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天山(长篇小说节选)

2022-04-25霍玉东

绿洲 2022年2期
关键词:卫青张骞汉武帝

霍玉东

引子张骞的发现

汉武帝即位时,张骞就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生活在皇宫大院衣食无忧不说,还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也算是份让人眼红的美差吧!

可张骞偏不!

汉朝是一个不甘平庸的时代,建功立业是那个时代的个性。

张骞不怕吃苦遭罪,一心一意要献身青春理想。生而逢时又不甘平庸,注定他这一生不可能平凡。这不禁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寄语。对当代青年来说,这金玉良言的背后,有着大量的先进人物值得学习。张骞算是其中的一位典型。

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多是张骞“凿空”西域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他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另一发现是什么。

时间定格在公元前126年的一天。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汉武帝刘彻,放下手头上一大堆军国要事,史无前例地去单独召见一位郎官,听他从西域归来的报告。

这位从西域归来的郎官,就是张骞。

话得从公元前138年说起了。为了能联手对付匈奴,正青春年少的张骞经过主动申请,带着百人团离开长安,去西域寻找一个叫大月氏的游牧部落缔结军事同盟。结果是同盟没有达成,还被匈奴关押了十余年后回到长安。让人意料之外的是,汉武帝对张骞的归来给足了面子,除了封官行赏之外,还兴致勃勃地要听他的汇报。

这是被之后历史证明,一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汇报!

汇报所花的时间虽然持续很长,但是气氛非常好,刘彻始终处在“天子欣然”的状态。报告的内容除了张骞亲身经历的大宛、大月氏以及间接了解的乌孙等的方位、强弱、习俗外,还有塞外异物的介绍。

当张骞汇报到“河源出于阗”时,刘彻顿时放大了瞳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骞的这个报告,寻到了更远的黄河源。

《史记·大宛列传》对张骞的汇报,是这样记载的:“于阗(和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黑海或里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意思是说,黄河的河源在新疆“于闐南山”。因为发源于那里的水,全部东流到罗布泊渟蓄起来,地面上没有一条流出的河,所以河水是从地下潜流向南,最后从青海境内流出地面,变成了黄河。

在此之前,古人只知黄河从青海境内的山上流出,河源到底在哪儿还是一个谜。岂料,在张骞的冒险之旅下,竟亲眼看到了潜流背后,来自“于阗南山”的黄河源,这可是一个绝对的大发现!不过,在张骞的汇报中,并不知道黄河发源的山叫什么名字,“于阗南山”只不过是个临时的称谓。张骞话音刚落,刘彻立刻想到了古文献中,关于河源、玉石和西王母与昆仑的记载。

注意,在汉武帝之前的“昆仑”,多是泛指。也就是说,在浩如烟海的古图书中,对“昆仑”有多如牛毛的记述。只是,不同的古籍,对“昆仑”的地理方位有大相径庭的记载。“昆仑”究竟在何处?一直困惑着古人。不过,通过对古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得出,同时具备美玉产地、黄河发源地和西王母生活的西北之地这三大标志,才能被认定为“昆仑山”。

张骞的报告中,已明确“于阗南山”是黄河发源地和美玉产出地,刚好它也在长安的西北方位。因此,刘彻听了张骞的汇报兴奋不已,亲自动手查阅了“案古图书”,在古图书中,分别找到了玉石是昆仑的名优特产,西王母所在的西北之地名叫昆仑之丘,黄河源自昆仑。而这三个标志,恰恰同时指向了“于阗南山”。于是,武帝最后一锤定音,将“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案古图书”,就是上古流传下的文字和地图资料,汉武帝拿它们当依据,说明了这之前的中国古图史料,已饱含了西域的信息,绘入了现在新疆的山川。

汉武帝钦定“昆仑”后,使古书及神话里屡见不鲜的昆仑,从此不再孤魂游荡,开始在地理上安家落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对昆仑地理位置的规定。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不以为然地说,张骞关于“黄河源”的说法算什么发现?只不过是《中国地理学史》所称的一个“谬说”而已!可就是这样一个谬说,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上千年。我们现在已经搞清楚,张骞所说的黄河源,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85年确认的黄河源——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地理上可以说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这并不妨碍那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这两者在文化、历史上并没有任何差别。

因为,一直以来,昆仑山一直被认为是贯通天地的阶梯,理想中世界的最高点,更具有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万脉之根的崇高地位。千百年来,人们都不停地围绕着黄河源头来探求昆仑,他们无不是以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和文化信仰高度,去寻求河源昆仑的。

如果说,奥林匹斯山孕育了古老的希腊神话,那么,昆仑山孕育了古老的华夏神话!

按照闻一多、顾颉刚两位先生考证,昆仑神仙信仰早于东海齐燕神仙信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来自昆仑,在那里得道升天。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表达的正是华夏子孙,对昆仑孕育中华文明初源的普遍认同和心声。

中原和西域既然被认为同饮黄河水,自然就是一家人了。考古资料确实也证明,中国西北古代被称之为“胡”或戎狄人的,诸如匈奴、月氏、突厥等少数部落民族,都与汉人交流融合并有着共同的祖先。

“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昆仑山。”那已不是普通的山了,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了。河源昆仑,实际上寄托了不同种族部落,最原始的崇拜以及对华夏文明神圣美好的向往。

张骞这个发现的最大意义,还在于使中华文明的两大代表符号——昆仑山和黄河源,第一次完美在西域“合体”。尽管唐、元时代,已有资料证明黄河源是在青海的星宿海附近,到了清代官修的《大清统一志》,进一步验证了唐元时期的河源说,按说应该成为定论。但是,到了乾隆时期,昆仑河源问题又横生波澜。这充分说明,对古人来说,昆仑河源问题衍生出来的对它是否拥有的权利,不光成为反映一个王朝强弱的镜子,更是成了水脉、国脉和皇脉的象征,关系到华夏国家版图方面的意义,从而激发和召唤圣君贤臣为中华一统西域,而催生的梦想、壮志和雄心!

这也是自汉武帝以来,不论是丝绸之路的繁荣,还是之后的衰败,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始终昭示中原王朝,对孤悬塞外的西域不离不弃。

在西域,除了真正的天山外,昆仑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天”的含义,实际上也可以称其为天山。河出昆仑,可以说是黄河发源于天之山,因而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灵感,很可能就源于张骞的这个发现。可见,天山是古时西域和现在新疆的代名词。

盛世王朝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我将在下文里,陪你穿越强汉盛唐和大清三个王朝的历史天空,在远去的鼓角争鸣声中,重回金戈铁马驰骋的烽火西疆,向你讲述中华一统西域的历史故事。

从“情书”开始:西汉积弱王后无尊严

2000多年前,西汉的吕皇后忽然收到一封来自匈奴的“情书”。情书的内容不长,翻译过来大意是:

孤独的我生活在大草原,多次来到边境,想跨过去到你那儿溜达一下。皇后你也是春宵寂寞,没有什么可以开心的。不如我们俩在一起,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样两情相悦岂不很好?

这封“情书”可不是鸿雁的悄悄传书,而是以文书的形式由使者正式送达的。个中滋味是什么?亵渎、羞辱、威胁,一个都不少!

皇后名叫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刘邦去世了,就把朝政大权托付给了吕后。这一年,她已四十六岁,就是放到现在,也属于半老徐娘了。写情书的那位小哥姓挛鞮叫冒顿,乃匈奴的大单于。此时,他只有四十岁。

这里说的匈奴,追溯它的来源,最早为夏朝灭亡后,夏后氏之苗裔逃到北方,是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形成的。刚开始它名叫獯鬻(xunyu),周朝时又叫作猃狁(xianyun),到了秦代才称作匈奴。匈奴游牧部落生活在北方的蒙古大草原上,在秦末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

是可忍孰不可忍!

