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2022-05-09王垭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传统的媒体生态和报道形式发生转型性改变。时政新闻报道与受众信息需求不相匹配,如何提高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成为媒体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数据新闻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角度出发,结合近年来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实践,分析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优势、存在问题和优化策略,阐述时政类数据新闻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互联网时代,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虽然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数据来源混杂、内容深度浅薄、呈现形式单一、忽视老年群体的阅读障碍等现实问题。因此,媒体需要建立共享数据库、深耕新闻内容生产、运用现代化技术、培养复合型数据人才,旨在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传播效率,扩大时政新闻影响力。

关键词:时政新闻;数据新闻;可视化;传播效果;叙事逻辑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101-03

在大数据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数据新闻的出现无疑是新闻媒体创新叙事角度和呈现方式的重要突破。时政新闻在媒体宣传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媒体形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时政新闻本身的复杂性和枯燥性,其传播效果低下,媒体的报道风格与受众的信息需求不相匹配,转变新闻报道叙事方式、创新传播路径是新闻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下,时政新闻数据可视化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传统图表、图解、时间轴、数据地图、动画视频、数据漫画等,其中以静态呈现为主。近年来,我国新闻业在时政新闻数据可视化实践中进行逐步探索,澎湃新闻“美数课”、搜狐“数字之道”、网易“数读”、腾讯“数据控”、人民网“图解新闻”、财新网“数字说”、新浪网“图解天下”等数据新闻探索以新闻事实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叙事角度,阐释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侧面,重塑媒体格局。基于对数据的抓取、整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时政新闻在互联网时代变得通俗易懂,兼具可读性、生动性和社交性,不仅让严肃的时政新闻报道更富有人情味,也让受众获得参与公共事务的现场感,提高时政新闻传播效率和扩大影响力。

一、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的优势

(一)可读性和社交性增强,扩大年轻受众群体

数据新闻依托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新闻可视化,让受众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上享受参与社会议题的现场感和沉浸感,利用图表、动画、视频等将复杂枯燥的时政新闻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受众理解接受,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此外,数据新闻可视化增强了受众的社交属性,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点赞、发弹幕等进行互动,促进年轻群体对其进行二次传播,增加年轻群体参与社会议题的归属感。如澎湃新闻的“美数课”数据新闻作品设有读者跟帖区,受众可以对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也可以与其他网友进行实时在线的讨论互动,一方面提高了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民生借鉴,发挥媒体的社会价值。

(二)凸显新闻细节,增强人文情怀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通常只是对当下某一个时政新闻的具体呈现,缺少对同类时政新闻的归纳分析[1]。而数据新闻利用大量的数据对宏观时政新闻进行分类梳理,展现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善于捕捉新闻中具体可感的细节,从细节之处凸显新闻价值,给受众带来知识上的补充和情感上的共鸣。如人民日报的数据新闻作品《百年征程》,利用一幅H5长图从梦想启航、探索前行、艰苦奋斗、改天换地、改革新貌五个维度讲述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展现百年征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将宏观历史具体化,受众从中可以从中解读出党的光辉奋斗史,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存在的关联,引起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

(三)提高传播效率,加快媒体融合进程

时政新闻常涉及权威和复杂的国家大事,普通受众理解起来有些难度,经过媒体对数据的整合分析,便于受众理解其中的重难点,简单、有趣的可视化呈现激发受众的分享欲,进一步扩大时政新闻传播范围。此外,可视化呈现对数据的抓取、整合、分析能力要求高,媒体需要加强与各平台的合作交流以实现数据的准确性,后期通过多媒体、多平台的联合互动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透明,进一步提升媒体公信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平台,还与当下热门门户网站、自媒体机构合作,从多个维度实现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

二、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溯源和处理影响时政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当前,由于我国的媒体数据库建设进程滞后,媒体可以引用的权威数据源单一,且部分媒体在引用与时政新闻相关数据时没有清楚标明数据来源,容易误导受众。同时,部分媒体为抢第一报道,在没有弄清楚数据真假的情况下就发布新聞,严重违背职业道德,损害媒体公信力。此外,由于时政新闻与备用数据之间存在时间差,数据的更新滞后造成新闻单一片面,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其专业性要求较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新闻事实报道的同步更新,数据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失去原有的报道价值。

