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四堂联动”红色育人研究

2022-05-05贾红霞范建刚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贵州思政红色

贾红霞 范建刚

(1.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西安 710119;2.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贵阳 55002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方面具备良好的价值和功能。贵州民族地区的高校如何立足本地红色文化、抓住本地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思政教育改革是一道难题。创新思政教学体系把贵州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构建“四堂联动”育人机制,是践行“大思政”格局的先行典范,对破解思政教育改革难题提供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四堂联动”的时代意义

“四堂联动”,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4种不同类型, 按照“突出面授课堂、激活实践课堂、占领网络课堂、用好社会课堂”的总体思路,实行思政专家、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学生“四位一体”的“四堂联动”,以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所谓“联动”,主要强调这四大课堂需要同时考虑到理论的一致性、实践的操作性、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并存性,尤其强调这四大课堂的联动性。

(一) 培根铸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贵州民族地区的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上进行积极探索;并紧密结合当代贵州的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召力,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以文化人就要找到革命文化的灵魂,我们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提炼成的革命精神、建党精神、中国精神都是我们文化育人的育人因子,通过思政课程的知识讲解灌输,以情感人,以情感切入让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基因流淌在青年血液中。2021年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提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突出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第三个历史决议中特别强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和精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和思想精髓,从红色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感染学生。贵州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革命精神、民族团结意识,尤其是本土红色文化,与学生有更亲密的情感联系,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容易入脑入心。

(二) 凝心聚力:铸牢贵州民族地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含义,需要建构各族人民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述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这些思想为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讲话在“增进共同性”上面运用主线思维辩证地分析了四对关系,其中提到“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民族文化也是其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在交融交叉中形成,各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所以说找到红色文化这个结合点,能很好地实现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契合。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从文化认同方面着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找到各族群众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凝心聚力,从而推动各民族“五个认同”的实现。贵州处在多民族地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五个认同”义不容辞,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做好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处在贵州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从理念上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渊源,从实践上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加深交流交融合作,最后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三) 崇德力行:深化党史教育融入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21年5月12日教育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颁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指出: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坚定贯彻落实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贵州多民族文化特色,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各类载体、立足本地本校,讲好民族英雄的红色故事,深挖教育系统红色资源“鲜活教材”。

贵州作为红军长征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是著名的红色文化圣地。1930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足迹遍及60多个县(市、区),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留下了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与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许多生动故事,涌现了“八堡苗族独立团”“红七军过苗山”“红军在黔西南”“陆瑞光与弄染结盟”“‘苗娃兵’陈靖”“马红军情留苗乡”等红色革命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纪律严明、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等宝贵精神。这些精神,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力量源泉。通过讲好红军在贵州的民族团结故事,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四堂联动”的有效路径

(一) 突出理论课堂: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革命先烈诠释理想信念的历史。一是精心策划蕴含理想信念的经典事件。运用研讨式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的经典事件课题,划分学习小组、明确成员分工,如小组分享红五十二团一百多名红军战士为了不做俘虏和误伤百姓,毅然在石阡县困牛山的虎井沟绝壁集体跳崖,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在息烽集中营中,很多革命烈士被各种酷刑折磨至死都不肯向反动派投降和屈服的革命气概。二是重点讲授革命先驱追求理想信念的历史人物。师生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中感受贵州一批有志青年如荔波的邓恩铭、瓮安的冷少农、安顺的王若飞、铜仁的周逸群等在探寻真理、励志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上坚定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巧用朋辈效仿、典型示范的思政方法,推广先进事迹激励当代青年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人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持一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之一,贵州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无数革命志士满腔的爱国热情。活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不同级别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通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播放媒体资料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呈现红军在贵州军民一家亲的爱国主义事迹。如松桃石良人民加工军粮迎红军、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黔南人民英雄抗日和贵阳文化艺术团体的抗日救亡运动等。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时代要求,从发生在贵州大地上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事迹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包含的爱国情感、爱国思想、爱国行为3个方面,按照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来开展活动。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贵州红色文化的历史是各民族互相帮助、扶持创造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精神。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革命时期,十分注重民族团结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给当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红军通过各种方式在贵州宣传民族政策,1934年11月,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关于对瑶苗民族的口号》两个文件,主张和强调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反对民族压迫,从精神和物质上帮助少数民族,争取少数民族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时,对当地的苗族、侗族同胞大力宣传和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黎平会议结束后几天,红军总政治部下达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査的指示》。在党史国史课、民族理论课、概论课、形势政策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近现代史纲要》课讲解中涉及到民族方面的内容时,把红军在贵州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给学生们讲清楚,让同学们了解到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在理论课堂上把这些红色文化基因作为学生精神力量的源泉,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自我价值,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的参与者与践行者。

