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外挂到内生:社会责任如何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伊利集团的案例研究

2022-04-20青,王鑫,王

中国流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伊利合法性商业模式

长 青,王 鑫,王 福

(1.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一、引言

国际金融论坛2021年春季会议指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课题。基于此情形,转变发展理念及颠覆传统商业模式是中国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一些新创企业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未将顾客需求、产品质量等社会责任问题纳入考虑因素中,甚至出现了经济与社会脱节及企业商业模式崩盘等问题。如何在创造新利益增长点的同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注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兼顾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等多重价值目标,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路径[1]。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为了汇聚更大力量抗击疫情,伊利集团启动全球供应链,通过公益战略联盟这一平台,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口罩,送达全国各地,守护一线人员健康,同时全力支持上游牧场,在50 天内出资6.7 亿元,携手上游合作伙伴共克时艰,在化解公共危机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伊利集团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责任担当。伊利集团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愿景,不仅自身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还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整个产业链,打破了企业一味追求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局限,获得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可,不断刷新亚洲第一乳企的辉煌。这种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不仅帮助企业获得了社会价值的“面子”,更赢得了经济价值的“里子”[2]。企业社会责任如何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并提高创新产出,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探析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问题。

纵观已有研究,理论界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探索主要聚焦于战略导向[3]、技术创新[4]和动态能力[5]等视角,鲜有关注社会责任、慈善责任、环境责任等责任因素,可见非市场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界已经深刻意识到社会责任活动不仅是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商业伦理[6],还是时代和社会赋予企业的神圣使命,关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是一个新颖的边缘议题,需要结合实践案例对社会责任如何落地进行探讨分析,并从组织层面剖析如何发挥社会责任的作用以突破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同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实践性与复杂性等特征,随时间演化存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机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层递进正是企业的认知、态度、理念、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表现,其嵌入的商业模式有明显的差异性。

组织合法性(Legitimacy)是指企业获得利益相关者接受与认可的程度[7]。借助合法化战略,可使企业获得股东在企业决策中的支持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与认可。本研究认为,源自企业的合法性能够为解释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机理提供合适的视角。此外,在开放的商业环境中,合法性强调组织行为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帮助企业撬动其他组织的资源。但拥有资源并不能保证维系企业的竞争力,还需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利用,本文强调动态资源管理即资源行动的重要性,为理解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线索。

本研究拟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伊利集团如何驱动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组织合法性,依据资源行动管理、资源配置理论对商业模式创新展开讨论,藉由合法性理论与资源行动理论改善和提升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丰富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研究。

二、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8]视角,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存在着博弈、互利共赢的关系,这种关系促使企业不断回溯性地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维持企业与员工、社会等合作伙伴的长期稳定关系,使新的价值主张更易被社会公众接受与认可。已有文献认为,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嵌入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调和经济导向与社会导向的摩擦[9],促使企业与社会形成更为广阔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可持续性。该领域的文献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吸引学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尽管学者的观点涉及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联性,但对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路径鲜有关注,对社会责任的嵌入对企业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影响关注不够,并缺少对商业模式中非商业因素的关注。

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转移到企业亲社会行为上,强调企业组织范式变革、战略调整、主动性和价值追求的实现。组织形态往往决定着企业的运行逻辑、管理方式与组织使命[10],组织使命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所完成的内容和扮演的角色,通常表现为企业对不同类型价值的追求。运行逻辑强调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遵循的制度逻辑、效率逻辑与市场逻辑,以决定企业的行为方式,塑造和获取与自身匹配的合法性。其中,制度逻辑是社会建构的价值观和信念[11],赋予企业制度性秩序;效率逻辑是企业快速协调相应资源以促使企业做出合理的要素分配[12];市场逻辑是企业为遵守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维持市场正常运作而自发形成的行动机制。

(二)合法性理论

合法性是指在一个由社会构建的规范体系中,组织的行为被利益相关者认为是可取的一般感知或假定[13]。合法性被视为企业的隐形资源,通过社会公众的感知及行为规范获得[14]。相关研究指出,合法性可为企业获得持续的社会认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提供条件,不仅能够增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15],还可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先行优势。

