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与培育路径
——基于百度指数“文化自信”大数据分析

2022-04-18吴轲威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百度大学生

吴轲威,徐 娴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种无形但很强大的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活力和文化前景的高度自信,并以此成为本民族文化前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积极心态。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本民族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经济大国走向强国的自我表征,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时代风范,是硬实力奠基的话语表达。

坚定文化自信,提振文化国力,这不仅是一个理论性问题,同时也是实践性议题。这既需要政策支持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又需要了解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实践效果,既需要开展文化自信的学理研究,又需要定量分析。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之路上,大学生是否真正在关注文化自信,关注程度如何,关注文化自信中的哪些内容,新时代中文化自信的表征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研究和正面回应。

一、新倾向: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依托力量。但是在多元文化交织杂糅的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与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在长久以来的生成和发展中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形成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气质和精神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清晰的认知是接受并认同的逻辑起点,关乎个体的主观评价和行为选择。由于受重技术、轻文化的功利思想倾向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模糊,缺乏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对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规范存在认同困境,在价值观念上仍有一定偏差。文化不自知势必影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育。涵育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进脉络、呈现形态以及未来走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

(二)对核心价值观了解片面化

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所在,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集中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信上。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文化自信的内核和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时代感与历史方位。新时代,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前沿地带。如何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从容直面世界?如何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这就需要大学生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着力点,增进中华民族道路自信的信心与定力,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对外来文化倾向盲目崇拜化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只有根植于传统才能够成活。而具有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过程中创新传统的能力,恰又是一种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当前,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大国独霸世界文明舞台的局面正在改变。警惕西方国家进一步把“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矛头指向中国,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维护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必须破除西方“普世价值”的神话,必须汲取人类不同文明的精华,从中找回曾经失落的健康而富有活力的优秀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既“长于谈古”,也不“怯于论今”。

二、新技术:百度指数使文化自信大数据全域性调查得以实现

文化自信的提出绝非偶然。自“文化自信”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和大众视野,距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文化自信的持续关注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于党中央政策的关注与认同。但是,由于数据来源不足,现有文献较少,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提供了可能性和有价值的参考。

搜索引擎不仅是一个查询系统,更是一个用户定义的信息聚合系统。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输入查询关键词,搜索引擎推测人们的查询意图,然后快速反馈相关查询结果,供人们选择。在此期间,人们在网络搜索的数据就被网络搜索引擎工具记录,为大数据计算提供资源,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网络调查工具和研究路径。

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致力于让网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其超过千亿的中文网页数据库,可以让网民瞬间找到相关搜索结果。其中,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享平台,是当前互联网乃至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统计分析平台之一。百度指数每日更新,实时反映网民主动搜索的需求和对关键词信息的关注度,目前有“趋势研究”“需求图谱”“资讯关注”“人群画像”等功能模块。百度指数以数据和图例的形式,直接客观地反映了一定时间段内,搜索关键词的变化态势、舆论变化以及关注的公众特征等多维度数据信息。同时,百度指数为开展大规模数据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可能,弥补了随机抽样的数据缺失。

本研究以百度指数搜索作为工具,通过挖掘“文化自信”的主题大数据进行全域性调查分析,把握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对文化自信的真实动态,并探究文化自信关注度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试图从中分析规律。

三、新数据:大学生对文化自信关注度的调查

以公众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文化自信”相关词汇的频次,进一步反映社会大众关注文化自信的网络信息的行为特征。在百度指数中键入关键词“文化自信”,就“文化自信”搜索结果进行趋势变化分析、人群分布分析、区域分布分析、媒体关注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一)趋势变化分析

2017年12月26日-2021年12月26日期间,从百度指数曲线上抓取,“文化自信”一词的年度搜索指数变化趋势见图1。

从图1来看,2017年12月-2018年1月,“文化自信”一词的热度呈下降状态,2018年2月起上半年呈现突破性增长。2018-2021年,百度指数有起伏,但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在2019年12月第三周百度指数达到2331的高峰。搜索指数变化透射国家政策的蝴蝶效应:2019年6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4]等等。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以及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为文化自信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图1 “文化自信”年度搜索指数变化趋势

2017年12月26日-2021年12月26日共209周,将每周搜索次数进行计算,得到“文化自信”整个百度指数的平均值为1467点。将这些数据分为前后两组,求出这两部分的平均值,分别为1455点和1486点。百度指数从1455上升至1486点,“文化自信”的百度指数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这也反映了公众对文化自信的关注度在增加。这与百度指数整体变化趋势得到的结论一致。

(二)人群分布分析

图2为百度指数“人群画像”功能,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搜索“文化自信”一词的人群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年龄、性别比例分布的相关数据。从年龄比例分布来看,20-29岁的青年最多,百度指数分布占比41.32%、TGI指数(目标群体指数)146.41%;19岁及以下人群次多,百度指数分布占比约18.39%;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的人群,百度指数分布占比分别为22.29%、13.37%和4.63%。从性别来看,百度指数搜索分析,关注文化自信的女性(62.26%)略多于男性(37.74%);全网分布分析,男性(51.17%)略多于女性(48.83%)。

图2 “文化自信”公众关注人群分布

从年龄分析,20-29岁的人群正是青年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是网络使用时间最长、最活跃的群体,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资源、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互联网提供了他们更大的接触信息范围。青年群体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对文化自信的高度关注,也表现了在保持个人自由意志的同时,仍保持与国家意志和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大学生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定追随者、忠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守中传承。同时应当清楚地看到,现阶段多元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弥漫,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无孔不入的渗透,使得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何使应然转化为实然,使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社会思潮的挑战与消解,在一元主导与多元并举的现实中以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地域热度分布

