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古塔及其地宫出土文物

2022-04-15徐宿浒余甦野霍强

东方收藏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塔社会佛教

徐宿浒 余甦野 霍强

摘要:通过整理镇江境内的古塔地宫考古文物,结合重修碑文等记载,我们对镇江的古塔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并且认为镇江古塔文化具有鲜明的佛教文化特征。古塔的建设与修缮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是古代颇具规模的社会工程。

关键词:古塔;佛教;文化;社会

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古迹遍布全境,古塔众多,有圌山报恩塔、丹阳万寿塔、甘露寺铁塔、鼎石山僧伽塔、金山寺塔、镇江昭关石塔等。镇江境内的古塔外形古朴优美,1949年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镇江古塔也陆续发掘出土了若干精美文物。

一、昭关石塔

昭关石塔(纬度32°12'59.0",经度119°25'27.0",海拔12米)位于镇江市西云台山北麓,北临长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昭关石塔是喇嘛式的石塔,由台座和塔身两部分组成。台座为四根石方柱上架石枋构成平台,平台东西长3.8、南北宽3.2米,石柱间形成四扇圭形门,门高2.5、宽1.8米(现保留东西向门洞),下面可以通行人马。这种过街门洞与北京居庸关过街塔云台的形式一样。

台座上刻有精美绝伦的纹饰,也有较多的石刻文字记载,如东西门额上刻有“昭关”二字,后面刻有“万历十年(1582)壬午十月重修”字样及募集资金的僧人名字。两根石柱的正面刻有“当愿众生,所共瞻仰”,另两根石柱的正面刻有“当愿众生,受天人供”。四根塔柱内侧刻有“南无大方佛华严经”。南北门额上刻有梵文六字真言,两侧边款上刻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字样。塔身建在台座之上,塔高4.69米。塔座、塔身、塔顶的材质用青石。塔座用两个相同的须弥座叠成,须弥座上为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再上有13圈带形浮雕,象征十三层天,上置法轮和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有“八宝”,其上便是塔顶。这种塔身形式与元代所建妙应寺白塔、武昌蛇山的胜象宝塔相似。

石塔内出土文物极具特色,有圆形锤鍱线刻铜板、曼荼罗两件。第一件,直径50.4、厚0.5厘米,中形直径22厘米,内刻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其外环绕相同式样的观世音菩萨8尊。菩萨面相端庄,头戴五花宝冠。双耳系环,垂肩头。头发亦散披于肩头。颈系宝珠项链,双足皆饰宝钏,宝珠璎珞自双肩、双乳垂于腹部。腰部亦饰宝珠。菩萨的莲花座上有头光及身光。菩萨像前下部陈设3件供品。菩萨手持宝瓶,据此可推断为观世音菩萨。第二件,直径50.5、厚0.5厘米,中形直径22厘米,內刻黄财神像一尊,其外环绕相同式样的黄财神8尊。黄财神梵相十足,戴五叶宝冠,两侧宝缯作卷草状。双耳系环,垂于肩头。颈系双层宝珠项链,双臂、双腕、双足皆饰宝钏,宝珠、璎珞自双肩垂腹前。财神为游戏坐于宝相莲花座上,有头光及身光,左手握一吐宝鼠,鼠肥硕长尾,右手当胸前持海螺。财神像前下部陈设3件供品。

二、金山慈寿塔

慈寿塔(纬度32°13'03.0",经度119°24'35.0",海拔56米)位于金山西北顶峰,又名金山塔,始建于距今1400余年的齐梁时代,后毁。宋代宰相曾布,字子宣,南丰人,嘉祐进士,拜右仆射,后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在润州任知府。宋哲宗元符年间(1099),曾布到金山超荐他的母亲,用西府俸在半山顶重修了双塔,名为荐慈塔、荐寿塔,南北相向。明初双塔倒塌俱废。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重建一塔,名慈寿塔,1853年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年(1894)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寿辰,金山寺主持僧隐儒向清廷奏请重建,以资祝寿,慈禧谕令自行募捐修建。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约经五年时间,募化获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重新建成,仍名慈寿塔。该塔为砖木结构,仿宋形制,塔身通高30米,七级八面,塔基须弥座为青条石叠砌,每层各有券门,逐层交错置列,塔内壁置木梯,旋转向上。二层以上均有回廊栏杆,立柱上方雕饰象头等,各翘檐下皆悬铜风铃一个。围墙上镶嵌历代碑刻若干。由观音阁处登塔。

