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2022-04-27张明昊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零售额城镇居民

张明昊 张 媛

(兰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0 引言

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1]。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有的比重日益提升[2],已经成为刺激我国经济增长、拉动我国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和带动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特别是由于这次疫情,以餐饮业、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代表的一大批第三产业被迫停滞,这造成了一些人员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关注经济相对落后且劳动力众多的西部地区,促进该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回暖和提高,增加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已经成为切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西部地区民生和提高西部地区就业量的迫切需要。

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有针对地研究,并得到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陈丽丽[3](2016)运用协调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进行评估发现,城市化水平是促进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伴随城市化的加深,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关联。肖淳丹[4](2016)通过对湖南省1978-2013年面板数据的分析指出,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其他新兴服务业,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又能反哺本地区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高颜超和皮平凡[5](2016)基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第三产业发展演变规律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分为快速发展、平稳发展、缓慢发展和相对平稳发展4个阶段,同时在空间上呈现集群分布,东西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梁蔚琼和张小兰[6](2014)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成都市1991-2012年的第三产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对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有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进出口总额则抑制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霍晓艳[7](2014)通过数据分析、关系论证、最佳关系论证等过程,研究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科技进步存在着单向促进关系。仇翔[8]等人(2013)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各个省份近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城镇人口数量、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以及就业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而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边际贡献最为突出。王岩和王继滨[9](2012)利用回归相关分析法对第三产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都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单纯人口数量的上升并不会直接影响第三产业发展。曾黎和李春[10](2012)对中国大陆所有省份2004-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了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是造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其中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和城市化水平能够明显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刘洁[11](2011)利用2005-2009年第三产业面板数据,分析了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外资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不感兴趣,拉动国内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是国内投资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张亚峰[12](2011)通过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和 GM(1,1)模型,对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分析表明,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是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依赖的关键因素。万丽娟[13]等人(2010)利用1998-2007年重庆市面板数据对影响西部大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区县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农村消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区县第三产业的发展。邓祖兵和徐莉[14](2010)通过对安徽省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发现影响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市场水平。其中,城市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彭丰和杜洋[15](2010)通过对我国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VAR 模型, 运用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消费水平和人均GDP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同时也发现了目前针对第三产业影响因素领域一些研究局限:首先,多数学者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探究多以全国或某一城市为对象,少有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全国为研究对象无法体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特点,而以某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则针对性过强,缺少普适性。其次,已有文献鲜有使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和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将我国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宏观定量数据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此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西部地区就业和居民收入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

本文基于宏观定量视角,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结果发现: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各个因素,在确保所选指标代表性基础上,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特点,从调查资料中选取以上5个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对其进行定量化处理。

1.1 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水平是指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工业化通过将对生产资料的处理从人工转向机械化,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促进科技进步,加快了经济转型,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第二产业的发展吸引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身到工业化的生产中,经过工作的多次细分,服务于第二产业生产的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在以机械生产为主的后工业时代,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日趋缩小,但良好的第二产业发展依旧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较高的工业化水平是服务业向多元化发展的保障[16]。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纯粹的第三产业支柱企业,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通过进一步加深工业化程度和完善工业化结构,有利于刺激西部地区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

1.2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指从事非第一、第二产业工作的人员,即主要从事交通邮政、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旅游等产业的就业人员对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起决定作用。通过对比发现,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人数、素质、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上,东部地区远优于西部地区[17]。可见,西部地区要想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就必须选拔足够数量同时综合素质较好的就业人员,这是提高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公司企业、单位个人和经营个体户向个人以及社会团体出售的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同时也包括各种服务所收取的金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能够清晰地反映居民、企业和集体对于商品消费品的需求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地区第三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上升表示社会对于消费的需求的增加,这就可以迅速刺激企业增加生产,提高居民收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18]。其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提升带动地区投资的提高,涌入本地区的资本能够为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内生动力,使本地区第三产业结构更加稳固,内容更加丰富。