根据百度“文化自信”搜索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关键词的人群属性进行聚类分析,了解用户所属区域的分布及排名情况[5]。图3为所属省份、区域及城市的分布及排名。

图3 “文化自信”公众关注度地域热度分布

从关注度的地域热度排名来看,省份排序中,广东省对文化自信的关注度最高,江苏、北京、山东、四川、浙江、河南、河北、湖北和湖南分列第二位至第十位;城市排序中,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成都、上海、广州、杭州、重庆、武汉、长沙、南京和西安。从全国七大地理分区来看,华东地区的关注度最高,其次为华北地区,再次为华中、西南和华南地区,关注度最低的为西北和东北地区。

总体分析来看,搜索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南内陆地区,由东南向西北搜索人数逐步减少。北京的搜索人数是排名第二的成都的近两倍。

(四)关键词热图及相关性分析

图4由计算关键词与相关词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相关词自身的搜索需求大小得出。相关词距离圆心越近表示相关词与中心检索词的相关性强度越大,相关词自身大小表示相关词自身的搜索指数大小。

由图4可知,与“文化自信”强相关的分别是“文化强国”“文化”“文化软实力”“三个自信”和“四个自信”6个词。与“文化自信”一词相关的包括“中华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等12个词。与“文化自信”一词弱相关的有“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的意义”等6个词。

图4 “文化自信”关键词热图及相关性

总体来看,与“文化自信”一词强相关的是国家、民族文化发展,这也是网络公众最关注的内容。与“文化自信”一词相关的有12个词,这些词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文化自信内涵的了解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自信的载体体现。关键词热度弱相关的词涉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自主创新等,这些也是大众相对关心的内容。

(五)新闻监测分析

资讯指数是以百度智能分发和推荐内容数据为基础,将网民的阅读、评论、转发、点赞、不喜欢等行为的数量加权求和得出的指数。媒体指数显示了各大互联网媒体报道的新闻中,与关键词相关的、被百度新闻频道收录的数量,反映了媒体在互联网上对关键词的关注、报道程度及持续变化的趋势情况。

图5显示了媒体对“文化自信”关键词热度的关注,包括“文化自信”资讯指数(2017年7月上线)。网络媒体舆论与网民对文化自信的关注度具有一致性,说明网民对其搜索行为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比较大。

图5 “文化自信”资讯指数

总体分析来看,2017年12月26日-2021年12月26日期间,“文化自信”一词的资讯指数有两次显著的波峰。第一次波峰出现在2019年4月15日-21日,与2019年4月16日《求是》杂志(第8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有非常显著的联系;第二次波峰出现在2019年11月4日-10日,与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新闻有紧密的关系。这说明“文化自信”资讯指数与中央相关会议、事件和政策文件等密切相关;媒体的集中关注,也较好地提升了文化自信内涵的传播和普及。

由此可见,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引导将极大程度上影响舆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凝聚民心,形成共识,借由媒体关注和助推,公众关注,将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的传播,并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新探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随着时代变迁与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思潮多元化愈发凸显,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竞相涌入,或隐或明地冲击着大学生。这幅复杂多样的社会背景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入到社会的大合唱中,理直气壮地直面挑战,紧抓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追问教育的本质,正本清源,探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自觉与自信融合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6]。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在新时代中,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它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自豪感,是反对“西方中心论”,反对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它绝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闭关锁国,拒绝文化交流,不是迷信“普世价值”与西方文明霸权的神话,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期待。

文化自觉来自于自知,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和人文素质通识课为主渠道,以各门专业课程为着力点,把传统文化融于各学科教育之中,构建一体化文化育人体系,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度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蕴,厚植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坚守。

(二)讲授与学习相长

面对多元思潮的挑战,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底气。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文化自信的积极培育者、广泛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信仰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坚定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从思想理念上解放自我、鼓足自信、深化自强,勇于打破传统,挣脱陈规,调动育人资源,挖掘育人要素,发挥育人功能,夯实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不羞于谈古,又不怯于论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核心,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标追求,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中国模式,讲述中国话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秉承“教育者本人必先受教育”的原则,既做好讲授者也做好学习者。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力和文化表达力,清晰把握理论的文化内涵,同时准确、生动、全面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更好地对其文化内容进行释义、达情,从而实现文化感染人、说服人的效果。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搭建符合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的平台和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7]。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接受、自我信仰的教育方式方法,更加鲜明地彰显文化特质,增强以文化人的理论基础,真正成为信仰屹立的领航者、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和心灵滋润的教育者。

(三)开放与凝聚共塑

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特有的无边界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外在壁垒,网络的海量信息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中,曾经的信息垄断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趋之若鹜。要在这种开放多元的环境下,使优秀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持久的吸引力,得以创新和发展,就需要处理好开放包容与凝聚姿态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站在世界历史高度,用马克思总体性眼光客观看待、理性分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牢牢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突出的特征和法宝就是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使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抵御腐朽思想侵蚀,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抓住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8]。

文化何以自信、如何自信,凭借的是文化本身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文化深得人心、深入骨髓。这就需要对文化本身进行合义性论证和合理性追问,需要保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敬意与崇敬。此三者有机整合,缺一不可。如此,才能使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肩负起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百度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百度年度热搜榜
不懂就百度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百度年度人气萌娃
万有的百度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