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源研究综述

2022-04-20陆宇翀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蒙恬起源综述

陆宇翀

摘要:筝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有着非常渊源的历史。就探究筝的“源”来说,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仍有存疑的部分,但从有限的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中很难梳理出清晰的脉络。筝史研究的论文有 50 余篇,主要涉及筝的起源、名称的由来、古代筝乐的文化属性、筝与其它乐器如琴、筑、瑟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这些不同的角度虽不能将“源”定论,但为学术研究中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关键词:起源;秦筝;筑筝;蒙恬;综述

筝虽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筝理论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就1980年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加。内容涉及到筝史、筝谱、流派、技法、乐器改革、教学、创作等方面,还出现了以筝理论研究作为主要对象的期刊《秦琴》,以及全国音乐类期刊上发表的数百篇研究成果。以下是我将有关筝“源”的资料收集后,总结了部分有关“筝源”的说法进行研究分析。

一、秦筝归秦说

筝, 古今多称之为“秦筝”,认为秦地是筝的发源地。《交响》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論文都提出了“筝”即“秦筝”这一观点, 如周延甲的《秦筝在秦——陕西榆林古筝考察报告》经过对于榆林古筝的考察和研究“证明两千多年前就始于陕西的‘秦筝’,至今仍在陕西北部的榆林城内流传着 ”、魏军的《秦筝源流新证》中认为“秦筝不是原来的‘争’,而是在原始“争”发展到五根弦时,即无声音阶出现后,加上柱码而成的。并不是五声音阶出现之际,‘筝’弦发展到五根之时而同时产生了筝,而是这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约到了战国初年或春秋末年,是秦人做了这个工作,所以称之为秦筝”、《秦筝源流再证》中指出“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与天文学密切相关,而五声音阶与君、臣、父、子间的关系,与明堂中的东、西、南、北、中等五个方位间的关系,均是从跨文化角度证明筝起源时代的不可缺的材料”、《秦筝源流三证——质疑筝源于越地及西渐之说》中认为“筝的诞生,开始就与秦族群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筝的整个衍化过程都与秦人相关,这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筝弹奏的乐曲风格粗犷,一直受秦民族喜爱。其发展过程为从秦民间来,到秦宫廷去,后又散落到秦民族中间,从仙水崖墓出土的‘似筝的十三弦木琴’为例”、焦文彬的《秦筝归秦 再造辉煌》中说到“陕西筝界富有成效的工作,把长期处于散乐地位的筝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境地”、《“秦筝归秦”的提出及其历史依据》中“西音—秦音—秦风—秦声是一件事情的几个不同阶段。泛指秦地音乐歌舞。这样看来,西音早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已形成了。公元前六、七世纪的秦风、秦声,就是它的嫡系。秦筝既奏、发西音,秦筝又称秦声,是否也可以说,那时已有了秦筝”的说法以及翟源《陕西秦筝史考》中是“通过梳理近十年发表的当代有关陕西秦筝文献,力图展现出陕西秦筝历史发展与变迁的秦筝艺术发展文化,求证‘秦筝归秦’概念的合理性”,从以上文章中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秦筝归秦”的证据。

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秦筝归秦”这一观点在一部分陕西学者的大力提倡下, 频频出现在论文及著述中。对此,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主要论文有:项阳的《考古发现与秦筝说》及《中国弓弦乐器史》的部分章节等。项阳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多种观点以及考古资料的印证,认为“秦筝是一种流派、一种风格,是流而不是源”。笔者在阅读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一书中, 得出这一结论,“筝、筑同源”,筝是由越地传入中原,后由秦统一中国,逐渐在秦地得到流传,并在《史记·李斯传》的《谏逐客书》中有所记载。越地有筝的历史虽没有记载, 但从百越地区出土地文物考证中发现筝的实物,远比典籍所记载的要早得多。筝在越地的历史是非常悠久,而在秦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汉以后“越筝”没有记载,而“秦筝”记载却很多。