1.4 人均GDP

人均GDP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的生产总值除以当期平均人口的结果,是决定人均收入的重要衡量指标。提高人均收入的前提就是提高人均GDP。人均GDP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其具体表现为: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个人收入有限,人们会优先将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人均GDP低下。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的收入水平提升,用于娱乐、商务和其他非生活必需品的费用增加,人均GDP水平上升。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很高程度时,人均GDP就成了刺激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多数人会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这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某地区或者国家的城镇居民家庭的全部收入平均分配到每一位家庭成员身上。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改变经济结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具有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能够有效实现劳动力转型,促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实现高水平多元化的文化互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实力,伴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带来的是明显的经济乘数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刺激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居民收入,吸引了农民工前来就业,再次推进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19]。可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彼此融通、互为因果。

图1 组态结构

2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研究方法

学者拉金在1987年基于“一致性方法”和“差异性方法”的思想创立定性比较分析法(QCA)。该法可以在排除所有相似性之后确定因果关系,也可以确定在其他所有情况下被研究的对象均相同,是否还缺少某个条件使这些对象表现出差异。准确来说定性比较分析法(QCA)技术综合了经典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特点,力求整合案例导向和变量导向两种分析方法的长处,比传统的定性分析更具代表性和高效度。定性比较分析法(QCA)通过集合理论思想关注案例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即因果之间表现出的非对称关系,允许不同组合可以产生同样结果。该方法利用布尔代数算法组确定分析问题的逻辑过程,以小样本数据构建出本次研究中案例间的因果关系,以一致性和覆盖率结论反馈出测算结果,最终得出造成相应结果的前因构型。其中,一致性是指评估运算的逻辑条件组合与原始实证数据的逻辑条件组合的关系程度,一般在0~1之间进行取值,结果所得的一致性越接近于1,其原始实证数据的逻辑条件组合与评估运算的逻辑条件组合的关系程度越高。但一般只要一致性结果大于0.8即可认为这样的逻辑条件组合能够适用,可用来对客观现象进行解释。覆盖率是指评估运算的逻辑条件组合在原始实证数据中的比例,反映逻辑条件组合对结果的解释程度。

定性比较分析法根据集合形态不同又可分为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其中,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能够执行综合的数据集,让具有相同结果的案例被一个简约解覆盖,是定性比较分析法中最基础的形式;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延续了清晰集比较分析对数据的处理流程,同时允许多值变量的出现,规避了只能使用二分变量造成的问题;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则可以将变量隶属度校准到0~1之间的任意值,具有更加精确区分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一,西部地区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并不适于用传统定量分析进行研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能有效解决传统定量分析导致的研究中变量之间因果联系不清晰的问题。其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可以根据各因素对就业量的具体影响具体分析,能够清晰地识别出各种情况下的前因构型,确保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因此,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比传统统计学方法更适合本文的研究。

2.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广西、新疆和重庆。本文研究数据均来自西部各个省份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减少结论误差,选取2014-2018年的西部各省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研究变量选择及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选择与说明

2.3 变量测算与数据校准

由于初始样本数据无法满足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布尔逻辑分析条件,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现有数据进行校准和转换。本文通过熵权法确定各个影响因素所占权重,根据权重的占有情况测算出每个变量的综合得分,将综合得分平均值作为本次研究的原始数据,尽可能地避免变量衡量尺度和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时,为得到高连续性的模糊集,本文采用连续赋值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设定了3个定性转折点:完全隶属(模糊评分=0.95)、完全不隶属(模糊评分=0.05)以及最大模糊交叉点(模糊评分=0.5)。同时结合已有研究,对第三产业年产值、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校准采用数据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设定锚点,从而将各衡量指标的数据校准至[0,1]区间,1表示“完全隶属”,0表示“完全不隶属”,0~1之间的数值表示指标变量在连续模糊集中的隶属程度。各变量校准锚点设置如表2所示。

