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传媒与男性身体形象研究综述

2022-05-07雪,容浩,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想建构图像

杨 雪,容 浩,雷 彬

近年来,男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性感的时尚媒介中,展示自己精壮而有肌肉感的身材。蜂拥而至的肌肉图像引发了一系列负向影响,比如关注男性杂志会降低男性的身体自尊、阅读健身杂志的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内化其中的肌肉形象,从而引发饮食紊乱和身体不满。

男性身体困扰的日渐突显意味着媒介身体文化研究中的“男性关注”,其逐渐成为西方男性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是更广泛地呈现身体、文化、话语以及性别的重要“窗口”。本研究以“male body image &media”和“men's body image&media”为关键词,在EBSCO、Web of Science 及Google Scholar三大英文数据库检索到2001-2020 年间的93 篇文献为研究样本,从媒体建构男性身体形象的表征、建构结果、影响因素、建构过程、内在机制以及理论框架等维度进行分析与评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媒介效应的综合影响框架,以期为该议题未来研究走向做出预判。

1 男性身体形象的媒体表征

身体形象是一种基于个体外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多维建构[1]。理想的身体规范常常成为个体向往的指导方针,并影响一个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和感受。身体精壮、有肌肉感已经成为西方男性身体理想的同义词,被称为“肌肉理想”(muscular ideal),而大众媒体是加强并促进了这一狭隘的男性理想身体美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1.1 传统媒体中的男性身体形象塑造

一些学者通过内容分析法,系统地审查和编码了杂志、电视、报纸和电影等传统媒体内容,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本和图像在媒体中呈现方式的改变。他们发现,1970 年以来,西方媒体增加了对身体精壮、肌肉发达、年轻、白人男性身体的描绘和认可,甚至是过度表达。媒体对于“代表性男性形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逐渐增多的致力于媒体中男性形象的研究,大致归结出如下特征:第一,男性肌肉图像增加。与女性杂志相比,男性杂志更注重体现肌肉感[2]。男模的体脂水平在下降,而肌肉感在增加;电视节目中将超重男性描述为不具有吸引力,而且出境频率低于平均体重的男性;甚至有关儿童的视频和书籍中,一般的男性图像被描绘为有吸引力的肌肉型身材[3]。第二,男性媒介形象越来越多地被性化和物化。北美女性时尚杂志《大都会》和《魅力》四十年间裸露的性感男性图片比例在大幅增加[4];《男性健康》中的男性形象表现为肌肉健壮、时尚和财富的结合,体现出男色消费的意味,而这种基于消费目的建构的男性气质被称为“商品化男性气质”[5];第三,运动态身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理想身体的代表。一项针对《体育画报》60 年间奥运队员形象的调查发现,运动员图像也变得更加突出发达的肌肉[6],而这种情况不但对职业运动员的身体感知产生影响,也会影响男性受众的身体形象塑造[7],从而证实了个体对运动态身体的渴望。

1.2 现代社交媒体对男性身体形象的建构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其对受众的身体形象影响也进入学界视野,但是,该方面议题以女性研究为主,近五年开始有个别针对男性的研究,并发现:(1)男性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与同龄人和名人比较,会造成更高程度的身体不满,并引发肌肉驱动;(2)社交媒体使用与外表理想内化、以及外表比较之间有关;(3)男性会为了健康而追求肌肉,但同时也会因追求肌肉导致不健康的行为[8]。总之,关于社交媒体与男性身体形象塑造是一个有价值、并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领域。

2 媒体对男性身体形象建构的结果

有关媒体对男性身体形象建构的结果一直都是该领域的重要议题,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男性在观看肌肉理想图像之后会出现负向心理影响,包括身体满意度降低、躯体变形障碍、低水平自尊、抑郁情绪增加、与社交圈隔离、感觉性吸引力不足、生活满意度降低、甚至自杀意念强烈等心理问题[9]。大量定量研究得出系列相关性分析结果,其中包括:媒体消费与男性身体不满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男性杂志曝光率增加与对外表的更大关注有关[1];高水平的媒体消费与肌肉不满、身体扭曲、肌肉理想内化以及药物增肌有关[10];看过广告中肌肉图像的男人更可能出现肌肉不满,相比没看到此类广告的男人,他们更觉得自身没有吸引力[11]。此外,媒体中异性图片也会对男性形成一定的刺激,Aubrey 发现,当接触到以理想瘦为特征的女性杂志后,年轻男性会更担心自己的外表,更有身体改造的动机[12];第二,大量研究同时证实了追求肌肉对男性产生的负向生理影响,并与潜在有害的行为结果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包括肌肉畸形、饮食紊乱、临床饮食失调(厌食症、贪食症)、整容手术,还包括不健康、甚至有危险的健身计划,如极端锻炼方法、滥用类固醇等补充剂[13]。综合已有成果发现,媒体对受众身体形象的建构,已经打破性别、年龄、单向的限制,呈现出显著性、普遍性、多维性的特点,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男性内心焦虑与极端行为的相互助长与恶性循环。