从长沙王室一墓和绍兴 306 号越墓出土文物看,有可能“秦筝”即为“越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 年),“大兴兵……王翦遂订荆州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秦掠得了“越筝”,在全国推广,于是“越筝”变成“秦筝”。筝流入秦国后,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秦始皇用武力收服“百越之地”后,秦地歌乐器也随之带入岭南。西晋十六国大乱, 流民群大量流之南下,尤其是后来的“安史之乱”有大批的乐人沿川滇通道与流民群南逃,还有后来的“靖康”之乱,形成了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活动,大量的贬谪及移民将中原的音乐文化也带到了潮州。方干《江南闻新曲》中说道的“乐工不识长安道,尽是书中寄曲来”。虽说筝在西部秦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百越潮汕地区有筝的历史也是不可忽略的。

二、对分筑为筝说

对于筝和筑的关系,表述更为清楚的是陈旸《乐书》:“筑之为器,大抵类筝......筝以指弹,筑以筋击,大同小异”。典籍中虽有如此记载,但仍主要有“筝源于筑”说和“筝筑同源”两种说。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一书中从多地域性起源分析,在周时琴瑟之大成阶段,不可能产生出棒状五弦的筑、筝、琴、瑟与筑、筝是不同源乐器系统。李科友《贵溪崖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有关贵溪为越地的绍兴306墓中出土筑筝的可能性释说了闽越故地陈旸讲到筑与筝的关系。金建民《古筝起源之谜》中讲述到不论是外形、奏法,还是汉字造字的规律来看,这种筑之筝约在战国末期才发展成如今的似瑟之筝,持这样的观点的有我国和日本的一些音乐史学家。

项阳早期期刊中的《从筑到筝》以马王堆、连云港为代表;以南阳筑为代表;以绍兴筑为代表,这三方面筑是以筝的形制及演奏形式来推断“筝很可能起源于筑”。而在项阳《与中国弓弦乐器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中“五弦之筑,出现在在战国末期,差不多与筝同时代;筝则流行于中国西边的秦地,而筑则主要流行与燕、齐、赵等北方诸国”持筝筑同源的说法,除此之外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一书中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三、蒙恬造筝说

筝史研究的热点无疑是这件古老乐器的起源问题。曹正《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赵曼琴《筝史浅析》、金建民《古筝起源之谜》、焦金海《仁智之器-筝筝然也——筝乐三题》等论文,对蒙恬造筝说、京房造筝说、后夔造筝说、西方传筝说等分别加以分析。赵曼琴《筝史浅析》中对于蒙恬造筝、蒙恬改筝两种可能,笔者都做了简要判断。蒙恬虽为大将,在“造筝”的十二、三弦之前就已有五弦琴。并且在《风俗通》中只提及“形如瑟”,却未有增弦之事。另外也有人认为,蒙恬造筝可能是蒙恬造笔之误,因为在秦小篆字体中笔和筝两字的字形极相似,容易混淆。

对于“十三弦筝”我在这做一下另外讲解,在黄成元《公元前500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论文中认为,贵溪十三弦筝的出现,较文史记载还要早200多年,如较之于十三弦筝的记载,那就要早1000多年。所以,关于筝的研究,必须考虑到贵溪十三弦筝出现的事实。

焦金海《仁智之器-筝筝然也——筝乐三题》中认为“蒙恬生活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秦国,社会盛兴改革之风,蒙恬又是改革的能手(他改良过毛笔)和音乐爱好者(唐诗李峤《筝》中有‘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句子),所以历史文献中有关蒙恬改革的论断,是比较可信的”。

金建民《古筝起源之谜》中写道,据《李斯列传》中“夫击瓮、寇否、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的记载,是迄今为止发现筝的最早记载,但在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却无关于蒙恬造筝的记载。其中,金建民提出要揭开筝的起源之谜,还有音乐学、考古学、语言学、中外关系学等学科待去深入研究和新发现。而我认为:如果蒙恬造筝是事实的话,司马迁不太可能不将这一重大发明写入“蒙恬列传”中的。因此,《旧唐书·音乐志》 对蒙恬造筝说提出了异议:“筝,本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

四、其他源说

“竹源说”有篇文章有涉及到,金建民《古筝起源之谜》中讲到从汉字造字的规律来看,筑因用竹制成,故以“竹”为头,而筝由筑演变而来,并且定弦高,发音“铮铮”故以‘竹’为‘筝’。这种如筑之筝约在战国末期才发展成如今的似琴之筝。黄林《筝的直系亲属》中认为筝由竹质的筑身到木质的瑟身的改制决不晚于汉魏时期,虽然筝受瑟的影响,甚至最后取代了瑟在历史上的地位,但“筝”字并没有因此而改动。

