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2-05-03

关键词:摘除术泪膜泪液

张 嵘

(潜山市立医院眼科,安徽 安庆 246300)

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老年人是白内障患病的主要人群,具有双侧或单侧视力水平降低的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临床症状越来越严重,视力水平不断降低,也是导致老年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囊内切除术等。有报道称,超声乳化手术在老年白内障治疗中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的优势,但是价格高,且对手术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进而限制了应用范围[1]。另有报道显示,相较于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具有恢复快、预后好、手术简单且安全性高的优势,同时对手术操作人员无较高的技术要求,费用低[2]。为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8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应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潜山市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1~73岁,平均(67.74±3.14)岁;病程1~7年,平均(3.62±0.73)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1~71岁,平均(66.70±3.89)岁;病程1~7年,平均(3.58±0.7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组间对比。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耳鼻咽喉、眼、口腔科学》[3]中白内障的诊断标准者;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确诊为白内障,且存在晶状体点状暗影、浑浊者;可耐受麻醉与手术者。排除标准:存在玻璃体病变、角膜及视网膜病变者等;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存在传染疾病史或者精神异常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5 d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以快速降低患者眼内压,并于术前3 d滴抗生素滴眼液,术前1 d将眼睫毛剪掉,采用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眼球、泪道及结膜囊。对照组患者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应用开睑器开睑,于巩膜上方大约10点的角膜部位作切口,长度大约3 mm,由切口进入到前房,同时在2点位置角膜边缘作辅助切口,长度大约1 mm,先向前房中注入黏弹剂,充盈前房以保护角膜内皮,同时连续环形撕囊,然后实施水分离,应用劈核法将病变晶状体粉碎,并采用超声乳化仪将碎核乳化吸出。然后,继续注入黏弹剂,向囊袋中植入人工晶体,将前房黏弹剂清除,同时将平衡盐溶液注入至切口部位,闭合切口,达到水密状态后,采用抗炎眼药水行抗感染处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应用开睑器开睑后,在巩膜角膜边缘上方作切口,长度大约5 mm,板层巩膜分离后,穿刺到前房,注入黏弹剂,进行水分离。然后将晶状体核上部抬起,采用旋转法使其进入到前房,切口扩大后再次注入黏弹剂以保护角膜内皮,然后采用注水圈套器取出晶体核,并将剩余皮质抽吸,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同时密封,对切口水密状态进行检查。最后,包扎覆盖并行抗菌消炎处理。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30 d。

1.3 观察指标 ①检测不同时间段视力水平,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30 d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4]对两组患者进行视力检测。②检测不同时间点散光度,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30 d采用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检测。③检测不同时间点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30 d检测,其中SIT检测是将泪液分泌测试滤纸首段折5 mm置于下睑中外1/3交界睑结膜处,闭眼5 min后取下滤纸,测量滤纸浸湿长度,若> 10 mm则为正常,< 10 mm为泪液分泌减少[5];BUT检测是取荧光素条置于患者内眦部下穹隆,测定一次瞬目后角膜上首先出现点、条状干燥斑的时间,每只眼重复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作为BUT,若 < 10 s则为泪膜不稳定[6]。④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包括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虹膜损伤、瞳孔出现变化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χ2趋势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水平 与术前比,术后3~30 d两组患者视力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 d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 ±s)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3 d比,#P<0.05;与术后7 d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 d 术后7 d 术后30 d对照组 40 0.17±0.05 0.51±0.05*0.75±0.06*# 0.80±0.11*#△观察组 40 0.16±0.08 0.56±0.07*0.76±0.12*# 0.79±0.07*#t值 0.670 3.676 0.471 0.48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散光度 与术前比,术后3~30 d两组患者散光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3 d观察组患者散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30 d两组患者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散光度变化情况比较 ( ±s, °)

