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谨、公正、高水平的金钟奖比赛

2022-04-19周铭孙

钢琴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钟奖奏鸣曲协奏曲

文/周铭孙

前 言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以下简称“金钟奖”)的钢琴比赛于2021年10月16至26日在成都市隆重举办,历时十二天。

在金钟奖约二十项的比赛中,钢琴只是其中一项。并不是每届金钟奖都有钢琴比赛,一般来说需要相隔三年甚至四年才有一次钢琴比赛。譬如说本届(第十三届),有钢琴、古筝、声乐(美声)与声乐(民族)四项比赛同时(在不同场地)举行。2019年的“第十二届”就没有钢琴、古筝比赛,而是小提琴和二胡比赛。追溯到2017年,“第十一届”是有钢琴比赛的,距今已有四年了。我查阅了金钟奖有钢琴比赛的年份,分别是2004年第四届、2009年第七届和2013年第九届,真是屈指可数。所以,选手们今年赶上这么一次机会是相当难得的。

作为国内最高水平与最高规格的专业钢琴比赛,金钟奖的严谨性和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此次比赛于十月中旬举行,一般的比赛都在举行之前几个月就预约好了评委档期,而金钟奖做到了更严格的保密工作,我是在九月下旬才收到邀请,在肯定了能保证全程参赛—从头至尾一场不缺的承诺后,还须签一份保密协议—保证公平、公正,赛前不向社会公布评委身份、评审工作中不与外界接触、不传播评审中的情况,等等。对这一点,初看相当严厉,但实际上很有必要。

因此,在我到达成都之前,我对评委构成完全不知。同时,对于有哪些选手参赛也一无所知,我单纯抱着一种学习、见证国内最高钢琴水平的态度去参加,并且充满期待。

第一轮复赛

赛程被安排得细致而严密,这次的钢琴选手共48名,是经过预选赛的甄别之后选拔出来的,所以水平和质量已经有了保证。第一轮的比赛称为“复赛”,从10月17日到10月19日共三天时间,时间为每天下午14点30分至17点30分和晚上19点30分至22点30分。下午与晚上各有八名选手演奏,每四个人为一组,在本场比赛开始前半个小时进行比赛次序的抽签,而在选手开始抽签之前,评委全部集合,并上交手机,由组委会统一保管,待本场比赛结束后再返还,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密,确保评审公正性。第一轮时,评委坐在楼厅,前面拉上了白色的大幕布—评委看不到选手,只能听选手的演奏。由于选手只报参赛号而不报名字,所以临场的抽签对于我这样的评委—谁也不认识,就完全是凭直观的听觉印象评判了。评委不可以给自己的学生或指导过的学生打分,临时抽定的顺序大大降低了辨识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评审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第一轮复赛的48名选手,经过三天的精彩角逐,最后选出18名进入半决赛。因为有个别选手未报到,所以实际参赛人数是44名,这一轮淘汰了26名选手。

第一轮复赛的曲目要求,首先是必须演奏一首中国乐曲,再自选一首或多首其他曲目。规定演奏时长为十五到二十分钟,但很少有人只弹十五分钟,大都是按照二十分钟上下准备曲目,时间都用得很满,选手水平都很高,肯定都希望更多展示自己所能。

特别有趣的是,在这一轮比赛中,我听到了很多精彩的中国钢琴乐曲。令人印象深刻与被选用较多的是张朝的《努玛阿美》,这首乐曲很有新意而且动听,有很好的演奏效果,他的《皮黄》作为一首大家喜闻乐见的成功作品,也有好几位选手选用;叶小纲的《纳木错》也是本次的热门选曲,选手们不同的处理,非常考验其音乐想象力与触键的功力;陈其钢的《京剧瞬间》是一首色彩丰富、相当有魅力的曲目;徐振民的《唐人诗意两首》亦是很有意境。一些传统的(指多年来一直被大家喜爱的)中国乐曲,在这轮比赛中亦被很出色地演奏。譬如4号选手演奏王建中改编的《梅花三弄》,弹得非常有意境、漂亮、秀美,展示了该曲的品位。9号选手演奏黄安伦的《中国畅想曲第二号—序曲和舞曲》,节奏有韵律感,相当有意境。周龙的《五魁》也有两位选用,展示了很热烈的演奏效果。高平的《舞狂—向阿斯特尔·皮亚佐拉致敬》则是异域风情,效果惊艳。这次还有新作品的出现,5号选手演奏赵泽明的《飒雪欢歌》非常讨人喜欢,真是欢声笑语,弹得如鱼得水,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优秀作品,加上精心地演奏,使我深感我们已有了这么多高质量的钢琴作品,如何去推广和研究这些作品是钢琴教学与演奏中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这一轮的自选曲目涉及的风格相当多样,我仅列举令我印象最深的个例:42号选手演奏了费恩伯格改编的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Op.74)的《谐谑曲》。听前看到曲目表格时,我还心存疑惑—这样的曲目能出彩吗?但是,选手一开始演奏,精巧敏锐的跳音、无可撼动的节奏、完全乐队化但又非常钢琴化的效果,就深深把我吸引了,其完美的技巧加上强大的心理,真是大放异彩!19号选手演奏阿尔坎的《e小调练习曲“伊索的盛宴”》(Op.39,No.12)。这首大型的变奏曲需要全面的技巧和坚毅的意志,选手虽是女孩儿,但弹出了小伙子般的棱角与刚劲,功力非常过硬,令我印象深刻。23号选手的自选曲目中用了一首小小的乐曲—格鲁克的《旋律》(改编曲),安排在三首参赛乐曲的中间,前后两首都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曲子,而中间这朵安静吟唱的“小花”,高雅而脱俗,旋律如明月高悬,整曲温馨亲切迷人,意境令人神往……在第一轮的三天审听中,虽不见选手的身影,但耳朵在应接不暇的盛宴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对我国目前专业钢琴的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已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由于比赛名额所限,有不少选手遗憾止步于此,但其中真不乏佼佼者,相信通过比赛的实践磨炼与取长补短,更增加了见识、明确了努力方向,今后肯定能有更大的进步。