贵为皇后之尊的吕女士,对这种赤裸裸的羞辱勃然大怒。朝堂上做大臣的爷们,也开始纷纷声讨。此时,匈奴的使者已被吕后下令五花大绑了起来,准备立马推出去开刀问斩。

暴躁脾气的樊哙,这时更是火上浇油:“给我十万人马,定当去踏平胡虏!”

有一位名叫季布的大臣头脑还算清醒,他及时站了出来喝问:“和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时比,我们现在的粮草充足了吗?兵强马壮了吗?当年高祖有危难时你樊哙当缩头乌龟,如今又长了什么本事出此妄言?”

季布这一连声地发问,总算给吕后和朝臣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大家冷静了下来。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万步兵攻打匈奴,被冲锋时嘴里发出“乌拉乌拉”呼叫的匈奴骑兵团,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七夜。幸有谋士陈平出奇招,利用了阏氏对美女的妒忌心理,给冒顿一遍又一遍地吹枕头风才退兵,让刘邦从鬼门关里捡了条命。自此以后,匈奴人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冲杀呼号,成了刘邦生前挥之不去的梦魇。

樊哙被问得哑口无言,季布又及时劝吕后,说匈奴人就这样没个正形,你大人不记小人过,不必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就当放屁得了!

吕后一想是这么回事。她很快变出一副笑脸,亲手为匈奴使者松了绑,好吃好喝招待了一番之后,请他给冒顿捎回了一封信,内容大意是:

大单于的美意很让我受宠。我琢磨了很久,只是觉得自己又老又丑了,哪里能配得上年轻英俊的你呢?我有自知之明,单于你就不要取笑我了!同时,吕后还给冒顿送去了一大批金银丝帛和粮食等礼物。

后人一般都认可吕后不杀匈奴使者的做法,对她的回信内容和送礼的做法指责的较多,原因是她这么做太有损一个“天朝上国”的威仪。实际上,这叫站着的人说话不嫌腰痛。冒顿敢对大汉皇后羞辱戏弄,你以为他是感情冲动?是一时头脑发热?当然不是。他这叫凭实力说话——控弦之士三十万是他手中的王炸,想炸谁就谁呗!

吕后这时手里有什么呢?因楚汉战争的创伤还没有恢复,那么大个国家,马匹不到六千,人口不足八百万,而且基本都是老弱儿童,青壮年男人不说死绝了,起码也算得上紧缺货。

在当时那个冷兵器时代,战争拼的是人口、装备和后勤。其中,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最关键的一环。在这点古今的战争实际差不多,只不过发展成豪华的升级版了。你的装备若不行,如果和别人存在“代差”,连招架之功都没有还奢谈什么还手之力?现在的战争装备有航母、潜艇、飞机、大炮和各種导弹等等,古时候的装备只能是战马、兵器和护身甲胄老三件。其中,马匹是古人战场取胜决定性的装备,这就是汉武帝为什么如此看重汗血宝马的原因了。吕后当政时期马匹少得可怜,而冒顿所领导的草原部落,却建起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骑兵队伍,打起仗来忽来忽往,飘忽不定,穿山越涧,机动异常。汉朝的步兵根本就没有办法与他们对阵,说白了就是和人家在装备上存在“代差”。

这仗还怎么打?不能打还想装大爷,那是绝对不行的。丛林法则不只针对动物界,人类的对手之间也是同样,实力才是硬道理!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在汉朝的西北方向,冒顿以休屠王、浑邪王驻守河西的兵马施压;北方是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占据漠南河套平原对汉造成威胁;东北方向汉受到的是来自左贤王的压制。另外,冒顿还通过河西走廊与河湟一带的羌部结盟,在西南方向对汉朝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这样看来,冒顿确实不简单。更为不简单的是,他用铁血手腕对付了自己的老子。

话说匈奴强大之前也是个受气包,秦朝时还是“东胡强而月氏盛”。中国历史上的月氏、东胡和匈奴三大部落的出现,大约在战国时代末期,是塞外的游牧民相互结盟最终形成的。匈奴当时的头曼单于为了讨好月氏,将长子冒顿送到那儿做人质。后来,头曼被小老婆的枕头风吹昏了头,动起了废长立幼的脑筋。出于借刀杀人的需要,他派兵去攻打月氏。

冒顿还真不是吃素的,生死关头冷静应对全身而退。头曼单于因此心生愧疚,送给儿子一万兵马作为补偿,心里琢磨就此完事了。

可冒顿没有完事,仇恨的种子在他的内心疯狂地生根发芽。他制造出了一种叫鸣镝的响箭,通过对自己的宝马、小老婆作为活靶子射击训练,培养出了一支绝对忠诚自己的队伍。最后,冒顿把一支锋利的响箭射向自己的老子。随后,他又诛杀了后母及异母弟,自立为匈奴大单于。

当时,强大的东胡王看冒顿立足未稳趁机欺负他,联合月氏王前来兴师问罪。东胡王先后向冒顿索要他的宝马、小老婆,冒顿二话没说一一奉送。东胡王自此把冒顿看成了软柿子,不再将他放在眼里。

殊不知,这就叫欲取之,必先予之!

东胡王最后得寸进尺地向冒顿勒索一块土地,这时他却一反常态怒不可遏:“土地乃部落之根本,怎么能随便给人呢?”

早做了精心准备的冒顿,亲自带领一支人马进行突袭,一举把东胡王的人头砍下来做成尿壶。从此,这位兄弟再没有嘚瑟的机会了。东胡树倒但猢狲并没有散,后来又发展出了鲜卑、乌桓等部,这是后话。

灭了东胡后,冒顿单于想起了与月氏的新仇旧恨,哪里肯再放过它?月氏不敌只得西迁逃命,从此一分为二,跑到西域立足的为大月氏,在青海之北的则为小月氏。结果并非到此为止,匈奴人后来还协助乌孙人,最终擒获了大月氏王,此次用他的人头做了酒壶。

你看,又是尿壶又是酒壶的,匈奴人就是有专砍人头做器皿的嗜好。

他们认为那样做既是复仇又能避邪。猎取人头是古人打仗胜利者不得已的做法,因为论功行赏凭的就是它,打扫战场时都剩下了无头尸,人头早被胜利者当成宝贝摘走了。匈奴人在战争中斩首一颗头颅赏酒一卮(zhi)。

冒顿击垮东胡,打跑月氏后,还南并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实现了草原各部的大统一,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原共主。据史书记载,冒顿曾与秦二世胡亥,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五位君主有过交集,在他统治时期,匈奴之强,可以说不但空前,而且绝后。

说到此,我觉得应该为吕后当年的选择点赞,她表现出了一位政治家的胸怀和隐忍。作为草原雄主的冒顿读罢信,也开始认为吕后是非同寻常的女人,才收敛起来以礼相待,并正式答应和亲,让大汉有了稳定的和平发展期。吕后去世之后文帝继位,冒顿才又兴兵来犯。

西域浮出:汉匈打破了古老土地的宁静

当漠北的牧草绿了又枯,枯了又绿,转眼之间,到了公元前177年的5月。

此时,天暖了,雪也早化了。蛰伏了一冬天的北方汉人,开始脱去厚厚的棉衣,跑到外面尽情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寻找春天的气息。匈奴人这时也出来了,他们不是为了新鲜空气,也不是为了春的气息,而是为了更好地填饱肚子,也为了不劳而获所得到的快感。

这年冬天,匈奴人遭遇雪灾,汉朝虽然在“岁奉”里已经给了他们一大批的粮食、米酒等,但这还远远填不饱他们的“胃口”。

抢,成了匈奴人一贯的选择和乐趣。

支撑他们这一行动的逻辑思维是:谁让我们饿肚子的时候,你们还有一年的余粮没吃完呢?

