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特征

2022-04-16王建振李伟立

桂海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王建振,李伟立

[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541006 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54619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它内涵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通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饱含着人类社会的价值理想,既是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公民培育方向的明确,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价值观首先体现了利益关系,然后体现在利益基础上的思维与实践方式上,特别是体现在思想道德实践方式上。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为线索,坚持辩证思维,整体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以往社会的价值理念具有显著的超越性,特别是在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关系处理模式,在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类以往社会价值理念的超越与创新

人类社会价值理念是以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为轴的,从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中追求物质价值的基本满足为起始,经过了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中对物质价值的贪婪,发展到了同时注重精神价值生产的时代。每一社会发展阶段下的价值理念都是由主导所有制结构的阶级按照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所倡导的。从历史上看,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占有和掌握生产资料的事实,也因此第一次出现了能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极具现实性和凝聚力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根本表达,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新时代发展实际,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毫无疑问,这是对人类以往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理念的超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群体共同体依赖下人的非独立价值理念的超越

个人从最初的依赖家庭、氏族、部落到奴隶依赖奴隶主、农奴依赖地主,从受制于血缘关系到宗法关系再到封建等级关系,不得不处于种种群体共同体依赖之中,基本丧失了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自然血缘和地域联系的“脐带”未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主宰一切,奴隶被“物化”,变成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失去了人格。到了封建社会,农民的现状和奴隶相比较已经体现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他们仍然是受地主阶级剥削的人。这种人身依附共同体依赖下的人是没有真正生存自由的人,也谈不上平等、民主等社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并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这些价值的实现提供基本与必要物资保障,无疑是对这种群体共同体依赖下的人的非独立价值理念的超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资本支配下人的自由独立价值理念的超越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了取得对封建所有制关系的胜利,资产阶级注重宣传人的理性威权、人的权利天赋以及人的价值所在,提出了“自由、博爱、平等”的价值观,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对此,黑格尔指出:“这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一切能思维的生物都欢庆这个时代的来临。这时笼罩着一种高尚的热情,全世界都浸透了一种精神的热忱,仿佛第一次达到了神意和人世的和谐。”[3]毫无疑问,他们的社会价值理想颇具社会进步性,遗憾的是这一社会价值理想不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也不是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是从他们自己的头脑中产生的“乌托邦”式的设计。显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种种“乌托邦”价值理念的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客观认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基础上,从批判资本生产方式给无产阶级和人类造成的种种灾难中,认为社会价值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之流和观念演绎,而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客观存在。按照唯物史观探索社会价值问题,找出“力量背后的力量”或“动力后面的动力”,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基调。由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可以表述为消灭阶级和剥削的人权平等观,人民利益至上的群众主体观、实践劳动基础上的幸福观,人际联系为纽带的交往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未来观,是对种种“乌托邦”价值理念的超越与创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价值关系处理模式的超越与创新

价值观首先是利益关系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核心价值观,其产生基础是公有制和强有力的国家调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要求为一体,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范畴,是新时代中国不断前进的内驱力,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深厚持久的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

(一)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关系处理模式的提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价值观从未缺席,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人的发展程度的视角来看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形态,结合社会形态的历史与发展的现实来看,今天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是物的依赖关系的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的过渡时期,而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则表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有国家产生以来,无论哪种社会形态的阶段,统治阶级都会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属于自己统治阶级的利益表述为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或普遍利益,表现在文化方面则是统治阶级的观念、思想成为国家应当普遍遵循的观念和思想,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逻辑的必然体现。很显然,这个过程中,因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意识形态也必然表现为真实的或虚假的两种形式。意识形态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因此,核心价值观也相应地表现为真实的或虚假的两种形式。判断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或虚假的标准取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价值关系的处理模式。

(二)“古代的崇高”较多关注群体组织利益和价值

在人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都是群体化的存在,人的生存、生产、生活均依赖群体共同体,群体共同体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最大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是不太关注个人的利益的,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国家的群体组织利益的,注意,这不是什么真正的崇高,如果可以定义的话,也只能是“古代的崇高”。可见,组织的特性、一小部分人的要求代替了个人的、大多数人的特性和要求,这样就基本丧失了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基础,同质性取代了个性。“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4]763

(三)“普遍异化”导致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关系的冲突

到了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获得空前的发展,可以说具备了可能和谐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价值关系的物质条件,但事实则变成了资产阶级个人无止境追逐财富的游戏和劳动者个人全面异化的发展,国家成了资产阶级的国家,社会则全面进入了一个受商品、资本等物的奴役和支配的时代。一方面,资本的逐利和贪婪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益化、货币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产阶级把向来披着神圣光环外衣的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都变成了受制于资本并为资本服务的和工人阶级一样的雇佣劳动者,把家庭关系也变成了冰冷无情的利益关系和金钱关系。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政权的“长治久安”,资产阶级硬是把自己的私人利益、自己的特殊利益伪装成全社会的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欺骗性、虚伪性显露无疑。“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4]180总之,建立在资本家占有和掌握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价值观只能也必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价值观,资本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必然导致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全面撕裂,资产阶级以国家之名剥夺和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积累和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关系和谐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实现了价值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这种突破不只表现为话语叙事方面,更体现在立论基础层面,为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价值之间和谐关系提供了“中国范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遵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遵循,毫无疑问,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科学的立论基础,而这种立论基础则是对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落后的、陈旧的思想观念的彻底决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特征,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国家之要、社会之需、人民之愿是高度契合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国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而个人的任何发展都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发展,只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进步,这样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就和谐起来了,相互联系,共同进步就成为了现实。必须承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把舵领航,全国人民干劲十足,奋斗正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社会发展更可持续,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价值关系的历史性难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在思想道德实践方式上的超越与创新

