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趋势分析

2022-05-07张晓敏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张晓敏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迅猛发展,创造了新就业形态和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逐年递增。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相对自由和更能发挥专长能力是毕业生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重要原因。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灵活就业者的知识和技能,并给予扶持政策,切实保障该群体的权益,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支持体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生力量,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创造了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有着数字化、即时化、智能化的特点,年轻人成为新就业形态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指就业者由企业聘用固定工转变为劳动者自由灵活地选择企业提供服务,是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时间灵活、地点灵活、工作方式灵活、任务灵活等是其灵活性的体现。

一、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都已超过16%,灵活就业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学越好,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越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显示,从2003年到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的比例从4.01%上升到了18.77%。2018年毕业生中灵活就业比例上升为18.31%,其中硕士研究生灵活就业的比例从2017年的7.63%上升为2018年的38.43%。[1] 2021年底,清华大学灵活就业人数占比为13.6%,厦门大学灵活就业人数占比为11.2%。艺术类院校灵活就业比例更高,中央音乐学院2021届毕业生从事自由职业者占比达33.98%,中央戏剧学院灵活就业人数占比57.61%,中国传媒大学选择自由职业的毕业生占比28.25%。

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岗位多集中在数字文化产业,包括直播、游戏、电竞,文学平台、音乐、动漫、美术平台、在线教育等,这些新业态就业岗位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高校的就业率。

二、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原因分析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一个人谋生的饭碗,还寄托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自由自在的追求以及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Z时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在择业时更看重职业的发展潜力、自由度以及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自由、热爱、梦想是他们一致的诉求,在颠覆传统雇佣关系的新工作模式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就業、工作选择权。他们不被社会保险和福利吸引,勇于突破“朝九晚五”的死板工作模式,在更喜欢的工作领域、工作时间更自由的舞台上发挥个人专长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灵活就业拓展了就业形式,也带来了体面的收入,这也是不少高校校毕业生走上灵活就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以生活服务业的新就业形态为例,电商平台美团近期发布的《生活服务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显示,生活服务业灵活就业从业者的平均年收入为60732元,比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53604元略高。其中,月收入高于10000元的从业者占比达9.6%。虽然大部分灵活就业者每月收入不稳定,按照接单或项目来分配薪酬,但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并进行改变,总的收入还算可观。根据对受访者目前从事灵活就业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持比较满意态度的样本占比最高,为40.42%;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占比例分别为3.96%和0.28%。[2]

当然,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只是权宜之计,是二次择业或继续深造前的工作体验。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是为创业积累经验。无论如何,灵活就业并非毕业生迫于就业形势的无奈之举,而是他们基于实现自我价值或积累创业经验的主动积极选择。

三、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亟需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近30%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在国家推行‘就业优先’的宏观背景下,灵活就业有利于人力、信息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与配置,便于三、四线城市吸引劳动力就业,为‘小镇青年’发展开拓空间。”[3] 针对灵活就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应鼓励高校将灵活就业纳入育人体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上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相衔接,对有意愿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生进行精准化的新职业培训、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就业跟踪服务,使其提升就业能力,了解就业政策,科学评估灵活就业的选择路径、收益与风险,并为其提供必要的长期帮扶。

还应构建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新型社保体系,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了充分权益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及多个中央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为灵活就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已先行先试出台了符合当地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支持政策,如广东明确四类灵活就业人员可在省内就业地参加职工医保,不受户籍限制。天津市的高校毕业生无论是灵活就业还是创业,都有相应扶持政策和补贴。各地还要尽快探索建立针对灵活就业者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设计出相应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框架,切实保障该群体的权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经济的崛起和后疫情时期防控常态化趋势,新就形态还将进一步发展,新就业形态未来可能会成为主流就业形态,相关部门和社会舆论应以包容、鼓励的态度对待不断涌现的新就业形态,让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上可以另辟蹊径,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在灵活就业道路上走得更为稳健顺畅。

参考文献:

[1]郭晋晖.大学越好灵活就业越多,第一财经,2019.02.18

[2]韩飏 李桂杰 先藕洁.大学生灵活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中国青年报,2021.11.26

[3]李晓.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如何另辟蹊径,光明日报, 2021.06.16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
试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基于创业教育角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浅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问题的思考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