汉文帝继位后,仍奉行和亲政策。

但那个时候,在匈奴人的眼里,当然谈不上什么“规则”意识,和亲之约对其来说,不过是一张废纸,岂能拿它当回事儿。冒顿单于的这个意思,右贤王心领神会,他很快率军一路南下,直奔西河朔方,不久就进占了西汉的河南地。

河南地距长安四百多公里,骑兵跑快点儿花不了两天,京师长安危在旦夕。

这还了得!

汉文帝决心调动大军迎击匈奴,以解除长安的重大威胁,还给冒顿单于写了一封宣战的书信,内容大意是这样的:单于你收了我的礼物,订立了兄弟和约,答应不再骚扰我的边境。如今你却背信弃义,让右贤王带着你们的兄弟南下祸害河南地,抓捕我的官员,杀害我的民众,毁坏我的家园。朕也是被你们逼到了墙角,所以带了十万大军迎战,就等右贤王放马过来一决雌雄!

冒顿收到信后自知理亏,也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态度就不那么坚决了。

却说匈奴右贤王见汉军来势凶猛,内心早惧了三分,加之大单于的态度消极下来,他权衡再三,不敢应战,最后北渡黄河而去。

这一去不打紧,右贤王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说起新大陆,先从冒顿单于曾写给汉文帝的一封回信说起:

以前,我是同意与你和亲,两家结下了合欢之好。但,是你的边兵先触怒了右贤王。他并没有向我报告,就让部下与你的边兵干了起来,才导致和约的破裂。我知道后也很生气,就惩罚右贤王向西去攻打月氏。没想到右賢王的大军是那么的英勇善战,一下就征服了月氏和楼兰、乌孙、呼揭(新疆的北部地区)及其附近的二十六国,还收编了他们的骑兵大队人马,使我匈奴的战斗力可是大大提升。现在,我仍然同意与你恢复过去的和约,但要想我匈奴的大军不再靠近边塞,那就请告诉你的臣民远离那里!

在这封信里,把冒顿的诡变嘴脸暴露无遗。他上来就甩锅,那意思就是“东风既然已嫁人,别怪百花有负卿”,先为自己找借口,指责对方违约,然后炫耀实力和武功,最后颠倒黑白,公开进行威胁恐吓。换句话说,明明是匈奴右贤王南下侵犯汉朝边塞,却被冒顿说成是汉朝的边兵侵犯了右贤王,还蛮横地要求汉朝皇帝“告诉你的臣民远离边塞”,分明就是单方面宣布汉朝北部边塞归他匈奴所有。

看看冒顿这态度,不禁让我想到了南宋刘克庄的词:“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活脱脱的一副老子天下第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霸道和狂妄。

从信中倒是反映出,匈奴右贤王率领的五万骑兵向北撤退时,出奇制胜,一举击垮了大月氏。其实,击夸大月氏的关键人物,应是为了复仇的乌孙王猎骄靡,冒顿只顾吹嘘自己信中没提罢了。

受到胜利战果的鼓舞,右贤王带领的这支如狼似虎的匈奴军团,长驱直入地推进到楼兰、乌孙、呼揭及附近的二十六国,一鼓作气把它们全部拿下。更正一下,这里的二十六国,应该是三十六国,想必是记录错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西域三十六国,属于地方政权。但为了尊重习惯说法,我上文和之后虽然采用了“国”这一提法,但实际上是指西域绿洲城郭,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有着本质不同。也就是说,中原王朝与西域三十六国甚至更多小国,包括匈奴、乌孙的关系,都是华夏民族的内部关系,不能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关系。

拿下的这块新大陆叫什么?信中没有说。根据右贤王向冒顿单于报告陈述,他们当时也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只知那里地域广袤,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城郭诸国。这些城郭语言不统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人口少则几百,多则数万,一般为几千人到两三万人。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牧业,少数城郭逐水草而居,单纯从事游牧,以畜产品等与邻邦交换粮食。他们之中有的邦国生产力水平相当发达,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懂得制造铁兵器。

根据上面描述,谜底揭开,神秘“西域”浮出,声声铁蹄,将踏破那块土地古老而悠远的宁静!

西域,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区分。狭义的西域,即今天的玉门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部诸山脉)以东地区。

广义的西域,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汉书·西域传》载西域的地理概念为:“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这也是作为地理名词的西域,首先被匈奴右贤王发现占领。

西域在西汉时期,大概有三十六国,这些大大小小的城郭多在匈奴以西,乌孙之南,也即玉门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乌孙是西域三十六诸侯国中的强国。

右贤王发现西域时,城郭诸国也各有数量不等的骑兵,他们同匈奴人一样长于骑射、勇猛善战,只是因为各自为政,形同一盘散沙,如何能挡得住匈奴人铁蹄铸成的洪流?右贤王如入无人之境,西域诸国除了俯首称臣,还能有什么选择?

冒顿大单于一时高兴,把这块神秘富饶之地赏赐给了右贤王统辖,后来又成了左贤王之下日逐王的领地,设置僮仆都尉,顾名思义,就是视西域人像童年的奴隶,从那里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用以解决匈奴人进攻汉朝西北部的战略军需。

可见,西域最早是被匈奴人统一的。当然,那种统一主要是政治统属,经济上征收实物赋税,并未进行直接管理,有些甚至是名义大于实质。

拿下月氏和西域诸国之后,喜好卖弄的冒顿,就迫不及待地向汉朝炫耀一番,末了,还不忘乘新胜兵威,蔑视和恫吓一下汉文帝。

对付冒顿这样耀武扬威的匈奴人,汉朝选择的办法是多多送去如花美女。

这也算是忍辱负重的表现,说好听点叫韬光养晦。

西汉王朝建国初期,因为多年战争,人民极度贫困,社会人口锐减,既没有进行大规模战争的经济实力,也没有充足的兵源人力。那时候刘邦的将相大臣出门只能坐牛车,汉文帝的皇后、嫔妃衣不曳地,帷帐不刺绣,一切目的都为了恢复生产,厉行节约,充实社会财富,哪怕以和亲的手段岁奉匈奴。一直延续到汉景帝,都是贯彻执行这个政策。

今日的韬光养晦,其实正是为了他日能够绝地反击!

吕后的忍辱退让和“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使大汉王朝实现了华丽转身,其辉煌的业绩是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就是社会财富丰富,人口大量增加,余粮满仓金银满库,为之后战争提供了可用的雄厚人力和财力资源。尤其是针对匈奴骑兵部队在戈壁荒原上驰突冲杀,机动犀利的特点,汉朝大修马政,仅在边境地区驯养的战马达三十万匹以上,以建設强大的骑兵队伍为着眼点,完成了传统步兵、车兵向骑兵作战的转变。据了解,这个时期,西汉竟然拥有军马六十万匹,甲兵四十五万人。再相比匈奴的十万骑兵,汉王朝能动员的战争优势已经相当明显。结合前面汉与匈奴武装的优劣转换说明,差距像大山,无志山压人,有志人压山,看来是一点都不错啊!

此时,大汉已是万事俱备,只欠雄主了。

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登上了皇帝宝座。刘彻幼年就勤奋好学,博才多能,具有积极进取的豪爽性格。他继承皇位后,立即广召贤良忠正之士,以展其宏图大略之志。再加上这时候,西汉反击匈奴掠夺战争的条件早已成熟。

终于,历史迎来了这一天。我们已经听到,汉朝执行反击战的雄主,正在厉兵秣马,磨刀霍霍……

就在这个时候,上天好像又给了刘彻一个机会,因为他从一个匈奴人口中得知,大月氏为了国恨家仇,希望与他国结盟共击匈奴。

他大喜过望,决定与之结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出了一位叫张骞的汉中人,率领使团踏上了西行未知的探索路。

马邑之谋:汉王朝对匈奴由妥协到反击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年,汉武帝已迫不及待地对匈奴用兵。这是汉武帝刘彻对匈奴的第一次反击!