三、鼎石山僧伽塔

僧伽塔(纬度32°11'31.0",经度119°28'00.0",海拔46米)矗立于镇江东南鼎石山顶。据相关方志记载,如清嘉庆《丹徒县志》二:“鼎石山,在城东三里,近京岘山。上有塔,山麓为都天庙。”《京口山水志》卷五:“鼎石山在城东南三里,山有塔,明季由寿邱山迁此。” 《丹徒县志》摭余卷二:“原建于城内学宫后山,明万历间诸生张凤翼或于形家言,因徒于城南鼎石山。”

西域僧人僧伽圆寂后,葬于泗州,宋绍兴年间(1131—1162)在寿丘山建塔纪念。明万历年间(1573—1619)徙塔于鼎石山。塔身通高32米,七级八面,仿木楼阁式砖塔,塔基为条石叠砌,底层平面八角形,每边长3.4米,塔身用青砖,底层每边长3、高3.5米。以上各层直径依次相应收缩,高度相应递减。转角处有倚柱,每层开四个券门,上下相错,隔层有叠涩腰檐,内有木楼板和木梯(现已改为水泥质地),塔西有山门一处,山门上有僧伽塔匾额一块。该塔曾在嘉庆、光绪年间修缮。

1961年8月在对此塔进行修缮时,考古部门曾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发掘深度3.5米,共分五层。第一层,浮土层;第二层,草木灰,煤屑及碎砖,含有近代瓷片(即原来地面);第三层,未经雕琢的块石,缝隙间填黄土和石灰;第四层,长方形砖横竖叠砌呈圆形坑,直径1.7米;第五层,石函存放处,函盖上有三块石封住。石函为方形,边长0.6米。函内置有鎏金银塔1件,七级六面,腰檐外出,高5厘米;银塔1件,同于鎏金银塔;珍珠8粒;珊瑚1件,未经雕琢,长6厘米;琥珀坠饰,红色,上有穿孔;玉玦1件,上圆下方,边长2.5厘米;玛瑙方牌,白色透明,内有乳白色波浪花纹,边长4厘米。

四、甘露寺铁塔

甘露寺铁塔(纬度32°13'09.0",经度119°27'04.0",海拔25米)坐落于镇江北固山后峰东侧。据《北固山志》载,该塔始建于唐宝历年间(825—826),为李德裕所建,乃石塔。唐僖宗乾符年间(875)毁,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寺僧应夫募建九层铁塔。明万历十年(1582),被大风刮倒,和尚性成、功琪募化,由郡守王事圣修建,改为七层铁塔。到清同治七年(1868)正月初一晚,铁塔顶尖突然折断,光绪十二年(1886)七月初二下午,又被雷电击落上面四层,只剩下三层。1960年修复时,将比较完好的五、六两层加上去,现共计四层。因此,现在所看到的一、二层是宋代的,三、四层是明代的。

铁塔平面作八角形,残高约8米。铁塔由塔座和四层塔身组成;塔座分上下两层,高2.55米。下层为须弥座,座面铸海水波浪纹;上层束腰,八面铸有壶门内结跏趺坐神王、孔雀、双龙戏珠图案。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塔层之间有飞檐和斗拱,柱头有卷杀,亦为宋制。第一、二层,塔身八面,由槏柱把塔壁分成四间,明间作壶门,其两侧各站立一弟子,头顶有伞盖;次间浮雕一佛二弟子二天王的组合。上有二飞天和群佛像,犹存唐风。第二层朝南面铸楷书“国泰安宁”“法轮常转”及僧人姓名。第三、第四层为明代补铸,有群佛坐像,第四层有“中宪大夫”“奉政大夫”“承直郎”“文林郎”等明代官名。

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了保护这座铁塔,在1960年4月对铁塔塔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两千多件。

