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论语》汉译英(节选)中的应用

2022-04-23陈锦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
关键词:辜鸿铭论语

【摘要】 本文基于翻译转换理论,自译《论语》,并将翻译的部分内容与辜鸿铭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把《论语》译本中符合翻译转换理论的转换模式全部列举出来,同时从句法结构层面,总结出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翻译转换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理论对《论语》翻译的切实指导意义,同时希望能够帮助日后其他学者进一步探索研究该理论在其他典籍文化中的可适用性。

【关键词】 翻译转换理论;《论语》;辜鸿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102-03

一、引言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与思想,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其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内容,涉及教育、政治、哲理与伦理等,这在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译介和西传已经具备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中的内容也给欧美不同国家文化的形成带来了关键的影响。《论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与外国对话交流的工具。没有优秀的翻译文本,很难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因此《论语》英译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国外研究,可见和《论语》相关的研究文章非常多,但是涉及《论语》英译的研究比较少,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论语》英译本的书评(李刚等2020:131)。而国内也有许多英译本的研究,但其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并且很少站在句法、词汇与内涵的角度针对《论语》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笔者亲自翻译《论语》,探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论语》英译期间的重要作用。

二、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论语》汉译英中的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论语》包含了多个不同的章节,且不同章节的结构存在差异,总结来看,其形式主要分成三种,分别为叙事体、语录体与对话体,其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句子短小。《论语》在整个中华文化典籍对外交流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其英译是实现良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英文中,语气和情态的使用普遍存在,科学地使用英语语气和情态,有助于地道的英文表达。针对汉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其意境的表达和英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翻译重点在于把握中英文翻译过程中的句式结构体系,以便产生高质量的《论语》英译本,更好地满足《论语》传播交流的需求,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扬。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主要集中在句子和以下的层次,和段落等相关的论述比较少。而《论语》中的每一篇章均是由不同的几则对话或叙事语言构成,且前后篇章互不影响,正好满足转换理论的适用对象要求。因此,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正好与《论语》源文本语言特点不相谋和,从而进一步在《论语》英译中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论语》汉译英中的应用

针对卡特福德提出的转换理论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作为基础,利用这种方式针对翻译中存在的转换现象展开了深入探索。他强调,“翻译”本身对应为转换,针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就是将一种语言朝向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转换。针对语言的构成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涵盖了文字、语音与词汇等,涉及翻译过程中的整个语言系统。由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内容表达的过程中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把握句子的结构,在保障翻译速度的基础上确保翻译质量更好的符合实际需求。在不同语言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这本身也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转换,就没有翻译。卡特福德针对语言范畴与层次展开了分析,并且将转换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层次转换与范畴转换,明确了转换现象的应用情况。翻译转换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利于人工翻译,并且有利于推动机器翻译,从目前的翻译现状展开分析,还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发更多有效的功能,更好地利用这种理论的可操作性,确保翻译转换可以应用在更多不同的领域。

四、范畴转换

针对“范畴转换”的概念进行分析,这本身是一種语言层次方面的转换,从其中的类型来看,主要涵盖了结构转换、词类转换与单位转换等。

(一) 结构转换

在结构转换的过程中,一般存在于所有的等级中,这也是一种常用的范畴转换形式。一般情况下,英汉之间的结构转换主要涵盖了主语与宾语的转换、主动和被动的转换,肯定和否定的转换等。从汉语等语言的构成来看,其中的词形变化相对较少,句子内部的词语顺序变化也比较小,句子整体比较固定,因此分析句子结构的难度比较低,但是在英语中,词形变化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分析句子语法功能的过程中,主要从词形出发进行判断,这个过程中,词序仅仅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为了解决两种不同句子中的结构差异问题,针对句子进行结构转换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模式。

例1: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笔者译:The Master said, “ ...To be polite to men taking no note of him,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辜译:Confucius once said,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

在例1译文中,笔者并未将“不愠”译为“be not angry”,而是译为“be polite”。而辜鸿铭先生将其译为“feels no discomposure”,他采用了双重否定的翻译技巧,很好地把原文的否定变为了肯定。可见在翻译时笔者和辜鸿铭先生均实现了原文与译文之间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体现了卡特福德的结构转换。同时,从上述译文可以看出笔者主要采用直译手法,而辜鸿铭先生的译文则采用归化,相对笔者译文而言,其考虑目的语读者需求,将原文译得更详尽、更准确。

例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笔者译:The Master said, “It can change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army, but not the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辜译:Confucius once said, “...may be carried off, but....cannot be robbed of...”

例2原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词序转换的情况,原意对应是“可夺三军帅”,“不可夺匹夫志”,这是为了更好地增强目的,调整了语言的表达顺序,也就是将“三军”与“匹夫”放在了比较关键的位置。为了方便后续的理解,翻译以后的祈使句为正常语序,此时应用了结构转换的方式。而辜鸿铭先生的译文则是遵从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但把原文的主动语态转换为了被动语态,即“be carried offand cannot be robbed”。当然,其译文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卡特福德的结构转化。

显而易见,以上例子均很好证实,结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应用非常频繁。有时通过直译会使得语义生硬牵强,难以理解。利用结构转移,更好地实现语用与交际目的,确保语句更加符合句法相关的要求。

(二)词类转换

在词类转换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进行不同目标语词项的转换,也就是英汉中的词性转换,例如动词和名词,副词和名词等之间的转换。

例3:子曰:“……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

笔者译:The Master said, “... He eats with a bamboo basket, drinks with a gourd ladle...”

