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

2022-05-08张毅楠宋维彬胡立宏

药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期体系评价

张毅楠,宋维彬,胡立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京 210023)

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而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驱动着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高等学校一直以来是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1]。随着近些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知识已驶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应对当今时代发展所需的信息和能力的快速更新迭代。因此如何围绕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为中心,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学习观念、成就取向的学习目标、自我强化的学习意识,成为新时代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观[2]。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何种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查阅资料、严谨求证等主动学习习惯是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3]。学分是大学课程学习量的单位,本科阶段学生则以获取良好的学分绩点作为是否达到其自我实现的衡量标准,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两个方面的评价,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起到价值增值的作用[4]。由于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评价往往根据最终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与价值增值的评价目标不吻合,很多高校同行采取了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5-7]。本校于2018年首先创办了中药学九年制专业,旨在培养同时具备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基础理论实、知识面宽广、创新意识优、实践能力强的研究人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两学期之间的教学升级,围绕本专业两学期层进式有机化学教学体系改革,笔者开展了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实践,以期达到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复合能力的目的。

1 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缺陷

1.1 缺乏对整个学习过程监督和反馈

以本校中药学四年制专业的有机化学理论课程为例,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包括作业、考勤、课堂提问。其中,考勤或代行考勤职责的课上提问约占平时成绩的一半,直接造成了学生“出勤但不出工”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中,相对缺乏监督学生及时巩固复习每节课所学知识的手段,无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由于不注重平时学习,普遍存在其课本知识转化应用能力欠缺、综合能力不佳的问题。

1.2 缺乏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评价

综合学习能力包括课堂注意力、知识记忆力、逻辑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维度。以一次期末成绩确定终结性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反映教师传授知识后的单纯应试能力,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难以适应大学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学习。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在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用过于简单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空间的拓展和终身学习基础的奠定[3]。

1.3 闭卷考试与教学任务存在主要矛盾

期末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产生了学生成绩及格率与考试内容合理性的主要矛盾:期末考试内容只有依赖知识点纯记忆内容的考察,才可以控制学生成绩的及格率在可接受的范围,一旦考试内容偏向知识的分析、应用和综合,就会导致不及格率大幅上升。这个主要矛盾一方面直接造成了学期末出现“考前依靠突击背诵进行复习、考后所学内容全忘记”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科学知识主要依靠背诵的错误观念,无法从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扼杀了学生喜爱科学创造性研究的可能性。

2 综合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原则

教学评价根据评价参与的教学时段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不同类型。其中形成性评价由美国教育专家斯克李芬在1967年首次提出,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方式是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评价,为教育活动提供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最终提升教育活动质量的目的[8]。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衡,因此组建多种评价方式有效融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增长,又有助于教师取代有效反馈,促进能力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9]。在中药九年制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建设中,笔者主要考虑并实施了以下几个目标原则。

2.1 共同目标和学习共同体

教师对全班第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诊断性评价,提出第二学期的共同学习目标——提高全班对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促进每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以符合中药长学制专业培养目标中对本科阶段的要求。组建任课教师、助教教师和全班学生的虚拟学习环境,凡是与课程相关的任何问题均可通过微信群自由提出或分享。在虚拟环境中提出的建议或分享,均视作主动参与课程交流,并得到最终成绩的加分奖励,便于前述共享愿景为目标的学习共同体形成[10]。

2.2 教学透明原则

首次上课时教师花大量时间对学习知识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讲解课程大纲安排和教学评价体系的细节,包括采用的每一项评价的分数比例与达成学习目标的关系。学期进行中,公布每次评价过程的全班成绩正态分布图,学生可对每次成绩进行自我评估,同时指出当次成绩前列学生的优点供全班借鉴参考。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每项建议在课堂或微信群中进行反馈,立即采纳或给出不可采纳的理由。

2.3 互相诚信原则

在首节课的课程要求中教师着重强调关于诚信的声明、各种诚信问题的定义和如何处理学习中的各种欺诈行为,包括作业抄袭、雷同等。一旦在学期中发现相关问题,严格按事先的约定执行。与此同时,教师承诺所有课程学习和考核的成绩评定,均基于统一客观标准而不是以教师个人的喜好进行,所有的成绩评定学生可立即提出异议并供查询后修订。

3 综合性评价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3.1 丰富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构成

鉴于形成性评价对监督学生平时学习和课堂效果的重要作用,为了把学习压力尽量平分至整个学期,笔者增加了平时成绩的评判次数并上调平时成绩占比至50%,确保每周课后均有与总成绩相关的成绩评价。如表1所示,具体构成包括:①学期的成绩总分为520分,最终课程成绩为总分除以5。②在每周主课堂内容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对当周课程的学习理解和及时复习;为避免出现雷同答案和提高学生通过总结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题目全部为主观题。③课堂中进行随机提问,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所有学生在一学期内均得到了4次被提问的机会,对主动交流或在微信群中提出问题或建议的学生进行额外分数奖励。④为增强学生的课后总结归纳和自学能力,分别在第5/11/17三个教学周收取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检查,并根据学生的笔记情况给予成绩分。⑤设置了课程论文,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科学语言运用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⑥在教学内容临近结束时设置了全合成思考题,考查学生对于有机化学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表1 综合性评价学生成绩构成