社会总体是实践的,价值观也体现为利益基础上的思维与实践方式,特别是体现为思想道德实践方式。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普及宣传,因为只有思想上的认同才可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实现行动上的自觉。从本质上讲,这不只是个精神问题、思想内化问题,还是个实践问题、物质问题,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问题。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精神和物质问题构成了自身内在的矛盾,而矛盾解决的方式方法关系核心价值观的前途和命运。与资本主义社会所宣传的价值观无视劳动者实际利益只注重做表面文章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通过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实现精神内化,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实践方式的创新。“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多检查检查,看这些新事物中有多少共产主义成分。”[5]

(一)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假大空”

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从抽象的“人”出发,遮蔽了资本野蛮侵略和扩张的事实,遮蔽了劳动者已经丧失生产资料的事实,遮蔽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生产事实,混淆着人的视听。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认知清醒。“自由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相抵触,那就是骗人的东西。我想,你们任何一个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甚至任何一个只要读过一本叙述马克思学说的通俗读物的人都会知道:马克思恰恰是把他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很大一部分著作和很大一部分科学研究用来嘲笑自由、平等、多数人的意志,嘲笑把这一切说得天花乱坠的各种边沁分子,用来证明这些词句掩盖着被用来压迫劳动群众的商品所有者的自由、资本的自由。”[6]资产阶级所宣传的自由是以表面的、抽象的、形式的自由来掩饰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的自由,对劳动者而言自由仅限于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根本不可能是自由之人,资本家宣传的政治自由对劳动者而言徒具虚名,因为按照马克思理解的自由,首先是劳动者在经济上摆脱生产资料及其所有者的压迫奴役基础上的人的状态,而事实是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想要生存只能被玩弄于资本的手掌之中。资产阶级口中的民主是残缺不全的虚伪民主,本质上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富人的民主,是资产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选举自由,人人都有选举权,这可谓是最能体现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式了,而实际上这种选举权“正是一根磁针,它虽然摆动了几次,但最后总是指向这个负有统治使命的阶级”[7]。美国总统选举烧钱不断刷新纪录就是最好的证明。资产阶级标榜的平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基础上的,所以只能是商品所有者的平等,只能是资本控制劳动的平等,是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的权力的平等。为了制造假平等,资产阶级把平等写进宪法和法律,规定所有人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些法律规定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对广大的劳动者则只剩下平等地承担义务了。博爱这一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普世价值观”在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隐去了宗教光环,体现出了现世的精神价值关怀,它极力宣扬超越阶级的超越社会等级的爱,以此来消解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进而实现资本扩张的贪婪欲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思想道德实践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象化表达,是中国精神的外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精神标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事求是的讲,作为一种精神范畴的东西要真正发挥作用或者真正发挥实效并非易事,仅有革命热情、革命精力、革命信心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靠实践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完全摒弃了资产阶级那从形式或者外表给核心价值观涂抹的那层诱人的空幻色彩,真正做到了思想与实际的和谐统一,既反映现实社会实际又面向未来,既富于现实关怀又不乏理想信念之光。相比较资本主义社会所宣传的价值观的思想表达与实践成效的严重不符和根本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次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已经遇到的现成的客观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批判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表述上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理想和美好愿景,是思想和现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关系每一个人的完善发展和幸福生活,是群众需求和现实发展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实践创新的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理想型的表达反映现实聚焦,以宏观的视野审思社会的发展,由近及远、从现实到理想,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规范表达,意在统一意志,凝聚精神共识,代表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应答着国家所需。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实现了思想与实际的和谐统一,是否真的做到了思想道德实践方面的创新,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以主体内在精神体验与价值观基本要求是否吻合为参照的,当主体内在精神体验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和,则主体拥护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真实性,因此也就具有了发展的空间和力量。这种创新具体表现为:实际生活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群众的生活,体现了群众的要求,有助于激发群众的现代化建设热情;认识积累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人类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总是能唤起不断向上的奋斗力量,推进人类自身的完善;评价标准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驱动力,用实践中带给人民群众的体会和感受丈量着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与客观;话语表达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话语表达方面也表现出了思想与实际的和谐一致,有经济发展与价值进步的结合,有物质发展和精神要求的结合,有主流价值和多元文化的结合。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完成和实现这个使命任务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聚起人心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话语表达困境和过度景观化、标语化,出现的因不良价值观滋生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和凝聚力等等问题,从根本上就是不理解或不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历上的最新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历史逻辑上说是在资本主义的胎胞中孕育产生的,客观上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实现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和人的解放等的基本条件,越来越成为满足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和人的解放等的基本需求,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和人的解放等的基本动力,越来越成为解决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和人的解放等的基本经验。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