尽管学术界围绕合法性的理论探讨热度不断上升,但受制于影响路径的多变性及研究情境的稀缺性,相关观点只是提及组织合法性对企业整合资源和建立互信的伙伴关系具有一定影响,但针对在社会责任嵌入情境下如何获取合法性仍语焉不详。另外,不同学者对合法性界定的不同导致合法性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借鉴托尔尼科斯基(Tornikoski)等[12]基于运行逻辑视角的观点将组织合法性划分为适应合法性和战略合法性。适应合法性是指以制度逻辑为出发点,通过遵守相关规范以约束自身行为准则,改善企业制度环境,帮助企业获得政府支持、顾客信赖等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以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12];战略合法性以效率逻辑为出发点,通过企业战略协调相应资源,提高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16]。由此,本研究基于合法性理论(适应合法性和战略合法性),探讨社会责任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作用,认为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等社会责任行为可以改善企业自身形象和经营模式,促使企业行为与社会规制保持一致性,缓解社会体制压力,为企业进入新市场提供便利。

(三)资源行动理论

资源行动理论认为,企业仅仅依靠静态资源不能保证竞争优势或实现价值创造,对资源的管控和配置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对资源的动态管理,重视资源的动态性和管理资源的能力。资源管理是对公司资源的组合、整合和活化[17],利用公司所有资源提升公司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为客户和所有者创造价值。现有学者基于“拼凑”的含义提出“资源拼凑”概念,意指利用手头资源以突破资源存量的束缚,以提升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17]。资源编排理论源于资源管理模型和资产编排模型,强调企业资源的组合,并将资源“捆绑”,从而创造价值的资源管理过程[17]。西蒙(Sirmon)等[17]在动态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和资产协奏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协凑”概念,认为管理者除关注自身资源外,还应将资源内化为能力以实现不同层面与不同边界的竞争。虽有学者认为资源行动对企业创新具有驱动作用,但鲜有学者将资源行动与企业合法性结合并将其作为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因素。

该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是资源持续改变的活动,如何管理和利用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合法性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企业资源伴随企业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合法性与资源行动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合法性的高低,更潜移默化地促使企业构建新的价值结构。因此,通过向外界传递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有助于企业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网络关系[18],促使企业拥有更好的合法性,同时匹配资源行动整合、重构自身的价值体系,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三、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择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案例研究非常适合这种情形。一方面,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情境下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演化路径,案例研究方法可以很便利地回答“如何”的问题[19];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依赖于情境,社会责任嵌入企业战略是创新型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纵向案例研究能够根据时间顺序对企业大事进行纵向分析[20],识别和筛选各个情景和过程的触发条件,并对其进行逻辑推演,归纳新的理论。

(二)样本选择

本文从探索单案例研究的代表性和启发性入手[21],选取伊利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1)典型性。伊利集团从上市至今始终秉承“平衡为主,责任为先”的伊利法则,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乳业第一梯队,为探究商业模式创新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机会。凭借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和成效,伊利集团斩获“2018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社会责任特别贡献奖”,是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融合的典范。(2)启发性。伊利集团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从对原材料的部分可控立即转换为完全可控,严格把控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杜绝原奶掺假行为,为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奶产品提供保障。此外,在2018年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伊利集团阐述了具有伊利特色的创新进化论,将企业战略方向由产品导向转变为协同导向,实现了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统一,打造跨界多元产品,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价值主张的变化。伊利集团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社会责任嵌入情境下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三)案例企业简介

纵观伊利集团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其经历了起步阶段、完善阶段和升级阶段。(1)起步阶段。在创办初期,企业围绕传统慈善观,依法规范经营,其社会责任围绕参与自然灾害救济、参与慈善项目等活动展开。(2)完善阶段。企业修正了战略定位和技术创新的方向,积极整合合作伙伴和客户资源,相继打造了舒化奶、金典有机奶等新产品,构建了核心技术的资源体系。(3)升级阶段。伊利集团将自身发展模式与国家政策相匹配,全力打造“健康中国社会责任体系”,向政府和社会传达社会责任的诉求,并将目光聚焦于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力求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融合,实现共享意义的商业愿景。

图1 伊利集团发展关键性事件

(四)数据收集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具体分为三个阶段,收集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伊利集团相关数据资料收集方式

