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低年级数学作业的改革与实践

2022-04-29李岚岚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低年级双减

李岚岚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低年级的课后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除法概念的建构为例,谈谈在“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的前提下,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做到减负提质。

【关键词】“双减” 作业改革 除法 低年级

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对于低年级学生,除了在校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外,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面作业的缺席,给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反馈造成很大的冲击。鉴于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主要以启动学生认知机制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儿童化的生活语言去描述数学现象。因此,为增加学生的普适性交流和操作体验,笔者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实物操作、图形表征、抽象语言表达等,调整课后作业的切入方式,试图在不布置书面作业的同时,保证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下面将以除法概念的建构为例,谈谈“双减”背景下低年级数学常态作业的改革与实践。

一、知识内容整合

“分一分与除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理解除法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运算模块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中设置了三次分物活动,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实物操作后,经历图表记录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基础,之后逐步数学化、符号化,引入除法运算。

二、系列作业设计

为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笔者依据课时重难点和数学思维培养点的不同,设计了系列作业。

(一)三次分物游戏

1.“分物游戏”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借助小数目实物的平均分,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好处,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鉴于课堂中,学生未能经历平均分物的全过程,因此,作为分物起始课,让学生再次经历实物操作的平均分是很有必要的。

作業1

内容:准备15个圆片平均分(见图1),摆一摆、说一说,并画图记录过程(至少用2种分法)。

目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形式:实物操作,画图表征,拍照提交。

范例:15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5个。

本次作业强调实物操作与画图表征,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均分的本质:虽然分法不同,但是每次分的数量相同,而且结果也是每份一样多。

2.“分苹果”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感受平均分的2个现实模型,因此,该内容学习不再是经历简单的实物操作,而需借助分析,找到2个模型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间的差别,再从结果“每份同样多”,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作业2

内容:根据板书(见图2),说一说两次分苹果的相同与不同。

目的:深入感受平均分的2个现实模型。

形式:画图讲解,提交视频。

本次作业,学生对“总数÷份数=每份数量”“总数÷每份数量=份数”这两个除法模型有了直觉上的感知,讲解过程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的形式对第1课时用画图法表示分的过程,也有了进一步强化。

3.“分糖果”

本节课借助大数目平均分,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策略的多样性。有了第1课时的基础,学生对大数目平均分的方法并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预学作业形式切入,新授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独立完成。

作业3

内容:课本第63页第1题(见图3)

目的:掌握大数目物品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准备:若干豆子(不少于100粒)。

要求:

(1)把30粒豆子平均分给6个人,把70粒豆子平均分给3个班;

(2)说一说可以怎样分;

(3)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形式:实物操作,表格记录,拍照提交(分的照片+记录表)

通过本次预学作业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举一反三,借鉴小数目平均分的方法完成任务。(见图4)

但是,个别学生的作业存在以下问题:

(1)图文不对应,分的过程和填的表格不一致,将份数与每份数量的意义搞反了(见图5);

(2)有剩余的平均分,剩下的个数需小于份数,不能继续再分,部分分了一半就不再继续分了(见图6)。

教师借助反馈,课堂讲评时,通过有层次地呈现学生的预学单,通过对图表的一一剖析,再到出错点的生生思辨,大数平均分方法的提炼在讨论交流中很快得以突破。

(二)除法概念的建构

1.“分香蕉”

本节课通过分香蕉的情境和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要求学生会用除法算式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

作业4

内容:课本65页第1题(见图7-1、图7-2)

目的: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过程。

要求:描述题意(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决+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形式:语言表达。

范例:

图7-1:有8根骨头,平均分成2堆,每堆有几根骨头?用除法算式8÷2=4(根)计算,“8”表示8根骨头,“2”表示平均分成2堆,“4”表示每堆分到4根骨头,总数÷份数=每份数量。

图7-2:有16条金鱼,每4条分1份,可以分成几份?用除法算式16÷4=4(份)计算,“16”表示16条金鱼,“4”表示每4条分1份,“4”表示平均分成了4份,总数÷每份数量=份数。

学生在不同的图中,进一步学会用抽象的除法算式去解释平均分的2个现实模型。

2.“小熊开店”

本节课旨在结合购物问题,让学生们理解乘法、除法、减法之间的联系,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节课容量相对较大,因此,笔者在上一课时练习五的巩固练习后,借助表达作业提前渗透了乘除互逆关系。

作业5

内容:课本67页第5题(见图8)

目的:同样一幅图,可以用乘、除两种算式表示,体会乘除的互逆关系。

要求:根据图意说清每个算式的意义。

形式:语言表达。

范例:

有6串糖葫芦,每串有4颗,一共有多少颗糖葫芦?可以用乘法 6×4=24计算,份数×每份数量=总数。

1串糖葫芦有4颗,有6串,一共有多少颗糖葫芦?可以用乘法 4×6=24计算,每份数量×份数=总数。

一共有24颗糖葫芦,平均分成6串,每串有几颗?可以用除法24÷6=4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量。

一共有24颗糖葫芦,4颗为一串,平均分成几串?可以用除法24÷4=6计算,总数÷每份数量=份数。

基于上述表达的提前渗透,学生对乘、除之间的联系有了模模糊糊的认知,新授课时,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作为切入点(见图9),学生顺理成章地发现能用乘法口诀求商,再通過多种方法的比较,体会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突破难点。

新授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练习进行强化巩固。

作业6

内容:课本69页第1题(见图10)

要求:说清楚如何用乘法口诀求商。

形式:语言表达。

每日一题的表达作业,素材来源于教材,内容聚焦数学思辨点,层层递进,让除法概念的建构真正得到了巩固与落实。当然,数学抽象概念的建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设计发散性的拓展练习。

作业7

内容: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目的:回顾除法的生活情境(分物品、购物、排队等),灵活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形式:语言表达。

三、作业设计思考

从上述的单元系列作业设计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业功能、完成方式、作业反馈都是不同的。

(一)作业功能

从作业辅助教学的功能上看,可分为预学、导学和延学作业。学生有一定基础,属于知识迁移的内容,可以设计预学作业,如作业3和5。对于初步概念建构后的强化练习,低年级学生需要规范的引导示范,课堂指导后,设计导学作业,能进一步规范练习,如作业1、2、4和6。而在知识建构完成后,还可以设计课本之外对应的拓展延学,如作业7。

(二)作业方式

显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思维的可视化表达,没法处处落笔梳理,所以,教师给学生搭建够得着的脚手架,让学生把数学思维“说”“做”“画”“写”出来,进而窥探学生真正的想法,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三)作业反馈

一课一表达作业的推进,旨在通过聆听和收集学生的数学思考,将一个个零散点进行强化与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网络式结构。因此,围绕完成情况,进行整体点评分析、模范作业借鉴学习以及错例拨乱反正,是很好的反馈方式。生生思辨,常常会碰撞出预设之外的火花,每一次发现问题的自我补充,都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也是教师对教学的重新认识。

以生之“思”,促生生之“辩”,作业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双减”政策,让一线教师,聚焦教学思辨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源以及更精准的指引,将作业从数量意义上的“减法”、转为内涵价值上的“加法”,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乘法”。

猜你喜欢

低年级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