3 媒体影响男性身体形象塑造的因素

媒体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复杂的,身体形象干扰(body image disturbance)也是具有多面性及多重决定性的。Valkenburg 指出,媒体作用的发生不是简单的或孤立的,而是与具体情境及“差异感知变量”相互作用的[14]。目前,此方面研究占比相对较小,较为分散地论述了如下可能的影响因素。

3.1 个体易感性特征因素

相关研究显示,媒体上的肌肉男图片会基于个人差异产生潜在而严重的心理影响[15]。但是,正如Valkenburg 所说,“只有制定明确的假设,说明哪些人特别容易受到媒体影响,我们才能具体说明媒体效应的边界”[14]。因此,探究个体易感性因素对于该议题至关重要。目前,学界较一致的观点是:造成男性(也包括女性)面临身体形象问题的风险包括低自尊、抑郁、完美主义、理想身材内化以及外表对自我价值的中心地位。这些因素也可以称为个人脆弱性因素(Individual Vulnerability Factors),它们增加了一个人寻求媒体肯定和验证的可能性。Crocker 指出,自我价值是其中具有相对主导作用的因素,因为当身体形象感知与外表关注相一致时,例如肌肉理想身材内化,以及外表成为自尊建立的中心,那么,低自尊、抑郁和完美主义就会成为身体形象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16]。此外,作为性别维度的考量,传统性别角色扮演也是影响身体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Griffiths 指出,“遵从霸权男性气质规范”也是一种潜在的个人脆弱性因素,它与不同形式的身体形象障碍和情绪障碍成正相关,也会增加肌肉不满[17],因为遵从传统性别气质规范是“成为”一个合格男人不可逾越的基本准则,而肌肉象征着力量、坚韧与强大,是传统霸权男性气质刻板印象中最典型的标志。而媒体被证实,有助于强化青年男子对传统霸权男性气质的信念,并促使个人进行男性气质扮演。

3.2 交叉性主体地位

关于“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目前在学界尚无明确的概念,此处的交叉性主体地位是指研究样本的社会身份、主体立场、权力关系等向度的交叉作用。目前,“交叉框架”在身体形象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严重阻碍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于这种“缺失”予以批判,指出,一方面,多数研究身体图像疾病预测因素的定量研究都是基于70%~95%的白人样本;另一方面,社会人口特征,如种族/族裔、性取向、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往往被视为控制变量,而不是被有意义地视为潜在的、相互作用的术语。这种状况会造成对于样本社会人口特征方面不适当的统计,以及样本异质性不足的问题。同时,涉及边缘化人口的研究往往假定社会类别具有相互排他性,从而加强了某些类别具有“默认”状态的假设。如Ricciardelli 发现,大多数研究调查身体图像障碍中的民族-种族差异时并不会考虑与性取向的相互作用[18]。可见,当前学界的研究尚主要停留于涉及独立社会人口特征的双因素分析,以此判断哪些相关的身体图像病理可能受到影响,以及其呈现的特征与方向,但是尚且缺乏经验证据来阐明权力的交叉向量及其伴随的主体成分是如何具体影响男性身体形象塑造的。正是由于不清楚社会身份是如何相互交叉的,因而影响对于个人脆弱性因素发挥作用的情况加以判断。基于此种状况,有研究调查了不同种族群体的体重污名与健康应对措施之间的交叉性,还有提出在男性同性恋、双性恋群体研究中采用交叉性的必要性。总体而言,交叉性在该领域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并亟待纳入具体研究之中。

