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IS-TLIF与OPE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比较

2022-05-08麻光喜杨益宇许兵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椎间椎弓腰椎

麻光喜 杨益宇 许兵

单节段腰椎管狭窄高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腰椎生理结构的失衡、各组成结构生物力学的改变以及明确的神经压迫征象[1],首选治疗手段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2]。其中,开放性TLIF(OPEN-TLIF)是常用术式,通过切除责任节段相对应的上下关节突及部分椎板,从侧方进行椎间盘减压及融合器的置入,使前柱获得支撑的生物力学优势,达到经椎间孔进行减压和融合的目的,但该技术为后正中切口入路,具有创伤大、暴露视野大、术中出血量大、术中易损伤椎旁结构、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等缺点[3]。而微创TLIF(MISTLIF)采用经皮置钉,通道下减压的微创融合术式充分保护了椎旁结构[4]。该研究回顾性分析OPEN-TLIF和MIS-TLIF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探讨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103例。(1)纳入标准:①年龄>45岁;②具有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下肢感觉肌力异常等神经症状;③经CT平扫及 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5];④经6个月以上非手术正规治疗而症状无缓解。(2)排除标准:①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或伴有II°以上的腰椎滑脱;②合并肿瘤、感染或腰部骨折等严重疾病;③重度骨质疏松;④合并心、肾等严重脏器疾病,或术前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Ⅲ级以上的患者;⑤依从性差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IS-TLIF组(51例)和OPEN-TLIF组(52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完善术前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术前宣教等,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和手术室医护人员完成。(1)OPEN-TLIF组:采用插管全麻,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腰背部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腰背筋膜,沿棘突两侧分离椎旁肌肉,显露椎板后方的骨性结构,分别于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透视检查确定置钉位置,小骨刀先凿除下肢症状严重一侧的下关节突,凿除上关节突内侧缘及上缘突起,打开椎间孔后方,切除相应的黄韧带,充分暴露椎间孔,枪钳适度向中央椎管扩大,探查减压椎管,暴露位于椎间孔处椎间盘后外侧,切开后外侧纤维环,取出退变的髓核,清除软骨终板至骨性终板,试模挑选合适大小的 cage,将先前凿除的关节突骨块咬碎后填入椎间隙,剩余的骨粒先行植入椎间隙前方,然后将cage斜行植入椎间隙,最后安装钛棒连接椎弓根螺钉并适度加压,透视核实内植物位置,清点纱布器械,冲洗切口止血,切口留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敷贴包扎。(2)MIS-TLIF组:麻醉方式同前,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俯卧位,C臂机定位椎弓根背部投影并标记,常规消毒铺巾,非减压侧于椎弓根外侧缘作长1.5~2.0 cm的纵形切口,减压侧作5 cm纵形切口,切开皮肤、深筋膜后,钝性分离肌肉直至上关节突,以椎弓根3点、9点处为进针点,在C臂透视引导下穿刺,位置准确后插入导针,非减压侧拧入螺钉,拔除导针。减压侧经Wiltse入路钝性分离最长肌、多裂肌间隙至关节突关节,放置定位导针,使用 Quadrant系统的扩张套筒逐级扩张,安装Quadrant系统通道管,透视检查位置放置正确后连接自由臂固定,适当撑开扩大通道以暴露手术视野,同前法进行椎间隙减压与融合,融合结束后减压侧置入椎弓根螺钉,拔除导针,安装钛棒,对向加压后拧紧顶丝固定,再次透视核实内植物的位置,清点纱布器械,冲洗切口止血,切口留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敷贴包扎。(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24~48 h,予以脱水、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4 d。术后 2~3 d拔除引流管,以24 h引流量<30 mL为标准。术后常规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指导患者行腰部、下肢功能锻炼,病情允许时指导患者佩戴腰围,离床适当活动。术后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1)手术疗效:根据术后1年内植物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估,应用 CT 平扫+二三维重建获取影像学资料。Bridwell标准[6]:Ⅰ级,患者骨小梁重建,且腰椎间植骨块完全融合;Ⅱ级,植骨块完整,融合椎间隙融合不完全;Ⅲ级,植骨块完整,但有透亮带存在其周围;Ⅳ级:植骨块吸收塌陷,且患者椎间无融合。(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3)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评估: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 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活动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患者腰背部及下肢功能。(4)术后1年椎间隙后高度和节段性前弯的影像学参数。(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无伤口感染、对侧神经根损伤、腰背肌无力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MIS-TLI组有1例失访,最终纳入患者50例。OPEN-TLIF组有3例失访,最终纳入患者49例。

