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

2022-04-25卢晓雯

理论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内卷价值取向

摘 要:青年“内卷”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年在社会实践中自我重复、自我内耗、争抢式的努力却得不到进步的生活样态,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青年一代进取与焦虑共生、追求与逃避交织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内卷”作为当下青年亚文化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青年“内卷”现象的产生是个体心理机制、社会根源和时代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既有青年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驱动和社会快速变迁的环境驱动,又有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的技术驱动和白热化竞争压力的外在驱动。规避青年“内卷”现象,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状况与青年实际问题,通过净化青年成长的环境、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打破“圈层壁”;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青年的创新精神、提升青年的抗逆力等方式,打破“情绪壁”,进行合理引导与治理。

关键词:“内卷”;价值取向;青年亚文化;规避之道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4-0099-08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研究”(19YJC71007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2020SJA1582)。

作者简介:卢晓雯(1987-),女,江苏靖江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通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内卷”一词一路高歌猛进,从知乎传播到各大网络平台,瞬即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1]。“内卷”(内卷化,英文为involution)①,译为过密化,直观而言是指向内演化或绕圈。早在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就提出过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内卷理论”(involutionstheorie)[2]。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曾用“内卷化”来描绘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3]。随后在研究印尼爪哇地区的农业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将“内卷化”定义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4]自20世纪80年代起,黄宗智(Philip C.C.Huang)、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等海外汉学家将“内卷化”理论引入中国,并运用于中国乡村经济研究。21世纪初,刘世定、邱泽奇对这个概念的由来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内卷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 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5]。伴随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6]。时至今日,“对于‘内卷’的泛用本身却已经不是一个学术事件,而是一个准社会学与准传播学事件”[7]。

纵观“内卷化”概念的发展史,尽管最初的含义发生了某些变化,“但这并不妨碍运用‘内卷化’概念解释某种社会或文化模式无法转化为更为高级模式的停滞现象”[8]。当下,有一群青年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在生活上受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在学业、事业等社会实践中自我重复、自我内耗;理想上无法向外部拓展,只能原地不动,不思改变、不求进取、不谋开拓。此外,还表现出对自身状况不满,但又缺乏追求理想的动力;工作难以与人生价值观发生关联,导致劳动陷入自我空转的内卷化状态,这即是一种青年“内卷”现象。与其他青年亚文化一样,青年“内卷”现象背后也反映出我国当代青年群体的某种诉求和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元文化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尤其对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形成巨大冲击。因此,解读当代青年的“内卷”现象,剖析其生成机理和原因,探讨应对的具体措施,对于准确把握当下青年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青年 “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

青年“内卷”现象既不同于网络热词“屌丝”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黑化为特征的亚文化,也不同于“佛系”青年所表现出的懒惰与逃避心理,更不同于之前流行于青年间的“丧”文化所展现出的颓废色彩。青年“内卷”现象以其自身独特的内涵在现阶段的亚文化形式中表现出新的症候,体现出复杂的矛盾性。

(一)进取与焦虑共生的精神状态

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是当代青年最贴切的群体标签,这是由青年阶段独有的年龄特性所决定的。无论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还是刚刚踏上社会职场的青年,他们大多保持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曾被誉为“天之骄子”,是整个家庭与社会的希望。因此,青年群体往往怀着进取心尝试去改变阶层固化,或带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努力拼搏、积累财富。但事实上,由于大多数青年长期生活在顺境之中,往往很难适应逆境带来的波折与压力。在社会变革中,青年自身的发展规划、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其成长空间的不确定性,时常让他们感到迷茫无助、无所适从。他们自愿或被迫参与到各种竞争中,但因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容易产生挫败无望的情绪以及求而不得的焦虑感。有的因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晒朋友圈、秀美图等方式与同龄人比较,时常表现出“比上不足”的焦虑。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他们极易产生浮躁焦虑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进而逐渐渗透蔓延至学业、工作、情感等诸多方面,导致抑郁、失眠已成为青年群体中常见的精神疾病。青年一方面努力进取、积极拼搏,期待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但另一方面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抗压能力弱,缺乏自信心。概言之,进取与焦虑共生的精神状态已成为“内卷”现象的突出表征之一。

