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班主任与问题生的谈话艺术

2022-04-23邓娟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3期
关键词:班主任

邓娟娟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管理者,肩负着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的重任。班主任通过各种方法实施班级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谈话法是常用的工作方式之一。面对问题生这一阻碍班级良性发展的特殊群体,不少班主任因与之谈话缺少艺术性,而陷入“两败俱伤”的被动局面。本文以笔者与“我们班的男一号”的几则谈话案例为例,从问题生界定、遵循谈话四原则、把握谈话七技巧三个方面论述班主任与问题生的谈话艺术。

【关键词】班主任;问题生;个别谈话;谈话艺术

如果要问人一生中要做好哪两件事?答案是:说话和做事。印度谚语:“有了巧舌加诚意,就能够用一根头发牵动一头大象。”谈话艺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管理者和责任人,肩负着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重任。班主任通过各种方法去实施班级管理,建设班集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谈话是直接、普遍而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而问题生是阻碍班级良性发展的极具“杀伤力”的一类特殊群体。不少班主任因为与问题生谈话缺少艺术性,而弄得“焦头烂额”,陷入“两败俱伤”的被动局面。因此,班主任与问题生的谈话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笔者与“我们班的男一号”的几则谈话案例为例,谈一谈班主任与问题生的谈话艺术。

一、问题生的界定

问题生是指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某方面或多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学生。根据其行为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一)行为习惯型

行为习惯型问题生主要问题是规矩意识缺失。例如,规则意识薄弱、上课有严重的小说小动、随意插话、搞恶作剧、作业马虎拖沓……好像全身上下都是毛病,几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纠正,往往还“屡教不改”。小学阶段的问题生大多属于此类学生。

(二)厌学型

厌学型问题生主要问题是不学习,学习态度“懒”。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不听讲、不写作业,一提学习就烦,其精力基本上都用在非学习方面,如沉迷网络之类的。他们的成绩自然很差或者存在严重偏科现象。这种学生除了学习,往往其他方面问题不大,可以说“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三)心理型

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是“怪”,在小学阶段比较少。他们的行为违反常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外向型主要表现是向外攻击,如,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狂躁、多动和攻击性强等。内向型主要表现是向内攻击,如,自闭、自恋、多疑、焦虑、抑郁、自我攻击等。

(四)品德型

品德型问题生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坏”。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或者很少。他们一般成绩和品德都不好,行为违纪相当严重,比如,打架骂人、偷盗、抽烟、喝酒、赌博、离家出走……有的还一脚“踏”在学校,一脚“踏”在社会。他们最主要的标志是有相对稳定的不良价值观,另外一个标志就是他们与社会上不良分子有交往。

(五)“好学生”型

“好学生”型问题生在小学阶段也很少,往往是平时令人放心的好学生。他们的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强、抗挫折能力极差。他们为了让家长和教师满意,不得不违心地、习惯性地虚伪“表演”。有朝一日,承受力到了极限,戏“演”不下去了,就会爆发,突然判若两人,出现较大问题,如,成绩直线下降、突然萎靡、学校恐惧症、网络成瘾,甚至自伤等。

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以上五类问题生又可以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问题生三个级别。有的问题生还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问题,属于复合型问题生。问题生的问题也是动态发展的。班主任要注意区分,以便在与之谈话中能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班的Z就属于行为习惯型和厌学型的复合型问题生。Z各科成绩都不好,不及格是家常便饭。上课基本不听,坐在教室里像一个陀螺,没有一刻安宁,经常不做作业,还把学校厕所门弄掉下来,把别人踢伤,经常打架闹事……问题实在太多,是“我们班的男一号”。

二、遵循谈话四原则

(一)对症下药原则

观察法是了解学生情况最常用的方法。班主任通过行动观察法进行观察,再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发现问题生出了问题,班主任在准备与之谈话前,先要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问题诊断前,要提出多种假设,要不停地追问,一连串地问“为什么”,全面分析行为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没有接连不断的“为什么”,就不容易找准“病根”,当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谈话效果。

