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代文论中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

2022-04-20崔玲玲谢荣彩赵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4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崔玲玲 谢荣彩 赵鑫

摘 要:中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古代教学论和学习论的典籍,从四个方面探究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应注重整体规划、分层设计、学段衔接,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不应仅局限于经典阅读,而应和各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本地文化相融合;教学方法上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知行合一;教学评估多样化,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质性教育评价。

关键词:古代文论;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实施;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道者,是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的关键。中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针政策,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方向指导。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019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提出“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从国家政策制定到各省市出台的指导纲要,到各学校的校本教材和活动实施,都表现尤甚。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入校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形成中华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结合古代教学论和学习论的典籍,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1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注重整体规划,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礼记·学记》中记述了古代学习的目标要求和考核内容:“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学习和考核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说,在设置学段目标要求和学习内容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志向的培养、乐学的态度、尊师爱友的情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些内容和我们今天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相关。

古代教育内容的次第安排也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序列化提供了有效参考。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儿童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培养人格。“及其十又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三字经》中提出“凡训蒙,须讲究。詳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教育顺序为:蒙童时期讲解义理,探究事实,解释字意,标明停顿;之后是按照朱子的“小学”和“大学”的顺序,经书全部读懂之后,才能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史书。据此,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体系构想为:小学阶段以礼仪、汉字课程、蒙学和《孝经》《四书》选篇为主;初中阶段以《四书》《五经》选篇、古诗文为主;高中阶段以诸子、诸史为主。

2 教育内容不应仅局限于经典阅读,而应和各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本地文化相融合

现在很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仅限于诵读国学经典,开展相关的活动,大大地缩小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勇教授认为: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传统文化可以分为“经典、常识、游艺”三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三家的经典文献、文学常识和艺术教育等。因此,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国学经典,更不等同于儒家经典,它比国学经典、儒家经典这一对象更加宽厚,内涵更加丰富。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学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经史子集等文学作品灿烂夺目、世代相继,对提升个人品行、构建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是一门客观、精准的学科,我国古代曾经留下许多著名的数学著作,如《算经十书》《宋元算书》《算法统宗》等。走近祖冲之、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等历代数学家,搜集数学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音乐课中可以学习经典《乐记》中的内容,再融合戏剧、古典舞蹈、民族服饰等,不是单纯地学习乐理知识,更要起到“礼乐教化”的作用。在体育课中学习中华武术,内外兼修,充分理解“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武术文化内涵。美术学科中国画、书法、陶艺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各学科中,应把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融合,而不是教条地、死板地生搬硬套。

校园和班级也应成为传播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阵地。一是在校园、班级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告栏、广播站、电子荧屏等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校园、班级活动中,充分利用各节点和地域文化开展活动,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和风俗、礼仪文化、地方戏曲、地方特色的非遗、博物馆文化馆等内容融入活动中。

3 教学方法多样,结合古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知行合一

我国古代教育属于综合教育,教育内容以思想品德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忠孝仁义。《礼记·学记》、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等教育理论里论述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等教育理念仍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古代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开蒙教育集中识字,先认识两三千字后再阅读经典。为了增加孩子识字的兴趣,编制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整齐押韵的教材,容易记诵,并且使用了吟诵的教学方式,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在编制教材时,将历史文化知识、名物自然知识和基本道德修养融入其中,达到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统一。在孩子高年级阶段,通过分析汉字字形来学习汉字的字理。《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六书”是古代汉字教学的一个知识体系,从讲述汉字形体的来源及汉字形体的分析方法落实到对经典的理解和把握,大大增强了孩子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并对后期学习经典起到了奠基作用。我们现在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成为孩子学习的难点,古代汉字教学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古代的阅读教学强调熟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背诵对于深切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都是切实有效的方法,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统读书方法。古代私塾教育就是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进行大量的经典诵读,反复直至成诵,并使之根植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经验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升,储存于心的内容就会随时提取、发酵、升华。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琴老师的“素读法”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让学生在不同年龄段背诵国学经典。她所教的学生,小学六年之后能够“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

吟诵,是我国古代口口相传的读书方式和创作方式,历史悠久,在许多古诗词和绘画中都有“吟”字可以证明。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二十多年来通过采录各地私塾老先生的录音,对吟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他认为吟诵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好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快、慢、高、低、缓、急等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真正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感悟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目前很多中小学老师都采用了吟诵的教学方法教授古诗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教学评估应多样化,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质性教育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进校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教育、五千年中华文化史教育和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教育,核心思想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的仁爱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自强不息的天行健精神、厚德载物的地势坤精神以及中道中和等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内在变化,必须用适当的载体将其外化体现出来,在客观上留下真实的记录,才能对其进行有效评价。

传统文化应该以经典学习为主,融入学科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教学评估多样化,宜采用质性教育评价。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评价建议,注重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注课程学习成果评价。主要方法包括:活动记录册或成长资料袋评价;观察法评价,即通过对行为习惯、情感情绪、操作应用、活动状态等方面的观察,进行综合性评价;作品展览及分析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访谈及问卷评价等。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自评、他评、家长评、活动评委评等。

学生成长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形式,注重质性评价,是动态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突出其激励反馈作用,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档案袋,可以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为孩子们记录学习的成长轨迹和学习的点滴,展示学生进步状况。传统文化学习档案袋的写入者或评价者可以包括各科老师、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同学和相关的社会人员,其内容可以按照经典诵读、文化常识、文化活动分为三类,形式可以是课程学习计划、调查报告、活动方案,也可以是小制作、实践活动的剪影,还可以是收获与体会、自我反思与总结、他人评价等。一本本成长记录册,记录的是学生的经历和成长,更是学生的进步和收获,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学习所取得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知识。

在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实施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北师大教授任翔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以及评價等诸环节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使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有序、有效开展。如何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实施,实现至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1-11-29].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8-10-29)[2021-11-29].https://www.hjren.com/article/article_23844.html.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4.

[4]朱自清.文明的素养:朱自清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4.

[5]任翔.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58-63.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