(二)追求与逃避交织的价值取向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9]作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青年的价值取向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但当下青年在价值取向上也面临着难以破解的矛盾: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趋密切,青年群体对自我或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有了更深刻认识,不仅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重视自我对物质、精神、能力等方面的追求,满怀着向上流动的憧憬和动力,保持着对改变现状的美好愿望。但另一方面,受激烈社会竞争、高昂生存成本及阶层跃迁失败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因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进而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当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无法获得社会的肯定时,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存在产生怀疑,甚至作出否定性评价。如果他们投入所有成本换来的只是维持基本的生存,既缺少了生活的乐趣,也没有获得他们所期望的工作尊严,也就难以获得继续奋斗的有效动力,因此很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总之,这种对向上流动的憧憬和向下流动的放弃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青年群体追求与逃避交织的价值取向。

(三)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观念冲突

在当下语境中,“内卷”指向的是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的维度。从文化背景角度看,“90后”“00后”面临着比较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双重矛盾。一方面他们出生在传统文化家庭,并在传统家庭教育的氛围中成长,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但这种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成功的传统理念,往往并不能使其轻易实现人生突破。另一方面,当下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也影响到青年人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他们不再满足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这一类的基本物质需求,而是情感需求日益提升,希望获取尊重、爱、关怀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等更高的精神需求。加之,青年群体本身个性张扬,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挑战传统。但是由于经济方面的限制,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勇气和实力来实现自我超越。因此,当下青年普遍处于家庭和社会、自我角色定位和自我意识等复杂的矛盾中,他们既遵循传统,又渴望突破传统;既享受着传统规则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又渴望摆脱平庸。因此,传统与现代文化观念间的冲突与纠葛亦是“内卷”现象的又一显著表征。

二、青年“内卷”现象的本质属性

(一)低效率或无效率化

20世纪80年代,黄宗智用“农业内卷化”一词说明农业经济的增长不是源于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的增加,而是因劳动力的密集型投入,导致“无发展的增长”或“过密型增长”[10]。简言之,劳动力投入约等于或大于产出,是一种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青年“内卷”现象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正是低效率或无效率化。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权力斗争和相互扯皮盛行,没有业务,但员工还要天天加班给领导写文件、做PPT,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并不必然促进工作的实质性进展。即使是“996”这种工作时间的延长,也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所作出的妥协,准确地表现了青年群体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二)过度竞争化

哈佛大学学者贝恩在《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过度竞争为低集中度、持续性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产业的一种市场结构。也有学者这样解释:“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11]过度竞争是相对于有效竞争而言,它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

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年轻人普遍持有强烈的危机感。英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6岁至30岁的英国年轻人中,有四分之三正在遭受“青年危机”。其中73%的青年受访者对生活不满,感受生活压力巨大、手头拮据,认为周围人都比自己过得好。行为心理学专家唐纳·道森概括道:“总体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前面临的压力大得多。”英国《每日邮报》援引了其观点:“年轻人面临着为证明自己而引发的重重压力。他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来保持某种形象。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以失败和空虚结束这段奋斗历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揭开漂亮的指标、体面的成功,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12]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放弃原本求真务实、踏实求学、为知识而学的价值取向,转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依靠趋向极限的自我施压,一时赢得某一领域的比较优势,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以致同学间的友好关系逐渐变成了逐利性的竞争关系。“末位淘汰”“非升即走”等话语刺激着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由青年创造或主要由青年参与的独特文化形态,是指“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13]。青年亚文化是青年逃避现实、寻求情感慰藉的“栖息地”,也是青年表达内心情感与诉求的主要渠道。

与“丧”“佛系”现象一样,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成长特点,决定了其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这样一群青年将攀比、比较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情感宣泄和个性表达,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表现出缺乏理想的思考和行为,精神上产生了惰性。但随着个人的成长,也许这类青年价值观会向善改变,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内卷”现象也会逐渐消化。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呈现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因此,青年“内卷化”是一定社会症候和精神之域的折射和隐喻,是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特殊存在,这一文化集中展示了青年亚文化的阶段性、边缘性、片面性。

(四)依赖网络空间的圈层化

“圈层”是对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产生的相对中高端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从广义上看,它是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内本身具备较强社会联系、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