“管形琴系说”最早由是由德国的萨克斯博士主张的,认为“中国古代的琴、筝、筑等弦乐器之重要者,其原始母胎的半管状琴和更古老的圆形管状琴,现在还大量分布在南海,远及非洲一带”。对于“管形琴”,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中认为南方“管形琴系”是中国弦乐器的起源,这种适宜竹材的热带与亚热带气候,在我国境内的广西地带就有存在。在蒋廷瑜《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乐器》里讲到贵县筑,墓中出土的目牍中值呼其为越筑,在其地有竹筒琴的这一古老形制的遗存,而历史上的有关竹筒鼓的记载,其中必定有一定联系。在杨秀刚、何洪、卢克刚合写的《古老的民族民间乐器——竹筒琴》中的“竹筒琴”主要起源与新石器时代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此外,关于筝乐起源问题的研究文章还有项阳、宋少华、杨应鱣《五弦筝初研──西汉长沙王后墓出土乐器研究》、张璟《汉魏时期的筝乐艺术及审美》等等。

进入19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更加注重对筝乐史料进行发掘,其成果有曹正的《历代文艺作品中的筝》、金建民《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中国古代筝手史料辑要》、雷家駪《全宋词中对筝的称谓解》等。曹正指出,研究我国古代弹拨乐器——筝的时候,既要重视正史的记载和古典文艺作品中的描写;也要重视民间故事传说和稗官野史的叙述,因为它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在各个历史时期客观的反映了人们对筝的看法、所以不能也不应该偏执一说给古筝历史作出轻率的结论。此外,焦文彬的《秦筝史话》“是从历代的文章典籍、正史轶记、诗词歌赋、轶闻传说中撷取和整理的……是古代筝史史料之大全”。

五、结语

筝,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独特的光辉闪耀了两千多年,上至皇帝,下至乐伎的各个阶层。要想解开筝起源之谜,从以上几个不同角度的起源说不足以真正判断,希望给读者们提供参考。对筝源的研究还需结合“古”与“今”之间涉及到的音乐学、考古学、语言学、中外关系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新发现。

参考文献:

[1]周延甲,李世斌.秦筝在秦——陕西榆林古筝考察报告[J].交响,1982(01):21-25.

[2]魏军.秦筝源流新证[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6(01):38-43.

[3]魏军.秦筝源流再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01):19-21.

[4]魏军.秦筝源流三证——质疑筝源于越地及西浙之说[J].中国乐,2007(03):83-85.

[5]焦文彬.秦筝归秦 再造辉煌[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01):11-12.

[6]焦文彬.“秦筝归秦”的提出及其历史依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1993(04):8-9.

[7]翟源.陕西秦筝史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5(11):8-9.

[8]项阳.考古发现与秦筝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04):58-64.

[9]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58-67.

[10]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142-154.

[11]李科友.贵溪崖墓出土的古代樂器[J].江西历史文物,1987(01):32-33.

[12]金建民.古筝起源之谜[J].中国音乐,1988(01):55.

[13]项阳.从筑到筝[J].中国音乐学,1990(01):131-134.

[14]项阳.与中国弓弦乐器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J].中国音学,1992(01):113-123.

[15]赵曼琴.筝史浅析[J].音乐研究,1981(04):66-69.

[16]黄成元.公元前500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J].中国音乐,1987(03):43-44.

[17]焦金海.仁智之器 筝筝然也──筝乐三题[J].人民音乐,1998((08):29-31.

[18]黄林.筝的直系亲属[J].音乐爱好者,1980(04):27.

[19]蒋廷瑜.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乐器[J].中国音乐,1985(03):49-50.

[20]杨秀昭,何洪,卢克刚.古老的民族民间乐器——竹筒琴[J].中国音乐,1984(02):41.

[21]曹正.历代文艺作品中的筝[J].中国音乐,1981(04):39-42.

猜你喜欢

蒙恬起源综述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声名狼藉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