铁塔基座安置在地面上高约0.78米的一个砖石结构的基础之上,其塔基主要由黄砂、青砖、青石板、夯土组成,厚达3.42米,出有明代“泰昌通宝”、清代“顺治通宝”各1枚,“乾隆通宝”2枚及宋代陶瓷片。之下至4.22米,为地宫建筑。东西长97、南北宽86、深80厘米。青砖砌壁,石板铺底。地宫内出土有长方形大石函,函盖上刻有“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大石函四周有空隙,放置唐宋石刻。南面有李德裕重瘗禅众寺舍利的手记石刻。其东,是记建塔的石刻。北面是唐代李德裕重瘗禅众寺舍利时所用的石函盖。大石函内有宋人刻字,有用锦绣朴包着的小石函、银函、银盒各两个,漆盒一个,还有许多灵骨和400枚左右铜钱。小石函有银椁、金棺和小金棺,小金棺内有11粒舍利,是长干寺舍利,于长庆四年(824)十一月十九日分过来一部分,长庆五年正月初四建石塔瘗下;另一小石函内有银椁和金棺,金棺内有156粒舍利,是瘗禅众寺舍利,于大和三年(829)正月廿四分出,在二月十五日也葬入塔下。以上小石函内的舍利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在这个石函的东面,是个漆盒,内盛木轴和银牌。漆盒顶上北面,是一件圆银盒内盛琉璃瓶、舍利170粒、灵骨、木函,木函内有372粒舍利等,银函内盛57粒舍利。

五、万善塔

万善塔(纬度31°59'04.0",经度119°34'44.0",海拔9.067米)原名万寿塔,又称三叉阁楼、城霞阁塔。坐落在丹阳市区东南万善公园内。清光绪《丹阳县志》载:“明嘉靖时,知縣旷鸣鸾,邑绅张捷、贺世寿等建。”塔身通高47.64米,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楼阁式,平面呈八角形,每隔一面开门。塔身腰檐由数层砖平斜叠砌,下出木椽,斗拱承托组成,塔层砖壁由下而上逐渐向内收进,各层均有外廊,内有扶梯按层折上。铁制塔刹,覆钵形刹座上置露盆,并铸造莲瓣纹,上加相轮七道,塔刹柱贯穿其中,顶置铜宝瓶。宝瓶上铭文书“镇江府丹阳县万善塔,大明崇祯十年(1637)仲春吉日造”。

该塔于1985年8月被丹阳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保单位,在2007年8月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

六、圌山塔

圌山塔(纬度32°13'03.0",经度119°42'32.0",海拔30米),矗立于原镇江市大港镇和大路镇(现均为镇江市大港新区)交界处的圌山之巅。处于宁镇丘陵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接合处,北临长江,西部以低山丘陵为主,东部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塔周边修筑栏杆、平台,用于游客参观,塔正南正北均有石阶上下,左侧为自然山石,右侧山下为农田、水塘。塔七级八面,木檐楼阁式砖塔,砖塔通高29.52米,大理石须弥座上雕仰覆莲瓣。座高0.92、底层对径7.2米,四面辟门,其他四面设龛,安佛像,门位上下层相闪,每面转角有半圆倚柱,柱顶悬雀替挑大小额枋,枋间支莲花短柱装饰,枋上做菊花头承腰檐,用叠涩出挑。柱枋均用磨砖,部分构件有细致纹样。塔顶的塔刹由宝瓶、宝珠、仰莲、露盘、腰箍、覆钵、刹杆等构件组成。宝瓶为铜质,其他金属件皆为铁质。刹杆上的铸字均为楷书阳文,覆钵上铸有尊胜陀罗尼咒语,腰箍上铸有往生净土神咒,在往生咒背面铸有“大清光绪岁次癸巳佛成道日敬书此咒愿与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字样,可见塔刹是清代加上去的。

1961年9月,在圌山报恩塔维修时,有关部门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塔基砌筑在岩石上,并在塔中央的岩石上凿以深穴为地宫。铺封地宫分为六层:第一层,铺以青砖;第二层,铺垫麦秸泥卷;第三层,填土夯实;第四层,青灰土夯实;第五层,铺封三块条石;第六层,覆盖石子和三合土。地宫置有一石函,内放铜盒一件,长33.5、宽18厘米,该面上錾刻有“坚固悠久,大明崇祯七年八月,毂旦,直隶镇江府知府王秉鉴、通判刘泽宽、王修文圌山镇塔宝藏,丹徒县知县张文光同安,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郡人陈观阳拜手谨识,督理善士郡人陆大观,监工典史郡人陈大德”。铜盒内装有琥珀茄形挂饰1件,通体红色,晶莹透亮,通高6、直径2.1厘米。珊瑚龙1件,龙作回首状,长双角,四足为三爪,龙身刻卷云纹,刻有三个对穿孔,长7.3、直径3厘米。玛瑙牌1件,方形,白色略泛黄斑,背面有两对穿孔,边长4.7厘米;水晶印,一对,透明,印面无刻文。印钮为雌雄独角兽,呈卧伏状,雄首印通高3.8厘米,雌首印通高3.2厘米,两方印边长均为2.4厘米。宝石6颗,其中蓝宝石1颗、血红宝石1颗、紫红宝石4颗。珍珠6粒,均为圆形,银白色,每粒珠上有穿孔。玉牌2块,白玉,面刻有文字、图案,背面两边各有一穿孔,长3.8、宽2.7厘米。元宝2件,一件为鎏金银元宝,重39克;另一件为银元宝,重44克。以上八宝分别放在八个白瓷小碟中,碟外底均有蓝色双圈内填“丹徒”字款。铜盒内另放有象牙佛珠一串,共110粒;“太平通宝”钱币11枚。