4 媒体建构男性身体形象的过程

4.1 媒体使用中的个体需求满足

有关媒体建构男性身体形象过程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早在20 世纪70 年代,Blumler 就提出了个体在媒体消费中的自我需求满足模式,并在20 世纪90 年代得到了学者Rubin 的进一步明确,由此成就了一个经典的大众传播观点——使用和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其强调人们在使用媒体时不是被动和顺从的。相反,个人是“使用和满足模式”的定期的、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媒体来寻求特定的满足是他们使用媒体的动机,此动机可能是心理功能障碍,也可能是生理功能失调[19]。Slater 具体阐述了“使用和满足模式”在个体差异因素以及态度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干预:个人易感性特征明显的男性被媒体图像吸引,寻求自我满足与自我验证。心理满足促发社会比较,导致负面情感增加,进而接续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即为了缓解负面影响而寻求认同,有选择地再次投向媒体,然后再次陷入社会比较[20]。媒体报道及其对身体形象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导致影响呈现“螺旋增强”态势,从而加剧了负向作用,如身体不满、饮食紊乱等,而这些负向作用又会影响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情感和人格建构过程。

4.2 调节过程

有研究证实,媒体并非单向地引起身体形象干扰,而是在个体易感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由一些社会心理过程所介导。Perloff 具体明确了三个中介(调解)过程:社会比较、叙事诱导传输和规范性影响[21]。首先,当某些社会因素和个人差异因素发挥作用时,媒体引发的社会比较会对身体不满产生特别的影响[22];其次,叙事诱导传输是受众沉浸在文本构建的叙事中的过程。个人可以识别文本中的人物、进入一个可以在精神上想象的情节、或者看见实际可能发生的事件。而那些被成功传输给个体的文本使他们更倾向于采纳文本的世界观,使他们更容易、也更有效地接受说服[23];此外,媒体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规范性影响来加以扩大。媒体具有引导个体对身边重要的他人的信念进行感知的微妙功能。对同伴的“规范性关注”(normative concerns)的看法(比如对他人可接受的身体形态的信念)可以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Perloff 将其归结为“元信念”的力量,即社会信念也可以从“元信念”(meta-beliefs),即个体对他人如何受到媒体上看(听)到的事物的影响中发展而来[24]。

4.3 保护过程与应对策略

起初,学者们过度关注媒体对身体形象塑造产生不利影响的途径。随着研究的推进,他们开始考虑其中的某些调节作用以及潜在的调节过程,即那些可能影响媒体使用与身体满意度之间关系强度或方向的调节过程。那是一种被认为可以减轻或扭转媒体造成有害影响的调节,即接触媒体上强调身体积极性的内容。Sastre 指出,在过去几年中,在更广泛的“积极身体运动”的支持下,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致力于培养批判性意识,挑战那些无条件的身体接受和肌肉理想[25]。一些接受脂肪的运动明确提出,要提高对脂肪污名和歧视的认识和挑战。由此可见,积极身体运动作为一种调节过程,会成为抵御媒体对个体身体形象过度建构的有益保护。Sastre 提出了积极身体运动的关键信息,包括与完美身材规范建立关联的危害性、媒体中多样化身体表征的需要、以及不同身体形态与尺寸所固有的道德价值[25]。

此外,“媒体素养计划(media literacy programs)”作为解构媒体的一个积极措施得到了学界一致认同。Potter 提出了媒体素养理论,并指出媒体素养是一种工具,教育消费者成为一个积极、重要的信息处理器,来应对媒体传递的信息[26]。其他学者也证实了媒体素养计划对于个体的体重与体型关注、理想身材内化以及饮食紊乱的风险都有积极的干预结果。其次,倡导多元、替代性的健康男性身体形象也是学者共识的策略,其观点包括:理想的男性身体特征是身体脂肪最少、拥有“体育型体质(mesomorphic)”,即身体精壮健硕、健康有力、躯干肌肉发达,因为它反映了男性气质应具备的力量和能力;中等身材男模可以成为媒体中肌肉男模的健康替代者,因为他们不仅有能力促进积极的身体形象塑造,而且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此外,行政力量的积极参与也具有重要作用,Diedrichs 指出了英国的政治力量与研究者联合倡导增加媒体图像的多样化[27]。

