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硬脑膜切开方式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改良T管引流术中的效果对比

2022-05-07孙峻峰郑维涛熊东胜毛小林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宝鸡721000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脑膜引流术脑组织

孙峻峰,郑维涛,李 康,赵 鑫,康 宁,熊东胜,毛小林,高 强 (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宝鸡 721000)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颅内血肿的一种特殊类型,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常见病因为颅脑创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CSDH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之一。CSDH呈慢性病程,临床症状和体征隐匿,发现时往往已经出现颅内压失代偿,脑组织受压移位,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由于CSDH患病人群多为老年虚弱患者,再加上患病人群自身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要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使CSDH的治疗较为困难。临床治疗方式包括骨瓣开颅、神经内镜、颞肌贴敷、颅骨钻孔等[1-4],其中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引流术[5],由于其操作简单、创伤轻微,还衍生出了锥孔软硬通道穿刺引流、硬通道穿刺引流、单孔引流、单孔扩大骨窗引流、双孔对冲引流、单孔交叉对冲引流、T管引流等多种方式[6-8]。自2010年,我院将治疗CSDH的手术方式从传统的硬膜下置管开放冲洗引流改进为改良T管密闭冲洗引流[9],术后残余积气、积液量明显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新发出血、皮层挫伤、慢性血肿复发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随着近些年手术经验的积累,我院对硬脑膜的切开方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良。本研究选取了72例行颅骨钻孔改良T管引流术的CSDH患者,对术中不同硬脑膜切开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不同硬脑膜切开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以期为CSDH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进行颅骨钻孔改良T管引流术的CSDH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一侧或两侧肢体乏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定位症状,严重者出现嗜睡、意识模糊、昏迷,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史。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均有脑皮层受挤压的占位效应,部分侧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分为硬脑膜与血肿外膜一次切开组(一次切开组,36例)和硬脑膜与血肿外膜分层切开组(分层切开组,36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肿量、出血部位、血肿密度、术前Markwalder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60012),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36)

1.2 方法

手术在不插管全身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根据CT图像定位钻孔位置,选择血肿最厚层面,在该层面上以血肿前后径的前中1/3处为钻孔点,取约3 cm头皮直切口,颅骨钻孔直径约1.2 cm,常规止血。将16号T管修剪成横臂为半管、两端各长约1 cm的改良T管(图1a)。

一次切开组:切开硬脑膜前,电凝硬脑膜彻底止血,随后用尖刀呈“+”形一次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膜,即见暗红色或酱油色陈旧性血液流出,迅速置入改良T管,将两翼卡于硬脑膜下方,检查血肿流出通畅,以明胶海绵封闭骨孔,自切口引出改良T管长臂并固定,缝合切口。将50 mL注射器与引流管连接,去除活塞,用0.9%氯化钠溶液持续、缓慢冲洗,直至冲洗液完全清亮,全程密闭操作。

分层切开组:用尖刀呈“○”形切除直径约1 cm的硬脑膜,注意细致操作,保持血肿外膜完整(图1b、c),双极电凝硬脑膜切开缘,使之皱缩达到置入改良T管需要的直径。轻微电灼血肿外膜表面增加其脆性,器械夹持改良T管头端突破血肿外膜置入,检查确认置入位置良好,迅速以明胶海绵填塞骨孔,经改良T管长臂引流血肿并冲洗,直至冲洗液完全清亮,全程密闭操作。

a:改良T管;b:颅骨钻孔显露硬脑膜;c:切除硬脑膜后显露血肿外膜

2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止血、营养神经及大量补低渗液等治疗,患者取去枕平卧位,进行吹气球等锻炼促进脑组织复张。术后次日及1周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引流情况、硬脑膜下积液量、颅内积气量、有无新鲜出血及脑皮层损伤等,引流量明显减少后拔除引流管,拔管后1周拆线。随访1~3个月,定期复查头颅CT至硬脑膜下积液被完全吸收,脑组织完全复张。

1.3 疗效评定

采用临床虚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手术前后2组患者的虚弱程度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越虚弱;采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对手术前后2组患者的合并疾病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合并疾病越多;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对手术前后2组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表明患者昏迷程度越重。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定:CT检查显示血肿完全引流,无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正常生活为治愈;CT检查显示血肿基本引流,有轻微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为好转;CT检查显示血肿部分引流,神经功能障碍较重,生活无法自理为无效。好转率=治愈率+好转率。

对2组患者术后非张力性气颅量、硬脑膜下积液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对比。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2组患者预后不良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2组患者出血率、感染率、慢性血肿复发率、再手术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CFS、CCI及GC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术前CFS、CC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CFS评分降低、CCI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GCS评分手术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手术前后CFS、CCI及GSC评分比较分)

2.2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分层切开组术后好转率为100%,一次切开组术后好转率为97.22%,2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36)