(二) 激活实践课堂:发掘课内外红色文化实践资源

实践课堂主要指校内课外实践,开发主题式红色实践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校内红色实践育人功能。首先,这里的实践课堂主要指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主要设置各类主题演讲赛、开展“校园”随手拍、大学生讲思政课、影视赏析、辩论赛、好读书、讲好身边故事等项目。如结合党史教育,设计“我的入党故事”“红色故事我来讲”等主题演讲赛,“学党史 颂英雄”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讲思政课,让学生讲述他们身边发生的红色故事,传递好声音。开展观看红色电影、演唱红色歌曲,演绎红色舞蹈等多种方式,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创作的歌剧《邓恩铭》,充分展示邓恩铭的革命事迹,备受同学们喜爱,让红色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浸入学生的心田。其次,营造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打通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校团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的联合育人,主要依托校园活动展开实践教学。依托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学生排练反映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等系列“舞蹈党课”;全校范围内依托“贵州校园文化活动月”组织学生参加红色主题演讲比赛、民族团结主题诵读比赛等。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和“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红歌和民族歌合唱比赛、征文比赛、红色诗词吟诵比赛、话剧表演、贵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以及讲述家乡红色故事等活动。成立学习贵州红色文化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学习和宣传贵州本土红色文化,在校园营造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风气。最后,结合民族地区多样民族文化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参加省级比赛“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民族风情文化展演,如侗族大歌,苗族的芦笙舞,布依族竹竿舞,水族的铜鼓舞等,在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中感受中国民族文化,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景象。在校园内让大学生直观体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感受民族优秀的节日风俗文化,成立“石榴籽”民族团结工作室举办创意设计大赛,把贵州红色文化和精神创造性地用当地少数民族的歌曲演唱,如类似丹寨县村庄演唱苗族新民歌《共产党好》的歌曲,彰显老百姓感党恩跟党走的情怀。通过创建龙狮队、茶艺社等学生社团彰显思政课实践项目的民族特色。

开辟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贵州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团结、校史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为文化背景,以红色文化广场、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民族教育馆、校史馆为载体依托,着力打造具有贵州红色文化和贵州民族教育鲜明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设置红色雕塑如邓恩铭、王若飞等贵州籍烈士的塑像,以鲜活的烈士形象,生动的红色故事,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凝聚学生,以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在学校红色文化广场精心设计“民族魂雕塑”“红色文化墙”“星火墙”,以长征史实为主线,以贵州境内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会议、重要战役、重要人物为主要内容,生动再现伟大的长征精神。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受红色文化熏陶,受红色精神洗礼,充分发挥贵州本土红色文化的立德树人作用。

(三) 占领网络课堂:拓展网络空间红色正能量传播

融媒体建设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库。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组织上好网络大课。首先,积极运用国家层面的平台资源,如教育部举办的“同上‘四史’思政大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国家网络云平台开设党史学习和红色文化宣传专栏。其次,共建共享省级教学资源平台,使用建设“黔灵学者思政大讲堂”“社会思政名家大讲堂”“万名德师大讲堂”,推动社会各界名家名师线上线下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如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红色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利用互联网让青年大学生网上遨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计划,搭建“网络文化学院”,完善贵州民族地区高校红色微课资源库,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资料数据库等建设。最后,开发校级融媒体平台,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易班平台建设。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贵州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故事、民族团结革命事迹等学习资源上传至网络空间,利用算法推送给学生学习;发挥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作用,将贵州红色文化通过短视频呈现,以“音乐+图像+社交”的表达方式在视觉效果上制造出“现场感”,增强用户身临其境的“零距离”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运用各类平台实现红色育人智能化。红色育人智能化这里主要谈论三种途径,一是红色虚拟仿真体验式的教学,让人工智能、大数据、强算法等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师,创设思政课教学的云端实践场域,建设一批红色教育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中心。如参观体验云端校史馆、云端博物馆、云端纪念馆等。又如为了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的活动、网上祭奠英烈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弘扬时代精神。二是使用全国大学生覆盖面极广的易班APP,平台设置的“四史学习”“精品课程”“红色电影”等相应栏目均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优课YOOC”为例,其中的板块“共享课程”“学习课群”“移动学习”深受学生欢迎。教师可充分利用“学习课群”展开话题讨论,如“亲爱的党,我想对您说”“红军长征在贵州”等生动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重难点、交流思想观点,使网络课堂活起来。三是运用“雨课堂”“QQ群课堂”“学习通”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每月开展线上教学,辅以网络话题讨论、虚拟实践等方式开展网络教学,教师随时进行红色正能量舆论引导,用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主动占领网络和新媒体新高地,不断弘扬主旋律。