半决赛

第二轮半决赛,历时三天,从2021年的10月20日至10月22日,时间还是每天下午与晚上各三个小时。十八位选手每人被要求演奏50至60分钟,但是很少有人会按50分钟去准备,一般都是一个小时,甚至略超一点儿,加上中间有时换钢琴(选手可自己挑琴)和中场休息,所以一般每个赛段都要超时一些。

这轮曲目的要求,虽是自选,但第一项是必须演奏一首下列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克列门蒂、贝多芬、舒伯特)的完整奏鸣曲。第二项才是“其余曲目自选”。由于时间比较充裕,选择余地也就相当广泛。每个人一小时,就差不多等于一场独奏会了。作为评委和听众要连续听六场独奏会,的确是十分充实的。作为比赛和展演,最关键的可听性应该在于都有哪些精彩的曲目和演奏是最打动人心并留下深刻印象。3号选手演奏了斯克里亚宾《12首练习曲》(Op.8),全面展示了多方面的技术,并且激情投入、性格各异,同时雅纳切克的《在雾中》也颇有新鲜感。5号选手演奏德彪西的前奏曲《月色满庭台》,心静、控制很好,表现出对朦胧柔光的氛围和印象,而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也非常细致、清楚、干净、明白,可能因为临时有些小失误导致了没有入围,但他是有实力和潜力的。20号选手弹了现代钢琴作品约翰·科里利亚诺的一组《幻想练习曲》的五首作品,效果新奇,用非常硬质的触键,极为释放。而紧接着的两首斯卡拉蒂奏鸣曲,第一首很柔,第二首很灵,尤其是反复时的加花,如信手拈来,非常具有变化。令人赞叹的是,她软硬兼具,完全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尽其所变。

在选曲中,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对风格的掌握和把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知己知彼,找到适合自己理解和有感的作品。现在的专业选手,尤其到了半决赛入围的人,已经不存在技术上还不能胜任的乐曲,再难、再令人眼花缭乱的曲子都把控于股掌之间,绝对不在话下,譬如《彼得鲁什卡》《火鸟》《唐璜》的改编曲,《诺尔玛的回忆》《夜之幽灵》,拉威尔的《大圆舞曲》,再加上霍洛维兹、沃罗多斯的改编曲都有人涉足,甚至多人选用,这些高难度的动作,都难不倒年轻人,不禁令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太厉害了,我国钢琴水平的发展真是太快了!但比赛最后能决出高低的,还是演奏的说服力与打动人心的程度。有些选手选了一些经典的名作,譬如舒曼的大型套曲《交响练习曲》《克莱斯勒偶记》,或者肖邦的《第四谐谑曲》,因为音乐理解尚欠成熟,所以并未达到应有效果。也有选手选用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由于缺乏凌厉辛辣的风格与直截了当的触键,就很难达到比较理想的音效和说服力。尽管熟练而多变,但还不能让听者真正满意。

至于古典奏鸣曲的这一选项,确实是选手们各自音乐修养、功力的大展台。很多演奏大型乐曲都毫无惧色的选手,在弹古典奏鸣曲时都小心翼翼,但还是会暴露出一些不足,譬如节奏、速度的选择与掌握,声音、触键的把控,细致变化与时间伸缩的趣味与格调,等等。这些都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演奏审美取向。这次古典奏鸣曲共列了五位作曲家。克列门蒂的奏鸣曲无人问津,舒伯特的有少数人选弹了,但最后几首最长的,并没有人选用。选用较多的是海顿的奏鸣曲,海顿的奏鸣曲数量多,一般也不是太长,相对还是好上手一些,同时也便于和其他曲目搭配。选莫扎特奏鸣曲的也有好几位,但没有弹海顿的多。选手选择最多的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譬如早期的《第二钢琴奏鸣曲》(Op.2,No.2)、《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No.3);中期的《第十二钢琴奏鸣曲》(Op.26)、《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Op.90),等等。一些最有名的,如“热情”“黎明”“暴风雨”“月光”等奏鸣曲并无人选用。晚期奏鸣曲,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因为奏鸣曲是要求所有的乐章全部演奏,所以这首有着幻想曲风的奏鸣曲似乎给予了选手更多演奏上发挥的余地,每人弹都有明显的不同,倒也很有趣味。在此还要说的是,古典奏鸣曲对选手来说真是一块试金石,说得严重一点儿,也是一个杀手锏,几天听下来,不免心中感叹“贝多芬可真是不好弹呐”。原来大家都说莫扎特太精致,有一点弹奏上的小毛病,也暴露得明明白白,现在弹莫扎特的相对少了,多数人把目光转到了贝多芬,可贝多芬实际上更不好弹,这才是真正显露功力、修养、内心、激情……种种音乐要素的所在,有的时候比分就是从这儿拉开的!