近期发现一份保存完好的《修圌山报恩塔记》碑文拓本,为清代镇江名人周伯义撰写。周伯义(1821—1895),字子如,号“焦东野叟”“焦东周生”。碑由陈荣清镌刻。全文文笔流畅,作隶书,笔力古朴遒劲。碑文记述了圌山的地理形貌和报恩塔的历史,并对修复工程作了细致记载。从中可知,整个工程从光绪辛卯秋(1891)至癸巳冬(1893),历时一年有余。

七、古塔文化小结

结合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和相关碑文,对镇江境内古塔的历史及文化特征,有必要也有条件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镇江古塔虽饱经沧桑、历经修缮,但大体保存状况尚可,除外来战乱毁坏,一般当地民间都无人为故意损伤,反而历代都组织社会力量维护,古塔目标位置明显,为众生所瞩目,地宫却未遭盗扰,与古墓葬等其他文化遗存的遭遇有相当大的区别,这从一定侧面反映了镇江古塔文化在当地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可能与镇江古塔具有鲜明的佛教文化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如昭关石塔出土的圆形锤鍱线刻铜板曼荼罗中刻有观世音菩萨像,北宋寺僧募建九层甘露寺铁塔、圌山古塔外观上的佛像,再如《修圌山报恩塔记》碑文中的“西竺氏谓为功德体重,舍利以塔用重塔”记载,无不彰显佛教元素。

镇江古塔建设与修缮多以报恩纪念为名。如报佛恩,僧伽塔是为纪念西域僧人僧伽所建;报父母恩,宋代曾布重修金山塔超荐其母,明崇祯年陈观阳建圌山塔报其父恩。镇江古塔的建设与修缮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是古代的社会集体行为。作为颇具规模的古代建筑,如清代金山慈寿塔的重建虽由寺庙奏请,但也是在慈禧及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之下募资历时五年方得以建成;圌山报恩塔的建立虽由明崇祯年间陈观阳个人发起,但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干预。《修圌山报恩塔记》碑文中所记载的:“……直隶镇江府知府王秉鉴,通判刘泽宽,王修文圌山镇塔宝藏,丹徒县知县张文光同安,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郡人陈观阳拜手谨识,督理善士郡人陆大观,监工典史郡人陈大德……”时任镇江各级大小官员,及“督理”“监工”皆铭刻记载,甘露寺铁塔第四层有“中宪大夫”“奉政大夫”“承直郎”“文林郎”等明代官名的记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塔建设的官方程序,而这种公共建筑的建设、监理思想程序也延续影响至今。

同时,古塔还具有作为古代官府驱凶辟邪、保民安民的社会教化属性。如昭关石塔刻有 “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字样,甘露寺铁塔第二层朝南面铸楷书“国泰安宁”字样;再如《修圌山报恩塔记》碑文:“圣天子保民之意者必登此,以法古人次災。气吞沧海,俯视东瀛,使鲸鲵避蹪,波不敢扬。”陈观阳作为中国古代农家子弟刻苦读书终出头的典型,明清时期,统治者大力弘扬其可贵精神,碑文中“沙民耕读,蚕桑终古,得安居无虑,岂非功德战”的记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所作的重修古塔的动机。

参考文献: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徐宿浒,镇江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物、文化

余甦野,镇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霍强,镇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古塔社会佛教
佛教艺术
西湖
古塔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和古塔叔叔度周末
看中国·在浙江
他找到了第一个甲型流感患者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