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物鉴别及宏观角度认知北宋官窑

2022-04-15李运之潘红岩

东方收藏 2022年3期

李运之 潘红岩

摘要:本文从宏观层面及部分实物特征来分析鉴别并认知北宋官窑。北宋官窑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胎骨较厚,为北方胎土;做工精美,部分器物富含宗教信息,有别于南宋官窑。文中提及的“哥窑型北官”多被宫廷及各大博物馆以“传世哥窑”之名收藏,而“非哥窑型北官”由于与南宋官窑有区别,故多散落于民间。

关键词:实物鉴别;宏观角度;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北宋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陶瓷界谈及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时,多涉及宋哥窑,并有“官哥不分”之说。

笔者于2021年3月及4月分别在《东方收藏》杂志刊登了《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上)》《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下)》两篇文章。许多关注这一课题的朋友发来信函,希望能看到更侧重于北宋官窑的论述及更多的实物标本。鉴于此,本文以部分实物谈及,从人文、历史、地理等宏观角度分析认知北宋官窑。相对来说,这样的沟通成本最低,也符合认知古代器物的规律。若找到可能性器物,再作进一步的仪器检测,可增加成功率。

北宋官窑的确认需要三个要素,即“历史文献记载”“实物确认”“窑址确认”。

历史文献记载:

南宋人所著的《坛斋笔衡》及《负暄杂录》,虽然原书已失,但也是最早的可信文献。如 《负暄杂录》中的一条简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坛斋笔衡》中所述,“中兴渡江……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极短的文字记载了时间、精美程度,并明确了顺序,即北宋官、南宋修内司、郊坛官等。除北宋官尚未确认外,其余在两岸故宫博物院旧藏官窑中均可验证。

实物确认:

为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下文详述。

窑址确认:

由于黄河改道,窑址目前无法确认。但参考官汝与官钧,均为先确认实物,近年来才渐有窑址确认。可见窑址确认对于北宋官窑认定并非目前的主要矛盾,而实物确认才是。

既然有南宋人记载了北宋官窑的存在,那为何两岸故宫博物院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均没有确认的北宋官窑实物呢?笔者认为,未见不等于不存在,各种客观因素也会使我们出现认知障碍。如,当我们见到精美的哥窑炉膛内有五个支钉时,想到的是套烧痕迹,从而将其定为私烧而非官窑;又如,认为开封府附近无烧窑泥土条件,从而认定汝窑为北宋官窑;再如,两岸故宫博物院旧藏及各大博物馆尚无确认的北宋官窑等。笔者认为,这些疑问的出现,是因为有时我们太注重局部,而忽略了对实物的整体认知。如同我们在三维空间中走迷宫,需经历多次碰壁,方能走出。如若将同样的迷宫画于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可能一次性就能轻松解出。同理,我们认为北宋官窑是存在于一个三维空间内的,如果我们再加入时间轴,在这个四维时空内来理解,就会帮助我们去掉很多的认知障碍,从而提高我们对于北宋官窑新的认知。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通过人文、历史、地理等宏观角度分析北宋官窑,再经过微观检测来提高对于北宋官窑认定的可靠性。

一、历史看待

北宋官窑有记载,而两岸故宫博物院及各大博物馆却无北宋官窑实物。

从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来源分析,一部分是来源于明代遗存。据记载,明末就注重柴、汝、官、哥、钧、定入藏明内府。清代宫廷接受和确立了五大名窑概念,并纳入贡瓷。后来世界各大博物馆及国内外藏家也是沿用这个概念展出和收藏。可见,官藏物品并不是从宋代传承下来的。另外,这期间我国汉文化有断层期及元代与南宋的共存期(有贸易往来)。而古代文献最早记载哥窑的恰是在元末的《静斋至正直记》中出现(原因在笔者提及的前两篇文章中有解释)。概括而言,“靖康之难”发生后,金人抢空了开封府,两千多车物品运至金人府中,器物后来落入元人手中。当他们出售时,是第一次面向大众,部分北宋官窑被误称为哥窑(此学说也颇多,如“官”与“哥”发音导致,或与南宋龙泉哥窑外貌相似,或元代学说等。但近几十年的考古已经排除元代学说、龙泉哥窑学说,在此不细述)。正是因为金人抢了宋宫廷的物品,所以“宋官哥”一词出现并沿用至今,当然后来也多有仿品,而真正的北宋官窑反而有名无实。明清两朝因按照这一概念回收五大名窑,从而相关器物出现在两岸故宫博物院中(其中就有无宋人记载的哥窑器物)。但也出现了有宋人文献记载,而因找不到北宋官窑址而“落选”的“北宋官”。另外,根据“官哥不分”的理论,哥窑型北官被宫廷及藏家以哥窑收藏;而非哥窑型北官由于与南宋官有区别,且因无利寡知,故落入民间却有幸不见仿品,这反倒为研究带来便利。