3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结果

3.1 条件的必要性检验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准确以及真值表的充分性,需要进行必要性检验,通过该检验进而进行真值表分析能够快速将必要条件从真值表中剔除。

表2 各变量校准锚点

在模糊集分析中,根据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将前因变量区分成对结果变量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当前因变量是结果的充分条件时,说明只要前因变量出现,其结果必然存在。当前因变量是结果的必要条件时,说明只要结果存在,其前因变量必然出现;反之,若只是前因变量出现,并不能说明结果存在。计算必要性模糊子集关系一致性得分公式如下:

在确定一致性得分时,将0.9作为一致性得分门槛值。当一致性得分大于0.9时,认为该前因变量是结果的必要条件。当一致性得分小于0.9但不小于0.8时,认为该前因变量是结果的充分条件。本文必要条件分析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当结果变量为高第三产业年产值时,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致性分数最高为0.932515,高工业水平一致性分数为0.924335 ,故本在研究中,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高工业水平是实现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年产值增加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致性得分为0.879346,是实现西部地区高第三产业年产值的充分条件。当结果变量为低第三产业年产值时,低工业水平、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一致性分数均高于0.9,故为实现西部地区低第三产业年产值的必要条件;其他条件的一致性分数均小于0.8,对实现西部地区低第三产业年产值没有明显影响。

3.2 真值表构建

本文将案例阈值设定为1,一致性阈值设定为默认值0.8,在研究案例为11的情况下,排除偶然因素,把工业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条件变量,第三产业年产值作为结果变量,构建表4所示的真值表,每一行代表着一个条件组态,NUM表示该条件组态所含案例个数。

表3 单个条件变量必要性检验

由表4可知,结果为高第三产业年产值的组态个数为6个,同时这6个组态均受到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主要影响,说明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提高第三产业年产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表4 真值表(TOT)

3.3 条件组合分析

本文利用fsQCA3.0软件的“Standard Analyses”选项分别以高第三产业年产值(TOT)和低第三产业年产值(~TOT)为结果变量进行标准分析,分别得出了简约解(Parsimonious Solution)、复杂解(Complex Solution)和中间解(Intermediate Solution)三种解决方案。其中,简约解使用全部的逻辑余项,结果过于宽松,不能反映问题本质,代表性低;复杂解不使用逻辑余项,论证严格,但结论冗长复杂,不适合作为一般解决方案;中间解介于复杂解与简约解之间,只使用了有意义的逻辑余项,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问题本质,且比简约解和复杂解更加简洁,从而比简约解和复杂解优越。本文基于多数研究方法,使用中间解所提供的条件组合研究分析。其中,将简约解中出现的前因条件定义为核心条件,将仅出现在中间解且被简约解剔除的条件定义为边缘条件,得出表5所示结论。

表5 基于中间方案的逻辑条件组合

3.3.1 高第三产业年产值条件组合分析

如表5所示,高第三产业年产值条件组合共有4组,4组的一致性(CS)及解的一致性(SCS)水平均达到0.8以上,说明前因条件组合中的所有案例都满足一致性条件要求,是结果产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解的覆盖度(SCV)值达到0.853 ,表明运算得到的变量条件组合能够较好地解释结果变量。由此,可以推导出使得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年产值较高的因素条件组合。

(1)组合A1:前因构型为NTI*RSG*~PCG*~UDI。其中,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核心条件,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低人均GDP和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边缘条件,工业水平未出现,表示在该组态下工业水平不产生影响。该条件组表示当核心条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较高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能够基本满足社会上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即使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较低水平,也能够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2)组合A2:前因构型为IL*RSG*PCG*UDI。其中,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核心条件,高人均GDP和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边缘条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未出现,说明在该组态中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产生影响。该条件组表示当核心高工业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人均GDP能够保持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满足需求,在这种大环境中,高工业水平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经济基础和人员供给,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能够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乘数效应,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可以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地区第三产业能够得到极大发展。

