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跨界融合

2022-05-09肖雪

中国新通信 2022年5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互联网+教育音乐欣赏

【摘要】    从本质方面讲,音乐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人类社会的高级艺术形式之一,体现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情趣,而音乐教学也将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就当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来看,由于其非主科的地位,无论从课时量还是学科关注度上,都并未得到师生的过多重视。尤其是步入初三或者是初三下学期之后,该学科在某些学校甚至会被取缔。通过对初中音乐教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转换学生的学习思维,然而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音乐欣赏课难以发挥作用。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升学科关注度,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并扭转负面化的教学局面,让音乐欣赏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跨界融合教育带给师与生的诸多益处,并且,在反复实践与应用中开启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之路。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初中音乐    音乐欣赏    跨界融合

引言:

本文从“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角度,谈论初中音乐的教学之路。那么,何为跨界融合,顾名思义,需要教师超越其原有的学科界限,进行多元化教学。事实上,音乐作为一门生活的艺术,其在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都会融入较多的其他因素,因此,其教学从本身来讲便不能单纯地为了音乐教学而教学,否则将会陷入形式上的模式中,而失去音乐教学本身的含义。本文将从音乐欣赏课程的定义、“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音乐本质中的跨界融合以及多种融合渠道来探讨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深入挖掘“互联网+教育”这一时代背景下能够提供给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多重便利条件,在教师的反复探索与实践中,从根源上解决当下负面化的教学局面、提升音乐欣赏课的地位、端正教学态度、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在优化教学氛围的同时,实现初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新面貌。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的内涵分析

在该话题展开具体研究之前,笔者认为需要对当下关于“音乐欣赏”的误解做出明确的分析并界定其含义。所谓“音乐欣赏”,从本质来看既不同于“听音乐”,也不同于“音乐鉴赏”。其主要通过学生听觉,或者采用其他的辅助手段来对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精神层面的理解与体会,必要的会涉及乐谱、作曲家、作词、演唱者、创作背景等一系列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因为在教学中需要涉及以上内容,因此会被很多教师以为,“音乐欣赏”就等于“音乐鉴赏”。可殊不知,所谓“鉴赏”,包含“鉴”的成分。而真正的“鉴赏”,是基于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分析能力之上的音乐作品历史与文化的品鉴,更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判断能力的培养。而就新课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来看,主要还是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与审美能力、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政治理念以及尊重与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思想。鉴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在这一课程学习中会涉及关于音乐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音乐文化的讲授等。相比之下,“听音乐”是一种娱乐与休闲活动,这一项活动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均可做到,甚至某些动物也可以做到,因为只需要调动起听觉系统便可以,显然是不等同于“音乐欣赏”的。然而,“音乐欣赏”属于心理与思维层次的活动,不仅需要“听音乐”,还需要借助自身的精神理念与知识储备,对其音乐体验与精神领悟进行多方面的表达与思辨等。而“音乐鉴赏”便是区别于“音乐欣赏”与“听音乐”更高层次的音乐品鉴与音乐评价。纵观“听音乐”、“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三者更像是一条轨迹上的不同站点,越往远处的站点,越会触及音乐本质且全面的内容。

回归到初中音乐欣赏课程之中,该课程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做好一定的分界,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围绕“音乐欣赏”的内容来展开教学设计,并将“欣赏”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这一点区别于简单的“听音乐”,却又不及“鉴赏”。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教学优势,展开多媒体教学,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与不同层次的体验,带领学生欣赏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音乐欣赏课程应当传递给学生一定的启发性与生动性内容,立足于教材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与目标设定中,以提示、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欣赏课程中获取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与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二、“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分析