二、依据实物,结合人文历史,认知北宋官窑

史书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里的京师可看做是宋徽宗的化名,历史上暂且不谈理政治国,宋徽宗绝对称得上艺术天才。他不仅将诗书画的造诣推到一个高峰,而且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宫廷自制御窑,即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料想定是制瓷史巅峰,正如《坛斋笔衡》记载的“中兴渡江……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仅从文字解读,足见南宋修内司制品就极其精致,更何况京师所造!其物必是精美绝伦之上品。

宋徽宗的另一特点就是尊信道教,他曾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因此,器物的精美加之部分器物被赋予的宗教信息,也为我们认知北宋官窑提供了依据。

三、实物验证

1.首先,通观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旧藏品、宋五大名窑专著等,供御窑的汝、钧、定均无大而精美的香炉。而《哥窑雅集》图录记载了许多做工精美的香炉,内膛有等距的5个标志;内支钉较细小,负重感輕。并且,哥窑只有炉内有,易套烧的盘、洗反而没有。有人因认为其为套烧痕迹,从而否定为官窑,恐为不妥。笔者认为正确的理解应是,道教最讲究上香,称之为“敬香”,并要求香与香之间保持等距;炉内五个支钉痕迹,鉴于内支钉较细小,应是烧香的标志,或是烧香等距离的心理告慰,符合道教心理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京师烧制器精美绝伦的技艺和尊信道教的意识及适用性。结合其他特点,验证了部分传世哥窑实为北宋官窑。

2.收藏实物判定。本文提及的实物均来自日本藏家或正规拍卖行,并附有旧盒,有迹可循。当然这是次要的,主要看实物本身的精、气、神。笔者也是通过观察、思考、认知,再观察、再思考、再认知,从而确保实物的真实、可靠。

纵向看图1与图3做工精美绝伦,且均富含宗教信息。

图1,笔者在2021年4月《东方收藏》杂志介绍过,全名应为“莲子瓜棱水盂”,它下宽上窄的弧形,配上澄泥为胎的口沿加固,更像莲子。这种精美厚重并克服了口沿单薄不堪用的缺陷,又在形制上表现出宗教色彩的莲子造型,充分体现了京师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和笃信的宗教理念。

图3为“粉青釉莲花碗”,莲花瓣造型,有五条俊秀而有力的出筋,内外粉青色满釉,足部露胎,胎色外观土黄色与上述水盂相同,也与少部分与传世哥窑胎色相同。介绍此件是因为口沿有残,怎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让笔者发现其内胎为香灰胎,与汝瓷残片胎相吻合(非景德镇白胎),明显为北方胎土。并且,此物具有官窑工艺和釉色,做工精良、有宗教信息,参考笔者早前发表于《东方收藏》杂志的两篇论述,存在为北宋官窑的可能性(注:早期佛坐于莲花座,观音立于莲花座;水盂莲子形,碗荷叶形。本文不作详述)。

横向看图1和图2,以及图3和图4,虽用途相同,但论精美程度,明显图1和图3要好于图2和图4。

图2、图4来源可靠,单独看也算是比较精美的南宋郊坛官窑。但与同类型的北方胎土制成的官窑相比较,还是在精、气、神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上手感觉更为明显。

按照古文献记载的精美程度,以北宋官窑为佳,南宋修内司窑次之,然后是南宋郊坛官窑。图1和图3不仅做工精美,又有明显的宗教信息,且均为北方胎土,胎骨较厚,器型具备宋早期特點,认定为北宋官窑合理。