第一阶段从2020年8月至9月,主要开展深度访谈,研究主题聚焦于案例企业的关键事件,探寻伊利集团成为亚洲第一乳企的发展历程。第二阶段从2020年11月至12月,主要围绕伊利集团捐赠财物、救济百姓、回馈社会等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展开讨论,搜集伊利集团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作出的战略调整和产品创新的事件,对访谈内容进行复盘和整理。第三阶段是2021年3月之后,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渠道反复考察,甄别出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数据资料,对数据缺失和信息模糊的问题通过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等方式予以补充和完善[22],强化理论与数据的对焦关系。此外,在资料收集与数据整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数据收集的三角验证策略,采用循环反复的方法使案例研究基础更坚实有效[23]。

(五)数据分析

做好单案例研究不仅要“讲好故事”,还需要开展系统的概念化编码分析工作[24]。结合佩蒂格鲁(Pettigrew)[25]的纵向案例分析方法,参照扎根理论分析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首先,构建案例企业的时间轴。将全部资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归类整理,厘清伊利集团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进行的战略调整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次,案例主体描述分析。本研究团队成员与伊利集团的受访者就企业故事进行讨论交流,确定伊利集团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事件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时间节点,通过文字及录音形式整理记录[26],建立数据库,并将数据按照阶段进行划分。最后,数据编码。基于理论分析与数据整理,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逐条、逐句编码,对案例素材贴标签,依据数据来源编入一级编码库。课题组成员反复商榷后,采用两个英文字母与数字结合的方式编码,第一个英文字母代表数据来源于企业时间轴的某个阶段(起步阶段为F,完善阶段为B,升级阶段为C),第二个字母表示数据来源(S代表一手资料,T代表二手资料),数据库中的编号则用数字表示。在编码工作过程中,研究团队通过查阅知网、百优案例等中的相关文献对测度变量的内涵进行反复探讨,将所贴标签简炼为关键词,完成二级编码的工作。将凝练的关键词进行归类合并,剖析其蕴含的意义,最终确定编码结果,代表着研究者对案例数据的概念总结,形成三级编码。

四、案例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起步阶段的社会需求型商业模式

受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限制,经济价值最大化是伊利集团初创期的主要诉求,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回馈社会、造福百姓等中华传统美德理念开始在伊利集团出现。传统的行善扶贫意识激发了伊利集团企业家的道德情怀与社会抱负,外挂式社会责任的微观实践开始出现,企业从调整组织使命与丰富运行逻辑两个角度应对社会责任嵌入。企业在起步阶段收入来源有限,依靠单一的乳制品无法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生存成为伊利集团经营发展的第一要务。总裁潘刚为纾缓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开始寻找利润增长点,捕捉到了市场环境下的液态奶缺失问题并快速地引入竞争主导型的市场逻辑,在蒙牛等同行尚未研制开发液态奶的情况下,在1999年成立中国乳业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有效解决了奶制品种类单一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此外,在面对非典、东南亚海啸等突发事件时,伊利集团迅速提出“伊利社会责任应急预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强调遵循制度逻辑,主动向灾区捐款捐物、帮扶群众。因此,企业对社会负责、对顾客负责的态度为其积累了稳定的客户资源,帮助伊利集团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使企业的适应合法性得到了新的诠释。可见,企业社会责任起步阶段是由经济价值最大化向“做好事”的传统慈善观过渡的阶段,相关构念及典型引用语如表2所示。

表2 伊利集团企业社会责任起步阶段相关构念及典型引用语举例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商业模式从利润最大化模式向社会需求型模式转变。伊利集团通过“亲社会”“做好事”等行为不再拘泥于获取利润,并调整组织使命和运行逻辑,及时捕捉社会和客户需求信息,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企业的适应合法性得到新的诠释(如图2所示)。因为适应合法性自身作为一种特殊资源,能够使企业完善无形和有形资源的配置,实施新的战略抉择。因此,适应合法性的获取与资源拼凑行动的交互促使企业形成社会需求型商业模式,其价值主张强调企业家个人道德情怀,诚信经营,帮扶群众;价值创造表现为严格把控乳制品的品质;价值获取则表现为液态奶事业部、奶酪事业部的成立,帮助公众改变以往的饮用习惯。