(3)组合A3:前因构型为IL*NTI*RSG*~PCG。其中,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核心条件,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人均GDP为边缘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该组态中未出现,说明在该组态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产生影响。该条件组表示在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核心条件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可以供给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即使人均GDP水平较低,也可以通过工业水平的刺激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产生的需求效应推动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4)组合A4:前因构型为IL*NTI*RSG*UDI。其中,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核心条件,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边缘条件,人均GDP在该组态中并未出现,可以表示人均GDP在该组态中不产生影响。该条件组态表示当工业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能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能够吸纳到足够劳动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拉动地区经济发展,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和消费刺激作用,能够很好地促进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3.3.2 低第三产业年产值的条件组合分析

如表5所示,低第三产业年产值的条件组合共有三组,该组的一致性(CS)及解的一致性(SCS)水平均达到0.8以上,说明前因条件组合中的所有案例都满足一致性条件要求,是结果产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解的覆盖度(SCV)值达到0.787,表明运算得到的变量条件组合能够较好地解释结果变量。由此,可以推导出使得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年产值较低的因素条件组合。

(1)组合B1:前因构型为~IL*~NTI*~RSG*~PCG*~UDI。其中,低工业水平、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核心条件,低人均GDP和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边缘条件。该条件组表示在当核心条件工业水平低、生产效率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少,不能满足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给,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无法表现出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能刺激人们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条件下地区的第三产业无法得到发展,第三产业年产值必然低下。

(2)组合B2:前因构型为~IL*NTI*RSG*~PCG*~UDI。其中,低工业水平作为核心条件,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低人均GDP和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边缘条件。该条件组表示即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能够满足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商品零售额能够推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核心条件工业水平低下,无法为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而且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无法使得当地居民提高消费积极性,这时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就十分困难。

(3)组合B3:前因构型为~IL*~NTI*~RSG*PCG*UDI。其中,低工业水平、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核心条件,高人均GDP和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边缘条件。该条件组表示当工业化水平发展不足以支撑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过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低下,不能表现出足够的经济活力时,即使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处在较高的水平,但由于缺少消费环境,居民会面对有钱没处花的尴尬局面,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外界条件,第三产业年产值难以提高。

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以上7个条件组态进行宏观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前因构型表示能够为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促进效应时,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4个组态中均作为核心条件出现,高工业化水平也作为核心条件在3个组态中出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个组态中均作为边缘条件出现,同时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出现组态中表现出矛盾状态。这表示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保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年产值处于较高水平、驱动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虽然也对西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其对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的根本性和广泛性远不及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从基础上提供原动力。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个组态中的矛盾表现表明其对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存在根本性影响,在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高水平时只会对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当前因构型是使得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年产值处于低水平时,低工业水平作为核心条件在三个条件组态中出现,同时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组态B1和组态B3中同样作为核心条件出现,虽然在组态B2中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现,但是作为边缘条件对该组态最后结果没有根本性影响,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三个组态中均以边缘条件出现,且在三组组态中表现矛盾。这表示低工业水平、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造成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低迷、抑制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边缘条件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不会起到关键作用。当低工业水平、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三者出现任意一者就会造成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受阻。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对已知研究结果的总结,将工业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影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重新构筑了包含因果条件间的多重并发关系。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工业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均能产生影响,但影响强度各有不同,高工业水平和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产生实质性地促进作用;而低工业水平、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则会抑制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年产值增长。经过以上阐述,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发展工业新模式,加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

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的扶持,同时第三产业的繁荣又能反向刺激第二产业的发展,二者展现出来和容共生的关系[20]。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程度相较东部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单纯地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加第二产业年产出并不符合当前趋势下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同样也无法刺激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现阶段,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需要进一步革新工业发展模式,运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思维完善本企业的生产流程,提高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层次,形成稳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革新和转移,为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开拓空间,增加居民对于第三产业的需求。同时要确保两种产业发展系统一致,当地政府要加强引导作用,建立互惠共赢的发展生态环境,防止出现恶意竞争、劳动力浪费和资源碎片化现象。