2.3 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CT检查显示,两种硬脑膜切开方式对CSDH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分层切开组患者硬脑膜缘新发出血量少于一次切开组,见图2。分层切开组患者术后非张力性气颅量、硬脑膜下积液量少于一次切开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次切开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a:一次切开组术前;b:一次切开组术后;c:分层切开组术前;d:分层切开组术后

表4 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2.4 患者术后预后比较

分层切开组术后mRS评分预后不良率、出血率、感染率、再手术率、慢性血肿复发率与一次切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患者术后预后比较[n=36,例(%)]

3 讨论

CSDH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消除血肿,促使脑组织复张、血肿腔消失,达到有效控制创伤、并发症以及复发的效果,并恢复患者正常生活。有研究显示,CSDH手术治疗的总病死率为2%,而导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为合并基础疾病,53.4%的CSDH患者合并1种及以上的基础疾病,前三位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比较多见的还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癫痫等。另有研究对120例行钻孔引流术的CSDH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8%,病死率为2.5%,主要病死原因为继发脑内出血、并发坠积性肺炎及合并肾功能衰竭[10]。还有研究发现,在268例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CSDH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0.9%,仅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病死率约为0.4%[11]。高龄、体弱、合并基础疾病等对CSDH手术患者的损伤和风险控制有更高的要求[12]。随着手术技术与围术期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近年来CSDH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越来越低。以目前对CSDH发病机制的认识,切除持续形成不成熟血管及不断出血的血肿外膜是手术治疗CSDH并防止复发的根本措施。由于骨瓣开颅术临床风险较高,因此仅用于少数复发、难治的CSDH患者。本文主要探讨在CSDH患者行颅骨钻孔改良T管引流术治疗中采用不同硬脑膜切开方式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CSDH钻孔引流术中,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膜后,血肿的初始引流速度与术后新发血肿、脑组织损伤有关,并且引流过程中的密闭程度与术后血肿腔积气量有关,而术后血肿腔积气量会影响脑组织复张,增加CSDH复发的风险[13-14]。在手术过程中,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膜后,血肿立即涌出,呈喷射状,会对硬脑膜切开缘的止血造成影响,且颅内快速减压后会导致脑组织发生移位及再灌注损伤;同时,血肿排空后空气自切口进入血肿腔会形成颅内积气。虽然可以用手指或明胶海绵堵塞部分骨孔,减慢血肿引流速度,但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完成硬脑膜切开缘的妥善止血,也不能够保证引流过程的完全密闭。CSDH外膜一般较厚,在硬脑膜切开后仍能保持血肿腔密闭,但其缺乏纤维组织,质地较硬脑膜脆,电凝后可以直接破开。CSDH外膜只有不成熟的窦状血管,属于毛细血管,没有动脉直接供血,对破口缘的止血要求不高,不会形成活动性出血。虽然在CSDH中硬脑膜和血肿外膜粘连紧密,在传统的手术操作中通常被作为同一解剖层次一次切开到达血肿腔,但在精细、微创的手术理念下完全可以实现分层切开,也有必要进行分层切开。因为相比于一次切开,分层切开硬脑膜和血肿外膜有较为明显的优势:①可以在血肿流出前妥善地完成硬脑膜切开缘的止血,防止术后局部新发出血;②置入引流管后血肿完全从引流管流出,可以有效控制血肿初始引流速度,避免颅内快速减压后脑组织移位及再灌注损伤;③全程密闭操作,可防止血肿引流后大量空气进入,从而减少颅内积气量,有利于术后脑组织的复张和血肿腔的闭合。

CSDH颅骨钻孔引流术作为小手术,一般不被重视,忽视细节的把控。但患病人群大多存在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情况,手术在盲视下操作,实际上属于“小手术、大风险”,若操作不当,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关于CSDH术后并发症的报道较多,有研究显示,术后新发出血发生率为5%[15]、远隔部位出血发生率为1.4%[13]、张力性气颅发生率为5.7%(病死率为1.4%)[16]、非张力性气颅发生率为100%[17]、复发并再次接受手术发生率为13.33%[18]。但经过对手术操作细节和围术期管理方法的改进,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改善预后。我们采用改良T管引流术治疗CSDH患者,术后没有发生张力性气颅、远离部位出血等情况。本研究对比两种不同硬脑膜切开方式发现,相比于硬脑膜与血肿外膜一次切开,硬脑膜与血肿外膜分层切开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非张力性气颅量、硬脑膜下积液量,同时可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硬脑膜与血肿外膜分层切开术后mRS评分预后不良率、出血率、感染率、慢性血肿复发率、再手术率等均降低,治疗效果更好。但本研究中一次切开组与分层切开组术后mRS评分预后不良率、出血率、感染率、慢性血肿复发率、再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综上,对于行颅骨钻孔改良T管引流术的CSDH患者,应用硬脑膜和血肿外膜分层切开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脑膜引流术脑组织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影像学表现为硬脑膜肥厚和多发结节状占位样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报告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尿激酶对脑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宫内缺氧时程对胎鼠脑组织STAT3表达的影响
高原习服黄牛脑组织不同部位SLC25A6 mRNA绝对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