5 媒体建构男性身体形象的内在机制

研究证实,媒体曝光与男性身体形象困扰相关,多数学者将媒体图像内化作为其关系建立的内在机制,也有学者认为身体不满和内化的程度解释了媒体曝光对身体形象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以Hogue 为代表的研究更具信服力,其依据人体图像扰动的三重影响模型,将内化与社会比较作为两种机制[28]。

5.1 男性对媒体建构的理想身体形象的内化

身体形象是一种弹性结构,意味着身体会通过新的信息、情绪状态和参照点而发生变化[29]。男人被媒体持续曝光的完美形象淹没,为两种不同身体冲突的产生创造了可能。这两种身体分别为“社会表征态理想身体(socially represented idealbody)”,即通过对理想形象的媒介表征来建构的,以及“内在理想态身体(internalized ideal body)”,即真实身体形态(即客观身体)与社会表征态理想身体之间的一种协商[30]。当内在理想态身体与客观身体不一致时,个人可能会经历自我批评与自卑。媒体提供了不现实的“社会表征态理想身体”形象,从而加大了这一差距,而男性会将其不断内化,加速身体不安全感的生成,进而被迫投入肌肉生产。一些学者就此展开相关性分析发现,男性杂志更多地描画肌肉发达的男人形象,图像的内化导致男性身体关注,并表现为肌肉追求;那些媒体理想身体内化程度最高的男人,其肌肉增加欲望也最为强烈;媒体内化在电视曝光时长与“追求肌肉”之间具有调节作用[31]。因此说,个体对媒体图像产生反应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对社会规范的美与吸引力的内化程度。将这些作为个人价值观,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对自我理想特质的信念[32]。同时,内化又具有反向作用,它会促成男性对性别角色规范的遵从,即男性性别角色规范与身体形象问题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媒体内化来调节的。

5.2 基于身体形象的频繁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媒体与身体形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影响机制视角去解读媒体建构作用的必要窗口。社会比较是指个体会将自己的重要特征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且比较的结果将因人与其比较目标之间的任何感知差异或相似之处而有所不同[33]。当一个人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就会发生“向下比较”,会因优越感而导致主观幸福感提升。但是,当比较目标比自己更具有价值时,就会出现“向上比较”,会产生失败感[26]。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研究持续证实,将个人身体与他人比较可能是身体图像紊乱和饮食紊乱的危险因素。由于目前媒体中的理想化男性倾向于精壮、且肌肉感,其不同于现实中大多数男性消费者形象,因此这种向上社会比较很可能会导致身体不满及负向身体形象。正是频繁的社会比较在肌肉发达的男性媒体形象与男性身体不满之间建立了联系。而且,肌肉不满程度较高的男性在图像刺激后不满程度会大幅上升。通过已有研究推断,媒体效应的运作机制在于,通过图像在现实身体与理想身体之间建立关联,个体在内化理想图像的同时不自主地进行向上比较,从而激发消极情绪,之后又转化为一系列身体改造行为。

6 媒体建构男性身体形象的理论阐释、综合模型及研究范式

6.1 媒体建构男性身体形象的理论阐释

随着有关媒体与男性身体形象塑造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很多理论被应用于研究之中,本研究对几种较为常见的理论加以阐释。

6.1.1 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理论认为自我图式会组织一个关于自我的信息,从经验中对自我进行概括,并以选择信息的方式引导自我。那些将外表视为自我的重要方面的人,其身体形象被认为是“图式性”的[34]。Cash 开发了外表图式量表,并指出外表图式化的人(appearance-schematic people)在心理上投资于外表,并将其作为自我价值建立的中心[35]。一些研究证实了外表图式对身体形象塑造的影响,包括:在电视广告中的身体图像会导致早期青年的外观模式被激活[18];男性青年接触音乐视频剪辑中有肌肉感的歌手,会导致社会比较,并激活他们的身体图式,进而得出结论:如果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很大,构建出来的外表自我图式会导致消极的自我形象,导致幸福感降低、身体满意度低、自我焦虑水平增高[36];外观自我差异与所有身体图像变量和自尊有关,因此,外表自我图式会造成对外表的认知与行为投资、形成消极或积极的身体形象、并产生外观的自我评价[34]。

6.1.2 自我差异理论

自我差异理论由Higgins 在1987 年提出。其前提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由真实自我、应然自我和理想自我组成。真实自我是指个人认为他们目前拥有的属性,而应然自我和理想自我分别是指他们认为自身应该拥有的,以及理想中想要拥有的属性[37]。根据自我差异理论,在理想外表和真实外表之间表现出更大差异的个体,会更多陷入社会比较行为[38]。

