行认知训练,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训练辨别颜色的能力。④饮食训练:对于动作不协调的患儿,可通过双耳口杯进食,也可使用特制餐桌、餐椅,让患儿更好地进食。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1)护理效果:①显效:患儿肢体功能、智力水平及生活能力明显提升;②有效:上述功能有所改善;③无效:上述功能未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睡眠情况: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价,包括18 个条目,7 分维度,总分21 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进行评价,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健康状况越好。(4)心理状态: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SAS 包括20 个项目,SDS 总分100 分,最低分25分,将通过20个项目测得的分数×1.25,记录最后得分,25~49 分为正常反应,50~59 分为轻度抑郁,60~69 分中度抑郁,70~100 分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抑郁越严重。(5)总体幸福感:患者对生活的兴趣与满足,对健康的关心、愉快或者忧郁的心境、精力,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紧张与松弛6个维度,18 个条目,将单选项按0~10 分计分并累计相加,其中第1、3、6、7、9、11、13、15、16 项属于反项计分,评分越高,证明患者主观幸福感越强烈;该量表单项得分和总分之间相关系数是0.48~0.78,分量表同总量表之间相关系数是0.56~0.88。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n(%)]

两组患儿睡眠情况比较:护理前,两组患儿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 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 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睡眠情况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 302.16±0.301.15±0.25#2.15±0.431.37±0.38#2.36±0.251.26±0.36#2.06±0.251.32±0.31#对照组 302.22±0.371.36±0.30#2.20±0.391.69±0.34#2.42±0.401.55±0.34#2.11±0.321.58±0.26#t 0.7973.4010.5453.9690.8043.7040.7794.064 P 0.4280.0010.5870.0000.4240.0000.4380.000组别n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301.47±0.11.02±0.28#1.68±0.421.21±0.43#9.46±0.357.05±0.42#对照组301.42±0.511.27±0.32#1.64±0.451.47±0.46#9.32±0.437.30±0.46#t 0.6083.7190.4112.6111.5972.538 P 0.5450.0000.6820.0110.1140.01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前,两组患儿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 3041.25±4.22 63.45±6.21#43.34±5.11 70.24±4.57#46.14±3.47 66.43±4.21# 36.45±3.42 44.36±4.51#对照组 3041.36±4.25 60.21±6.36#43.64±5.23 67.20±4.68#46.23±3.51 64.34±4.52# 36.50±3.30 41.56±4.38#t 0.1162.3050.2592.9390.1152.1400.0672.817 P 0.9080.0240.7960.0040.9080.0350.9470.006

两组患儿心理状态比较:护理前,两组患儿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SAS 评分、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儿心理状态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SAS评分SDS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3051.87±4.2341.56±3.35#52.11±3.2542.58±3.61#对照组3051.30±4.3443.62±3.41#52.30±3.1844.62±3.49#t 0.5152.3600.2292.225 P 0.6060.0220.8200.030

两组患儿总体幸福感比较:护理前,两组患儿对健康的关心、愉快或者忧郁的心境、精力、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紧张、松弛的总体幸福感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对健康的关心、愉快或者忧郁的心境、精力、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紧张、松弛的总体幸福感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总体幸福感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儿总体幸福感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对健康的关心愉快或者忧郁的心境精力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308.54±1.3314.57±2.36#6.87±0.6813.52±1.25#7.41±0.6912.54±1.25#对照组308.32±1.2312.11±2.17#6.74±0.5911.03±1.09#7.53±0.7710.35±1.30#t 0.6654.2030.7918.2230.6366.651 P 0.5090.0000.4320.0000.5270.000组别n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紧张松弛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306.81±0.6613.61±1.62#7.63±0.6811.23±1.19#7.24±0.8514.52±1.64#对照组306.73±0.5810.27±1.11#7.59±0.679.87±1.06#7.30±0.7412.02±1.26#t 0.4999.3160.2304.6740.2926.621 P 0.6200.0000.8190.0000.7720.000

讨 论

小儿脑瘫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大部分是由早产引起的,而产伤、缺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期因素、遗传因素等原因,也会诱发小儿脑瘫[5-6]。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有所提高,但小儿脑瘫发病率仍在持续升高,且由于早产儿脑部发育不完全,特别是大脑和呼吸系统,很容易造成呼吸暂停、窒息、脑缺氧等症状,严重威胁了患儿的生命健康[7]。目前常用的护理方法,不能很好地锻炼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了临床效果,故亟须寻找更有效的护理方法。朱红梅等[8]认为家庭康复治疗与医院康复治疗相结合,可提高脑瘫患儿的护理效果,与本研究结论相似。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较高,说明在脑瘫患儿护理中,家庭康复护理与医护人员相互协助的护理方法,效果理想,家庭康复对于脑瘫患儿有重要作用。心理护理中,根据患儿的性格、爱好等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并且指导患儿家属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鼓励,缓解患儿因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评分。对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并让其家属参与其中,不仅可增进相互间的感情,还可更好地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患儿语言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智力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根据患儿智力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的智力水平,减轻患儿家属负担,同时随着智力的提升,患儿对事物的认知也随之提升,与饮食训练相结合,让其能够自己进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让身体处于生长状态,可改善睡眠质量。对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由患儿家属指导患儿调整自身呼吸频率,在保证呼吸顺畅的情况下,进行舌头、咽喉部位的肌肉拉伸训练,锻炼发声系统,让患者能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患儿家属能够更好地照顾患儿,使患儿感受到家属的关心、爱护,从而提高患儿总体幸福感。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进行家庭康复护理与医护人员相互协助的护理,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脑瘫幸福感康复训练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