(二)盲目追求数据可视化,忽视时政新闻的深度

英国《卫报》数据新闻编辑西蒙·罗杰(SimonRoger)提到,“数据新闻不单单只是图形或者可视化呈现,而是要用最好的方式去叙述新闻故事只不过有的时候这些故事需要使用可视化手段来讲述”。新闻报道传递的不仅是事实,更是一种价值立场。在我国,数据新闻的热潮让许多媒体急于求成,运用新奇的可视化元素设计呈现新闻,较少关注时政新闻内在的叙事逻辑和本质特征,更多的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利用数据作为论据论证观点,而不是用数据推导论点,没有对数据进行筛选和过滤,报道浮于表面,没有体现新闻内在价值,造成受众阅读疲倦,甚至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抨击[2]。如在疫情期间,部分媒体在进行疫情确诊及病亡人数的可视化呈现时使用过于鲜亮的色彩,刻意追求花哨、酷炫的数据呈现形式,忽视疫情之下人们所遭遇的苦难色彩,给受众带来情感上的不适。

(三)呈现形式单一,缺乏动态交互式传播

由于国内的可视化技术薄弱,目前数据新闻作品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静态图表,在图表基础上创新图表的表现形式,由此衍生出数据地图、时间轴等静态形式,辅之以简单的动画,受众通过点击即可了解媒体预设的信息,这一方面缺乏受众对时政新闻的深度参与和互动,另一方面媒体的主观性增强,弱化媒体服务受众的功能。此外,由于时政新闻内容深度的差异,并不是所有时政新闻都适合静态的呈现[3]。一些深度报道跨越的时空限度复杂,往往需要动态的呈现才能更好地理清新闻脉络、诠释内容实质。例如,在讲述轮船的安全隐患时,国外ProPublica媒体团队设计出轮船形象的交互式数据新闻作品,根据船的不同部位一一向受众阐述轮船上的安全隐患,并在网页的左边栏提供了搜索服务,受众可以搜索在美国航行的300多艘轮船的信息,理清新闻事实的逻辑线索,便于受众随时随地自主查看轮船信息,实现了交互式的信息传播。

(四)忽视老年群体对时政新闻可视化的接受度

老年群体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高于年轻群体,是媒体时政类新闻不可忽视的受众群体。然而,媒介素养的高低与媒介选择和使用结果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老年群体由于个体经历原因,他们的媒介素养普遍较低,是网络传播中的弱势群体。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与媒体的个性化输出存在数字鸿沟,部分媒体的数据新闻作品比较复杂,且涉及的交互性查阅让老年群体无所适从,片面迎合年轻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忽视了老年群体对数据新闻的接受程度。

三、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优化策略

(一)提高数据收集质量,建立媒体专题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结构复杂、冗余度高的数据造成数据新闻报道的质量低下。由于数据来源单一,数据信息冗杂,建立媒体各自的数据库必不可少。媒体权威数据库的建设须集结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合作共享、购买、采集等多种方式集合数据,同时还需要开放一部分可共享的数据与合作方共同使用,形成共创共享的合作机制[4]。如日本《读卖新闻》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媒体数据库,受众可以进入其数据库网站,自行搜索建报以来所有新闻报道的索引档案。同时,《读卖新闻》还和美国地方媒体进行合作,联合建立海外版的新闻数据库,以供全世界受众查阅,实现了数据的开放与共享。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时政专题类数据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较高,需要媒体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提前对数据进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以应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如建党100周年、全国两会、冬奥会等极具报道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媒体可以提前收集整合各方数据,形成专题数据库,为后续的新闻宣传提供数据借鉴,增强新闻报道竞争优势。