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教学也同其他学科一致,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展开教学活动与检验教学成果等。借助“互联网+教育”,可以在以上几个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明确教学目标之时,教师可以主动搜索现下最前沿的教学目标要求,时刻保持获取最新数据的教学状态,让教学不仅停留于課本以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在设计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丰富多样性,选择适合本班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活跃教学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在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室的硬件设施,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对学生听觉与视觉的多方位刺激,扩大教学带来的影响力,实现音乐作品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检验教学成果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创造新型的考试方式,以互联网数据(优盘存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音乐教师在欣赏课程教学中应当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围绕新课标指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学生感受,引导学生探索音乐作品所带来的深层次内涵。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整体教学环节中,“互联网+教育”都拥有绝对的优势。

三、从音乐本质看跨界融合

正如上说所言,音乐并非是孤立于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一门学科,无论是汉族音乐作品,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思想潮流等,若将音乐看做是多门学科的大融合也不假。从入选初中音乐教材的诸多作品中来看,无一例外且参差不齐地体现出上述内容。音乐本质尚且如此,那么,音乐欣赏课程中所涉及的音乐作品更应当如此。初中音乐的教师团队从原则上来讲均是科班出身,对于这一群体而言,传授音乐知识并非难事,掌握前沿领域的音乐新知并讲授于学生亦是如此。而站在初中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讲,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且理解能力尚不及成人。因此,有必要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通过日常的音乐学习可以做到最大化的知识涉猎,实现不同学科的高度融合,而这一点亦需要“互联网+教育”的促进。跨界融合是学科本质所致,亦是时代教育使然。

四、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中的“互联网+教育”跨界融合

(一)从音乐与地域的关联中谈跨界融合

中国是一个陆地面积拥有约960万平方千米的泱泱大国,人口也有14亿之多。在这近千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孕育并形成了诸多行政区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亦有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根据初中音乐教材来讲,收录的音乐作品不仅局限于中国境内,还有其他国别的音乐作品。常言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也会培育出不同的音乐作品、体现不同的音乐特色。而让学生学习与理解多地域音乐也是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对诸多地域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加之“互联网+教育”的多种形式实现跨界融合,在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特征、地理环境等方面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在欣赏西北音乐作品的时候。以方位为分类标准的中国地域上,划分有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地理区域。在西北地区的音乐作品欣赏中,这些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具有西北高原、盆地等地理特色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征。假如学生没有去过或者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是不能够体会到当地的山高风大、气候干燥、民风彪悍且性格坚韧的地理人文特征的。因此,需要采用“互联网+教育”的途径,较快的带领学生一睹当地的风貌,实现快速把握。教师选取适当的视频素材,让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从感受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面貌下了解其在音乐作品产生的嘹亮、深远、高亢、明亮等音乐风格特征的原因与独特之美。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的形象化内容,实现仿若身临其境的感知,在听觉、视觉,乃至触觉的多方刺激之下,实现对音乐的全方位欣赏与把握。

(二)从音乐与民族的关联中谈跨界融合

当下的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拥有着诸多的民族分类,仅仅在中国境内就有56个民族划分,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信仰与图腾。甚至在多个民族中,还会把歌舞当做是本民族的一个特殊象征。例如:蒙古族的“长歌”与“短调”、傈僳族的“木刮基”与“优叶”、彝族的“四大腔”、佤族的“玩调”、藏族的“囊玛”以及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歌舞”等。从初中音乐的教学内容来看中并没有将舞蹈内容划分出去,因此,在此可以引用部分舞蹈内容,大致的作为该话题的引申内容加以考量。以《青春舞曲》教学为例,作为新疆的一部典型的音乐作品,其是根据新疆民歌整理创编而来的。而非新疆人,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感受当地的人文特色,是不能够切身的理解其音乐内涵的。这便需要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特色视频,带领学生感悟不同的文人特色,通过对作品风格的整体把握,体验这一歌曲4/4拍节奏所带来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深入学习与欣赏,让学生学会把握歌曲情绪、歌曲旋律与节奏特点。并通过“互联网+教育”,让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从大部分的音乐欣赏途径来看,均需要对这些内容做出相应解释,因此,学会欣赏的方法尤为重要。对于乐感相对强烈的学生而言,教师也可以引导他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体会“变化音”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了解“新疆风格”的旋律构成与走向。