这一年,冒顿的孙子军臣登上了匈奴大单于的宝座,他派使者到汉要求和亲。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匈奴是战是和?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最早始于西汉,鼻祖是一位叫娄敬的人。

刘邦白登山之围解脱后,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汉朝力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娄敬向刘邦献出了与匈奴和亲的主张,其理由是:汉朝把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只要多多陪送嫁妆,匈奴因为贪恋钱财,必然立汉公主为阏氏。这样,公主生的儿子就是太子,将来就是匈奴的大单于了。既然以后匈奴的大单于是汉朝皇帝的外孙,那么外孙又怎么会对抗外公呢?

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派他为使者与匈奴缔约结亲,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絮、缯、酒、米和食物等等。这就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娄敬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氏。

后来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大单于冒顿、老上和军臣等遣送公主,并奉送大批财物。

然而,娄敬“同化”匈奴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外孙”的匈奴,南下入侵汉朝这位“外公”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有了愈演愈烈之势。

有位叫王恢的官员,在边境地区多年做官,对匈奴人的习性比较了解,便说道:“汉与匈奴就是和亲,过不了多久,仍会袭击汉朝边境,退让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不如给他们当头痛击来得有效!”

当朝有位能言善辩的大臣,名叫韩安国。他则认为,汉朝出兵劳师远征匈奴,很难找到明确目标不说,人困马乏,有劲儿也使不上,就像一支射出去的强弩,刚开始力道虽大,但到了最后,连丝绸都不能射穿,冲的风连鸿毛都漂浮不了。这就是成语“强弩之末”的由来。

大臣都赞同韩安国的比喻精妙,汉武帝只算是试了次水,听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

第二年,雁门马邑(山西朔县)有位叫聂壹的人,建议王恢上奏汉武帝,乘汉匈刚和亲的热乎劲,诱击匈奴。汉武帝再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韩安国自然还是反对,王恢却极力主张:大汉现在的军事力量,早已今非昔比,况且是诱敌前来,伏兵突袭呢?

汉武帝早就有攻打匈奴的想法,只是苍苍草原,茫茫大漠,没有捕捉到合适的战机。如今听王恢这么一说,刘彻不禁大喜过望,认为那真是老天相助啊!

“高皇帝曾受匈奴平城围困之耻,高皇后受到匈奴书信的侮辱,过去齐襄公曾复九世之仇……”从汉武帝的诏书来看,他要讨冒顿时代欠下的旧账,替祖宗雪耻,替大汉立威!

识时务者为俊杰。韩安国一看圣意已决,自不再多说什么。

刘彻随即决定,以韩安国为统帅,以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为将军,各率一路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山谷之中,张网以待,就等聂壹把匈奴这只大鸟引诱而来。

聂壹到了匈奴告诉军臣单于,要和他联手做笔大买卖。什么大买卖?就是由聂壹负责除掉马邑令并打开城门,军臣单于只管进城尽得财物,然后分给他十分之一二就行。一听有这么好的大买卖可做,军臣单于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就满口答应了。聂壹回马邑后,斩杀了一个死囚,把人头悬挂在城楼上,通过瞒天过海的形式让军臣单于信以为真,他带着十万骑兵就准备进城取财宝了。

正当汉武帝盼着小鸟投网的事发生时,忽然得到的消息却是:军臣单于早引大军半路而退了!

汉军虽然也进行了奋起直追,但匈奴人早已不见了踪影。他们全身而退,汉军甚至连一刀一枪都没动过。这次出动的三十万大军白忙活了一场,汉武帝那个气啊!尤其是面子实在挂不住。

“给我彻查,到底什么原因?”汉武帝龙颜大怒。

结果很快浮出水面,原来汉军为使匈奴深信不疑,让民众将牛羊散放在野外,不想弄巧成拙,因为军臣单于看到牲畜遍野,却不见有人放牧,心中顿起疑团,立刻嗅到了阴谋的味道,就跑到附近一个烽火台,把尉史抓住审问,致使天机提前泄露。同时,还查出了另外一个结果:单于半路抽身而退时,作为负责截击匈奴辎重的王恢,原本可以出击,只因了解到匈奴主力未和汉军交战,怕碰到精锐才未出兵拦截。这个结果简直让汉武帝怒不可遏,直接诏令对王恢下狱斩首。

王恢还想活下去,以千金买通了丞相田蚡,田蚡转托太后为王恢求情,汉武帝对太后说:“我正是按王恢主张做的,他手握三万多雄兵却贪生怕死错失良机,否则,即使拖不住单于等我主力赶到,也可趁他们慌乱出击取得不小的战绩,这样既为往日之仇出了口恶气,也鼓舞了将士斗志。前后都是他,才使得这次马邑之谋成为笑柄,不杀王恢,何以谢天下?!”

王恢听到汉武帝的话后,不知是羞愧还是绝望,自裁身亡了。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马邑之谋的促成,怎么说汉武帝也算得上他的“知己”,王恢当初如果拼了,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另一種是杀敌无数还能活下来。这对王恢来说,不问哪一种结果,都能轰轰烈烈一场,惊天动地一次,光宗耀祖一番!

人不能选择生的伟大,但可以选择死的光荣!

可惜的是,王恢眼睁睁地坐失良机,让自己亲手设置的计划落空,让武帝战略宏图夭折。

马邑之谋,对于汉朝和匈奴来说,是世仇未解,又结下了新梁子。

匈奴军队跑到上谷(河北怀来)、雁门(山西右玉县南)、代郡(河北蔚县西南)、云中(内蒙古托克托)等关市抢掠。汉武帝将计就计,不久发生了汉对匈奴关市诱敌奇袭战。这一战共兵分四路,汉军两路大败而归,一路无功而返,只有卫青第一次率军大败匈奴人,并乘胜追击,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次取得胜利。

脸皮一旦彻底撕破,更为激烈地兵戎相见成了唯一的选择。

汉、匈接着发生了雁门战役,卫青做统帅,两兵相接,卫青斩首匈奴数千人,再次取得较大胜利。

卫青的两次胜利,鼓舞了西汉的军心士气,使汉武帝对匈奴首次出了口胸中的恶气,进一步增强了他主动打击匈奴的战略决心。

收复河南地:撕开了匈奴包围圈

有人说,大汉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时代,只要你有的是本领,没人会在乎你的出身和资历。

连续两次打击匈奴取胜,卫青声名鹊起,随之而来的情形可想而知,用现在的话讲,自然是要被人肉搜索一番,搜索的结果,青年将军卫青是一个身份低贱得不能再低贱的人!