(二)创新选题角度,深耕新闻内容生产

数据新闻报道的选题往往来自对数据的挖掘、清洗与分析后捕捉到的新闻线索、新闻价值。在内容为王的竞争背景下,千篇一律的时政新闻报道角度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数据新闻的出现无疑在考验媒体对时政新闻报道角度、报道风格、报道细节的创新性挖掘和选择。一方面,媒体需要有创新意识,善于挖掘新闻中的细节以凸显新闻事件的本质,避免千篇一律的无用化报道;另一方面,媒体需要深耕数据发掘,从海量数据中剖析重要的信息,利用数据分析形成媒体独特的叙事逻辑,由数据价值密度决定叙事主题,而非主观设定嵌套数据[5]。

数据新闻的本质在于讲故事,一个好故事的呈现离不开可视化的表达,但故事本身的内容主线才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因此,减少过于烦琐的形式表达,实现内容的聚焦是数据新闻的关键。时政新闻内容的聚焦离不开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叙事逻辑,只有做到报道视角、叙事逻辑与呈现形式的统一配合,才能真正展现新闻事实的本质,提高受众对时政新闻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三)多样化形式呈现,提高内容与受众之间的关联度

碎片化阅读时代,在新闻报道的第一秒吸引受众的关注是媒体提高时政新闻传达率的重要表现。仅仅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来留住受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时政新闻的内容与受众的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引导受众进行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新闻的有效传递。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动态交互、视觉装饰等为主线,以无人机、VR/AR、H5等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进行许多创造性的可视化呈现,对时政新闻进行逻辑化、动态化呈现,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用视频的方式带领受众回顾政府工作报告中赢得的37次共振时刻(掌声),以音频共振的视角传递国家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心,振奋民众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和斗志。

同时,在创新可视化表达时需要注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需求,做到时政新闻的个性化传输,凸显人文关怀。例如,考虑到老年群体对数据新闻的符号、色彩理解比较困难的情况,人民日报根据其阅读习惯和阅读障碍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加大字号、加深颜色、简化数据新闻的形式等,实现定制化、精准化的公共数据服务,便于老年群体融入数字化媒体时代,保障老年群体的阅读权利,实现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与媒体信息输出的统一。

(四)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新闻从业者的数据综合素质

受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影响,传统媒体行业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冲击,数据驱动的新闻报道给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倒逼媒体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化发展。尽管像澎湃新闻、财新网等媒体内部的数据分析人才有20人以上的规模,但还是缺乏专门的数据融合人才,大多是编辑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整合。

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对数据新闻报道人才的培养,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应用性的技能训练。同时,主流媒体需要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为数据新闻报道人才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如自2015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就新设立了数据新闻报道方向的专业,与传统新闻学培养方式相比,数据新闻设置了高数、统计学、编程等一系列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挖掘和数据编写展示能力。此外,中国传媒大学还与主流媒体如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政协报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可贵的专业实践机会,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传媒大学的部分学生在这些主流媒体中直接参与一线报道,进行同步的数据抓取和分析,广受好评。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时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澎湃新闻、人民日报、财新网等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作出的一系列成功实践,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用数据讲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受众的阅读体验,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率,扩大了影响力。面对数据新闻的浪潮,媒体需要把握主流价值观,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夯实数据基础,紧跟社会、受众深度内容需求,报道新鲜又不失内核的高质量时政新闻,不断释放数据新闻的潜在效能,拓展其发展空间和新闻价值,进一步巩固媒体的舆论阵地,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志昊.数据新闻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新华网“数据新闻”频道时政新闻为例[J].青年记者,2017(26):45-46.

[2] 刘翠.时政新闻报道中数据新闻应用的优化策略[J].传媒论坛,2020,3(24):70-71.

[3] 喻国明,刘界儒,李阳.数据新闻现存的问题与解决之道:兼论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7(6):4-7.

[4] 唐莉娜.智库型媒体建设主题数据库的探索与思考:以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库建设为例[J].城市党报研究,2020(12):33-35.

[5] 冯雨阳.用数据讲故事:视频类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以澎湃新闻“美数课”为例[J].新闻世界,2021(11):7-10.

作者简介 王垭楠,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