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2022-04-27李晓晓孙付春吴昊荣杨向莙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硕士竞赛研究生

李晓晓 孙付春 吴昊荣 杨向莙

(1.成都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2.成都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1 文献综述

专业型研究生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加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课程改革是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宋金波等[2]以课改为抓手,构建了管经专业研究生的3C实践创新课程体系;邵光华[3]构建了集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实践基地、管理于一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五化”综合改革新模式。郑俏等[4]构建了多层次、重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把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创新实践基地,开展研究生基础技能训练及创新实践计划;贾丙辉等[5]将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把涉及的实践活动层次与各学习阶段相协同,建立了集专业认知和工程应用等多层次全流程的实践能力训练模式。除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近年来竞赛培养方式也受到很大关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6]、成都大学等[7]通过创新实践竞赛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依靠高校自身资源难免捉襟见肘,陈维霞等[8]在政校行企协同培养专业硕士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群体系的“1+X”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 “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实践与创新是专业硕士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硕士的最大特征[8]。成都大学在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中,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硕士为主,并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了“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培养出了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素养高,具备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9]。“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围绕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面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根据职业需求,通过校、政、企融合共建实习实训场景与平台,以工程实训和项目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学科竞赛和“双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从“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图1 “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3 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体举措

3.1 注重职业素养提升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接学科专业标准、行业企业要求、学校培养实际,以专业标准和职业需求确定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提出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实践创新能力标准,整体推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改革:①明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点。瞄准“专业标准、职业需求、实践创新”的培养需要,确立了“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实践创新能力递进培养重点途径;②细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标准。面向全体专业硕士学生、培养全过程,分专业确定了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校内24个专业硕士专业、70个研究方向,制定了实践课程、训练环节、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条件保障等10余个专项建设方案和管理规范,分类完善了各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标准;③优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深化校地共建、校企共建联合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等组建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联合培养共同体,形成了协同制定能力目标、协同建设能力标准、协同建设资源、协同建设课程、协同开展实施、协同质量评价的“六个协同”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④改革专业硕士成果评价标准。侧重于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运用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项目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成本等方面考核,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毕业论文选题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提高工程性与技术性,适当降低学术性。

3.2 注重能力、过程实践

按照“循序渐进、逐步养成”基本思路,建立了全过程的“训-竞-创”递进式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2)。①初期项目训练。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企业现场观摩、在线观摩、调查走访、案例分析、专家论坛等,着力加强专业硕士的实践创新认知能力,利用难度较小的项目(发明创造、实验实训、科研小课题等),培养其对专业、职业的深层次理解,训练其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②中期竞赛强化。构建“引导创新+支持创新”的模式强化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开拓杯”“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训练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③后期创业孵化。通过创业孵化,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产品意识,多层次解决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图2 “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3.3 注重产教研融合

图3 产教研融合的四阶段式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市场要求将高校、政府与企业三大主体要素联结起来,形成交叉影响的三螺旋理论,构建校政企联合的三螺旋实践教学模式,使三者对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导师制等实践环节进行规划,共同完成学生培养。该模式把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按照感知、学习、强化和成熟4个阶段进行划分,如图3所示为政校企联合的4阶段式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其中,工程实践感知期为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半年),工程实践学习期为入学的第二个学期(半年),工程实践强化期集中在研二阶段(一年),工程实践成熟期为研三最后一年(一年)[7]。在工程实践感知期,企业作为主体,引领学生初步感知专业应用情况;工程实践学习期,高校为主体,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突出工程实践性;工程实践强化期,企业为主体,学生开展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工程实践成熟期,政府部门将专业培养与执业资格认证统一,检验工程实践技能。

3.4 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资源作为支撑,通过整合校、政、企多方资源,构建专业硕士实践创新创业平台。①加强“大类+基础+创新”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专业基础实验室、创新开放实验室建设,建设“CC空间”校内双创基地;②共建校企、校地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专业硕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和产业的需求为场景,通过项目制的实训夯实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提供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深化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③完善“保障+开放+共享”条件利用机制。优化大精设备使用管理,推进实验室开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支持。

4 成果推广应用

4.1 研究成果丰富

面向职业需求,构建了“训-竞-创”递进式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面向培养途径,建立“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面向产教研融合,构建三螺旋理论的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面向实践资源,搭建专业硕士实训、创业的全方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近3年,公开发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论文18篇,为专业硕士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4.2 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校地、校企共建专业硕士校内外实践基地,改变了以往学生实践基地权责模糊导致的合作问题;基地积极接纳研究生参与实践,校外企业导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训练,部分毕业生直接签约校外实践基地。同时,校内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科技孵化器1家;校外包括四川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20余家,与地方政府龙泉驿区共建“成龙谷”科技孵化器。仅校内用于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孵化场地超过10 000平方米,研究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有效空间和积极性都显著提高。

4.3 专业硕士实践创新成果突出

开展实践创新在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和2018级农业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试点,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

(1)专业硕士创业成效显著。指导和培育专业硕士组建创业团队,创办企业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国创业百强1人。

(2)专业硕士竞赛成果丰硕。专业硕士参加“互联网+”“创青春”“菁蓉杯”等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先后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9项,市级优秀奖1项、科协入围奖1项,荣誉称号2项;参加“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类项目,获得省级奖项20余项。同时,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近40项。

4.4 应用推广效果佳

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成果得到了省内外多所高校的广泛认可,在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等专业硕士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得以推广应用。

5 结语

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也是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特征。成都大学自2015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探索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总结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了“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整合了校、政、企多方资源,建成了一批专业硕士实习、实训、创业平台,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多个应用单位的实践中,证明了“训-竞-创”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显著效果。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解决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与学术硕士同质化、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资源不足,以及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猜你喜欢

硕士竞赛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