2.2 两组的手术疗效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的手术疗效比较[n(%)]

2.3 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MIS-TLIF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OPEN-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OPEN-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后卧床时间(d)术后住院时间(d)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MIS-TLIF组(n=50)143.23±21.653.16±1.02 6.98±1.54162.87±48.65 74.99±6.28 OPEN-TLIF组(n=49)152.54±19.895.84±1.21 8.43±2.89 245.51±55.32100.30±10.48 t值 2.227 3.020 3.106 7.897 14.540 P值 0.028 0.003 0.003 <0.001 <0.001

2.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比较 术后3个月、1年两组的VAS评分、ODI指数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比较(±s)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 VAS(分) ODI指数 JOA评分(分)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1年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1年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1年MIS-TLIF组(n=50) 6.69±1.57 2.42±0.41* 1.53±0.48* 43.83±9.36 26.45±6.74* 17.38±4.74* 60.87±10.76 27.76±7.65* 23.65±5.98*OPEN-TLIF组(n=49) 6.79±1.62 2.51±0.65* 1.43±0.45* 44.80±5.63 27.38±7.11* 18.59±6.03* 62.21±10.76 28.65±8.98* 24.54±7.32*t值 0.312 0.826 1.069 0.623 0.668 1.111 0.620 0.531 0.596 P值 0.756 0.411 0.288 0.535 0.506 0.269 0.537 0.663 0.509

2.5 两组的椎间隙影像学参数比较 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椎间隙后高度、节段性脊柱前弯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的椎间隙影像学参数比较(±s)

表5 两组的椎间隙影像学参数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 椎间隙后高度(mm) 节段性脊柱前弯(°)术前 术后1年 术前 术后1年MIS-TLIF组(n=50) 6.54±1.28 10.16±1.70* 9.14±2.95 12.26±3.52*OPEN-TLIF组(n=49) 6.82±1.33 10.32±1.55* 8.92±2.77 13.11±3.83*t值 1.067 0.489 1.356 1.150 P值 0.288 0.626 0.178 0.253

2.6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MIS-TLIF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OPEN-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可以对脊髓、神经进行充分的减压,恢复椎间隙高度、提升稳定性,并能够缩短患者卧床天数,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不稳、腰椎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能够达到治疗腰椎损伤、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腰椎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等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7]。

本文回顾分析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发现MIS-TLIF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优于OPEN-TLIF组,因为MIS-TLIF常选用Wiltse间隙入路,Wiltse间隙是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填充,无重要神经、血管穿过,容易分离而没有损伤,能够在不降低手术节段固定强度的同时减少椎旁肌肉的剥离,减小手术创伤,缩减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并且MIS-TLIF避免肌肉损伤后可以降低术后腰背肌无力的发生,且术中不需要解剖椎旁肌的腱附着,从而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9]。而MIS-TLIF组的手术疗效、术后各项指标评估以及影像学参数与OPEN-TLIF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两种术式均基于TLIF术式,通过后方一个切口行前柱支撑在一个切口内单侧进椎管,尽可能多保留脊柱结构以获得稳定性;还从侧方进行椎间盘减压及融合器的置入,使前柱获得支撑的生物力学优势,亦能够达到经椎间孔进行减压和融合的目的;该入路的优点在于保留了对侧关节突关节、椎板和棘突、棘间韧带,免除后方骨-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切除的骨性结构较少,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减压位置在发出神经根的腋区,术后很少出现由于神经根牵拉受损所致的症状;能够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使椎体间融合,稳定脊柱的前柱和中柱,可以更好地保持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融合接触面积大,融合率高;椎间融合还可以恢复椎间高度,扩大椎间孔面积,减轻脊柱退变、增生造成的神经受压症状,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10]。由此可见,TLIF仍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经典术式,而MIS-TLIF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手段,与OPEN-TLIF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笔者团队在开展MIS-TLIF过程中亦发现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采用的经皮置钉,在单通道的视野下减压植骨融合,视野受一定影响,操作的范围有限,限制了对椎体终板的处理,不能很好的处理植骨床,从而影响融合效果;(2)研究仅纳入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结果可能存在选择偏倚风险,后期仍需延长随访时间,纳入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MIS-TLIF仍是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变疾病的有效方式,值得推广应用,但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应证及术者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融合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椎间椎弓腰椎
经皮椎体强化术单侧穿刺方法研究进展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颈椎间孔韧带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老年人腰椎滑脱怎么办?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浅析椎问与横突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