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2022-04-23陈丹丹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Analysis of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HEN Dan-dan

(Tangshan Branch of Tangshan Jidong Cement Co., Ltd., Tangshan 063000, China)

【摘  要】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和实业兴国理念的深入推进,国家制定了更具宏观管控效用的政策,放宽了对微观实体的管控,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未能有效执行国家政策,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Abstract】With the in-depth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reform of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delegating powers, and improving regulation and services" and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rejuvenation, the state has formulated policies with more macro management and control effect, relaxed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micro entities, and given enterprises more space for free development. However, in practice, som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ail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管理制度

【Keywords】fixed assets;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2-0023-03

1 引言

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和实业兴国理念的深入推进,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治理进入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国家的管控更多的倾向于宏观层面,将很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留给企业。但是面对如此外部环境,受内部因素制约,部分制造型企业并没有有效执行国家政策,特别是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界定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支出与费用支出的界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以下简称“4号准则”)第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该规定对固定的资产的确认只是在性质上进行了界定,没有在数量金额上进行界定,这给企业和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了中预留了一定空间,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依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以上两个规定对比,对于一个价值500元的凭证装订机确认固定资产合适,还是确认费用支出合适?从规定上,确认固定资产没有问题。但是从核算复杂性、重要程度和金额上看,确认为费用也可以,这就给财务人员的实务操作、以及企业其他人员的判断造成了很大问题。

其次,固定资产的入账时点问题。4号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予以确认,这也是一个原则规定,但实践中特殊固定资产的确认存在一定操作难度,如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原则上应在项目竣工决算完毕后,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但实践中由于项目决算时间过长,导致存在项目已实际使用,甚至已报废但尚未决算完毕的情形,这时固定资产的确认时点就成为财务人员难以判断的问题。

2.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存续期间的管理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问题。4号准则第十五条、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同时考虑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等因素,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实践中,初次执行或者没有行业惯例时,会计人员很难做出有效的职业判断,而业务人员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支撑。同时,在正常情况下,折旧年限又与税法规定、后续资产处置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给业务和财务的实际执行埋下了隐患。

其次,固定资产后续管理问题。4号准则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与原估计数存在差异的,应调整原估计数。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管理制度僵化、执行不到位,未依据固定资产实际状况,年末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未合理评价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及时处置不能产生效益或者使用成本过高的固定资产,未制定科学的制度和流程,提高固定资产退出效率,导致需处置固定资产长期积压,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2.3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资产维修管理由于具较高的技术水平、管理效率和效果较好等特点,对于降低企业资产管理、维护成本、提高资产使用质量、降低企业特定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得到制造型企业的青睐。但是,实践中,部分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不够完善,对于哪些固定资产可以委托修理,哪些可以自主修理,缺乏有效的判断标准和决策机制。同时,企业固定资产维修台账不健全,无法对固定资产形成有效的成本管控。

3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制造型企业应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的固定资产规章制度。国家站在宏观管理的角度,制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原则性规定,将具体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和惯例、企业实际等因素在内的可管理空间留给了制造型企业自己,可现存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制造型企业尚未领会国家政策精神,没有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还处于粗放阶段。

其次,管理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理念的建立。关于固定资产的界定,4号准则出台之前,关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还有一个“单位价值较高”的条件要求,但后续修订时将该条件去除,原由在于价值较高需存在一个对比对象,对于确定的金额,不同的行业、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存在不同的判断,如上文举的例子,500元金额到底是大还是小,对企业是重要还是不重要,管理成本是高还是低,是否存在管理效益,这都需要根据制造型企业自身状况来判断,对于重要的、细化管理效益大于成本的,就应该按照准则规定,以固定资产管理,反之,可以直接作为费用管理,并保持前后一致。

最后,对会计准则认识不足,对财务监管职能支持不够。会计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货币化反映,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国家规范,保证会计核算的有效实施是企业不容置疑的责任和义务,执行财经政策是全体企业员工的基本守则。但实践中,会计准则并未被严格执行,制造型企业对业务部门财经约束力度不足,对财务部门监管职能支持不足。如对于在建项目的转入固定资产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实践中,财务人员一再提醒业务部门应该办理相关手续,但往往被以各种理由所延迟。

3.2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落后

首先,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就资产自身可使用年限来说,不同的资产的寿命需要专业人员给出一个判断,如厂房有设计使用年限。

其次,就监管层面来讲,国家一般会依据行业情况,给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给予最高或最低使用年限,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制造型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受此规定年限限制。同时,基于税收征管的考虑,《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

再次,基于固定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的特性,以不同使用环境、技术更新、工作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存在一个收益基本等于成本的最高使用年限。但是,实践中,制造型企业并没有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制定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最后,基于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数量的特点,企业人工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制造型企业并没有采取信息化技术管理固定资产,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其信息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管理需要。

