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2022-05-01马肖华

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融媒体

马肖华

摘要: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校园文化、高校融媒体平台五个方面,讨论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强调了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提升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最终促进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关键词:融媒体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高校思政课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及时性、多元化、内容海量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发挥融媒体优势,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力求为深化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推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积极助力。

在2021年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重要概念。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由中央宣传部梳理,经党中央批准,予以发布。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历史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系统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在目标上的契合性,以及在价值上的耦合性,决定了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必要。

1.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早在2018 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带领大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及艰苦奋斗等核心要义,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滋养教化大学生,培养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一流人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2.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旗帜鲜明地批判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潮。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型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此过程中生成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供给,扩宽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来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达到了整合意识形态,统一思想,进而规范和约束行为的目的。

3.是引领大学生传承好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途径。伟大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展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崇高伟大的精神风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精神成果,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伟大的精神需要传承,才能继续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大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生力军,要承担起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使大学生在学习中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在实践中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融媒体是利用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资源优势进行整合的一种运作模式,是实现“资源共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资源容量、传播方式都呈现出新特点,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渠道。

1.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型媒体信息内容的庞杂性、开放性与即时性,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及时获取海量信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获取信息资源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这种现象反映在教育过程中,即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新理念,即大学生不再是高校思政课“灌输式”教育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从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至教学评价都应该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考量,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加强互动,这也符合新型媒体强互动性的显著特点。

2.创新了新方法新模式。互联网实现万物互联,而媒体平台则是万物互联的基础和网络社会的节点,甚至具有社会整合等治理功能。对于高校而言,媒体平台同样是发挥引导教育作用的重要工具。媒体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助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以互联网思维为内核,助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本质上的融合。如此,融媒体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新的互联网技术,并且要求在依靠新型媒体平台时应注重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开发新的模式。

3.拓展了新媒介新渠道。融媒体强调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在新兴媒体发展增量的同时,不抛弃传统媒体,而是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1+1>2”的作用。媒体融合的基础是媒介融合,融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信息传播媒介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不同媒介的融合能够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丰富优质的信息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传播媒介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方位满足大学生的内容需求;同时,使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

(二)挑战

融媒体时代,信息开放与共享冲击了教育的传统模式,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削弱了主流思想意识话语权,同时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融媒体时代,信息容量无限、开放共享以及信息传播即时高效的特点,使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资源。高校及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甚至不再是主渠道,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获取大量信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教育者的权威性,高校教育者所传播与教授的信息与知识,也容易受到学生的质疑,这就对教育者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融媒体平台,有效对海量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及合理利用。

2.削弱了主流思想意识话语权。在融媒体时代,受教育者接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渠道不可控制、难以监督。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通过新型媒体的传播,充斥在大学生的身边。同时,信息传播碎片化趋势加强,对主流思想意识“断章取义”、“掐头去尾”式的肤浅解读和传播,不利于对主流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全面地把握。很多大学生缺乏明辨能力,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意识话语权的削弱,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教育难度,也大大影响了教育效果。

3.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媒体时代,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正确认知信息和传播信息,才能创造良好的媒介生态,这需要我们在处理信息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展现较高的媒介素养。比如,高速获取信息、有效整合信息、理性发布信息等。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心智尚未健全,社会经验比较匮乏,提升其媒介素养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融媒体的发展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机遇,主动求变,发挥好融媒体的作用,推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1.坚持“内容为王”,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面对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形势,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打造更有温度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找到相对应的案例,用生动、具象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枯燥、抽象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时间轴,与梳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间轴紧密贴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生成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程中,放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背后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精神所蕴含的哲学理念等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相碰撞的精神产物。“形势与政策”课程则可以选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某一精神作为教学专题,讲述其内涵及价值。

2.坚持“创新为要”,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区别于传统高校思政课中教育者机械传授,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融媒体环境搭建了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平等沟通,兼具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教学形式,弥补高校思政课缺乏直观性、单调乏味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学生更乐于表达真实立场。教师可以抓住新型媒体平台互动性的特点,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微信公众平台、云课堂、雨课堂等这些新媒体教学平台上传课件、教学视频、作业等教学内容,通过平台的回复、评论、讨论等功能,更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得到更精准的教学效果反馈,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确保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3.坚持“形式多样”,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融媒体时代,借助移动终端,通过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APP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微宣讲”,线上线下相结合,从“小课堂”走向“大学习”。比如,对于雷锋精神、女排精神等模范个人或英雄群体类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英雄模范具体事迹;对于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重大事件类精神,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制作微视频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对于井冈山精神、塞罕坝精神等典型地区或地域类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研或者进行网络虚拟实践。学生将所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进行整理,利用融媒体平台技术,通过微视频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能使其在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深入把握理论知识。

4.坚持“宣传互融”,营造良好高校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正是高校思政课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通过学习和生活双管齐下的方式,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到校园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宿舍区、教学楼区、食堂区等各个区域都可以设置相关的学习或者宣传板块,充分利用学校、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公众号、视频号等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容;开展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或者舞蹈、演唱及情景剧等文艺比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高校校园文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5.坚持“媒介融合”,搭建高校融媒体平台。搭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型媒体平台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校园传统媒体,校园网等校园网络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短视频APP等校园新兴媒体,共同构建高校融媒体平台。在传播内容上,一方面,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网络平台信息动向,及时将社会热点问题、舆论与所传播的内容进行密切结合,达到能够引起学生關注,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等内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

总之,通过高校融媒体平台,搭建思政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增强基因认同和历史认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力促年轻一代自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贡献者。

作者系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理论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BKS045)、2022年度中原工学院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2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

[3]许佳,周苏娅,王小丁.融媒体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2).

[4]龙小农,陈林茜.媒体融合的本质与驱动范式的选择[J].现代出版, 2021(04).

[5]刘鹂,陈璐.教师媒介素养:内涵、价值与培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 (05).

【编辑:朱垚颖】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融媒体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