辜译: “...Living on one single meal a day, with water for his drink, and living in the lowest ...”

词类转换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属于常用的技巧,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针对原语进行翻译,进而获取更好的目的语,基于此确保译文的通顺自然,满足译入语的实际表达习惯。在上述例子中的“一箪食,一瓢饮”表面看是数量词,但实际是动词短语,即“食一箪,饮一瓢”,意为“用一箪去食,一瓢去饮”。在译文中笔者将其处理为“eats with a bamboo basket, drinks with a gourd ladle”两个动词短语。其中“一箪”译为“a bamboo basket”,“一瓢”译为“a gourd ladle”,从而实现了动词到名词的转换。与笔者译文不同的是,辜鸿铭先生将“食一箪,饮一瓢”译为“living on one single meal a day”;“living with water for his drink”兩个动名词短语,从而很好地将原文的量词化为了动词,展现颜回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

例4: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

笔者译:The Master said, “Ran Yong should be an officer.”

辜译:Confucius once said, “There is Yung—— he should be made a prince.”

在英汉互译时,英语内部的由动词派生得到的名词可以进行转换,将其转化成动词,进而确保转换得到的词语更好地符合语言习惯。例4中的“南面”是表面名词,实际意为“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因此笔者译为“be an officer”的名词短语,实现了从动词到名词的转换,使原句表意更加清晰。当然,辜鸿铭先生将“做官”译为“be made a prince”的被动短语,则从侧面体现出冉雍受当时志士的器重与信赖,极力推举他称帝,造福百姓。

针对以上的例子进行分析,从翻译的本质来看,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得到另一种语言,主要目的就是确保原语的全部信息都能转换到对应的其他语言中,进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语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句子本身的构词法与词义表达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下为了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采取机械的翻译方式并不可行,必须以原文为基础,针对词类进行适当的转换,确保译文的通顺自然。

(三)单位转换

在单位转换的过程中,主要将译语的翻译转换为原语对应层次的语言单位,针对这种翻译方式进行分析,原语用词或者短语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同样能够转换得到从句,反之亦然。

例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笔者译:Confucius said, “if the ruling country has thousands chariots, in this cas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state affairs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asses, reduce expenditure, love the masses, hire the people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n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辜译:Confucius once said,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on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the country and fulfill his duties during his work.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e must pay attention to economy and really love the people.”

由于汉语多短句,英语多长句。因此在译文中,笔者用“we”这个主语去执行五个动作,同时用“and”连接,把原文中的“敬事……以时”三个名词短语构成一个完整的长句子,实现了从词组到句子的转换,同时遵循了汉译英时的注意事项。而辜鸿铭先生将原句拆分为三个部分——“道千……而信”;“节用……以时”,采用二个完整的长句子将原文的词组译出。同样,其译文实现了汉语短句到英语长句的转换,将原文意思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

例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笔者译:Confucius put an end to four things: one does not guess from nothing, does not absolutely affirm, does not rigidly adhere to stubbornness and does not think that he is right.

辜译:Confucius said that four things are completely free: He was free from self-interest, from prepossessions, from bigotry and from egoism.

本節阐明了孔子对主观臆断固执己见的看法,从他的表述可见其观点都由两个字构成,共四个特点,同时四个词组的特点在意思上非常相近,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有效体现这种语言特征。因此,为了更好地阐述语言的含义,笔者与辜鸿铭先生均针对汉语词组进行了转换,将其处理为“总说加冒号”引出四个分句来解释原意。灵活地实现了原文零散短语到译文长句转换,也体现了汉语重意合和英语形合特点。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以句子为基本语言单位展开的。汉语将分句、词组与散句等作为主要的形式,断句不严,外形松散,但是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句界分明,外形严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在翻译时,既要考虑目的语的特点,又要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实现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从而实现最初的交际目的。

五、结语

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笔者站在范畴转换的角度针对《论语》进行了翻译,从其中的翻译方式来看,主要包括结构、词类与单位等的转换,并且针对句子的对应结构展开剖析,确保译文内容的有效性,全面准确的进行中国古代汉语典籍翻译,并且总结了相应的翻译方法与规律。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提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在针对《论语》这种古汉语文体特征非常显著的作品进行翻译时,同时可以提出明确具体的翻译模式与策略,为后续的古文翻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al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1:60-63.

[3]包振南.开拓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3):58-59.

[4]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52.

[5]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6]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7]李钢,李金姝.《论语》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31.

[8]林铃.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研究过程[J].翻译研究,2009,(5):74.

[9]刘宓庆.论中国翻译理论模式[J].中国翻译,1989,(1).

[10]郑淑敏,曹慧.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2011,(4):17-20.

作者简介:

陈锦,汉族,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翻译。

猜你喜欢

辜鸿铭论语
辜鸿铭: 给西方人妙讲儒家学说
把《浮士德》背下来再说吧
辜鸿铭妙语嘲讽日本首相
辜鸿铭妙语嘲讽日本首相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