该方面研究基本采用实证研究范式,Ashraf 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接触朋友或名人理想化的身体图片,并参与这些图片相关的活动(如浏览、喜欢、留言、重新分享),可能会激活个体“外表图式”,导致自我图式化,而这反之又让个人感知到真实外表与理想外表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明显的自我差异感[32];此外,网购消费者感知到的与身体相关的自我差异会促进身体不满的产生;Diedrichs 发现,在媒介意象与身体意象的语境下,接触理想化的媒介意象可以激活男性真实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导致负向影响[27]。由此可见,自我差异与自我图式在个体身体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的,Ashraf 证实,外貌自我图式对自我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自我图式和自我差异在媒体对身体满意度的影响中都具有调节作用[32]。

6.1.3 客体化理论

客体化理论是1990 年由巴特基在性客体化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曾主要用于女性研究中。虽然男性接受女性的评价程度可能不如女性接受男性评价那般强烈,但男性同样受到来自媒体建构的文化制度和理想的制约。Amanda Baker 曾明确指出媒体图像中男性性客体化的增加,并发现与男性身体不满有关[39]。已有研究采用自我客观化理论分析男性身体自尊、自尊和运动动机的作用、以及解释两性的无序饮食。该理论作为解释肌肉身体理想的描绘,成为影响男性认知功能的一种手段,清晰勾勒了媒体形象被男性内化的路径,为检验男性身体形象差异提供了一个有效框架。此外,客体化理论也可以与自我决定理论相结合,以探讨自主动机取向在预测哪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保护或更容易遭遇自我客体化。

6.2 媒体效应:媒体影响男性身体形象塑造的综合模型

媒体对男性身体形象的建构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虽然学者试图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但是,由于各自研究的“专一性”暴露了其“散在性”,影响分析的体系性与完整性。为此,本研究基于Perloff 有关媒体影响女性身体形象塑造的基本框架模型[21],体系化地纳入已有男性与媒体相关研究的成果,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综合模型,更加细化、立体、完整地呈现影响的因素与过程,展示男性身体形象塑造的媒体效应。

基于图1 的框架模型,分别从个体易感特征因素、交叉性主体地位、媒体使用与个体自我满足、调解过程、保护与应对措施、影响机制等维度进行关联建构。该互动模型为探究身体意向失调的各种预测因素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方案,可用于模拟媒体对身体形象的影响。

图1 媒体对男性身体形象建构的影响Figure 1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n male body image construction

6.3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该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沿用了实证研究范式,倾向于定量方法,早期常见量表与问卷。如饮食失调量表、身体部位满意度量表、身体自尊量表、客观化身体意识量表、身体形象满意度量表、身体形象重要性量表、身体改变策略量表、理想身体内化量表、多维身体-自我关系问卷等。但是,由于最初的量表设计并没有纳入性别维度的考量,男性研究基本沿用了基于女性问题而研制的量表。2000 年之后,陆续出现男性专用量表,如肌肉驱动量表(DMS-S)、男性身体态度量表(MBAS)、肌肉态度量表、男性身体理想困扰量表(MBDS),但是,这些量表较多应用在男性心理学研究之中,在男性身体形象的媒体建构研究中使用甚少。此外,大量研究采用实验方法来检验媒体对男性身体形象的影响,通过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探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调节因素。

近年来,个别学者尝试定性研究范,如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探究男性身体形象问题、采用个人访谈探究超重及肥胖男性在谈论与体重相关的话题时如何实现自身男性气质协商、采用半结构访谈细化呈现男性在社交媒体中借助语言来建构与协商媒体对身体形象影响的方式[40]。总体而言,该领域中定性研究方法的采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于男性问题的立体呈现与深入挖掘。

此外,从调查对象的样本选取来看,已有研究多聚焦成年男性、在校大学生和青少年,其中以在校男性大学生居多。而且,通常会对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体重(体脂数)、种族(基本为白人)、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加以标注。同时,依据研究需要,具体会基于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文化背景、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相关的日常行为(如每周看电视、阅读健康杂志以及体育锻炼的时长)等指标进行选取,以便操作中进行分组检验;此外,大学生样本基本是通过学分奖赏的方式招募,也有通过学生俱乐部、社交俱乐部、学校周围咖啡店等学生经常出没的环境进行招募,不需要学分的同学则给予小额金钱回报。对于成年男性样本,会通过社区和家庭机构进行招募,具体包括传单、海报、讲座宣传、在线公告、社交网络帖子、电子邮件等。