在网络媒体的助力下,当代青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构不同的亚文化群落,使特定的观念、表达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圈层中得以展开。青年群体以新媒体为平台,以追求氛围自由、平等、开放、民主的精神状态形成集体情感,从而产生圈层化的生活样态。其中,“内卷”青年因对自己现状不满但又缺乏追求理想的动力,因在工作、学习等领域发生了过度竞争导致进入互相倾扎内耗的状态等原因走到一起,建构并形成拥有共同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圈层,其中一部分人“严明区隔着自身与外界,形成并不断加强圈层内成员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呈现出封闭式的圈层”;而另外一部分人“不仅保留自己圈层文化的个性,而且极力向外推介与扩张,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以破壁或出圈的方式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圈层”[14]。两种截然不同的圈层有着不同的偏好、不同的价值观,但都为青年人获得归属与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重要场域。总之,青年“内卷”现象依赖网络空间呈现出一种有意或无意停滞在低水平状态,亦或是在简单自我重复的圈层中周而复始低效循环的局面。

三、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生成機理

“内卷”一词虽是舶来品,却真实反映了当前我国部分青年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及特征。“内卷”现象的生成与流行,背后蕴含了独特的个体心理机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鲜明的时代特质,其中既有青年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驱动和社会快速变迁的环境驱动,又有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的技术驱动和白热化竞争压力下的外部驱动。

(一)内在心理驱动: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青年“内卷”现象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具体反映,是基于主流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亚文化,是青年群体自我认同、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一种表征性存在。由于青年群体正处于成人初显期,对自我的关注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不断增强。作为时代的新宠,当代青年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行为方式,都迥然区别于上一代,追求个性独立是他们的一大鲜明特点。加之社会的全面开放、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他们自我认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激励了他们追求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等向上流动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渴望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新时代环境驱动下青年有意识地计划创造自我实现的方案,也成为“内卷”现象生成的内在动力。

(二)社会环境驱动:快速的社会变迁与转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变革、思想观念深化、利益格局调整,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新自由主义、新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塑造愈加深刻,权力追捧和资本崇拜的局部流行,借贷消费与奢靡浪费的局部盛行,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成长。一些青年人的个性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率先觉醒,在社会变革中,更多地向生存、发展和自我成才努力,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多了一些现实实惠的选择[15]。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财富的迅速累积、网络技术动态加速变化,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青年一代的发展基础和生活条件比以前更好。与此同时,青年群体也面临着振荡的社会转型剧变,阶层固化现象依然严重,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等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巨大,如社会矛盾加剧、个人焦虑状态凸显、经济发展刺激现代消费欲望,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无形的压力。骤然增加的危机感迫使一部分青年不得不选择激烈竞争的方式来寻求出路,这正是导致青年陷入“内卷”困境的外因之一。总之,“社会环境因素建构‘90后’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代人所展现出的,除青年的普遍特质外,还有中国社会转型背景在他们成长历程中留下的独特的烙印,这也是当下时代变迁的记录”[16]。

(三)技术环境驱动:网络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

“内卷”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高速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总量固定造成资源有限,竞争显得格外激烈。当下,受新媒体强势发展的影响助推,“内卷”的真正含义被解构,变迁成了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了30.0%[17],可见青年群体是互联网使用者中最大的群体。这群人与“60后、70后”那一代的“电视人”截然不同,他们的思维、行为、社交方式都充斥着互联网的气息。青年群体更多依赖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便捷的传播渠道;他们熟稔网络信息技术逻辑,群体间话题的传播相当简单且迅速。因此,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传播、赋权不但消解了在实际应用效果中信息传递的解构权威,还为当代青年独特群体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既宽松又丰富的外部环境,为青年寻找志同道合的“圈内人”、寻求身份认同提供了新渠道,为那些在现实中交往不利或者自卑的青年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问题。网络新媒体看似为青年群体消除了界限和藩篱,创造了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平等且同质化的虚拟文化,但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青年群体普遍存在“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化、道德评判相对化、心理空间封闭化”等问题[18]。在此背景下,网络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不但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而且助推着“内卷”现象的产生,使部分青年沦为其直接“受益者”。