3.2 使用基本特征分析量表进行评价

基本特征分析量表(primary trait analysis,PTA)是一种既节省时间,又有清晰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11]。基本特征分析量表可以确保每份作业任务按照相同的标准被评价,而且该量表是经过教师事先思考后明确重点的标准。在实践中,笔者使用这个方法对学生课堂笔记进行检查、课程论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评分统计。基本评价特征向学生公布,但评价过程应由教师单独操作,确保标准的统一执行。表2是笔者在进行课堂笔记检查中所使用的评价量表,可以看到每一级均需首先达到基本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完成情况给予高中低三个最终分数(A级为两个分数);以上基本要求体现了从课堂记录到课后自我归纳思考的主要学习过程。

表2 检查课堂笔记的评价量表

3.3 使用开闭卷结合的考试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无法形成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没有认识到知识之间的科学联系规律,是无法进行有效记忆的。传统的期末考试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如化合物物理性质),而这些内容却容易通过网络或软件直接获取,在实际的科研应用中并不重要。笔者认为本专业将来要面对的科研工作过程不是闭卷考试,从本质上理解结构和反应的关系、归纳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灵活运用文献或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科研所需和符合专业要求的课程学习目标。因此,笔者配合英文教材将终结性评价分散为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其中期中考试和三分之一的期末考试内容采用完全开卷的全英文试题,允许个人使用笔记、教材、电子设备、SciFinder在线软件等查找所需的任何信息。表3列举了几次考试的题型分布,从中可以明确开卷考试内容以知识综合运用为主,在不超纲的范围内几乎避免了死记硬背知识点。例如机理题、合成题多数是笔者提炼多章节知识所得,综合分析题有的要求通过有机波谱解析反应产物后推测反应机理,有的是笔者往日科研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现象解析等。学生普遍反映只有把课堂所学融会贯通,才有可能找到相关考试题目的解答思路。

表3 终结性评价题型及分值分配

3.4 学生对评价体系进行反馈和评价

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中参与和被评价的学习一方,他们的需求或看法是教学评价一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践中学生主要通过微信群反馈、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等多个渠道对教学一方进行评价。在保证前述教学透明原则和互相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相关教师应对学生给出的所有意见及时进行答复,并根据意见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解释或适当改进。表4中列举了学期结束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以供参考。除14、18、19、20题,题目设计均采用五级单选项制,分别对应优、良、中、差、不合格的选项。

4 实施效果及展望

为响应国家培养具备宽广国际视野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要求,本课程团队在有机化学层进式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第二学期课程开展了综合性评价体系的改革。综上所述,经过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笔者认为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施效果:①多种评价方式结合的教学评价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一致认可。所有学生认为教师对每次作业的批改和评价合理;94%的学生认为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合理或较合理(其中72%选择合理,22%选择基本合理,2%选择为有改进的空间,其他选项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②课程采用的开闭卷结合的考试方式锻炼了学生积累知识、归纳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22%的学生认为考试难易程度超出了自己对本科学习的预期;63%的学生认为虽然考试难度大却是本科课程应有的难度;还有13%的学生对考试提出了建议,主要集中在首次体验开卷期中考试对难度的适应性缺乏把握。③课程整体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后续课程的开展都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对于课程的建议和感想,学生提到“课程督促了自己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很有突破性,和之前的课程相比,互动性更高,思维性也更活跃”“课程虽然过程痛苦但自己觉得收获很大”“不仅仅在有机化学方面学到了知识,在如何学习,如何做笔记、查论文、使用论文工具等方面也得到了强化”等。对于后续其他专业课,如有机波谱解析、中药学等,学生认为“感觉上学期讲的课用处很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起来没有那么困难”。整体而言,有机化学综合性评价体系基本满足了层进式教学体系中两学期之间转换升级的需求,同时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复合能力培养起到了预设的效果和作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还需在一些地方对综合性评价体系进行改进:①实践中还需在首节课对课程目标和考核方式进行更详细的介绍,对学生责任和目标原则进行更准确的勾画。②跟进往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基本特征分析量表的各个特征量度,优化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各项目的比例和样式。③持续对教学双方的考评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改进,包括继续积累带有难度标识的题库,继续加大开卷考试所占比例,完善学生调查问卷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心智模型的把控。

在重要基础课程中全面推进改革,对教师是一项颇有难度的挑战,相关教师还需在深入的教学反思后,继续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推进其他课程的系统改革,为探索高等教育理念中国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学期体系评价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