图2 社会需求型商业模式的形成机理

(二)企业社会责任完善阶段的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

潘刚就任伊利集团董事长后,基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从组织使命和运行逻辑角度思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有责任去攻克当前中国乳业存在的难题,促使企业将组织使命的重心放在顾客需求与技术能力提升上。如企业针对亚洲人乳糖不耐受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研发LHT乳糖水解技术,同时整合优化自身与外部的资源,围绕液态奶、奶粉等稀缺资源拓展乳制品业务,成功推出中国首款舒化奶、金典奶等新产品。此时,同行业企业还沉溺于以广告宣传打开品牌知名度,而伊利集团专注攻克技术难题并成为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唯一乳品赞助商。合意的使命建构能够催生伊利集团的成长目标,促使企业形成“标准引领,创新赋能,服务升级”的经营管理价值观。伊利集团在完善阶段改变了以涓滴形式满足社会需求的传统行为,强化效率逻辑的主导性,坚持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创造效应。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完善阶段是从传统意义的慈善责任观向追求社会价值理念过渡的产物,相关构念及典型引用语举例如表3所示。

表3 伊利集团企业社责任完善阶段相关构念及典型引用语举例

社会责任的嵌入刺激了企业组织使命的调整,企业逐渐将使命的重心放在顾客需求、产品质量与技术能力提升上。效率逻辑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节约、技术升级的战略目标,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和合意的社会价值,提升伊利品牌的行业认可度。战略合法性的获取帮助企业凭借技术领先优势获得同行的信任,企业资源编排行动促进了伊利集团乳品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也是伊利集团构建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的关键路径(如图3所示)。同时,企业资源编排行动使商业模式中的价值主张表现为基于“健康中国”社会责任计划,价值创造表现为“基础研发—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的研发体系升级,价值获取表现为以舒化奶、金典有机奶为核心的全乳业效益获取。

图3 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的形成机理

(三)企业社会责任升级阶段的共享开放型商业模式

社会责任的不断深化赋予伊利集团新的使命,均衡主导型的组织使命逐渐显现。此时,潘刚明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愿景交错在一起,强调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融合,促进履责与绩效的统一。在这一阶段,潘刚依旧保持对行业敏锐的嗅觉,意识到奶制品的质量与安全仅仅凭借产业链某一家企业无法实现,必须依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伊利集团横跨农业、工业、商业三大领域,产业链成员繁多且上中下游关系复杂,平衡产业链成员的关系成为伊利集团亟需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可促使企业形成“产业链协同与共赢”的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此时,蒙牛与雅士利“热恋”,飞鹤寻找控股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控股上游企业提高奶牛的存栏量,但忽视了产业链中游、下游的调整,一味地大规模提高原奶的供给量,没有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和同行业的需求。因此,合意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企业不断发掘利益相关者潜在的隐性需求,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并使企业维持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构成的运行逻辑,为企业带来价值理性的社会责任实践行为。潘刚在此阶段不再拘泥于领导与企业、社会的关系,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力求实现共享意义的商业愿景,如解决牧民危机、增加员工福利、倾听顾客心声等,这已经超越了以往伦理型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体现了兼济天下的情怀。正是基于潘刚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伊利集团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激发了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性。企业社会责任升级阶段是将企业目标转换为相互融合的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过程,相关构念及典型引用语举例如表4所示。

表4 伊利集团企业社会责任升级阶段相关构念及典型引用语

共享开放型商业模式创新。伊利集团已经将“创造共享价值”理念内化到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中,通过汇聚全球资源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重构,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步从奶产品模式向产业链模式转变。一方面,合法性的提高有助于弥补企业资源缺口,资源协凑行动有利于集结知识、原料等资源以发挥自身的创新作用;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合法性有利于企业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改善合作者的情感弹性,构建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价值主张的提出与盈利模式的开发。该阶段,伊利集团积极参与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设,将价值主张定义为共享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系,致力于打造绿色产业链,将价值创造定义为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将价值获取定义为实现企业产业链的协同与共赢(参见图4)。

图4 共享开放型商业模式的形成机理

五、案例讨论

结合已有理论和上述分析,本研究发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多层级嵌入的情境下,伊利集团的商业模式创新表现出不断演化的特征。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嵌入赋予企业新的战略定位,激发企业组织范式的变革,使管理者做出调整组织使命和丰富运行逻辑的战略决策,使企业合法性得到构建。第二,合法性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机制,以运行逻辑的变化为主导因素,通过将资源、信息匹配给资源行动以实现资源管理及资源利用[21],资源行动与合法性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影响资源配置方式,伊利集团经历了从简单获取信息进行资源拼凑到对资源的过滤、筛选和编排再到最终实现资源共同体的协凑过程(如图5所示)。第三,在合法性与资源行动的交互作用下催生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整合零碎资源,伊利集团获得更多的合作与学习机会,可以快速引入新的价值主张,持续性地提升自我强化机制,突破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依赖。