(四)外在压力驱动:白热化的竞争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青年的奉献与牺牲,但同时也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青年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例如,就业竞争压力。在人才结构改变的大背景下,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拥有知识、技术、创新的人才,科技龙头、互联网企业、自媒体平台等热门行业就业门槛不断提高。据报道,2021年7月全国有909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显而易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就像“斯坦福鸭子”,表面上悠哉悠哉、不慌不忙,实际却在竭尽全力暗自划动。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国家间、行业间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抢夺的激烈竞争外,企业内部的竞争也逐渐加剧。部分青年人为在职场中争夺一席之地,透支健康、时间以及精力,加上因公司制度化导致的内部竞争,一句“今天搬砖不狠,明天地位不稳”已生动说明当下青年的职场样态。总之,在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的当下,青年无法脱离这种完全竞争的价值评判体系和社会氛围,进而使得这一群体承受着不必要、非理性的不良或不公正的恶性竞争,从而引发“内卷”。

四、引导与破壁:当代青年 “内卷”现象的规避之道

青年“内卷”现象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一个物质性满足、精神性建构、价值观塑造和心理性调适的过程,既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干预与陶冶,又需要内部环境的协调与配合。这就需要一方面通过净化青年成长的环境和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打破“圈层壁”;另一方面借助培育青年的创新精神、提升青年的抗逆力等方式,打破“情绪壁”,进行合理引导与治理。唯此,才能规避青年“内卷”现象的消极面,攻破“内卷”现象的不良社会心理症候。

(一)破“圈层壁”

1.净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内卷”现象的产生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面对复杂环境呈现的生活样态与心理状态。知识的生产需要比较宽松的环境,环境越好、福利越好,知识生产越佳;“内卷”下的知识生产者因倍感焦虑,整体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从“内卷”“佛系”“丧文化”等现象的产生与传播来看,它们源自青年群体对社会竞争激烈而个人能力不足的焦虑心理。因而,在青年亚文化的破壁“出圈”之旅中,社会要尽可能地为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机遇,帮助青年群体顺利“出圈”、融入社会。

首先,不断改善相关体制机制、管理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尤其对当前青年群体普遍关注的就业、住房、收入、教育、醫疗等社会保障类热点问题,给予必要关怀和适当帮扶,鼓励推动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从根本上减轻青年群体的焦虑感,增加青年群体的安全感。同时,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调控与分配,对社会竞争秩序进行有序引导和管理,对各种恶性竞争进行制约,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为青年群体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新时代,一方面要搭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另一方面要制定扶植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保障青年的就业权利。此外,还要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其次,积极改革教育理念。教育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新制度产生的源泉,是打开“内卷”的关键钥匙。当下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教育,而非筛选人的教育。教育者们需以激发青年独立的思维和自由的思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多元化的标准进行人才选拔,努力弥补教育制度的缺陷,为青年教育构建多元发展的学习环境。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当下部分青年片面地将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这种错误观念的形成,是由青年群体处在价值取向不够坚定、价值观念不够完善这一阶段性特点造成的。因此,要及时纠正青年人的错误观念,切实加强学校、社区宣传教育,使青年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在青年群体中营造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正能量。

2.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所谓破“圈层壁”,不仅要打破固有的社会成长环境,更应打破冲突模式下虚拟的网络圈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以协调治理的思维模式融合发展、良性互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9]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既是青年群体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他们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从运营主体来看,微信公众号等的运营方主要是商业经营者和普通网民。从发布内容来看,大多数内容和信息都是由网民自发创作。加之网络运营者多是以营利为目的商业企业,为了使平台内容夺人眼球、获取更多关注,经常发布一些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再加上各种图像、表情的推波助澜,致使“新媒体化的逐步深入极大地推动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20]。因此,要通过网络监管对各种亚文化的传播进行有效限制,对发布的内容进行适当引导,为青年群体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构筑美好精神家园。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看,网络平台应注重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悲观消极文化、负面情绪等内容的传播进行严格规范。在平台的用户使用协议和平台公约等网络规范中制定细致、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网络用户在进行创作时要对内容的性质与社会影响进行客观准确的研判,进一步打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网络空间。此外,还可利用网络媒体的“加持效应”,“即时捕捉社会事件和动态、采集和编取瞬息的信息图像以便于将自我与外界时刻关联”,并“运用多元视觉符号进行价值表达”[21],结合青年群体关注的热门话题,将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以新的形式进行精彩呈现,以青年视角创设文化场景,使其真切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二)破“情绪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发展状态。打破焦虑、迷茫、挫败等情绪壁垒是有力应对青年“内卷”的根本出路。

