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课程数字化及质量体系构建

2022-04-28周璇马金耀胡孟慧戴文王琳琳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体系数字化

周璇 马金耀 胡孟慧 戴文 王琳琳

(1.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济南 250012;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医学融合与实践中心,济南 250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顶层构架,承担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提出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如何将医学教育改革的内涵式发展落实到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的各项具体培养环节之中,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使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教学保质保量,如何更有效、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阶段亟待落实的关键性问题。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符合“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的要求,对于提高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质量,解决临床医师在职申请学位所必需的课程教学问题,切实提高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综合业务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有效保障与提升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质量调查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均为临床一线骨干医师,身兼临床医师与学位申请人两种角色,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很大不同。经前期调研承担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培养任务的直属、附属、合作医院及省内外地市级医院的科研教育部门分析得出,在职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学习的专业目的指向性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强,但在培养过程中,从程序到管理也都存在一定特点及问题。

1.1 问卷设计

基于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质量相关因素,设计了面向临床在职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的调查问卷。在进行小范围预调查后,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最终生成问卷共38个问题,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职业发展期望、在读期间参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教学效果质量评价4 个部分。

1.2 样本数据获取及其基本特征

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编辑、发放、回收,通过学生所在的20 个培养工作QQ 群直接向所有山东大学在读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 518 份。样本的基本情况为:男博士 生 445 人(29.3%),女博士生559 人(36.8%);男硕士生200 人(13.2%),女硕士生314 人(20.7%)。

2 梳理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前期宏观调研与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时空限制明显

在读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分布地域较为分散,生源分布以山东省三甲、地市级医院为主,辐射全国。目前在读生生源分布大致如图1 所示,约17%的学生分布在山东省外。参与2020-2021 年度课程的绝大多数学生为2020 级学生,分析此学生群体在山东省内外分布情况如图2、图3 所示,与在读总体学生分布情况相差不大。往年课程的开展形式为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组织线下统一授课,不少学生要频繁往返学校和工作单位两地,时间与经济成本较高,上课的积极性受影响,到课率较低。2020 年始,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学生更是不便频繁往返驻地与学校之间。另外,线下授课的时间多比较集中,学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修完多门课程,相对缺少预习、复习、消化、温故知新的时间;授课教师也无法在这种集中短期的授课过程中,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从而获取教学效果反馈。此种授课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效,也不利于授课教师从学生反馈中明晰在教学中需改善的方向[4]。“短、平、快”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为课程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图1 在读在职研究生在山东省内外分布占比

图2 2020 级在职研究生在山东省内外分布占比

图3 2020 级各层次、各类别在职研究生在山东省内外分布数量图

2.2 工学矛盾突出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师,大部分时间被门诊、急诊、查房、手术、临床带教等日常工作排满,特别是年轻的临床医师还要积极参加医院科室的各项业务学习[5]。通过调查得出,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临床医师平均每周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时间大致情况如图4 所示,约有70%的学生平均每周要投入大于50 h 到临床一线工作中,医院对临床医师工作业绩的要求高,导致学生任务重、压力大,同时还需承担繁重的家庭责任等,这就造成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有限且零碎,精力尤显不足。如图5 所示,有多于50%的学生每天能分配给学业的时间不足2 h,只有9%的学生能保证每天分配4 h 或更多的时间。

图4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临床医师平均每周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时间