4.2 以质量高和数量足的就业人员带动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的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却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且优秀的劳动力在不断向中部和东部地区转移。当前西部地区应加强对于第三产业的监管和治理,营造出一个有吸引力的第三产业创业就业机制和环境,切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潮流,争取留住劳动力同时能吸引人员前来就业。不仅要保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样值得关注。进入信息化时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在从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形式发展,高技术性、高附加值和高人力资本成为了新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特点。因此在保证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同时,要分阶段、分人群、分行业对就业劳动力进行素质提升[21]。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就业人员进行思想和基础知识的再教育,尽可能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同时要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保险金融和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人才互助的良性体系,为西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4.3 调控第三产业发展格局,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外部合适的经济发展环境,其本身的发展结构和发展方式也需要适时改进[22]。西部地区受地缘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其第三产业发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因此西部地区在调控第三产业发展格局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规范地区经济市场秩序,为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出规划。要破除行业垄断等不良现象,扩大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新的、高效的竞争者进入行业,淘汰低效率企业和公司,保障产业整体效率,确保应对重大风险事件能力。其次,结合具体情况,开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改革[23]。对于西部地区,单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可以在进一步完善以交通邮政、批发零售和娱乐餐饮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同时,拓宽发展路径,积极发展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行业,进一步打开对国内和国际的开放程度,建立体系完整、过程规范的投资流程,努力培养、保护和推广当地第三产业特色品牌,提高本地区第三产业差异化程度。第三,多方面、多维度地刺激消费。要跟进对上限企业的信息获取,扩大上限企业的数量,增加消费选择,同时要针对各种消费活动进行引导,发挥市场监测和商务预报的宣传作用,帮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4.4 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以规模效应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水平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24]。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都要以一定的人口密度为前提,城镇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第三产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推进[25]。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且乡镇众多,结合该特点,西部地区各个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主要城市的建设力度,统筹城市乡村协同发展,在城镇乡村之间建设产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加强城镇乡村联系,尽可能缩小城市乡村差距。要进一步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务工,使更多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为现代服务行业扩展消费需求总量。同时注重发挥已有城市的向外空间辐射能力,加速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镇的发展,再由县镇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形成一个覆盖多数区域的经济构建网络。这既有利于改进主要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又能帮助提高周边贫困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更好地发挥地区优势,实现市镇县乡第三产业协同发展。

4.5 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消费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境况。西部多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造成消费需求偏低原因之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首先,从农业发展入手。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且农业人口众多,为了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帮扶,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建设完善的农业生产产业链,革新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26]。其次,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做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和改善工资发放结构的方式提高职工收入,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各种补助金额,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最后,进一步鼓励创业行为。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刺激第三产业发展。

4.6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各方投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落后,但却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西部地区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打开对外发展市场。首先,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引进高质量、高技术的外资企业入驻,倒逼本地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带动地区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7]。其次,加强地区内部融资。地区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政企合作的形式发行债券和其他金融证券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可以在政府的担保下将更多社会资源合理地向第三产业进行倾斜,优先发展竞争性强、地区特色明显的信息文化、服务旅游和保险金融等新兴第三产业企业,为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提速。

本文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本次研究在选取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影响因素时无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因为在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时无法选取过多条件变量,过多的条件变量会使得各个组态间难以比较分析,无法得到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不便于对结果进行解释。第二,对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锚定点选取结合了多数学者的选定方法,可能存在更加合理的锚定点选取方式,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优化。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零售额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7月我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额下降2.9%
冰箱市场零售额四年来首增长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2016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近9000亿元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最畅销的玩具是哪些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