卫青的母亲卫媪(ao),在平阳公主家做奴仆时丈夫去世了,与一位名叫郑季的县吏私通,生下了卫青。在母亲的呵护下,卫青度过了童年。为了让卫青长大后有一个好的未来,卫母决定让卫青跟随亲生父亲,于是把他送到了县吏郑季家。谁知郑家根本不拿这个私生子当人看,挑水砍柴,做饭放羊,以前长工干的活他全包了,还经常遭家人羞辱打骂。卫青一气之下离开了郑家,又回到母亲身边。平阳公主看卫青相貌堂堂,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宫中当差。

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卫子夫入宫不久,就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陈皇后就是汉武帝姑姑的女儿,当年曾让他许下“金屋藏娇”誓言的陈阿娇,与汉武帝成亲后,被立为皇后,但一直未能给汉武帝生一个儿子。她担心卫子夫一旦生下“龙种”,会被立为太子,这样母以子贵,岂不要抢了她的王后之位?就找母亲大长公主哭鼻子。

大长公主一听奴才快爬到了主子头上,这还了得?得给点颜色看看。但是,眼下的卫子夫正得皇上新宠,不说陈皇后,大长公主对她也不敢怎么着。为了给女儿出气,先找个软柿子捏吧!就这样,卫青成了替罪羊,把他抓起来准备处死杀鸡儆猴。卫青当骑奴时结识的好友公孙敖,这哥们还真够义气,一听到消息,马上召集壮士赶往抢救,同时派人向汉武帝报信。

汉武帝一听大怒,打狗还要看主人,这不是存心和他过不去吗?

刘彻以前没见过卫青,现在立即召见,看谁还敢动他!

汉武帝一见这小舅子,不仅一表人才,而且谈吐有礼,不时流露胸中的志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任命他为建章监侍中,跟随自己左右。

对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美差,卫青并不满足,只要有时间,他都研读兵法武功,做好随时驰骋疆场的准备,深得汉武帝欣赏。

在关市之战时,汉武帝大胆启用骑奴出身的卫青,实现了自汉初以来,对匈奴作战的首次胜利。接着雁门战役再胜,大大鼓舞了士气人心。此时,汉武帝又把眼光盯向了河南地。因为要突破匈奴的包围,首先要拔除匈奴利用河南地(宁夏河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对京师长安的战略威胁。

河南地一带,水草丰盛,沃野千里,是匈奴重要的游牧和生活区之一。它北靠阴山,南距西汉京都长安,快马两天的行程。秦朝时,大将蒙恬击败了匈奴,统一了河南地。匈奴日夜想夺回,只是慑于军威,才一度远避。后来,蒙恬被赵高、秦二世假冒秦始皇诏令陷害,匈奴卷土重来,利用秦末和楚汉战争乱世,又浑水摸鱼占据了河南地。

当年西汉建都之初,娄敬、张良都力主刘邦建都长安。长安地处秦川八百里平原的中心,攻可进,退可守,是西汉王朝理想的京都。但距匈奴占据的河南地太近,是最大的缺陷。每次匈奴袭击作为京都屏障的上郡(陕西榆林南)、北地(甘肃环县东南)等地区,都直接对长安造成重大威胁。西汉王朝几度紧急调兵遣将,劳师动众,耗费国家大量资财不说,严重影响人心安定,置京师长安永无宁静之日。因此,扫除河南地匈奴势力,成为汉武帝当前最主要的反击目标。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汉武帝见匈奴左贤王军大举入袭上谷(河北怀来)、渔阳(北京密云),于是抓住机会,准备出兵奇袭河南地一带,力图一举收回。

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风云起乃期猛士,鼙鼓动而思良将。最后,众望所归的卫青成了统帅,李息为将军,率领五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内蒙古杭锦后旗茎河一带),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李息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西(甘肃临洮县南),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白楼二王见势不妙,仓皇率兵逃走。汉军一举收复了河南地。

河南地之战,打开了匈奴多年苦心经营对汉王朝实行C形包围的重大缺口。

战略西进:武帝开启统一西域的大国梦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汉武帝刚在夺回的河南地上,设置朔方(内蒙古乌拉特旗)、五原(内蒙古包头西)等郡,第一次由西向东,加修了长城,移民十万人充实边防。如此一来,长安距西北边境的距离增大至八百多公里,不仅还京师一片安宁,使河南地成了以后向匈奴纵深战略进攻的可靠据点。

当时,汉武帝听了张骞的报告,出现“天子欣然”的兴趣点,当然还是神话里有、历史上消失的昆仑山,如今在西疆之西竟然出现了!这可是他早就了解、向往和崇拜的圣山。汉武帝为此欣喜若狂,亲自为它命了名。从那一刻开始,昆仑河源成了他心中的祖源国脉之地,他的目光遥向了西极!

因此,刘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转过头、睁开眼,不遗余力向西看的伟大帝王!其背后所透露的,实际上是汉王朝的“西进”战略,彰显了他的宏图大梦:收服匈奴,统一西域,将西域山河纳入大汉版图。

当然,这是大汉君臣之梦,也是皇权时代所有的圣君贤臣之梦。昆仑河源,不再仅是一个文明的发现,更是一个伟大梦想的开始!

从那时开始,如果说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奔腾的力量,那么每一个梦想,也都融汇于那个伟大的时代!

以汉武帝听张骞有关昆仑河源的报告作为界线,结合汉朝对匈奴前后之战,我们可以发现,汉武帝战略目标的调整和变化。

下面,汉朝与匈奴的右部及在漠南的两场战争,才能真正看作是汉武帝刘彻宏图大梦的开启。

公元前174年,匈奴叱咤风云的冒顿大单于,如漠北草原上的一簇鲜花,完成了春的绽放、夏的灿烂,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悄然枯萎凋落!

他可能没想到,在其死后近半个世纪时,他的一个叫伊稚斜的孙子,竟然有样学样,谋篡了大单于之位。不同的是,他把匈奴带上了由弱到强的鼎盛之路,而伊稚斜单于,却把匈奴带上了由强到弱的衰落之路。

不是伊稚斜单于无能,是他不该出生在“既生瑜又生亮”的时代!

公元前126年,被伊稚斜打败的太子于单,密谋投向汉朝,起因是太子的老爹军臣单于去世了,伊稚斜带兵不仅去抢了汉人,捎带把他的位置也抢了。

汉武帝一听大喜,不仅不计前嫌,还给了太子于单官做,这个官还不小——涉安侯。飞将军李广打了一辈子匈奴想破了脑袋都没封上“侯”,于单可谓不劳而获。当朝有不少大臣都没整明白,只有张骞心有灵犀,他知道汉武帝的宏图大业已经开启,首先就要降伏匈奴,只要匈奴人不战而降,那都是双手欢迎的,更何况于单还是太子,示范搞好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可惜于单命短,不久英年早逝。

大权在握的伊稚斜单于,对河南地的丢失火冒三丈,派出数万骑兵进袭侵扰。右贤王对此也是怨恨之极,数次袭击河南地边境地区,对吏民能杀多少就杀多少,绝不手软。

河南地是汉朝奪取过来屏障长安,反击匈奴的战略要地,岂容匈奴人再度染指?汉武帝围绕降伏匈奴,制定出了“消灭其实力,重点击破”的作战方针。

右贤王的部队,曾一度是匈奴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刘彻决定,就先从这块硬骨头“啃”起。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天,汉武帝以卫青为统帅,率骑兵重装集团十万人,分东西两个方向,向右贤王军发起猛攻。

西线为主战场,由卫青直接指挥三万骑兵出高阙,并指挥苏建等四位将军分别所率的数万人,兵出朔方。东线由李息、张次公二位将军率数万骑,出右北平,重在牵制左贤王。

卫青兵团出朔方渡过黄河,利用夜暗秘密穿越要塞,直扑右贤王老巢。

大军急驰六百多里,突然从天而降,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营帐。

右贤王自恃自己的王庭在遥远的大漠,汉军很难到达,未做任何警戒不说,此时正在帐中怀抱美女,畅饮美酒,寻欢作乐呢!