图5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临床医师平均每天能分配给学业的时间

2.3 重视程度不足

临床医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相对于学位论文开题、学术成果发表、学位论文撰写等工作,普遍较为轻视课程的参与,存在懈怠、应付心理。思想上认为上课只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应付培养方案的硬性要求、走完学位申请之路的必经环节,而不是系统地学习自己当前所在学科领域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更谈不上主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浪费了这个给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充电”的机会。而且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大部分重考试考核而轻课堂考勤,认为只要最终通过考试取得学分,便是达成了目标。再加之缺乏班级和辅导员的统一管理引导,在思想上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2.4 基础知识欠缺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多数人已本科毕业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多年,对于学生时代学习过的基础知识遗忘较多,而且有些学生因为长时间未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短时间内不知道该如何从课堂教学中高效获取所需知识。如图6 所示,有近50%的学生表示自身英语水平不高,在前沿外文文献阅读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缺少文献获取途径与方法、阅读目的不明确等也是学生在文献阅读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上述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工作之前,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如图7 所示,大部分学生在攻读前置学位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如Western Blot、PCR、免疫组化实验、细胞粘附实验等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技术课程专业培训等,也较少参与到科研课题的核心环节,对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缺少感性和理性认识,只有20%左右的学生在攻读前置学位期间接触并掌握此类内容。如图8 所示,目前学生学习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技术或与临床研究相关工具与手段的方式仍主要依靠自学和请教同学朋友这种较为低效、费时的方式。从图9 可以看出,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阶段,自己不能在短期内熟练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技术或与临床研究相关的工具与手段是科研工作开展中的最主要困难。

图6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在文献阅读方面的困难

图7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在前置学位阶段接触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情况

图8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学习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技术或与临床研究相关的工具与手段

图9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开展基础实验或临床研究的困难

2.5 科研能力薄弱

临床医师一般毕业后就直接到临床一线工作,每天忙于临床诊疗,对医学科研工作了解和涉及不多,为评职称而发的文章大都是简单的临床数据分析,科研思维能力的养成受到了极大限制[6]。以2020 年山东大学对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申请人员开展学术论文学术行为专项检查结果为例,此群体存在学术研究缺乏指导、实验原始数据留存不完整、实验记录不规范、临床研究缺乏基本伦理审查等共性情况,测算分析结果如图10 所示。总结看来,基础研究型论文撰写者,缺乏科研实验基本操作、原始数据记录及留存等基本训练;临床研究型论文撰写者,缺乏临床研究患者数据留存、统计方法选择及伦理审查程序等方面知识的了解。

图10 在职临床医学博士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暴露的不足

3 方法与措施

针对上述各类问题,目前主要从加强管理引导、改革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重点建设文献检索阅读与科研技能提升类课程4 个方面进行课程质量提升改进(图11)。

图11 提升课程质量现有改进措施

3.1 加强管理引导

加大优质数字化课程建设力度,全方位构建以高标准、前沿性、开放性、融合性、交叉性、创新性、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化课程体系。

(1) 重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保证课程质量为主线,适应医学学科特点,鼓励跨学院、跨学系、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这一课程的开展中,涉及的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3 个模块,分别由3 个学科专业领域的授课教师协作讲解。给予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与改革自主权,激励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激发课程建设新思路。

(2)根据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人员地域分布、年龄层次、职业特点、求学困惑、理论与实践知识需求侧重点等方面,学生采用专门针对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设计的“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职研究生管理系统”进行选课,方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学院开设的课程类别、课程学分、自己的选课情况及课程考核分数,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选课情况、课程成绩等进行规范有序管理和情况分析。加强学生课程档案管理,做到每名学生每门课程的纸质考核试卷入档,课程成绩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3.2 改革课程内容

聚焦上述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积极探索数字化课程开展的新内容。沿着“从需求出发”的主线,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关注重难点,重新设计整合原有课程,强调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探索,精选授课教师和开设课程门类,构建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统计学、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训、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数字化课程体系。多样开展专业课、选修课种类,在开展基础医学课程、铺设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重点强化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讲解类课程和临床型科学研究的开展方法类课程,紧扣学生作为临床一线医生这一特点,重点推出如断层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生物大分子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分子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科研基本训练讲座、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等切中学生科研与临床实践中的重难点、强调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具有前瞻性、多年来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课程要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必须贯穿始终,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3.3 创新课程形式

