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证研究

2022-04-28哈丽娜李燕李秋丽王颖丽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健康思政

哈丽娜 李燕 李秋丽 王颖丽

(1.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银川 750004;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3.宁夏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银川 750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2018 年7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主动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取向,在学生良好心智的养成力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程度,要高度重视价值引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纳[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必然趋势。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1.1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切入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2021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大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社会心态来源于日常生活,是由大学生的生活感受、情绪态度等融合而成,既包含积极情绪,也包含许多负面情绪,而隐藏在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是他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幸福感已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试金石[4]。正是怀有对这种“好生活”和幸福感追求的价值指向,导致有些大学生在没有价值理性的引导下有了负面的行为动机和情感体验,如拜金主义、攀比、焦虑等,价值理性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抽象价值理性自觉,是对社会心态中的“自发意识”进行理性提升和自觉凝练,作为价值规范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之有序运行,并引领他们实现不断地超越。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在条件,时刻持有积极接纳的社会心态,方能理性地分析和对待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方能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积极践行[5]。

1.2 “课程思政”是构建“心理育人”体系的有效落脚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6]。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有价值地发展,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心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够“挖掘”到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这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也将促进和提高了他们的育人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课程的有机对接,促进任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主动结合心理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实施。高校心理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社会心态疏导价值[8]。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拓展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强调“知、情、意”,这与“思政理念”强调情绪、态度、价值观可以有机融合,形成共同的“知、情、意、行”教育。

2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

2.1 大班授课,学生参与式教学不易进行,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公共性课程,在大一班级开设且为必修课,但由于师资限制及教学资源的统筹,课程为4~5 班大班课程,同时课程内容多、课时数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全堂讲授为主,课堂师生互动难度大、次数较少,使得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9],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

2.2 学生思想认识偏差导致心理问题较多

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30%,并已明显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健康、成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亟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0]。分析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目前多处于缺失状况;当今社会多元化思潮与主流文化产生着冲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产生了变化;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生变得与人交往减少、容易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等。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理想信念缺失和价值认同错位,导致道德素质不高,也随之心理问题出现。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

2.3 教师思政理念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课程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10],心理学专业教师教学偏重心理理论教育及心理问题的调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及思想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课堂,贯穿其中;兼职心理学教师中大部分为辅导员,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但如何将心理教学与思政理念结合,欠缺经验。然而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就要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3 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包括课程育人和心理育人。课程育人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心理育人强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是对这两大育人体系的有机结合(图1)。

图1 基于“课程思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思路

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11]。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其实也伴随着思想认知的偏差,思想问题的出现也会伴有社会心态的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势必要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心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各环节体现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需要改革和尝试的。

4 基于“课程思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施

4.1 师资培训

加强师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和完善教师的思政理念教学思维。通过校内外进修培训、集体备课、跟班听课等多途径培养教师的思政理念教学思维,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思政理念有效、融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教研室每学期两次集体备课,大家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典型事例等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每章思政理念融入课堂的最佳方式方法和合适内容。

4.2 资料收集

搜集与各章节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及研究相关资料,为课程改革提供资料库,主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如搜集习近平相关讲话精神、国家重大发展事件、传统文化素材资料、典型教育事例及视频、网络正能量资料等资料。注重基于心理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音等资料的开发。

4.3 教学设计

4.3.1 课程学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32 学时,其中理论课24 学时,共11 章节内容,实践课8 学时;将其中6 章节作为课程思政改革内容,含理论课14学时,实践课6 学时,占总学时的63%(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

4.3.2 课程目标

对课程目标进行改革,每个章节从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聚焦价值引领。知识目标主要从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力目标主要从加强创新意识、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素质目标主要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尤其是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素质目标的必然要求。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取认识和接纳自己,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统领。

4.3.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分为3 个模块,适当调整章节教学顺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作为核心要素,进行设计。模块一:自我认同,章节包括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模块二:价值认同,本节包括压力管理与挫折教育、人际交往;模块三:职业认同,章节包括学习心理和生命教育(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模块

4.3.4 教学活动

找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在已经开展的BOPPPS 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6 个阶段[12]) 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课前: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及近期热点新闻,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给学生学习资料(文字、视频、图片等),同时以信息化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学生自学情况检测,及时跟踪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问题进行归纳,在课前构筑学习交流平台。

课中:在导论、目标、前测、参与式教学、后测、总结各环节,体现思政理念的融入。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维度的培育,由浅入深,由知、情、意到行,由知识掌握到内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

课后:完成信件或访谈、调研报告(团队)、课件或视频制作(团队),线上进行自评本节课量表、学习体会及满意度等。

4.3.5 教学评价

基于质性研究,开展非标答案考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进行评价。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拟定多元化、激励性、情感性、可行性的评价策略,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自我成长报告及评分标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加强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及测评性,将课内外及线上线下学习情况相结合,注重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课堂体现学生自我评价,课后及自我成长报告体现教师评价。具体方式如下:①两组实验对象在课程思政改革章节开设前,进行心理状况及价值认同测验,课程结束后进行复测,检测和对比教学改革效果。②课堂上采取课堂作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心理等状态进行自评打分,含课前线上资料学习情况、本节课考勤、上周学习生活情绪状态、关注新闻或热点话题、课堂各分节要点掌握情况等。③结合章节内容开展针对某问题课堂民意测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④课后作业中按不同章节考核,如信件或访谈、调研报告(团队)、课件或视频制作(团队)等,从而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及时讨论反馈。⑤自我成长报告,也是学生经过学习后的反思报告。评价中重点关注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教学中也更加体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由课堂心理教学向全面育人转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哈丽娜: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调研,收集数据,撰写论文,审订论文;李燕:修改研究方案,督导实施;李秋丽、王颖丽:实施研究过程,调研,收集数据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心理健康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