刚接手这个班,笔者找Z谈话交过手,几次都没能“拿下”,自己感觉还险些栽在了“男一号”的手里,教了二十几年书的“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了。回想起来,笔者那时的谈话无非是轻描淡写式的:“Z,你要认真一点啊!”或是威胁式的:“你要是下次再这样,我就打电话给你爸爸了!”或是忽悠式的:“你是最聪明的,干嘛这样呢?做个好孩子不好吗?”云云。Z往往是狡黠地一笑,最多点点头,从不说一句话。而他的违纪依旧是大错误、小错误不断。笔者反思了,谈话前,笔者并没有做足功课,没有事先诊断追问“为什么”找准“病根”,这种敷衍牵强,对方没有反馈的沟通,没有触及对方心灵的谈话会形成一个“黑洞”,结果只能是无效的。

其实,班主任与五种问题生的谈话原则总体上还是有差异的。与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谈话时,班主任要像一个耐心的长者;与厌学型谈话时,班主任要有学习问题科研专家的储备;与心理型谈话,班主任应该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与品德型谈话,班主任要像个足智多谋的战士;与“好学生”型谈话,班主任要像个明察秋毫的侦探。

比较适合采用批评式惩罚式谈话的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问题生。其它三种厌学型、心理型、“好学生”型,用此类谈话方式基本无用,甚或适得其反。例如,与厌学型问题生谈话,适合用鼓励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驱力。反之,如果经常批评式与之谈话,只能使他们更加厌恶学习。

(二)平等性原则

班主任与问题生谈话要遵循平等性原则。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层次逐级递升可以分为五大类型: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人人都希望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问题生问题再多,也是一个独立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班主任在与问题生谈话时,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平等的语言与之交流,才能较好地满足问题生被尊重、被信赖的心理需求。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使问题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促进问题生建立内部尊重,充满信心。班主任再不断正面强化,从而达到问题生向一般学生甚至优生转化的目的。

笔者与Z谈话的成功案例中,都是遵循了平等性原则。一次,笔者特意把Z叫到学校操场旁边的草地上,蓝天白云,芳草萋萋,微风习习。笔者一改平常笔者坐、他站,在办公室里的训话式方式。笔者让他挨着笔者坐在身旁,我们平起平坐,我们相视而笑,平等地朋友式地交谈着。他心里对笔者是接纳的,我们的谈话已经成功了一半。其实,任何沟通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这种平等对话,让对方消除了心理上的戒备,彼此能感到平等而轻松。这种心灵上的初步相容是很有必要的。

(三)灵活性原则

班主任与问题生谈话时间、地点、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时间可以是犯错时、取得进步时、需要关心时、突发事件时等,谈话的时长可长可短。地点可以是放学途中、街上偶遇、学生家中等。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面谈、书信、作业留言、QQ、微信等,可以是一对一谈、多对一谈、一对多谈等。

灵活性原则不一而足,重点是要有效果。当双方有情绪时,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这点是尤其要注意的。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也说过:“谈话的最高境界是说要说到别人很愿意听,听要听到别人很愿意说。”这种谈话沟通才是有效的。

(四)正面管教原则

班主任与问题生谈话要遵循正面管教原则。教育先驱阿德勒说:“人类行为是由对归属感(情感联结)和价值感的渴望所驱动。”“正面管教”理论也强调正面管教应是能提升发展和情感联结的非惩罚性的教和指导。正面管教的过程应该是充满爱和尊重的。

教育的真谛是影响、激励与唤醒。班主任在与问题生谈话时应该遵循正面管教原则,多正面强化、多鼓励。学生只有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三、把握谈话七技巧

(一)沟通从废话开始

沟通从废话开始,说的是谈方式不用“单刀直入式”而是采用“迂回战”。一次,笔者与Z谈话从拉家常开始。Z说了很多他们家的事情。笔者时不时地追问一下细节,或是“哦,真不简单。”“嗯,是的。”频频点头表示赞同。笔者看时机渐熟,启发他自己发现问题,归因分析,自己想出解决策略,以后面对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理,如何彻底改正错误等。例如,他习惯性地用“拳头”去解决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错误的。德育中的“知情意行”原则,认知和思维模式是行为的基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二天Z就有了很大转变。