已有研究的媒体样本选择也较为丰富,早期研究主要聚焦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主要以广告模特图片、影视剧人物、电视视频为主;近年,少量研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与男性身体塑造,此外,还有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媒体对男性的差异化影响,如动态图像与静态图像比较、男模图片与中等身材大学生图片比较、普通音乐剪辑与身材健壮歌手视频比较、模特摆拍与随拍图像之间的比较等。总之,随着该领域的不断扩展,调查对象、研究样本、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推进研究更加细化与深入。

7 未来研究展望

7.1 研究样本多样化:不同类别与群体的差异

全媒体背景下,渗透性、多元化影响模式引导我们要关注不同媒体类型,尤其是新媒体,如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消费,对男性身体形象塑造的差异性影响方式与影响结果。同时,多种媒体交互作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也会成为研究趋势,以期更加全面、多样地展现媒介的建构作用;此外,一些还未被重视的电视节目和媒体图像,如体育节目、真人秀、网络游戏、卡通图像、描绘财富和地位的图像、甚至是苗条的男性身材图片、异性媒体内容等也应该成为未来考察的目标;另外,未来的研究将受益于评估更多样化的男性样本,探究不同的男性群体,如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类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种族、跨文化的、不同运动经历的、不同性取向的男性。而且,交叉性框架应该更好地融入研究当中,聚焦不同社会话语综合作用下的多重身份群体,体现交叉性主体地位的多元考量,进而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不同男性群体的差异性影响及应对策略。

7.2 研究深度挖掘:多变量及其交互作用的考察

未来研究应该综合考察社会文化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媒体曝光与男性身体塑造之间关系的潜在中介。例如,同伴压力、家庭状况(家庭成员、家庭规模、家庭地位等)可能比媒体因素更有力地影响着男性追求肌肉的行为,那么同伴与家庭如何与媒体因素综合作用于男性身体形象塑造;此外,未来的研究设计可以侧重于提高外部效度或生态效度的影响,如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对被试的身体形象影响因素进行测量;此外,关注媒体建构的长效影响,开展系列纵向研究,跟踪了解媒体对男性身体塑造的持续影响、男性对自己身体态度的变化;同时,自主动机取向在身体形象方面的作用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领域,如个人易感因素与不同媒体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如何对那些更容易受到媒体身体理想影响的人采取保护策略。通过上述对附加实验条件或者潜在影响因素的考察,将有利于深度挖掘媒体对性别身体的建构性影响,探究不同社会文化力量相互交织的建构作用,探究媒介建构背后的话语机制,进而推进媒体曝光与身体塑造之间的调节手段的研究,为管理部门提供更直接、有效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方法的探究:关注性别差异与个体经历

传统定量研究中,由于量表编制时较少考虑性别因素,且身体形象的以往研究多是聚焦女性群体,并未过多考虑男性经历的特殊性,因此,未来研究将会尝试编制或修订专门针对男性的量表,或者将已有的男性量表合理地应用于媒体研究之中;同时,有关社会文化对男性身体形象影响的理解可能会从更多样化的实验操作中受益,尝试考虑更多变量的影响与干预。

此外,媒体影响下,男性为实现身体形象塑造可能会存在动机的差异、会采取不同的手段、遭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产生的影响也会有轻重之异。同时,媒体中男性身体描述的显著性也是存在差异的,而这不仅仅是个体差异造成的,也会涉及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情景因素。因此,与传统的身体形象研究中使用量表与实验检测相比,定性研究方法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展现有关男性身体形象的不同侧面,如男性受到媒体建构影响的方式、过程等,这也注定了未来研究中学者将会注重不同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

男性身体形象的媒介建构是西方性别与身体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也是男性问题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拓宽性别研究视域、解决男性切实问题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深入分析以及体系化架构,力图呈现一个点面结合、纵深立体的文本评述,以期为国内的媒介与男性问题探究提供思考路径。

猜你喜欢

理想建构图像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摄像头连接器可提供360°视角图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2021款理想ONE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