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风格到实证分析
——钢琴音乐力度特征研究的新动态

2022-04-19李雪梅

钢琴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力度文献钢琴

文/ 李雪梅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针对钢琴演奏技术方面的学术研究明显呈积极增长趋势,研究内容多样,结合心理学、生理学、运动肌理学对钢琴演奏进行研究,研究手段也更加科技化,从对钢琴力度频谱实验研究到人工智能多维度剖析钢琴演奏。然而,力度特征钢琴音乐构成因素中能直接影响听觉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以此单独作为研究目标的文献资料却并不算多。本文参考期刊来源、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等因素筛选出国内外文献各15篇,通过归类比较得出了自世纪之交以来有关钢琴演奏中力度特征研究的动态。

一、音乐分析与表演研究:研究者之“新思路”

在所统计的15篇国内学术文献中,笔者本人与周雪丰的文献占据多篇。

音乐语言中诸如和声、曲式、速度等要素,早已广泛地被人们重视,并分别作了系统的研究。而对于上述意义的力度来说,则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视或轻视了,较少把它作为考察对象。笔者的硕士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巴洛克时期”为起点,顺次论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及“20世纪”等不同历史时期,包括“基本力度级别”“力度级差”“渐变力度”“力度节奏”“力度层次”“基础性力度”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力度结构的历史演变;下篇主要讨论了“纵向力度的层次性安排”“和声起伏对力度渐变的影响”“隐性重音迁移”等有关钢琴音乐力度解析中较为重要的技术性问题。并选择巴赫《c小调赋格》、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分別作力度解析,以解释有关“同步处理”与“异步处理”的具体方式。之后,《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力度结构特征》(1998)、《莫扎特钢琴音乐的力度》(1998)、《20世纪钢琴音乐的力度结构特征》(2000),以及《钢琴音乐和声起伏与力度设计的关联》(2002)均是笔者选自论文的相关章节加以修缮而作。

周雪丰于200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以勃拉姆斯Op.5与Op.117为例的乐谱与音响比较》是所收集文献中唯一一篇单独涉及“钢琴力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该文通过具体作品个案的乐谱与演奏音响相比较,对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及相关风格问题进行了研究,且从力度形态进一步引发了渗透到情感、思想等广阔领域的思考。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其后续发表的论文《论钢琴音乐之力度形态与风格的联系》(2009)则推进并开拓了研究思路,以英国钢琴家柯曾(Sir Clifford Michoel Curzon,1907—1982)的演奏为例,揭示了力度形态特征怎样集合成创作与演奏风格的问题。

以上两位研究者在学位论文的基础之上,为论题的可研究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从基于乐谱的音乐分析到基于演奏版本的录音分析,为随后在国内外均大为流行的心理学实证分析与音乐表演研究奠定了基础。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英国剑桥大学约翰·林克(John Rink)教授结合他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的经历,于2020年撰写了长篇论文《评审肖邦:音乐经历的一种评价》(Judging Chopin: An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他基于音乐分析与力度形态等因素介绍了对拉脱维亚钢琴家乔治·奥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等选手的评价依据。如图1所示,R是指乐句结尾处的退缩式(Retraction)处理,S是指乐句结尾处的巨浪式(Surge)处理,而C是指对位的前景(Contrapuntal Foregrounding)。而这些R、S与C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丰富的力度起伏(Dynamics)等具体途径来实现的。

图1 肖邦《练习曲》作品25之10曲式结构与奥索金斯的演奏力度等特点

二、科学实证:学科交叉之“新视角”

笔者所统计的15篇国外文献是通过国外学术文献网站,如Jstor、Google Scholar等,搜索相关关键词所得。笔者发现与国内研究状况相比,国外学术圈对“力度特征”这一对象的独立研究并不丰富,更多地集中于音乐各个表现要素的多维度分析,如针对“速度与力度”、“调性与力度”、“节拍与力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国际会议及学术刊物中还大量体现出该论题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研究“新视角”,以发表于期刊《音乐感知:跨学科期刊》(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上的成果中体现得较为显著。

如发表于该期刊2013年的文献《演奏过程中的音乐意象及对力度与运音法的规划》(Musical Imagery and the Planning of Dynamics and Articulation During Performance),以及发表于该期刊2014年的文献《音乐力度的表现:专业和业余音乐家的音乐意象和听觉反馈有多重要?》(Performing Musical Dynamics: How Crucial are Musical Imagery and Auditory Feedback for Expert and Novice Musicians?),都体现了国外研究者对于音乐中“力度”这一重要表现要素的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作品的要素分析或是站在历史角度进行风格梳理,而是从学科交叉出发并基于心理学实验来探究力度要素中“音乐感知”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微妙关联。

