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实践路径

2022-05-01蔺叶坤

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

蔺叶坤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方式。立足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事关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更关系到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及价值认同的增强等现实问题。“讲好中国故事”需遵循“以事服人”、“以形动人”、“以情感人”、“以道化人”的叙事逻辑;需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以伟大成就为中国故事的内涵赋值、以多元符號为中国故事的表征赋能,以媒体融合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赋权,进而彰显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形象 叙事逻辑

“讲好中国故事”是党在新时代围绕国际传播工作提出的重要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就中国故事进行简单的叙述,而是要通过讲故事“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所蕴含着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当前,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以绝对的发展优势日益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央。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举旗定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等重要使命,需要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进行时代解读,系统把握、厘清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实践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我国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呈现形式,是主动把握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的运行方式。立足新时代,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意义及价值的理解不仅要着眼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还要从塑造国家形象、增强价值认同的高度进行系统把握。

1.“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国际话语权”又称“国际发言权”,表现为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通过话语抛出提案、引导议题设置及阐发问题解决方案的资格和权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解决了“挨打”、“挨饿”等历史问题,而如何改变“挨骂”的现实境遇,如何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成为党的一项长期任务及系统工程。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决心与勇气,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与担当,蕴含着人类命运与共的智慧与责任,圆融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解读当代中国的重要匙码,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为国际社会认识与了解中国设定一个独特的视角,进一步澄清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误读、误解、误判,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正确认知,把双向理解转化为人类真挚的情感认同,从而使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以正确匹配。

2.“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自评”及国外公众“他评”的综合认定情况,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科技等多方面在自我认定或与异国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公众留下的总体主观印象。“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来,国际社会舆论对中国的正面评价虽较以前有所上升,但还存在较多的误解和偏差,那些负面论调一旦形成势头,必然会削弱我国的整体形象。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好的故事及传播手段的支撑。“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通过主动设置叙事议题、优化叙事内容、建构话语艺术,以“故事性”、“情节性”、“情景性”、“艺术性”展现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在与国外公众互动中形成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认同,在获得肯定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3.“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价值认同是国外公众对一国的政治理念、制度与政策、价值观念的情感和态度,并表现在个体的信念与行为中。中国故事作为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与价值呈现的重要脚本,是中国政治文化、核心价值的具象再现,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诸多伟大实践。这其中既蕴含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奋斗历程,也擘画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美好愿景。“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特定的叙事手段,以当代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进一步实现了我国主流价值的主动宣介,逐步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核心价值的理解,形成广泛的价值体认,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不仅关系到中国故事“何以表征”的理论问题,更关系到“中国故事”所内蕴的思想“何以价值化”的实践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不是随心所欲的口头叙事,而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这是因为“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这一重要论述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事服人”、“以形动人”、“以情感人”、“以道化人”。

1.“讲好中国故事”需“以事服人”。“以事服人”即用客观事实说服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原则。“以事服人”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贯以遵循的根本原则和优秀品格。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根据事实说话,不要专谈空洞的大道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由此得知,以客观事实为叙事的根本原则贯穿于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始终。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既要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又不能回避现实问题,以坦诚相待的胸怀谈矛盾、讲不足、说问题。通过客观翔实的数据与事实,借助历时性直播等数字媒介仪式,以多元化形式让国际社会不仅看到中国山水秀丽的自然景观,体悟古老悠久的文化历史,也要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了解新时代中国人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因而,“以事服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依托,是扩大思想认同、形成情感认同、奠定价值认同的重要前提。

2.“讲好中国故事”需“以形动人”。“以形动人”即运用生动形象的叙事技巧打动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方式。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也就是说,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再经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经过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而发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上升为科学的理性认识。在“讲好中国故事”中通过“以形动人”,契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通过设定叙事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情感意境、善用语言修辞等形象手段,描绘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动图景,赋予中国故事以“思想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推进中国故事从抽象向具象、从理论到现实的过渡与转化。因而,生动形象的叙事技巧使中国故事“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促进受众对叙事对象的理解与认同。