表 2 两组患者散光度变化情况比较 ( ±s, °)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3 d比,#P<0.05;与术后7 d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 d 术后7 d 术后30 d对照组 40 0.83±0.18 1.32±0.14*1.23±0.16*#0.82±0.07#△观察组 40 0.84±0.12 1.39±0.16*1.25±0.14*#0.83±0.05#△t值 0.292 2.082 0.595 0.735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SIT、BUT 与术前比,术后7~30 d两组患者SIT水平均呈先延长后缩短趋势,BUT呈先缩短后延长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IT、BUT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SIT、BUT比较( ±s)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7 d比,△P<0.05。SI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BUT:泪膜破裂时间。

组别 例数SIT(mm)BUT(s)术前 术后7 d 术后30 d 术前 术后7 d 术后30 d对照组 40 11.57±4.53 14.52±3.15* 11.02±5.08△ 7.48±2.11 6.33±2.05* 7.43±3.47观察组 40 12.03±5.21 14.75±3.82* 10.72±4.72△ 7.52±2.25 5.52±1.70* 7.26±2.30△t值 0.421 0.294 0.274 0.082 1.924 0.25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代谢功能、免疫功能逐渐减弱,致使晶状体透明度降低并逐渐出现浑浊,最后形成白内障,对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提升对该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目前,手术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主要方法,随着近年来微创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术等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两种手术的最终目的均为提高患者视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治疗后可能受手术切口、收缩牵拉角膜、人工晶体位置、角膜水肿等因素影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散光,对预后产生影响[7]。但何种手术更有利于减轻术后散光、提高视力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分别对比了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与术前比,术后3~30 d两组患者视力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 d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促进老年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恢复,但相对而言,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可加快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术后3~30 d两组患者散光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 d散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李勇等[8]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术后散光的主要原因在于手术切口、结缔组织增生等因素,而手术切口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的优势,但其存在着角膜内皮潜在震荡、灌注液理化损伤、能量转换热灼伤等损伤因素;同时,由于大多老年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核大且硬,故采用该术式会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和释放更多能量,加之老年患者角膜内皮较少、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往往导致术后视力恢复较慢,且可出现多种并发症;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是借鉴了超声乳化术的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等,通过扩大切口、手法碎核等方式处理硬度高的晶状体,避免了超声乳化术的不足,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快速恢复,但同时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导致术后早期出现散光,而随着术后切口的逐渐恢复,散光也会随之减轻[9-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了相较于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具有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的优势。

泪液具有营养和滋润结膜、角膜,防止上皮焦化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其均匀分布于眼表层,形成泪膜[11]。眼表结构和功能与泪膜的稳定性及泪液分泌存在着紧密联系,若眼表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则会导致相关症状和体征的出现[12]。SIT、BUT是临床常用来检测泪液分泌与泪膜稳定性的指标,有研究表示,眼部手术术后早期可在手术创伤与炎性因子的刺激下导致泪腺细胞分泌、结膜组织破坏、结膜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减少,进而出现泪液分泌增多、眼表稳定性降低的现象[13-14]。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7~30 d两组患者SIT水平均呈先延长后缩短趋势,BUT呈先缩短后延长趋势,表明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均属于有创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泪膜形态、眼表形态和泪液分泌,故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不会增加对泪液分泌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可能是由于两种手术均可对术中眼表上皮造成机械性损伤、术后球结膜水肿及结膜和角巩膜存在切口,因而影响眼表的规则性,而相对而言,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虽可扩大手术切口,但可减轻植入人工晶体对患者眼内组织造成的损伤,进而减小患者机体对手术创伤所产生的炎性应激反应,因此不会加大对泪液分泌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综上,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在老年白内障治疗中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相较于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可加快患者视力的恢复,同时,不会增加对泪液分泌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虽然术后早期会对散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可随切口愈合,逐渐恢复,对临床老年白内障患者更加适用。

猜你喜欢

摘除术泪膜泪液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干眼患者泪膜破裂形态的临床研究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眼泪吗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两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OCT观察
吃口香糖,切洋葱时就不会流泪?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
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泪膜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