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之下,还不忘把美女抱上马,率领几百精骑,向北一溜烟儿地逃了。

汉军奇袭右贤王王庭之战,是汉武帝对战匈奴以来取得的第二次重大胜利,几乎使右贤王全军覆没。汉军俘获右贤王部小王十余人,部众一万五千人,牲畜十万头。同时,东路军也取得了胜利。

汉武帝为嘉奖卫青功劳,把他封为大将军,对他还是婴儿的三个幼子,也一并加封为侯。

卫青是位忠厚实诚人,对自己三个儿子无功受到封赏,心中深感到不安,就上疏请辞,声称我能打赢仗,完全是仰仗陛下你的神灵,也是将士们拼命奋战的结果。你已封了我的官做,我的儿子年纪那么小,就不敢无功受禄了!

听听,卫青这话说得多谦虚而中肯,可汉武帝还是坚持啊!他自然也有他的道理,那就是重奖军功,更好地西进,他的雄才伟略才能得以实现啊!

狮子的本性决定它不会轻易认输,除非你把它打得再也爬不起来。

伊稚斜单于对右贤王的失败也没放在心上,该扰就扰该抢照抢。汉武帝刘彻这边一刻也没闲着,围绕着“寻歼单于主力,根除匈奴之患”准备放大招。

次年的春天,漠南会战爆发,仍由卫青统领十万骑,拉开了打大架的招式。

在这次出征的队伍中,有两个特殊人物:一位是张骞,自从他给汉武帝汇报“河出昆仑”后,愿为他的宏大梦想立下新功,所以请缨跟随大军出征。另一位是十八岁的骠姚校尉霍去病。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是其母为奴时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的私生子。虽然霍仲孺没有照顾过他一天,当霍去病知道自己的生父时,他仍然尽了一个儿子的孝道,为其置办田宅,并将异母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才。

会战打了两次。

第一次汉军出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不久,便遭遇单于军的抵抗,经过激战,斩杀匈奴数千人而归。

第二次汉军出定襄数百里,寻找单于军决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此时,匈奴后续主力和左部援军又及时赶来。赵信原本匈奴小王,降汉后被封为翁侯,现在一见情况不妙,立马做了墙头草,率领残部归降了匈奴。

幸亏苏建单骑跑得快,才没被阎王爷挽留下。苏建没什么名气,可他有一位放羊放出了大名气的儿子——这个人就是在匈奴北海牧了十几年羊的苏武。

有人建议卫青将苏建斩首以建立大将军的威严,也有人认为苏建已尽力而战,不应斩首。

卫青认为自己身为大将军,有权力处决部将,没有必要再建立威严。他要做一个人臣不敢专权的榜样,于是把苏建送回长安交由皇帝处理。众将领非常佩服卫青的为人,汉武帝听说个中缘由后,也赦免了苏建的死罪。这也可能是引起苏建自己一生,不仅对大汉肝脑涂地,而且还培养出了儿子牧羊也要为国尽“大忠”的直接原因了。假如,卫青当时听信了杀苏建而立己之威的馊主意,也许受了不公正待遇的苏家,对下一代的培养是另一种轨迹了。从大局出发的卫青,不给自己立“淫威”,却给国家立了“德威”,虽一字之差,其结果却天壤之别。可见,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要胸怀全局,心系国家,说白了就是“德要配位”。

霍去病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入数百里进行远程打击,其威猛程度,有些像当代的远程隐形轰炸机,来去如风,令人猝不及防。在这一战中,霍去病歼灭匈奴军二千余人,并斩杀了匈奴相国、当户和单于祖父、叔父等多人,显示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这让汉武帝欣慰之极!

刘彻早就认识到,将帅的才干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他看中了霍去病这棵好苗子,通过自己亲手栽培,大胆历练,这次放手使用,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果然超凡脱俗,汉武帝怎么能不为自己的宏伟梦想后继有人而满怀信心?霍去病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侯。现代比赛中使用的“冠军”称号,据说就直接来源于此。

整个漠南战役共击灭匈奴军近二万人,战争的主动权从此交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手里。这次战后,张骞也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卫青对幼子受封请辞和不斩杀苏建立威的行为,让汉武帝对他的人品、能力更加钦佩。实现他的宏图大梦,硬仗还在后头,从将帅的德、能而论,又有谁能比卫青更可倚重?刘彻亲自做媒,劝其寡居的姐姐平阳公主,嫁给了她昔日的骑奴卫青为妻,于是,刘彻和卫青就“亲上加亲”了。对他来说,这样就可以江山稳固,大梦可图矣。

从这里,我们也似乎看出,汉武帝用心良苦!

一战定河西:汉王朝打通了西域的门户

翻开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基本上分为两大块:东方是中原故地;西方则是庞大的西域疆土。这两大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王朝疆域。而这两大块之间,则是由一条狭窄的地域相沟通。在这块地域北部,是游牧民族世代居住的蒙古高原。南部则是同样居住着游牧民族的青海地区。这一狭长地域在历史上,沟通了中原和西域这两大中国领土,它就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河西走廊。

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使中央王朝的力量得以进入并控制西域领土。也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得以开通沟通古代人类东、西方兩大文明世界,对后世人类文明产生无法估量影响的丝绸之路。

前文说过,早在冒顿为匈奴大单于时,就对汉朝玩起了C形包围圈。

汉武帝通过几次大的战役,虽然重创了匈奴整体实力,扫除了北部方向白羊王、楼烦王以河套平原为核心的威胁,但东北、西北方向的威胁依然存在。尤其是西北方向,匈奴通过河西走廊,向西控制着西域诸国,使其成为匈奴对付汉朝的物质保障基地,向南又可与羌部结成对抗汉朝的联盟。

能否彻底化解匈奴的C形包围,成为通向汉武帝宏图大梦的关键一战,也是关乎匈奴强弱胜败之举。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爆发了。汉武帝将千斤重担压在了霍去病肩上。给年轻人压担子促其快速成长,汉武帝早就是祖师爷了。

当年三月,霍去病统率一万多名劲骑,深入匈奴境内近两千里,大军贯穿整个河西走廊,与匈奴军拼杀格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当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从两个方向出兵,再聚歼匈奴右部。

主攻方向由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各自率兵马,从不同方向会师,直插匈奴右部后背。结果公孙敖迷失了方向。

霍去病没有罢兵而归,毅然独立前进,突破骑兵作战的禁区,涉沙漠、穿深谷、越高地、跋涉千里,突然出现在浑邪王和休屠王军队的背后,经过激战,霍去病这一战可谓大获全胜。

次要方向由张骞和李广率军牵制左贤王援军,由于李广孤军深入,陷入匈奴骑兵重围,伤亡惨重。张骞虽然兼程赶到,匈奴也解围而去,但还是到达战场过晚,加之奔波疲劳,不再追击。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河西两次战斗中出动的四支军队竟然有两个出现纰漏,这仅仅是巧合吗?

史书中没有给出答案。结合卫青这次也没有出征,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推断,汉武帝早已料知,霍去病的这一战十拿九稳会赢,之所以让“飞将军”李广牵制左贤王,是因为他的名声让匈奴人胆寒,这样可以形成震慑使左贤王不敢轻举妄动,意料之外的是李广孤军冒进。汉武帝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一战,把霍去病塑造成同样让匈奴军闻风丧胆,成为与大将军卫青齐名的后继风云战将,这是其一。

其二,張骞出使过西域,最熟悉的莫不是河西之地,偏让他去东北方向牵制左贤王造成“后军”,公孙敖部恰巧也迷失了方向,这也不能不说是汉武帝有意为之,除了凸显霍去病外,主要目的在于对张骞的欲扬先抑。从汉武帝的角度来看,他不需要张骞在战场上建什么功业,先夺了你的博望侯,不是想建功立业吗?那就再西行!