3.“讲好中国故事”需“以情感人”。“以情感人”即运用情感感染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要素。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强调了情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真实的抒发自我意见、意图、情感,可以使受众相信叙事者所言说的内容。由此可见,情感是人际交往、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情感的融入与付出,能够激发人们主动聆听、认识叙事主体的主旨意图。情感具有调节、控制、感染、强化等功能作用,是凝聚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需坚持情感融入的叙事技巧,以情感渲染的方式促进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在情感共鸣和心灵沟通中把中国故事真正讲到人们心里,既强调故事的输出,又加强情感的培育与共情,进而提高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达到情感与价值的无限趋近。

4.“讲好中国故事”需“以道化人”。“以道化人”即运用道理感化人,是“讲好中国故事”价值诉求实现的必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以道化人”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目的,也是衡量“讲好中国故事”效果的基本指标。“以道化人”的本质要求在于通过中国故事“道”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达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使命。科学性主要体现于中国故事中的“道”是以科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論为指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正确反映、揭示与阐释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作为最高目标,并随时代与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使中国故事具有“化人”的能量。实践性则主要体现于“化人”,即满足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需要,并自觉转化为人们感同身受的思想认知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讲好中国故事”事关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路径的构建需从其逻辑构成出发,即内涵、形式、传播三个方面的动态把握,以伟大成就为中国故事的内涵赋值、以多元符号为中国故事的表征赋能,以媒体融合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赋权。

1.以伟大成就为中国故事的内涵赋值。伟大成就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是为中国故事内涵赋值的必要方式。百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自力更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先后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与艰辛探索既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依据,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之源、信心之源、动力之源。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应从中国的伟大成就中挖掘各种精彩故事,从中提炼中国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文化、先进文化,使之成为引导国际舆论的“流量密码”,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国际社会能够以更为辩证的眼光、更为开阔的视野观察中国,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国、认同中国、接纳中国。

2.以多元符号为中国故事的表征赋能。多元符号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叙事提供了多种载体,是对“中国故事”表征赋能的重要手段。符号有赖于故事而产生意义,故事依靠符号表达意义,多元符号为中国故事的具象呈现创造了诸多可能。中国故事内涵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叙事符号的构成及运行方式也是多样的。中国故事的叙述既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又可以通过图像符号,也可以将多样化的符号进行融合创新。因此,以多元符号为中国故事的表征赋能,一是需要积极拓展及深挖中国故事的载体,如文学、影视剧、动漫、音乐、二次元文化等,这些文艺作品既是表征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好的文艺作品往往能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通俗易懂的道理展现中国故事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叙事对象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二是运用科技手段对叙事符号进行融合创新,既可以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也可以雅俗共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故事增强吸引力、提升阐述力、增强领悟力。

3.以媒体融合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赋能。媒体融合为“讲好中国故事”有效性拓宽了渠道,为中国故事的广泛传播赋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新兴媒体凭借超越时空的非线性传播特性、跨边界的传播影响力,在社会精神文化生产、思想传播以及价值引领等方面已然成为重要动力,为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而如何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流价值传播优势,同时结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借助媒体融合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赋能,进一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诉求,则是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这不仅要转换思维,树立全媒体传播格局,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双向破壁、功能互补融通;也要加强传播主体的队伍建设,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质量与效果;此外,需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筑牢中国故事科学传播的有效路径。总之,“讲好中国故事”要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之趋乘势而为,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充分发挥好党的耳目喉舌作用,努力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到新时代我国国际话语权何以提升、国家形象何以塑造、国家政治认同何以增强等问题。通过探析“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实践路径,更好地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精神标识加以提炼和展示,进一步彰显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当代价值、世界意义。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BKS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周世剑.“五四”运动在湖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 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编辑:陈文沁】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