1.注重引导青年个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青年社会心态的形成与个体行为习惯、个体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从思维角度来看,青年群体一方面主体意识强烈,对现实充满理想与激情,另一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却不足,往往情绪外显,容易冲动,部分人还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简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欠缺理性思考。从认识角度来看,青年群体阅世未深,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理性不够,有时会因自我定位不清而产生错误认知,看待问题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负面心态的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2]“90后”“00后”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培育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有助于青年个体保持身心健康,更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青年群体自身需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和判断,积极对自我进行评价与反思,培养理性精神和思维;要不断获取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要用辩证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健康的心态。从社会层面看,要重视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走入青年内心,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其内心诉求,给予必要帮助。全社会必须清楚认识到,“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23]。只有青年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要不断提供有利于青年发展的就业机会,加强青年社会参与度,让青年的事业优先发展起来,从而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总之,青年群体要注重自我净化、提高认知,从实践和行动中反思,在竞争中追求理想自我,用积极包容的心态看待社会发展。

2.培育青年的创新精神。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新时代青年需要新的精神引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创新已然成为中国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新时代青年也必將成为创新的主力军,青年群体要以创新的思维来应对这个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青年群体在了解自我之后,努力尝试做自己舒适圈之外的事情,跳出“内卷”陷阱,多维度精进成长。比如,结合所在工作岗位或所学专业开拓新的知识与技术,不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己创造财富增量的可能性。在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突破自身思维框架,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在实践中思考、在创新中进步,以创新补足精神之钙。

3.不断提升青年的抗逆力。“抗逆力”是指在逆境中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又称为逆境商数(简称“逆商”)[24]。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需要有综合竞争力,即既要专业过硬,情商逆商等综合素质也要强。青年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但同时也伴随着成功与喜悦。习近平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25]当代青年理应认识到逆境是必然、普遍的现象,需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突破逆境的束缚,不断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结语

青年“内卷”现象是一种边缘性、小众化、短暂性的亚文化形态,暗藏着未解决的现实矛盾。“内卷”现象的流行,反映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需要提高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教育理念、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青年个人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注释:

① 从英语和英汉词典的解释来看,involution是由involute一词抽象化而来的名词。而involute本身既是一个形容词,又是一个动词,还是一个名词。作为形容词,它有错综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内旋的、卷起来的和内卷为螺旋形的等含义。作为动词,它又有(叶片)内卷、卷起、恢复原状、内旋、衰退和消散等含义。而一旦involute抽象化为名词而成为involution,这个词就有了内卷、内缠、错综复杂、纠缠不清,纠缠不清的事物、复杂的事物以及退化和复旧等含义,因此,本文视内卷等同于内卷化。

参考文献:

[1]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十大流行语”[EB/OL].http:∥ling.whu.edu.cn/yuqing/001/2020-12-18/9058.html.

[2]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6(1):81.

[3]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 (93):194.

[4]CLIFFORD G.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80.

[5]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109.

[6]李发根.创新还是延续:“内卷化”理论的中国本土溯源[J]. 史学理论研究,2017(3):61.

[7]徐英瑾.数字拜物教:“内卷化”的本质[J].学习与探索,2021(3):65.

[8]刘志民,杨友国.陌生自由人社会及其内卷化: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现状的思考[J].2009(9):113.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26463955.htm.

[10]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77,222.

[11]任保平.后改革时代的标志、特征及其改革共识的构建[J].学术月刊,2010(42):66.

[12]徐菁菁,郭子介.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J].三联生活周刊,2020(37):50-64.

[13]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

[14]王玉香.当代青年文化谱系中的“自我”特征[J].人民论坛,2020(36):125.

[15]葛晨虹. 当代青年价值观透视五大特征凸显自我[N].人民日报,2014-05-11(05).

[16]肖竺.致中国梦的青春一代[N].人民日报,2015-04-17(11).

[1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P020180305409870339136.

[18]胡钰,吴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2001(3):52-53.

[19]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0]谌韵灵,邹升平.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及引领路径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26.

[21]蒋凌昊,孙一楠,谭天.“出圈”与认同:传播裂变下的文化融合[J].青年记者,2020(18):16.

[2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39.

[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5-01(01).

[24]王建平.积极培育当代青年抗逆力[J].人民论坛,2019(17):97.

[25]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04(02).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内卷价值取向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