事实上,不论是霍去病还是张骞,汉武帝的目的最后都达到了,这是后话。

还是当年的秋天,匈奴的伊稚斜单于对右部屡战屡败忍无可忍,扬言要进行责任追究。倒查的结果是要治休屠王的罪,砍浑邪王的人头。

浑邪王一听首先不干了,太子于单投降了汉朝弄了个“侯”干干,于是找休屠王商量,咱哥俩干脆也投降得了。休屠王罪轻,他还不甘心,就骗浑邪王说同意,其真实的目,实际上是利用诈降立功赎罪。

汉武帝得到信息后非常高兴,巴不得匈奴更多的王前来归降呢!但汉武帝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威震敌胆的霍去病前去受降。休屠王一听是霍去病来了,顿时吓得狐狸的尾巴露出来了,浑邪王为了保住肩膀上扛的那颗大脑袋,可是真心实意降汉,一看休屠王耍了自己,一怒之下先让他的脑袋搬了家,把人马交给霍去病,随去京师长安。

刘彻一听匈奴右部王爷真的来投降了,不禁在心里那个乐啊,还付诸在行动上。当浑邪王到达京师时,汉武帝派出二万车骑前往迎接,还大摆筵席,招待匈奴的将士,并以数十巨万赏赐众人,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自此,河西揽入了大汉怀中,通往西域的门户洞开。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匈奴被迫退出西部地盘,最后无力的哀鸣。

霍去病已成为汉武帝时期,最年轻有为的赫赫战将,“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离“降服匈奴”的目标越来越近,他抓住匈奴丢失右部,实力大减,汉军兵威正盛的有利时机,准备再致命一击。

却说在漠南战役中投降匈奴的翁侯赵信,摇身一变成了伊稚斜单于的心腹,荣升为他的姐夫,是匈奴实际上的二号人物。鉴于汉军的凌厉攻势,赵信建议单于暂避锋芒,大军后撤至漠北安全地带休整。因为那样的话,赵信认为汉军就不敢再来了,他的自信当然是来自于汉军不会犯以劳迎逸的兵家大忌。

汉武帝是谁啊?赵信和他玩兵法,还嫩了点。刘彻虽然知道匈奴人以逸待劳对己不利,但他更知道出其不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战果。刘彻抓住匈奴人认为汉军不敢轻易冒进的高枕无忧心理,决定闪电般出击,让匈奴人着实领教了一下什么叫雷霆出击。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调集了十万多骑兵,分为卫青、霍去病两大骑兵集团,并以大量步兵和十四万匹马作为运送后勤的保障,向匈奴漠北深处扑去。

此时,匈奴单于主力军已退至漠北。那里沙海千里,水草奇缺,飞鸟难至,人烟断绝……匈奴果然自恃有大漠天险,汉军绝难渡漠北进,所以未作精心准备。

卫青大军向北深入了一千多里,渡过了浩瀚的大沙漠,突然与单于主力不期而遇。他马上命令部队用武刚车自环为营,绝了匈奴突袭之患。双方都派出了先头部队,从日出激战到日没。黄昏之际,卫青利用风沙四起的机会,派出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迂回包围匈奴单于军大营,两军短兵相接,一直激战至深夜,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天快亮时,匈奴单于军有一万多人被斩杀,余者溃逃作鸟兽散。卫青率军追击至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粮食等物资,补充了军队,胜利回师。

霍去病率领一支最精锐的骑兵,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对他发出了猛烈地突袭。左贤王哪里见过有人这样打仗的,吓得屁滚尿流,玩儿命地逃。这就叫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羊也个个都成了狮子。霍去病指挥着自己的狮子军穷追猛打,直追至狼居胥山,取得了彻底胜利。为此,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东)修建了一个纪念台,在姑衍山下(蒙古国乌兰巴托以东),修建了一个祭天台场,让士卒举起火炬,祭天告地,慰藉壮烈牺牲的英灵,这就是封狼居胥成语的由来。

卫青既然是和单于军作战,怎么没提到伊稚斜大单于呢?

原来,他本想利用黄昏去围攻卫青,不想被人走了先手棋,再一看卫青兵强马壮,声势夺人,并不像他之前想象的兵疲马乏,早已失去了取胜的信心,更惧怕肩上那颗吃饭的葫芦难保,便趁风沙弥漫黄昏之际,率领百余名护卫逃之夭夭,匈奴人十多天也不知其下落,以至闹出新单于取而代之,见他返回后又不得不退位的笑话。

为了表彰卫青和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汉武帝设置了大司马官职,他们二人同时被加封,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成为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率。

从卫霍开始,正式开启了汉唐时期那个激情奋发、全民尚武的年代。那个年代,人们以驰骋沙场、杀敌建功为最高荣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朝诗人杨炯正是代表那个年代,发出的全民心声。

有句古语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次漠北大战时,李广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这一生虽有“飞将军”之名,却没有太大的军功,所以始终封不了侯,不要说他自己,同僚都替他惋惜。上次河西之战,他不察君心,之所以孤军冒进,也是封侯心切。机会终于来了,这也恐怕是老将军最后的机会了。卫青得知单于军就在自己前面时,他给李广一支部队,令其东路出击单于,一则是掩护自己的侧翼,其实主要还是让老将军独当一面,抓住最后的机会杀敌封侯。谁知好心做坏事,不要说李广杀敌了,关键时刻竟然连漠北与单于决战的战场都没找到,运气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卫青本想委婉其词,假称命李广殿后替其开脱,谁知李广仅仅因为愤愧,在没有查清上司真实之意时,拔剑自决,以至闹出他的儿子李敢归罪卫青而击伤了他,又被霍去病射杀的惨剧。

人们在同情李广为他惋惜的同时,不能不说这既有他时运不济的成分,更是他有勇无谋的表现。唐代诗人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四句诗,写尽了他的神勇之力,所以,另一位唐代诗人王昌龄高调吟唱“但使龙城飛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我看未必。为将者,小胜在勇,大胜在智!

至于有些史学家认为霍去病的几次取胜属于时运好,更是强调了外因忽视了内因,没有看到他创造性地解决了骑兵大兵团在沙漠作战,一系列战术、指挥等前人不曾或不敢涉足的问题。这,才是他作为纵横战场智勇之将,取胜的最大法宝。从整个汉军兵团的大获全胜看,就是充分发挥了远距离神速奔袭之威,它迸发出雷霆万钧之力,一下使对方猝不及防。“静如淑女,动如脱兔”历来是杰出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行动信条。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的卓越在于开创了中国古代骑兵大兵团作战体现这一信条的成功先例。

张骞再西行:携第一笔“丝路基金”上路

从汉武帝的角度说,他不需要张骞在战场上建什么功业,战场上多险啊!保不准命都没了,别人有没有命汉武帝可顾不上,而张骞他得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能到西域的人,能去昆仑河源的人,非他莫属。

俗话说刀枪不长眼,从河西到漠北两场大战,虽然汉军大获全胜,你知道死了多少人吗?尤其是漠北大战,汉军损兵折将数万人,确实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刀枪不长眼啊!我这样说你就明白了,先夺了他的博望侯把他贬为庶民,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就在张骞被贬为庶民的两年时间里,汉武帝频频约他见面,你见过这样的庶民吗?