3.3 制造型企业对固定资产外委维修管理不够重视

首先,制造型企业对自身固定资产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从战略和经营层面深入分析,没有从竞争优势、效益层面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心和非核心的区分,没有深刻认识到:核心资产,特别是自研核心资产,涉及企业核心秘密,是不能委托修理,非核心资产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也是不能外委修理的。

其次,缺乏深入分析固定资产维修业务管理的意识。一是没有建立或仅部门建立固定资产维修台账,没有针对不同固定资产维修原因进行分类分析,以此来制定维修计划。二是没有基于企业自身情况,对自身可维修能力进行判断,进而对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三是缺乏维修服务商选择、过程管控、结果反馈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只以价格或夹杂部分经济因素为标准,缺乏事前的分析判断,不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商;缺乏过程的管控,不能有效防止生产经营过程协同问题;缺乏结果反馈,不能有效改进、监督服务商改进服务质量问题。

总之,制造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机制,以防范外委维修风险的发生。

4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的策略

4.1 树立全员、全过程管理理念

首先,改变固有确定管理的理念,深入领会会计准则等国家财经政策精神,深入思考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为制造型企业预留的科学管理空间,发挥聪明才智,考虑实际执行规则。其次,引入现代精细化管理,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纵向上,它是从固定资产购置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横向上,它将制造型企业各个部门、人员全部包括在内。因此,要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就需要制造型企业树立全过程、全员管理理念,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有规划、有计划、分步实施。同时,需要生产经营相关的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全员参与。通过组织宣传、理论学习、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认识,做实实施、落地基础,发挥全员管理的作用,以實现固定资产的最优化管理。再次,强化沟通理念。加强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以业财融合为契机,深入剖析财务、业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发现并做好关键点的衔接和管控,有效实现资产效用最大化。加强与税收管理部门的沟通,深入了解最新税收政策,澄清企业业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获取税务部门的理解和帮助,进一步做好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避免纳税风险。加强与行业相关方的沟通,了解行业政策和惯例,对标先进制造型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为企业盈利夯实坚实基础。最后,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的进步,使企业人员永远处于不断的挑战中,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

4.2 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严格落实

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从制度建设开始,从制度层面规范实际操作,严格管控具体实施过程,并考核奖惩。

首先,要制定操作性强、流程明确的管理制度,规范从固定资产采购到固定资产退出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通过制度传递的管理思维和工作方法,培育现代管理思想。同时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标准指标体系,包括效率标准、运行标准、考核标准等标准指标体系,通过标准进行对标,实现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的最优化。另外,充分做好重点环节的控制,做好供货方产品和服务评价,做好项目施工过程的监控,实现对前期的控制;做好投产转资、资产转固工作,缩短工程向决算时间,简化资产移交工作;每年末做好资产盘点、清查和价值评估工作,及时清退到期、无继续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和再利用。

其次,落实部门、人员责任。固定资产制度的落地需要企业全部部门和人员,制度层面已经明确了部门责任,企业各部门应该按照要求,落实部门人员责任,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对标制度和流程,编制固定资产台账,并定期与财务、实际使用人对账,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同时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状况,配合做好固定资产更新、淘汰工作。

再次,定期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对于维护企业利益,促进治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固定资产效率,优化固定资产资源配置,实现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制造型企业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聘任外部审计或者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针对性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评价企业是否明确固定资产责任人、是否明确领用程序和要求、是否办理领用登记、使用部门是否对固定资产运行情况进行监控、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是否定期核对等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建立,是否确实运行,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人员调查,及时发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偏差,针对性开展整改工作。

最后,制造型企業还应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门别类的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奖励先进,促进企业管理层、执行层积极主动地在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4.3 开展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首先,对于已有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制造型企业,应该依托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建立一体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将与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业务相关的采购、资产管理、设备运维、处置等建设在同一平台之上,实现固定资产数据信息的全过程跟踪和监控。

其次,对于规模较小的制造型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统一编码,分别建立财务、实务台账,定期核对、定期盘点。也可以单独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模块,打通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传递障碍。

最后,再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需要员工来执行,因此,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营造人人有责的固定资产管理氛围,深入推进员工信息化建设培训,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峰.关于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深入实践与思考[J].商讯,2019(27):94-95.

【2】张雨潇.TC天然气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0.

【3】张泰.浅析企业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J].时代经贸,2017(12):56-57.

【作者简介】陈丹丹(1986-),女,山东济宁人,会计师,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全过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制度与规范:近现代设计管理制度研究
浅析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全过程管理创新分析
防范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的全过程管理
浅谈电子文件的全过程管理
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完善措施研究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实施探析
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系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