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创空间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探析

2022-04-27吴晓英黄友均朱劲松谭光月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众创创客双创

吴晓英 黄友均 朱劲松 谭光月

(1.重庆科技学院 图书馆;2.重庆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3.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4.重庆科技学院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1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众创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众创空间的内涵、众创空间的类型和众创空间的投入和产出。在众创空间的内涵研究方面,Farr[1]认为创客空间最早起源于20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黑客空间,Dougherty(2011)认为创客即把各类想法创意变为现实的人。C Anderson(2012)认为创客空间是一个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的物理空间。众创空间类型方面,Bruneel J(2012)、Herndndez R(2016)等从众创空间具有的增值服务能力维度出发,将众创空间划分为封闭型平台、共有型平台、动态孵化平台和专业孵化平台四类模式。Hutabarat Z[2]从众创空间的物理存在性角度将空间分为实体型和虚拟型两类模式,理论分析虚拟型众创空间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价值。Colombo(2002)、Vanderstraeten(2012)、Cobo-Benita(2016)等从众创空间的研发人员数量、专利数量、版权数量、模糊定量分析方法FsQCA 研究众创空间的投入与产出的绩效情况。综上,国外对知识传播在区域创新中知识传播的机理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众创空间的相关文献显示,成果主要集中在众创空间的概念、类型特征、生态系统构建、发展模式和建设策略、空间设计和案例分析、影响和发展趋势方面。吴也白(2015)认为众创空间的特征包括可提供精准高效的孵化服务、集群化特征的创业及创新生态圈等;陈夙等(2015)从创客平台与政策、资源生态圈、创客生态圈、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三维结构模型、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众创空间建设进行了探讨;侯金桓等(2016)田苗(2016)唐明凤等(2015)从众创空间设计、选址、平面布局、商业模式进行了探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重庆市相继出台了鼓励、扶持与保障众创空间的优惠政策。2016 年至今,重庆市孵化器协会联合市内76家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重庆市众创空间联盟,大力集聚双创资源,优化双创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两江新区、永川区等跻身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00余家,各类科研平台1 700余个[3],科技型企业达到 8 536 家。在众创空间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众创空间用户发布、交互等产生的知识内容,为更好地助力众创空间中用户的交互学习,需将这些知识内容有效的向其他用户传播并提高用户对众创空间的接受度,从而提高用户众创空间知识水平和实现众创空间活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发挥知识传播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全市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下,构建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模型、实现众创空间知识的融合组织,推进双创背景下基于融合构架的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服务组织,将是众创空间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 众创空间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知识需求

查阅有关众创空间有关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度的文献,通过问卷星在线收集并结合众创空间用户的知识需求,进一步了解创客的学习环境。对创客来说,要进行创新活动,其所处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创客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伴、电子设备、各类文献资源、各类创新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等,知识传播与接受需求。相关研究表明,创客在创新活动过程的知识传播与知识接受主要受主体要素、内容要素、系统要素、环境要素等因素的影响。创客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播与接受主体的动机、满意度、信任、社区意识、自我效能等均是影响其行为的因素[4]。创客的学习环境和知识传播与接受需求相互作用,共同触发了众创空间用户的总体知识需求,包括构成要素、知识内容需求和知识转移过程,初步构建出众创空间用户的知识需求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众创空间用户的知识需求

创客知识需求的构成要素,创新点是核心、专业知识储备是基础、文献收集及分析能力是保障。创客的知识内容需求,主要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学科专业的经典文献,文献分析组织能力,从各类信息中心吸取知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促使创客能够基于创客空间开展创客活动。

3 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机制

为了解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从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技能、创新环境等方面制定问卷,调研了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多所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共计669名学生参与了该次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69份。调研对象分布在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12所学校。669名学生分布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其中大二的学生275人,占总人数的41%。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生具有正常的科研创新意识,12.9%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关注专业领域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并与学习(科研)相结合的学生仅占比12.9%,10.9%的同学在专业课学习时,经常专注于一个点,想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9.1%的同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后,会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来分析、支撑论证相关观点,并得出结论;7.6%的学生在有创新灵感的时候会付诸行动,有84.6%的学生偶尔或经常会付诸行动,说明该部分学生是将个人创新灵感付诸行动的潜在群体;75.4%的学生偶尔或经常有兴趣参加创新活动,说明部分学生也是有兴趣参加创新活动的潜在群体;63.4%的同学希望通过阅览文献的方式进行知识储备和创新,47%的同学希望能通过MOOC、讲座、APP等终端在线方式获取创新知识。72.5%的同学更偏向通过学校图书馆主页查找获取相关文献。构建出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机制如图2所示。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创客需有创新的意识,激发其进行创新活动中知识获取的行为和接受外在知识的能力,通过数据库、创客平台、国家官方网站等途径,查找相关文献,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逐步发现对创新活动的认知和潜在的创新能力,主动参与并开展创新活动,形成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机制。

图2 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机制

4 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作用机制

众创空间的自身条件,主要包括软硬件、创客主体、创客客体。其中,软件包括众创空间开展创新活动设备设施的保障,硬件主要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创客主体主要包括创客及创客团队,创客客体主要包括创新活动的政策、环境等。众创空间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创客主体的创新意识和敏感度、创新知识的获取能力、理解和再加工能力,为创客活动提供信息加工、包装和推广相关业务的业务加工保障团队,整个创客创新活动团队的创新理念、目标、创新团队的团结协作度等相关的创新活动环境。

基于此,需要定期对众创空间中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民意调查,及时把握创新主体的意愿和创新环境的变化情况,为众创空间提供一个健康的创新环境。构建出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的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的作用机制

众创空间知识传播过程中,其结构要素主要包括创客所需的硬件、创客主体和创客客体。通过调研数据发现,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能力影响因素表现在创新理念、创客活动方面,主要涉及创新意识和敏感度、信息能力、创新能力、活动环境、业务团队等因素;影响因素中的各个单元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的作用机制,促进众创空间的发展及其活动的开展。

5 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服务推进及应用优化

双创背景下,众创空间作为科研创新活动孵化器之一,需要逐渐向社会推广,走近社会大众的视野,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统计数据显示,电视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93.4%的公民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期刊杂志和图书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依次为25.0% 、13.3%和11.4%[5]。可进一步通过网络渠道向公民宣传推广众创信息。

结合调研数据,学生经常有兴趣参加创新活动,希望通过阅览文献的方式进行知识储备和创新,通过MOOC、讲座、APP等终端在线方式获取创新知识。因此,建立众创空间平台就是推广众创信息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该平台将国家有关双创的政策、众创活动项目、知名众创空间示范区、优秀案例交流、众创活动项目等信息通过创客空间平台展示,通过建立创客档案,对各类创客推送学科前沿、学科相关活动、学科相关政策等相关信息,通过交流区域,促使创客进行创新活动心得体验、创新活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经验分享、寻求队友等相关活动,构建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服务推进及优化路径如图4所示,提高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度,以便公民能够快速找到准确、可靠的众创信息。

图4 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服务推进及优化

6 结语

本文在众创空间本体构建和知识描述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众创空间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服务理论架构,以期推进双创背景下基于融合构架的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与用户接受度,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对众创空间的知识传播进行全面调研,针对性开展案例分析,为双创活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小创客”有法宝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