图5 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情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机理

社会责任嵌入情境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企业随时都要做好应急措施和社会回应,维持现状无法突破组织惯性的束缚,难以支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从价值主张角度看,在企业社会责任嵌入前,追求经济利润是企业核心主题。但责任意识植入商业后,企业的观念从做好事的传统慈善观转变为满足客户需求、重视产品质量,再转变为上中下游价值共享。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升华,企业的价值主张呈现“诚信经营—提供健康食品—共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递进变化。其原因在于,负责任的态度会推动企业家从更高层次思考未来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进行产品、技术、文化等多层次创新,以此开启商业模式创新演化之路。从价值创造角度看,企业在起步阶段存在产品单一、资源匮乏等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嵌入后,伊利集团通过公益事业与公司业务的结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获得了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扩展了项目合作的机会,在资源行动升级的过程中,重构了企业管理场景和经营模式。从价值获取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嵌入后,伊利集团不再局限于自身利益的获取,而是回归社会与企业的交叉点,构建更广阔的利益共同体,打造了一条绿色奶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绿色产业链,推动企业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

六、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一)理论贡献

本研究从社会责任嵌入视角出发,针对组织范式变革引发既有商业模式创新这一独特情景,基于合法性与资源行动的关联和互动,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创新经济属性的固定思维。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社会责任对企业品牌声誉、企业绩效、商业模式创新有一定的影响,忽略了社会责任嵌入情境下企业组织层面的调整和内部结构的演变。本研究强调,创新型企业的合法性构建和资源行动理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一个企业若维持长久的生机,仅仅依靠技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外部主体认可、非正式领导支持和集结整合资源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价值创造,触发商业模式创新的按钮。

本研究将传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研究情境拓展到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通过组织范式变革对社会责任嵌入过程进行了回应,组织使命的调整也来自于组织对资源的管理、价值网络构建等,资源行动的演进能够促使企业迸发新的价值主张,创造核心竞争优势。

本研究通过刻画合法性构建、积累创新资源的过程特征,诠释了企业引入资源对接活动和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揭示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多重驱动因素共生演化的形成机理。此外,本研究藉由合法性理论和资源行动理论探索了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制,弥补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理论黑箱”的研究不足,廓清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过程,希冀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二)实践启示

企业需要辩证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独特作用。尽管企业社会责任使企业站在道德的高度思索企业的发展,但一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持久性。企业在商业模式初期未必要背上社会责任的枷锁,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而是合理地看待社会责任,适当思考除了自身以外的其他合作方的利益。惟其如此,企业的内在机制才能更稳健,企业的商业模式才能更有持续性。

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成为当前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承担利润之外的社会责任,采用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高度融合的创新战略,最大限度地支撑企业成长,从业绩导向型转变为责任导向型,避免出现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消费者群体利益受损等不利事件。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将企业社会责任、合法性以及商业模式同时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框架的科学性。企业应根据自身运行逻辑合理权衡资源投入,聚集多元化合法性资源,这对新创企业如何获得合法性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文在案例选择、数据编码等方面遵循了严格的标准,但中国新创企业具有较强的行业复杂性,其他类型企业面临社会责任嵌入情景时能否通过调整组织范式及合法性构建的过程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本案例选择的研究对象属于食品加工类企业,在样本遴选上有一定的局限,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效果,后续研究可以尝试通过多案例、跨行业乃至大样本统计实证研究予以验证和解决。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从企业组织层面变化及合法性构建角度识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阶段性特征,而企业的运行机制、价值偏好、领导类型等其他因素在企业应对社会责任嵌入时均会作出回应,这些回应是否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形成机理还不能确定。未来可以从这些方面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整合性研究。

猜你喜欢

伊利合法性商业模式
Westward Movement
商业模式从0到N
合法性危机:百年新诗的挑战与应战
伊利的万科式恐惧
伊利的软硬功夫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
82.7%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