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构建“互联网+医学教育”大平台,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在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7],依托线上线下同步直播、腾讯会议、慕课等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大力创新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开展形式,将课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场所,突破时空限制,使在职医师的工学矛盾得到有效缓解[4]。授课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取最新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持续建设,形成长期有效的在线课程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对已上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将课程以基础知识、学术前沿、案例教学三大类型进行模块式分类,同时推出精品数字化课程示例,有效加强课程教学在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4 重点建设文献检索阅读和科研技能提升类课程

(1)针对上述学生在文献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重点建设文献检索阅读指导类课程。由学校图书馆文献检索相关专业教师开设专题,并邀请长期从事科研一线工作的教授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顶级医学学术期刊为例进行文献阅读详解剖析,重点向学生讲解在文献阅读工作中应该读哪些内容、怎么读,怎样进行泛读、细读、精读,如何在文献阅读中收获自己需要的前沿理论、课题设计思路与具体开展科研方法等。

(2)医学基础科研工作的能力是指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知识结合,解决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问题,并应用于医学研究的能力,这主要包括发现医学问题、设计实验以及实施课题[8]。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即注重开展科研训练类课程,课程对临床研究问题构建、临床研究基本要素、研究对象选择、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实施阶段、治疗风险与研究风险案例分析、数据采集、伦理要求、知情同意的获得、知情同意书包含要素、研究的质量控制等进行详细讲解,并且格外加强科研诚信的引导与教育,以经典的学术失范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要求学生守好科研诚信底线、坚决不碰学术不端红线,对于实验记录规范、原始数据留存等相关知识做出详尽的指导。

4 数字化课程建设质量初步评估

在本阶段数字化课程开展完成后,收取学生的多维度评价反馈,形成初步评估。学生主要从2020-2021 年度所开设数字化课程对自己科研论文选题写作发表;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学科专业前沿程度评估;明确如何进行文献阅读、论文选题、开展临床研究;了解什么是学术不端、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这5 个维度的助益程度,采取5 分满分制打分方法对课程进行量化评估。如图12所示,学生对课程的各维度评价总体良好,尤其在开展临床科研和学术不端警示两方面取得了较优成效。目前数字化课程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建设阶段,下一步将对学生反馈较好的举措予以延续与精进,同时聚焦暴露出的问题和待改进要点,在今后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实施精准攻坚突破,并开展更为科学、细致、全面的长效评估,形成工作闭环。

图12 学生对2020-2021 年所开设课程的五维度评价

5 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质量的规划

5.1 深度开发课程

目前阶段的课程开发应继续重视基础理论教育,为学生设立完整、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按照创新人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需要,加大基础课的比例,搭建扎实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提高创新能力构建牢固之基[4]。扩大涵盖面,积极开发人文素养类、法律法规类和体现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相衔接的课程[9]。注重促进学科交叉、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10]。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贴近专业需求,服务社会。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方法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牵引[11]。重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课程中展示的授课材料应为中英文双语,格式规范,与国际前沿接轨。紧密切合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授课教师探索讲课风格多样化,力求达到引人入胜的授课效果。做好面对授课教师的调研,了解数字化课程当前建设的进度以及存在的瓶颈和困难。组织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经验分享,特聘专家对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专业指导[12]。

5.2 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与方法

完善课程管理系统与授课平台的使用,细化授课教师排课、学生选课、上课考勤、成绩录入等方面的统筹管理。积极宣传高校数字化课程教学理念,扩大数字化课程体系的优势和正面影响,鼓励授课教师主动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方法[13]。

5.3 加强课程知识产权保护

重视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数字化课程体系后续长期建设[14]。坚持依法管理,明确学校、学院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依托平台运行机构的主体责任,强化自我管理机制,规范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应用以及对外推广的工作程序[15]。完善课程内容审查制度,强化教学过程和平台运行监管,防范制止有害信息传播,保障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运行稳定和用户、资源等信息安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周璇: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调研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马金耀:提出研究命题与研究思路;胡孟慧、戴文:采集和分析数据;王琳琳:提出研究命题与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调研活动,总体把关,审订论文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体系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数字化制胜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