五、初中音乐欣赏目标中的“互联网+教育”跨界融合

(一)从音乐基础知识传授角度谈跨界融合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除了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音乐欣赏的具体方法,还需要在欣赏过程中积累必要的乐理知识。此处所谈及的“乐理知识”并非专业音乐人员所学习的乐理知识范畴,而是建立在音乐初级层面的基础知识,即初中音乐的教学目标。例如:作品风格、作品类型、乐器类型、作曲作词人、节拍、节奏型、乐段、旋律走向等。而单纯地向学生输入以上理论知识内容,无非凸显教学格外的单调,且从理论讲授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活跃度并不高。因此,需要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变的“活跃”起来。例如,在欣赏葫芦丝音乐独奏作品:《月光下的凤尾竹》之时,可以将这部作品中的节奏型、节拍等抽象化的内容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制作成动态的卡通符号,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节奏型与节拍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感受。必要时,还可以搜集该作品的演奏家的生平事迹,提供给学生动态的葫芦丝视频展示,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了解这一乐器的构成与演奏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切实的感受具象化的音乐,增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二)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角度谈跨界融合

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非在一言一语中就可以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配合与反复练习。从中学生的学习、理解与能力角度来看,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力相对较强,甚至不乏具有丰富想象力、思维能力与乐感能力强的学生。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外,有必要引入“互联网+教育”,通过多项技术的融合,帮助学生高效、愉悦的提升音乐欣赏能力,而非被迫的提升。以南派乐曲为例。除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内涵,还需要在互联网技术下把握南方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特点。苏浙一带的柔美、湘鄂地区的细腻、客家音乐的抒情等。南派音乐具有温婉的特点,这一点有别于北派音乐,无论是汉族音乐作品还是少数民族音乐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这一点。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必要利用“互联网+教育”,帮助学生区分南、北派音乐风格,促使学生在音乐情感生成与感知中实现跨界教育。能力的培养并非在于一两天,而是需要在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中顺势引导学生,从而在长期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与学习中逐渐把握正确的欣赏方法。这一能力的提升不仅局限于歌曲、舞蹈,还包括多声部音乐、乐器独奏与合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欣赏作品。在波澜起伏的陕北风格、宛转悠扬草原风格,澎湃激昂的爱国作品、细腻温婉的抒情作品中,实现准确且深刻的欣赏方法的认知与运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欣赏课程是建立在音乐学科基础之上的具体课程形式。以“欣赏方法”与“欣赏体验”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具体的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的体现内容,且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不同的知识内容,有待学生去学习与感受。因此,教师需要发挥每一部作品的独特之处,通过“互联网+教育”的绝对优势,带领学生体验具象化的音乐内容。在当下互联网走遍千家万户的时代,各行各业中均有互联网的身影,而教学作为前沿化的事业类型,也不应例外。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合理运用,让音乐的感知不仅停留在学生的精神层面,也可以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让学生实现切实的音乐感受。

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紧跟时代技术的发展步伐,才可以永葆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在整体教学面貌的新颖与独特之处做文章,吸引学生的眼球,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添加更多的有效筹码,并推动“在跨界融合理念下通过‘互联网+教育’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音乐”这一话题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为教学另辟蹊径。

参  考  文  献

[1]夏凌. 赏出高度 感至深处——谈信息技术融入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实践与思考[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09):124.

[2]孙光宇.  慕课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探究[J]. 当代音乐, 2021(07):46-48.

[3]马嘉蔓.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及策略[J].甘肃教育,  2016(14):67.

[4]张丽.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北方音乐, 2020(21):242-244.

肖雪(1990.09-),女,汉族,甘肃临洮,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舞蹈学专业。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互联网+教育音乐欣赏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