(四) 用好社会课堂:抓好社会基层红色基因的传承

党建引领社会实践课堂。通过“党建+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分批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拟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到贵州境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文化陈列展览馆、战斗遗址等地参观学习、回顾历史,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体验艰苦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用“时代语言”讲好贵州红色故事,组织学生到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体验幻影成像技术还原遵义会议召开时的场景,到娄山关脚下观看实景演出再现当年炮火硝烟的战场,到红色拓展园体验爬雪山、过草地,感受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辛。组织“重走红色足迹寻初心”党史研习班,分赴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研习活动。围绕“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教育主题,在听讲座、走实地后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拍摄调研视频,讲述调研故事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团建充实社会实践课堂。开展实践活动主要分为生活体验式、切身参观式和实地调查式3类。一是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和其他主题调研活动,例如奔赴铜仁,深入革命老区了解由革命家贺龙、关向应等在铜仁创立的黔东革命根据地,考察周逸群故居、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枫香溪会议会址等。了解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通过深入考察革命圣地,进一步查访和搜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精神。二是在团课教学中设置到贵州省博物馆参观民族贵州、古生物王国、历史贵州、黔山红迹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参观从转折走向辉煌的苟坝会议会址,通过学习苟坝会议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重走毛泽东小道,感悟中国革命领导人讲政治、守纪律、敢担当的精神。三是开展“体验民族风情,走寻文化遗产”活动,走进少数民族村寨,带领学生观摩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区。如到六盘水追寻红军长征期间红二六军团在盘县九间楼召开的“盘县会议”会址,感受长征文化,体验盘县彝族山歌、盘县布依盘歌、水城南开苗族芦笙技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参观“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海坪彝族文化园”“月亮河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文化实物实景。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四堂联动”的育人机制

(一) 突出高校党委领导,注重顶层设计指导

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思政课需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增强“四个意识”,要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建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格局。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党委更是要站在民族团结、凝心聚力的高度把思政课建好办好。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主动进课堂,主动开展马院和思政课建设。多同师生接触,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为师生办实事的活动,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

为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学校需要从大思政的顶层设计指导下,打破一维理念局限性,向多维意识转变,构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式的“四堂联动”。树立协同创新构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意识,整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构建二级学院、教务、学工、后勤、保卫等多部门联动合力的新格局,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新局面。

(二) 协同“四堂联动”发力,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的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由许多个系统组织起来的,系统中各子系统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促进作用,使整个系统形成新结构,它是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系统中产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揭示变化与结构间的本质规律,从而实现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统一。在“四堂联动”教学改革中,每一个课堂,理论、实践、网络、社会彼此之间实施时既要注意阶段性又要注意交叉性开展。各个课堂作为子系统微观个体自身有运作规律和特点,需要把握和遵循。同时,四个课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促进,以共同的育人目标和集体备课研讨的方式结成新结构。“四堂联动”中涉及到的育人主体思政专家、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学生“四位一体”的协调,融合理论知识讲授、切身参观体验、现场教育教学、动手实践操作为一体,从而改变原来各自散漫的状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效育人,突出“联动性”,防止“四张皮”。各个子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带来原来各自孤立所没有的效果,形成协同作用和整体功能,出现“1+1〉2”的育人效果。

实现课堂内外、校内外优质红色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建立课堂内外、校内外系统的协同关系。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坚持开放性原则,各种结构得到持续的能量供应,只有实现各种资源在校内外互通有无、互相渗透,不断得到新的物质的供应,经过转化最终以变化过的形式输出,才能发挥最大功能。“四堂联动”中涉及的每一个个体和组织都不是封闭、孤立的存在,都需要参与和外界的能量交换。开放性是协同的前提,协同是各主体的理性选择。打造“四堂联动”课堂内外、校内外育人信息化平台,沟通交流平台。贵州民族地区高校要提高“四堂联动”的整体性协同性,需要努力打造一个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系统工作平台。实现沟通畅通,有效促进了解,形成共识。

(三) 贯穿红色主题主线,优化民族地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要大力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从情感层面入手通过情感共鸣、情感认同、情感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还要从价值层面通过价值认同、价值自信、价值共识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四堂联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抓住红色教育主题,红色文化资源主线,通过主题主线把四个课堂串成一体。当前,贵州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就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进步。贵州本土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红色教育能够从文化、情感、价值的多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了使四个课堂、参与主体、各协同部门能够抓住优化民族地区教育的要求,找到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力,即始终突出红色育人主题主线。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看作是四堂联动的一个序参量,这个序参量对各子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确立以“培根铸魂”“五个认同”为目标的共同价值追求。尊重民族特色、包容不同民族特殊性,达成交融共生和谐发展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强各民族对“一体”的政治认同和对“多元”的文化认同。

(四) 统筹四堂考核评价,实现数字教育改革

检验“四堂联动”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环是进行科学的考核和严谨的评价。由于“四堂联动”涉及面广、主体多元、时空多个,完善考核方式就是一大难题,借助大数据进行数字化改革是一个新的尝试。大数据采用数据收集分析、数据测算管理、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因而应利用大数据库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要积极开展四个课堂上的数据捕捉,例如在理论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参加小组汇报的信息收集,实践课堂上师生开展的实践项目、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的数据管理,网络课堂上师生群课堂的互动连线、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数据生成,社会课堂上党建团建实践参与的数据共享。还要开展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在“四堂联动”的实施、检验、评估、调节和研究等各环节使用大数据嵌入,运用科学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可视化分析、数据分析法、预测性分析以及语义引擎、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在“四堂联动”教学管理中挖掘数据、主动设置课题,创新话语体系,精准学生成长轨迹,开展过程性多元化评价与预测。

猜你喜欢

贵州思政红色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追忆红色浪漫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