(二)真诚才能双赢

谈话,只有双方想沟通了,才在沟通。如果一方不是真诚的,或者还存在敷衍、虚假、欺骗、敌意等,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的。谈话时,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听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接收到了怎样的信息。你又听到了什么。这样,双方在沟通时在寻求双赢。那种不注重对方反应的沟通,就很难达到双赢的效果。

“男一号”Z照例还是要补作业。那天放学后,笔者留下他耐心给他做思想工作,又给他讲解解题思路。怕他饿,笔者给了他一个鸡蛋先垫垫底,他最终还是被笔者的真诚所感动了。这种真诚终于获得了双赢。

(三)幽默,谈话的“润滑剂”

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Z又“反弹”了。那天课前三分钟,他在座位上大跳大唱《青木林里青木秧》。学生们哄堂大笑。笔者说:“跳得不错,在疫情期间火遍全国的网红歌手怎么跑到我们教室了?只是他还不知道课前三分钟该干什么哦!好,现在开始上课。”这种跟Z幽默式的“谈话”是需要教育机智的。人往往容易犯一个线性思维的错误,认为批评了,学生认错了就必须改正,不改正,就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教育是一个“网”,学生犯错,只是其中的一个点。抓反复、反复抓,本来就是教育的常态。试想,如果笔者当时大发雷霆,那效果可就另当别论了。

(四)赞美的力量

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记得那天去Z家家访。Z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平时笔者批评他,他从不顶嘴,认错态度诚恳,在学校运动200米跑步还拿了第二名。笔者当着Z爸爸的面表扬了Z这两个优点,顺便说了句“这孩子成绩虽差点,但行行出状元,说不定以后也会做一番大事”。没想到他爸爸和Z都很认可笔者的说法。其实,经研究表明,一件事情如果深信不疑,它的确更容易发生,“相信相信的力量”不无道理。后来,笔者还给了家长一些家教策略。如今,Z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好的转变。

(五)是……是……但是

“是……是……但是”这个句式用在跟对方意见不一致,或是批评对方时效果较好。这也就意味着,你先肯定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就好比刮胡子时,先抹点肥皂沫刮起来才不会觉得疼是一个道理。

在与Z的谈话中,笔者一般也会先赞美他几句,赞美要及时,也要赞在细节处。例如,“你这几天上课是较认真的,坐得端正,还答问了,但是你这些方面还不是很好……”这样的谈话,对方容易与你产生同理心理,沟通起来也才更有效。

(六)同理倾听

所谓“同理倾听”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与对方相类似或是相同的心理反应的倾听。苏格拉底说过:“自然赋予了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这种说法在谈话中不无道理。我们在沟通时,时间的分配应该是这样才更合理:倾听占50%,提问占25%,说占25%。

回想起筆者与Z的几次有效谈话,笔者还是遵循了这一规律的。如果是笔者一人唱“独角戏”,那种沟通笔者单方赢了,对方Z却输了,效果可想而知。

(七)肢体语言不容忽视

谈话沟通时,有专家研究过,“五五三八七”理论,即身体语言占55%,怎么说占38%,说什么占7%。可见,肢体语言的重要性。那么说话时的眼神、微笑、点头、手势等肢体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在与Z沟通时,有时微笑着抚摸一下他的头,或是轻轻摸摸他的背示意他坐端正。他就立刻乖多了,几乎马上纠正了当时的错误行为。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与“我们班的男一号”Z谈话的一些只言片语。现如今,正因为笔者在谈话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才有了“男一号”Z如今的进步。

其实,笔者在想,问题生本是不应该有的,只是我们评价的角度太狭隘了。多一把测量的尺子,就多了一个优生。一棵小树弯了,我们扶一把,只要它是向上生长的就行了。目前的教育还存在一些弊端,谁说这样的“男一号”长大了就不能做一番大事,不能成为社会上的真正“男一号”呢?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J].教育:教学科研(下旬),2009(12):1.

[2]戴尔·卡耐基.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超值最新版)[M].杨东,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下课了再说
惊悚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遇见,在《新班主任》的春天里
惩罚
拼回去
真爱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