漠北大战一结束,张骞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来了,那就是汉武帝早就为他筹划好的西行。提到西行,张骞上一次吃的苦、遭的难还历历在目。

为了寻找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他率领了一百多人的使团,开始了第一次西行。那次是由一个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当向导,从陇西出发,刚西行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右部抓获,立即押送到了匈奴王庭。

当时的军臣单于得知他欲出使月氏后,态度十分坚决地表示,月氏在匈奴的北方,南越在汉朝的南面,匈奴不答应汉使穿过匈奴去月氏,就像汉朝不同意匈奴使者穿过汉朝去南越一样。于是,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人软硬兼施,想打消张骞出使月氏的念头,为此强迫他娶了匈奴女人,还生了孩子,想以此销蚀他的意志。可他持节不失,不辱君命,反而感动了匈奴女人,愿意同他寻找机会逃离匈奴,伴他一起完成使命再回汉地。随着时间长了,对张骞的监视松懈下来,或许正是在匈奴妻子帮助下,他们逃离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所幸在匈奴十年多居留,张骞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匈奴人的衣服,一路倒也顺利。但在匈奴居留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在匈奴和乌孙的攻击下,离开现在的伊犁河流域向着遥远的地方西迁,在新的土地上另建了家园。

张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们经车师后折向西南,进入焉耆(新疆焉耆县附近),沿着塔里木河,经过现在的库车县、沙雅县、阿拉尔市、喀什市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

那是极为艰苦的行进,先是戈壁大漠,飞沙走石,热浪袭人,接着是高山阻挡,冰川雪峰。沿途荒凉贫瘠,物资奇缺,加之匆匆出逃,食物不足。他们风餐露宿,靠张骞和堂邑父射些禽兽聊以充饥。随行不多的侍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王禀明了情况,答应返朝后奏明皇帝一定多多赠送财物。大宛王一听有钱可得,不仅热情款待,还答应派向导把他们送到康居。康居王又遣人把他们送到大月氏。可大月氏新建的家园生活惬意,小日子过得红火,他们乐不思蜀了,早已把匈奴当年驱逐他们的历史之痛,抛到了九霄云外。

事实证明,忘记历史的民族必将为历史淘汰,就像大月氏之后又被匈奴的右贤王击灭一样。张骞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没唤醒月氏整个部族对历史的失忆。

结盟不成,张骞只好遗憾地起身返回长安。

他为了避开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从现在莎车县、和田市、若羌县进入青海羌人区。但那些地区也沦落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一次被匈奴人俘获,扣留了一年多。适逢伊稚斜和太子于单争位,张骞趁内乱,在匈奴妻子的帮助下,才最终逃回长安,虽然没有完成结盟的政治任务,但却出色地完成了探险和“科考”任务,尤其是发现昆仑河源,让汉武帝如获至宝,特封他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名随员,第二次出使西域。

这次西行的路上,自然不会再像上次那样艰难,匈奴在汉王朝的重击下,已是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了。

不过,西域仍然是匈奴粮秣、兵源和赋税的来源。这就注定,张骞此行的目的也不轻松。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就以战略家的眼光,为张骞设立了第一笔“丝路基金”:金币丝帛,数千巨万,牛羊万头。

这一大笔“丝路基金”,交由张骞自主支配,以实现汉朝和西域诸国的“互联互通”,从而宣扬汉朝国威,说服西域诸国与汉友善或联合。

张骞此行还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劝说乌孙王猎骄靡与汉朝结亲友好,“与为昆弟,共制匈奴”,为的是联合乌孙,斩断匈奴右臂。

根据张骞记述,猎骄靡的身世极为传奇。

汉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乌孙被月氏攻灭,当时的王子猎骄靡,由布就翎抱着亡命匈奴。布就翎到外面化缘觅食时,将他藏在草丛中,回来却发现了奇象:狼在给他喂奶,乌鸦衔肉正盘旋帮助进食。其实这样的奇象,在我国的古籍中早已有之,只能说是布就翎智慧,他知道匈奴人迷信,所以编造这样一个神话,极力讨得当年冒顿单于的欢心,进而收养罢了。猎骄靡长大后,确也不负众望,他很有军事才能,把原来乌孙部的人训练得人人善于征战。他终于抓住一次机会,在匈奴的帮助下,大破月氏,痛报了杀父之仇,收回了失去的领地。

猎骄靡自任昆莫,重新恢复了乌孙。

乌孙虽然恢复,但是当时仍然从属于匈奴,原因自然是碍于冒顿单于对他的养育之情。猎骄靡不仅年轻有为,而且胸怀大志,他早就不甘心寄人篱下,冒顿单于一死,猎骄靡就开始不到匈奴朝会。匈奴新任单于一怒之下兴兵讨伐,之后又讨伐了几次,都没能奈何得了。张骞到达乌孙后当他向昆莫说明了来意时,由于此时的猎骄靡已年老气衰,加之对汉朝还不了解,大臣又惧怕匈奴,认为结了汉朝这门远亲,就得罪了近邻匈奴,舍本逐末,故一直犹豫不决。

张骞这时派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夏等邦国,开展“外交”活动,扩大汉王朝的政治影响,起到彻底孤立匈奴的目的。他自己则前往于阗、扜弥等地。

我们知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在到达于阗时,发现“河出昆仑”这个大秘密的,于是才有了“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张骞为什么要亲自再赴于阗,史书上虽没讲,但不等于他没有另外秘而不宣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什么?周穆王在祭祀河神时,受到点拨远赴昆仑,分别在昆仑山及其支脉祭祀黄帝,祭拜天地,之后还和西王母浪漫相遇。汉武帝曾多次筑坛祭神,对此早就应该心驰神往,怎奈道阻且长,让张骞代劳到昆仑河源祭祀许愿,怎么能说这不是圣意呢!

张骞虽然没能完成汉朝与乌孙结盟,但他还是说服乌孙王,派出了一支十余人的使者访问团,随同他赴汉回访,这已是公元前115年的事了。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西行,仍然非常满意,官封他“大行”一职,掌管全国对外接待交往。

大千世界往往就是这样,能欣赏到花的艳丽,不一定能品尝果的醇香,人生谁能无憾?张骞同样不缺遗憾。

公元前110年,乌孙再一次派使者来献良马,正式要求与汉朝和亲的好消息传来时,他已于三四年之前,就与世长辞了。苍天如果有灵,张骞一定是欣慰的!

张骞提出汉与乌孙和亲的前些年,汉朝西南夷有个叫夜郎的小国,国君从未离开过故土,就认为他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以至于闹于出了夜郎自大的笑话。乌孙的聪明在于他不问“汉孰与我大”,而是派出使者以眼见为实来求证。

当乌孙使者返回,以无比钦佩和赞叹的口气,向昆莫栩栩如生地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时,猎骄靡被惊住了,他庆幸自己当初随汉回访的正确决定。此时,猎骄靡已步入晚年,乌孙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内部潜在的分裂,让乌孙陷入了一场危机之中。

猎骄靡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但早早去世了。他决定把王位传给太子的儿子军须靡,并授予他“岑陬”这个官职。猎骄靡中间有位儿子大禄,人很精明强干,手里拥有一支强大的兵马,对继承人的选定大为不满,准备率领军队攻打军须靡。猎骄靡为了保护将来王位的继承人,就分给了军须靡一支军队掌管,自己手里也留了一支军队作为防备。

匈奴单于看到乌孙内部面和心不和,扬言要出兵攻打乌孙。猎骄靡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了解到有汉朝这么一个文明强大和富庶的国家,一世英明的他立即抓紧了这根救命稻草,以此平衡各方的势力。时不我待,猎骄靡立即派使者献来千匹良马,主动要求与汉朝和亲。

为了归服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早已是汉武帝既定的方针。

他满口答应了乌孙王的请求,封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即刻远嫁乌孙。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闻风而动,“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乌孙以左为尊,之所以细君先嫁过来还是右夫人,匈奴女后嫁而为左夫人,毕竟乌孙临近匈奴,离汉朝太远,此时,猎骄靡仍然畏惧匈奴的势力,希望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平衡。

责任编辑去影

猜你喜欢

卫青张骞汉武帝
张骞探西域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西游新记7
树为何名
卫青:一个骑奴凭什么能统帅全部汉军
张骞通西域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