笔者认为,可将北宋官分为哥窑型北官(少部分传世哥窑)和非哥窑型北宋官。而哥窑型北官多已被藏家、两岸故宫博物院及世界各大博物馆收存,这也是存世百余件、却找不到窑址的真正原因。而非哥窑型北官,因其与南宋官、汝瓷、钧瓷均有差异,从宫廷收购起,就被排除在外。但由于定不了窑口,且存世数量有限,笔者从事收藏30余年,也仅有幸碰到2到3件。因为不认知,也因仿制如此精美绝伦的物品确实困难,故非哥窑型北官目前不见仿品。

四、从地理位置,认知北宋官窑

北宋、南宋时间连续,釉有秘方可沿用,因此在釉上难以区分。但是北宋、南宋首府南北两地相隔遥远,鉴于窑址用土量大,多就地或就近取材,这也为我们认知北宋官窑提供了极好的鉴定依据。

有专家这样认为:“开封府附近无合适泥土,不具备建窑条件,所以汝窑就是北官。”笔者认为不然。一则,古文献有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可见汝窑供御在先,仍不如意,京师自制官窑。二则有关泥土材料,对京师来说更不是问题。为追求奢华生活,宋徽宗曾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这个路程约900公里,而开封至汝州不足区区200公里,而且完全可用澄泥池中的半成品来提高运输效率。此外,河南是唐宋古窑址集中地之一,也可就近取材。例如图3,就是明显的汝窑胎土、官窑工艺及釉面。

以上为笔者根据地理特征,结合实物胎土肉眼观察所得,认为北宋官窑胎土应为北方胎土,可作为区分南、北宋官窑的重要依据,这点也正被现代科学检测所证实。在1998年10月《中国陶瓷》杂志古陶瓷研究专栏的《哥窑瓷器初探》一文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郭演仪先生经过大量实验指出:“通过传世哥窑瓷器与宋官窑、汝官窑、临汝窑、龙泉哥窑及景德镇仿哥窑等相关窑区的瓷器以及典型原料成分的对比,提出了传世哥窑烧造地点的新看法,认为传世哥窑瓷器首先与北宋官窑瓷一起在河南窑区烧造,随后可能与南宋官窑瓷一起在杭州窑区利用河南引进的部分原料生产制作。”同时,文中证实了龙泉哥窑应改称为龙泉仿官窑瓷的说法。

综上所述,本文依据不同的史料和实物论证了“宋哥”与哥窑型北官和非哥窑型北官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混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抽丝剥茧,力求让沉淀多年的历史问题逐渐清晰起来。但这些问题是陶瓷界由来已久的重大研究课题,很多认知仍需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史料的不断完善去证实,仅凭笔者一己之力无法短期完成。

笔者认为,北宋官窑的确认三要素,现阶段以实物确认最为重要,而实物确认离不开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北宋官窑,应是胎土符合北方地理环境,工艺精美绝伦且符合官窑工艺及釉面,部分有明显宗教信息,与南宋官窑有区别。

由于历史原因,非哥窑型北官未被人们认知,没进入各大博物馆;而哥窑型北官被当做宋哥窑收入各大博物馆,数量有限。哥窑型北官与非哥窑型北官本是同根生,是否是同一窑,需要微观检测和窑址确认,需进行更深入的胎、釉检测。如果宏观分析与微观检测相符,本人愿将此器物捐献给它们应当去的地方,完成个人收藏者的夙愿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编著.哥瓷雅集[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2.故宫博物院编著.官窑瓷器[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3.冯先铭.冯先铭谈宋元陶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4.庸木.大宋王朝[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8.

5.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J].龙泉青瓷研究,1989:1-37.

6.陈万里.龙泉大窑之新发现[M].北京:中华书局,1946.

7.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8.李炳辉.宋代官窑瓷器[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9.孙灜洲.谈哥汝二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1):62-64.

10.郭演仪.哥窑瓷器初探[J].中国陶瓷,1998(5):21-25.

11.曹昭(明).格古要论[M].洪武二十一年(1388).

作者简介:

李运之,单位:大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潘红岩,单位:大连市中山区人民检察院