实际上,国内文献也出现了不少以学科交叉为背景的研究新视角,例如齐斌的《钢琴作品中力度的可视化分析》(2006)及程生宝的《速度与力度的舞蹈—谈钢琴弹奏过程中的物理因素》(2011),分别以应用波形图等数字化音频技术来分析比较钢琴音乐演奏中的力度变化,通过力学原理来探究钢琴演奏中力度所涉及的物理因素为切入点,为该论题的研究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新视角”。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杨健教授及其团队对于音乐表演中的速度、力度与音色等维度的可视化分析进行了方法论层面的积极探索,体现于Vmus.net等网络应用和《可视化分析在音乐表演研究中的综合运用》(2016)等高被引论文。在该文中,作者利用Vmus.net生成速度力度曲线与演奏蠕虫等手段分析了钢琴家兰斯基(Bernard Lanskey)与埃默森(Stephen Emmerson)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双钢琴版(埃默森改编)的现场录音。如图2所示,左右两张蠕虫分析图分别表达了主题的第一遍和第二遍呈示在速度与力度相对关系方面的特点,直观呈现了在“乐句拱形”(Phrase Arching)等方面的微妙差异。其中,纵坐标是速度,横坐标是力度,蠕虫身上标注了小节数。

图2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双钢琴版(埃默森改编)主题第1至16小节及反复,兰斯基与埃默森2015年版蠕虫分析

三、历史表演与人工智能:“老话题”之“新拓展”

在所统计的国内外30篇学术文献中,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力度要素研究的比重较大。其中,对于一些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老话题”,如选择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献仍具有较高热度。但是,这些“老话题”的究竟还能否给出“新思考”,是否还能够拓展一条“新道路”是国内外研究者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国内文献中,对于贝多芬作品中力度特征的研究包括邹彦与刘莉的《古典时期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力度—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No.2)为例》(2017)。该文主要从近年来国际上较为热门的历史表演角度切入,关注了在音乐演奏与教学中最具实践意义的乐谱与演奏的关系问题,从基于乐谱之上的表演研究综述、早期钢琴、古典时期的记谱习惯和音乐结构中的力度记号这四个方面对古典时期的力度问题进行了探究。而阎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2009)一文则主要从个人演奏经验出发并参考大量历史文献,把感性认知与音乐学研究相结合,从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与演奏。

在国外文献中,对于莫扎特与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作品中力度要素的探索也并未失去光彩,例如发表于2003年的《通过类比演奏莫扎特:学习多层次的速度和力度策略》(Playing Mozart by Analogy: Learning Multi-level Timing and Dynamics Strategies),以及发表于2017年的《对古典钢琴与交响音乐中表情化力度的线性与非线性模型之评估》(An Evaluation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s of Expressive Dynamics in Classical Piano and Symphonic Music)等,两者均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角度探究了演奏中力度变化的丰富表现力及其建模实现。近年来,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角度对钢琴音乐进行的最具规模的研究要数由字节跳动公司牵头的“GiantMIDI-piano”项目。该项目通过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构建数据集,其中已包括10854首作品的MIDI文件,作品覆盖2874位作曲家,总音符数达三千余万个,均含有精准的音量(力度)与踏板信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琴数据集。从中,我们可以精确地通过大数据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与不同风格作品在力度特征上的差异。

由此可见,对于这些“老话题”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学者们正不约而同地从近年来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领域较为热门的历史表演与人工智能等角度,挖掘出传统研究领域的全新生命力。

综上所述,关于钢琴音乐力度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又有可持续性研究价值的课题。如何把它作为一种必要的内容纳入教学中来,也显得十分紧迫。本文在对世纪之交以来国内外有关钢琴音乐中力度特征的学术资料收集与归纳整理中,大致得到三条较为有代表意义的研究动态:第一,从音乐分析入手的研究者之“新思路”,把曲式与和声等作曲技术要素与力度形态等演奏特征相关联;第二,从科学实证所引入的学科交叉之“新视角”,通过心理学与数字音频可视化等手段来多维度呈现演奏力度特征的表现力;第三,从历史表演与人工智能等学术前沿所引发的“老话题”之“新拓展”,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方法来重新审视音乐风格与力度形态之间的联系。它们反映了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力度要素在钢琴音乐中的各种可能性探索,以及在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开拓。总的说来,这些围绕钢琴音乐力度特征研究的新动态,从艺术学科本身的角度来看,体现了具有科学实证视野的音乐表演研究(Musical Performance Studies)在国内外的飞速发展;而从宏观视角来看,则与新媒体及人工智能时代所必然带来的学科交叉与“新文科”倾向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在未来继续进行更充分的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力度文献钢琴
山西出台八类三十一条 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振兴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纸钢琴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中纪委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