因此,在钢琴比赛的选曲上,纵有千百首富有效果、五光十色的炫技作品出现,但是基本的功底一定要扎实—这不是单指基本技术,而是包括对钢琴史上各个时代经典作曲家所作的经典作品风格的掌握。这次金钟奖的一次评委和选手见面会中,吴迎教授特别指出现在有不少选手爱选一些超难炫技的“改编曲”,往往这些作品效果非常唬人,但在艺术品位上并不一定那么出色。这个看法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是个导向的问题,应当引起大家重视!

决 赛

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在10月23日和10月24日两个晚上举行。由半决赛18名选手中胜出的八名选手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钢琴协奏曲。每天晚上有四位选手登场,作为乐队是很辛苦的,四首完整的钢琴协奏曲,上午合乐,晚上登台,广州乐团在女指挥景焕的指挥下,成功完成了任务,令人肃然起敬。

组委会虽提供了多位作曲家的共十八首协奏曲供选手选择,但最后选曲却出奇的集中,三位弹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三位弹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一位弹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一位弹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赛前评委会进行了研究讨论,把这些曲目合理地安排在了两个晚上。

决赛的八首协奏曲可说是听得非常过瘾,选手们人人都拿出了最好的演奏状态,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四川音乐学院孙麒麟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确实弹得精彩,她那种全力以赴、志满意坚的演奏把曲目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从美国茱莉亚学成归来,比赛经验丰富,演奏胸有成竹,在前两轮都有出色表现,获得第一是实至名归的。

这次比赛,中央音乐学院是最大的赢家。进入决赛的八席中占了四席,而获金钟奖前五名的则占了三席,真是战果显赫。央音附中的青年学子俞易辰,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突出了乐曲的明朗、朝气、宽广和美好,他的出众之处在于声音的通透、自然、讲究。弹得极有适度感,不燥、不闹,这点真是非常不容易的,顿时就显得弹奏的不凡和与众不同,作为这么年轻的选手,已有了这样的修养和功力,前景必是宽广的。

央音的郝一雷演奏“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纯熟而气势宽广,看来他是很有演奏与合乐经验的,他的声音丰厚、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气势与震撼力。还有央音的沈天琳斩获金钟奖,她的“普三”协奏曲也是非常放得开的,可说非常敢弹,综合她在前两轮的演奏,《图画展览会》等都弹得相当完整出色,所以获奖也是众望所归的。

上海音乐学院是有两位选手进入决赛的,最后唐小舒获得了金钟奖。我对这位选手的印象十分好,技术绝佳,干净之至,而且演奏把控与内心感觉也十分出色。她演奏“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干净、清晰,但作为一个瘦弱的女选手,跟两位男选手去比“老柴”,总还是在气魄上不占优势。她获得了金钟奖,排名第四,我总觉得她要弹更适合自己长处的曲子,排名是可以更靠前的。

还有几位选手也都表现不错,竭尽了自己的全力,但因名额有限,遗憾止步于此,但是他们都是有潜力的选手,通过这次磨炼,一定能在今后获得更大的进步。

十二天的金钟奖钢琴比赛终于圆满地落下了帷幕,这是一次精彩、成功的赛事,是我国目前钢琴最高水平的大展示。通过这次比赛,我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好的经验、好的展示必将对促进我国钢琴艺术水平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想在此介绍一下,本次赛事的评委阵容。评委会主任是但昭义和鲍蕙荞,评委(按姓氏笔画排序)是:元杰(哈尔滨音乐学院)、冯键(天津音乐学院)、江晨(上海音乐学院)、李民(中国音乐学院)、李壮壮(西安音乐学院)、杨韵琳(上海音乐学院)、吴迎(中央音乐学院)、张欣宁(中央音乐学院)、周铭孙(北京)、胡杨(武汉音乐学院)、黎颂文(星海音乐学院),共13位,代表了全国各个地区与各大院校,老中青结合,在这十二天的赛程中,大家严格细致,认真努力地完成了这次评审工作,是主办方、选手和评委共同的协作,使得本届金钟奖圆满地举办、胜利地完成!

猜你喜欢

金钟奖奏鸣曲协奏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学院师生喜获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春日协奏曲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